梦远书城 > 巴尔扎克 > 塞拉菲塔 | 上页 下页
十五


  “斯威登堡在他的论文《天使般的智慧》中说道:在这种情况下,人可以通过天使般的灵感上升到天国的光明境界,因为,此时一切肉体的感觉已经消失,上天的影响可以毫无阻拦地施之于人的元神。许多人尽管并不怀疑斯威登堡曾经获得上天的启示,但是认为他的著作得到启示的程度并不相同。另外一些人虽然承认斯威登堡的着述有晦涩难懂的地方,可是要求大家绝对相信作者。他们认为,由于人间语言的欠缺,这位先知难以尽情表达他在精神世界所看到的东西。在由于笃信宗教而得道的人看来,并不存在什么晦涩难懂的问题。他最得意的弟子说得好:肉体不过是个外壳。对诗人和作家来说,斯威登堡的作品妙不可言;先知先觉的人则认为他书中的一切完全都是现实。一些基督徒曾经非难他作品中所描写的现象,某些批评家把他所说的天上寺院、金碧辉煌的宫阙和天使翱翔的亭台楼阁视为无稽之谈;还有其他一些人也曾经不相信真有什么神秘的园林,园林里的花会说话,空气的颜色是白的,神妙的宝石如玛瑙、红宝石、橄榄石、绿玉髓、蓝宝石、玉髓、绿玉、明光石、神光石等都能活动,能够显示天上的真理,并会用千变万化的光芒回答人们的询问①(《正宗宗教》第219页);许多自命不凡的人不相信他所描绘的世界里颜色能发出和谐悦耳的音乐,语言会闪闪发光,字体如昆虫的触角(《正宗宗教》第278页)。甚至在北欧,有些作家也嘲笑过他对耶路撒冷的描述。他说这个城市里的高堂华屋有珍珠镶嵌的门、宝石铺成的地,一切家具、用品,无一不是稀世之珍。‘但是,’他的门徒们说,‘在我们这个世界里,这些奇珍异宝都零星散处于各地。难道因为这个理由就能断定这些宝物不能大量地集中存在于另一个世界之中吗?在人间,这些宝物都是用地球的物质造成,而在天上,它们却已超凡脱俗,其形状绝非世间所有。’关于这个问题,斯威登堡不止一次地引用耶稣基督这几句话:我对你们说地上的事,你们尚且不信,若说天上的事,如何能信呢?(《新约·约翰福音》第3章第12节)

  ①凡此种种,即所谓“感应”(借用董仲舒“天人感应”的术语),或译“通感”、“交感”、“应和”。十九世纪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受斯威登堡这一学说的启发,在一首有名的十四行诗中提出象征主义诗歌原理。

  “先生,我看过斯威登堡的全部作品,”贝克尔先生作了一个手势,略带夸张地继续说,“我这样说感到很骄傲,因为我并没有因此丧失理智。而一般人阅读他的作品,不是丧失理智,便是变成通灵者。我虽然躲过了这两种命运,但往往感到突然欣喜若狂,突然又激动万分。这内心的喜悦只有在明白全部真理,看到了天上荣光的时候才能获得。当你一页页地浏览这令人不忍释手的作品时,你只觉得世间一切是那么渺小。在短短三十年间,这个人在有关精神世界的真理方面,用拉丁文发表了二十五部四开本的著作,最小的一部也有五百页,而且全部是小字印刷。想到这一点,你不能不感到惊讶。据说,在伦敦,他的侄儿,瑞典国王的前任宫廷牧师,西尔韦杰姆先生那里还有他另外二十部著作。一个人从二十岁到六十岁,一直孜孜不倦地撰写百科全书般的著作,到了晚年,心力交瘁,不依靠上天的帮助是写不出这些辉煌的作品的。这些作品按编号提出了数千项主张,没有一项是自相矛盾的,都那么准确,那么有条不紊、充满智慧,而且都根据同一个事实,那就是天使的存在。他那本集中他全部信条的著作《正宗宗教》是一部光辉博大的作品,是他在八十三岁时构思和创作的。总之,批评他的人,甚至他的敌人也不能否认他无所不在、无所不知的事实。可是,当我啜饮这充满天国光华的飞瀑流泉的时候,上帝没有使我睁开心灵的双眼,我只能以凡夫俗子未经点化的良知来评价这些著作。因此,我常常认为,这位获得启示的斯威登堡对天使意旨大概有时也体会错了。我嘲笑过他描绘的某些幻象,其实,按照通灵者的看法,我是应该怀着崇敬的心情笃信不移的。我从来没想象过天使们昆虫触角般的字体和他们淡金色的腰带。如果象那是些保持独身的天使,这样的句子一开始使我大为感动的话,后来再一想,我觉得他们既是独身,天使结婚一说实在费解。我不明白,圣母马利亚在天上为什么还穿着白色的绫罗绸缎。我斗胆发问,为什么巨魔埃那坎和埃菲兰总到阿尔马热东荒凉的田野来攻击美丽的小天使。我到现在还不明白,为什么撒旦们还能与天使争论不休。男爵塞拉菲蒂斯先生不同意我的看法,说这些细枝末节涉及的天使还生活在地球上,是具有人类形体的天使。这位瑞典的先知在其通灵的幻觉里,常常看见一些滑稽可笑的人物。他的一篇《难忘的回忆》(这是他描绘通灵幻觉的场面时使用的字眼)就是以下面这样的句子开始的:我看见一群精灵,他们都戴着帽子。在另一篇《难忘的回忆》里,他说,他从天上收到一张字条,上面写着原始人类使用的文字。这种文字由曲线构成,上面还有许多小圆圈。我真希望他把这张字条交给瑞典皇家科学院,这样便可以证明他有通天的本领了。总之,也许是我错了,也许是他作品中种种荒谬的俗世描写有其精神的涵义,否则又怎么能解释他所宣扬的宗教影响与日俱增这一现象呢?他的‘教派’今天已有七十万信徒,不仅在美国众多其他教派争相皈依,而且在英国,光曼彻斯特一个城市便有七千斯威登堡派教徒。有些学问渊博的世界名人,不管在德国,普鲁士,或者北欧,都公开接受了斯威登堡的信仰,认为比其他基督教教派更能给人以安慰。现在,我真想能够用几句话简单扼要地给您解释一下斯威登堡为其教派创立的教义要点,但是,这样做只能根据记忆,谬误在所难免。因此,还是跟您谈谈有关塞拉菲塔身世的秘密吧。”

