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远书城 > 外国长篇 > 帕梅拉 | 上页 下页 |
译序(2) |
|
《帕梅拉》出版后,对于女主人公帕梅拉的褒贬问题,曾经引起过一场争议。有一些读者怀疑她并非真正要保持贞洁,而是以此作为一种诡诈的手段来达到与主人结婚的目的。与理查森同时代的著名作家亨利·菲尔丁就属于这些读者的行列之内。他不同意当时对帕梅拉的普遍赞美,曾以匿名的方式发表了一部小说《莎梅拉》(Shamela,1741),这个书名本身就表明了菲尔丁的批判性质。英文“snam”意叩虚伪;他在他的小说《约瑟·安德路斯和他的朋友亚伯拉罕·亚当斯先生奇遇记》(The History of the Adventures of Joseph Andrews,and his friend Mr.Aboraham Adams,1742年)中,对理查森又继续进行了批判和嘲笑。这件事情曾经造成理查森和菲尔丁的不和。理查森称菲尔丁的《莎梅拉》为“那本卑劣的小册子”。 他在修订《帕梅拉》时曾回答了这些批评。按照理查森的描写,帕梅拉保持贞洁的决心确实非常坚决。当他父亲第一次告诫她要提防她主人对她的不良意图时,她要她父亲放心,说:“我宁肯死一千次,也不会以任何方式,成为一个不贞洁自持的人。”她又说,“清白的一小时胜过有罪的一生。”当她主人准备以金钱和服装为诱饵,要求她成为他的情妇时,她说,“先生,金钱并不是我的主要幸福。如果我把它当作我的主要幸福,那就请万能的上帝抛弃我吧。……我希望将来当我回顾过去虚度的一生时,我会因为自己清白无邪而感到幸福,这种幸福的回顾是百万金子也买不到的。”“贞洁是最好的宝石,失去它将不是你打算给我的宝石所能很好补偿的。如果我接受了您的条件,那么当我看到我手指上的钻石或从镜子中看到我脖子和耳朵上的钻石时,我就会想到那些是我贞洁的代价;还会想到,我在内心已没有了宝石,所以我才在外面佩戴宝石……”她并不以自己低微的出身为耻,反而因为有诚实正直的父母亲而感到自豪。当她主人想以改善她父母亲的生活状况为条件来破坏她的贞操时,她给他写信说:“我感到很遗憾,您居然想得出,我那可怜、正直的父母亲竟会参与此事,并会来管理一个由于他们女儿卖淫而得到的庄园……我永远亲爱的父亲和母亲宁肯在壕沟里忍饥挨饿或在臭气冲天的土牢里消瘦虚弱下去,也不愿按这样邪恶的条件,接受一位帝王的财产。”正因为她保持贞洁的决心十分坚决,所以她具有极大勇气来反抗她主人的邪恶意图,不怕任何威胁。她主人第一次在凉亭里企图对她越轨放肆,恫吓她说:“粗野无礼的女孩子!你知道你是在跟谁讲话吗?”这时她回答说:“是的,我知道,先生,知道得一清二楚。既然你已忘掉了一个主人应有的尊严,我也就完全可以忘掉我是你的仆人。”“你即使是一个王子,我也不会不保持我的贞洁。”当她主人把她拉到另一个宅第监禁起来时,她对那里的女管家说:“我怎么变成他的财产了?除了像贼一样,他认为他对偷来的货物有权利外,他对我还有什么权利?” 帕梅拉虽然遭受她主人种种邪恶对待,但最后还是和他结了婚,这是因为B先生外貌英俊,才华横溢,而且还有其他好些优点。在她看来,如果他能改邪归正,他是个可爱的人。她曾经纳闷,为什么对他很不起来?为什么有一次他险遭淹死,她还为他幸而脱险而感到高兴?为什么她主人有一次把她从他家中赶出时,她却依依不舍,不愿意离开?其实,那是因为她不愿意失去他。爱情已经在她不知不觉的时候,悄悄地进入她的心中。社会身份的悬殊,使她不敢痴心妄想去得到他的真正爱情,更不敢去想和他正式结婚,但她确确实实是喜欢他。这种心理上的矛盾才造成帕梅拉思想感情上的许多冲突。 这部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就是帕梅拉的主人B先生。他英俊潇洒,受过高等教育,继承了一份巨大的产业,为人慷慨大方。但他和当时许多贵族子弟一样,生活有些放荡。他非常喜爱帕梅拉,他曾对阻挠他的姐姐戴弗斯夫人说:“请看那容貌,请看那身材,请看那可爱的样子!啊,戴弗斯夫人,如果你是个男人,那么你也会像我一样喜爱她的。”但是他下不了决心和帕梅拉结婚。一方面他要克服自己身份高贵的高傲心理,顶住社会舆论的巨大压力,特别是他姐姐的竭力反对;另一方面他看到许多像他那样的贵族子弟结婚后得不到真正的幸福,因而对结婚感到厌恶。只有在他种种邪恶的企图都遭到失败,帕梅拉贞洁的品德使他深深感动之后,他才决定向她求婚。用他本人的话来说就是:“她漂亮的容貌使我成了她的爱慕者,她高尚的心灵才使我成了她的丈夫。” 小说中居于第二位重要地位的人物就是贝德福德郡宅第中的女管家杰维斯太太和林肯郡宅第中的女管家朱克斯太太。杰维斯太太非常善良,为了保全帕梅拉的贞洁,甚至不惜丢掉自己的职务;朱克斯太太则全力支持、协助甚至教唆她的主人犯罪,在她的协助下,帕梅拉有一次几乎遭到失身的危险。小说对B先生的姐姐戴弗斯夫人、牧师威廉斯先生、几位邻居和几位仆人的描写也很鲜明突出。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独特的语言,小说通过生动的对话,把他们的性格描写得活灵活现。 