  说到这里,见克尔先生停了一会儿,似乎在集中思想进行考虑。接着便继续说了下去:

  “斯威登堡从数学的角度得出结论,认为人总生活在一定的境域,而境域有高低之分。他把将来注定要升天成为天使的人称为有天使素质的人。根据他的说法,上帝并没有专门创造天使,一切天使原来都是尘世上的人。因此,人间是上天培养天使的地方。天使之所以成为天使并非由于本身的力量(《天使般的智慧》第57页),而是接近上帝的结果。上帝是永远不会拒绝凡人接近的。上帝的本质从来不是拒绝而是不断地接受。有天使素质的人必须经过三种爱的阶段,因为人只能逐步获得重生(《正宗宗教》)。首先是自爱的阶段。这种爱的最高表现形式是人类的特性,其所作所为必须为人称道。其次是爱世界。这种爱产生世界尊之为导师并称之为天神的预言家和伟大人物。最后是爱上天。由此产生有天使素质的人。这些人可以说是人类之花,代表着整个人类,而人类也极力希望他们能代表自己。他们不是有上天之爱便是有上天的智慧。但在有智慧之前,首先必须有爱。因此,人的第一次变异就是爱。为了达到这第一个阶段,他的前世必须通过希望和慈悲这个过程,而希望和慈悲能使他产生信念和祈祷的愿望,在恪守这些德行时所获得的思想,通过肉体的躯壳世世相传,而元神的变异即在肉体之内进行;因为一切均不可分,彼此缺一不可:希望离不开慈悲,而信念离不开祈祷,四者有如方形的四边,相辅相成。‘四德缺一,有天使素质的人便成了碎珠一颗。’所以,每一世都是一个循环,积聚着前生上天之德。有天使素质的人伟大的自我完善,即通过这神秘的程序进行。一切德行聚而不失,直到最后成其正果,因为每次变异,他们不知不觉地逐渐摆脱肉身,消除错误。当人生活在爱之中,便离开了一切不良的欲念:用以赛亚①的话来说,希望、慈悲、信念和祈祷此时已经净其内心,使之不再受尘世情欲的污染。由此得出了圣路加的至理名言:尔等须积永生之德。耶稣基督也说过这样的警句:将此世界留给凡人,因它属于凡人;尔等须清净无为,到天父这里来。第二个变异阶段是智慧。智慧就是明白天上之事。有天使素质的人经由爱的阶段便可以达到智慧的阶段。达到爱的阶段的人有力量战胜尘世的七情六欲。他盲目地爱上帝;但是达到了智慧阶段的人具有聪明才智,懂得为什么爱。前者展开双翅飞向上帝,后者由于有了知识,知道恐惧,因而收敛双翼:他理解上帝。前者一直渴望看见上帝而奔向上帝,后者接触到了上帝,因而战栗起来。爱与智慧的结合,使人处于超凡的状态,灵魂是女而肉体是男。这是人的最后表现,精神战胜了形态,而形态还在挣扎,抗拒已经神化的灵魂,因为形态,也就是肉体,仍然处于无知的状态。它反抗,想保持粗野的本色。这一极度的考验产生了极度的痛苦。这种痛苦只有上天知道。基督在橄榄园中倒是领教过了。人死后,第一重天打开,接受净化后的人的双重灵魂。因此,人死于失望而灵魂死于快乐。未经点化的人所处的自然状态、有天使素质的人所处的精神状态、天使未摆脱其肉体外壳的神的状态,三者构成人升上天国必经的三个存在阶段。斯威登堡有一种概念,可以很好地解释自然状态与精神状态之间的差别。

  ①以赛亚,传说为古代希伯来人四大先知之首,着有《以赛亚书》,语言优美,风格遒劲。


梦远书城(guxuo.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