这部小说除了帕梅拉被诱拐时由编者用简短的篇幅叙述它的过程外,其余都是由她本人以书信或日记的方式来叙述的(日记也采用写信的口吻),其中也包括少数其他人来信的抄件。它和《简·爱》等自传体小说不同的是,《简·爱》这类自传体小说是在事情已经结束之后,由主人公以回忆的方式来叙述,她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和最后归宿;而帕梅拉在写信时,只是把已经发生的事情记叙下来,并不知道事情今后会如何发展;甚至同一天发生的事情,她有时也并不是等到这一天已经结束时才写,而是分成几次断断续续记述的。总的来说,由于男女主人公性格中的多重矛盾,造成他们关系之间戏剧性的曲折变化,加上好多次要人物的穿插陪衬,所以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离奇有趣。这就是这部小说出版后迅速赢得广大读者喜爱的主要原因。 最后需要提到的是,这部小说虽然主要描写主仆之间的一段爱情故事,但也反映了当时的一些社会状况,特别是富裕阶级对穷苦人们的压迫与歧视。当帕梅拉被拉到她主人在林肯郡的宅第被监禁起来时,她哀叹道:“当有权有钱的富人们决心进行压迫时,悲惨不幸的穷人们能对他们反抗什么呢?”她想通过牧师威廉斯先生到邻近一带有身份人家中去避难,但全都遭到拒绝,因为他 们不敢得罪她的主人,甚至连教会也都庇护当地的权贵。达恩福德爵士曾对他的妻子嘲笑说:“哎呀,我亲爱的,这算得了什么呀,只不过是我的邻居看上他母亲的侍女罢了;如果他注意照看,那她就什么也不缺,我看对她不会有什么了不起的伤害。他做这种事情并不危害其他任何家庭。”彼得斯牧师对向他求助的威廉斯先生说:“什么,让我跟B先生那样有钱有势的人物牵连到一起吗!请您相信,我不是这样的人!……我为这位姑娘感到遗憾;但是我看,我们卷进跟他这种人的纠纷里去,帮不了她什么忙。非常可惜,这一类事情太司空见惯了!”帕梅拉的主人是当地的治安推事,不论她逃到哪里,他都可以把她逮捕起来。她主人因为妒忌牧师威廉斯先生,就曾以欠债为名,逼他锒铛入狱。 小说虽然反映了这些社会矛盾,但由于时代的局限,帕梅拉或理查森看不出解决这些社会矛盾的正确出路,而把世间的一切都看成是上帝的安排;她所受到的痛苦是上帝对她的考验,她所得到的幸福是来自上帝的恩惠;因此每当她处境险恶时,她就向上帝祈祷,请求上帝帮助她摆脱困难;以后命运好转时,她又处处触景生情,感谢和赞颂上帝;她不会懂得,“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在当时欧洲宗教环境的影响下,她那么虔诚地信仰上帝,这是不足为奇的,只是书中描写这方面的篇幅多了一些,今天看来。显然是不足取的。19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就曾指出:“如果没有一个上帝,也得创造出一个上帝。”因为他认为宗教是资产阶级用来统治人民所必需的。此外,帕梅拉认识不到,贫富阶级对立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存在着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在她看来,为了改善富人与穷人的关系,富人所应当做的事就是同情穷人,并从自己的财富当中拿出很小的一部分来救济穷人,以便将来能很好地接受“世界末日的审判”。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帕梅拉(或理查森)的上述思想自然也是很不可取的;无怪乎帕梅拉坚持贞洁所得到的报答,并不是让穷苦人民普遍得到解救,而只是她本人加入了有钱人的社会阶层,她可以对穷人进行一些施舍罢了。 三 《帕梅拉》最早版本是1740年11月以两卷的形式出版的,1741年曾先后出版过四次修订本。1741年12月又出版了两卷续集。1742年,把原先的两卷和续集的两卷合订在一起,出了一个精装本,作者对文 本又作了很多修订。1746年和1754年的版本仅印刷了前两卷,而没有包括续集,但作者再次进行修订。1761年理查森去世后不久,又出版了一个四卷集,包括他最后所作的修订。 这个译本根据企鹅经典著作丛书1985年的版本译出。这个版本是按1801年第十四版的版本印的,但只印了前两卷,而没有包括后两卷续集。这两卷的内容是一个独立完整的故事,既包括故事的起始、发展,也包括高潮和尾声。 理查森所写的英文和现代的英文有一些不同,除使用thou,thy这一类古词外,有一些词的词义和现在也不很一样,如friend这个词有时不作朋友解,而作亲属解;handkerchief这个词有时不作手绢解,而作头巾或围巾解等等。他当时写的对话是不加引号的,但后来出版者为了适应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已经补加了引号。 这个译本是我国的首译本,承蒙译林出版社支持,它现在出版了。我特别要感谢该社的创始人,前社长兼总编辑李景端先生,他认真地审读了译文,并对译文作了不少改进。 1997年4月于北京 |
梦远书城(guxuo.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