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远书城 > 诗论译介 >

杜甫和白居易对美国诗人的影响

  • 刘岩


一、雷克斯罗思的杜甫情结 

肯尼斯.雷克斯罗思(Kenneth Rexroth, 1905-1982)并不是美国文坛举足轻重的人物,这主要是由于他不参加任何一个诗歌流派,独往独来,自成一体,他似乎游离于美国主流的诗歌传统之外。但是,雷克斯罗思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第一位重要的诗人,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他尤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一)垮掉派出现以前的垮掉分子 

雷克斯罗思出生在印第安纳州,后来长期生活在旧金山。他在美国的中西部度过了青少年时代,13岁时成为孤儿。他所接受的学校教育很不系统,他曾在芝加哥和纽约学习过绘画,当过画家、工人、专栏作家、记者和大学教师。他干过各种杂活,并结识了社会各个阶层人士,从激进的波希米亚文学运动到立体主义诗歌和抽象派绘画,他无不介入。雷克斯罗思一生结过四次婚,共出版了50余部书。1929年,他开始在杂志上发表诗歌作品,1940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他的主要诗歌作品有︰《几点钟》(In What Hour, 1940)、《凤凰与乌龟》(The Phoenix and the Tortoise, 1944)、《万物的印记》(The Signiture of All Things, 1949)、《世俗智能的艺术》(The Art of Worldly Wisdom, 1949)、《龙与独角兽》(Dragon and Unicorn, 1952)、《捍卫地球》(In Defense of the Earth, 1956)和《自然数》(Natural Numbers, 1963)等。 

在50年代,雷克斯罗思成为"垮掉派的教父",同垮掉派作家ailun艾伦?金斯堡(Allen Ginberg, 1926-1997)、弗林盖蒂(Laurence Ferlinghetti, 1920-)和斯奈德(Gary Snyder, 1930-)有着密切的交往。他帮助这些垮掉派作家树立自己独立的形象,并利用自己已经取得的影响协助年轻的诗人进行创作。但应该明确指出的是,雷克斯罗思不是一位垮掉派诗人。他从不愿意把自己的创作局限在某一种风格的标签之下。 

雷克斯罗思不仅创作了不少诗作,还写过一些评论文章。他的文学评论也颇有见地,其中比较重要的是他的专着《二十世纪的美国诗歌》(American Poetr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1971)。雷克斯罗思对亚洲文化有很浓厚的兴趣,他曾经翻译过《日本诗歌一百首》(100 Poems from the Japanese, 1955)、《中国诗歌一百首》(100 Poems from the Chinese, 1956)以及《爱与历史的转折岁月︰中国诗百首》(Love and the Turning Year:100 More Poems from the Chinese, 1970)他还同美籍华人钟玲合译了《中国女诗人》(Women Poets of China, 1972)和《李清照词全集》(Li Ching Chao: Complete Poems, 1979)。雷克斯罗思于1974年出版的《新诗集》(New Poems)其实不都是他自己创作的诗。这部诗集包括4个部分︰他自己创作的诗、他翻译的一位假托的日本女诗人的诗、中国诗的仿作以及中国诗的译作。可以看出,雷克斯罗思已经把自己的创作同他对东方文化的介绍联系在了一起。我们甚至很难判断出哪些是他自己的创作,哪些又是翻译的中国诗作。 

雷克斯罗思对诗歌创作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美国文学不应该从欧洲追根溯源,而应该从当地的印第安文化中汲取力量。他强调在诗歌作品中表现个人的生活经验,歌颂大自然和新生事物,抨击腐朽的传统和社会的罪恶。他对劳动人民怀有同情,他有着强烈的正义感,极端痛恨各种人为的灾难,对战争更是深恶痛觉。他曾声称他写诗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揭露一切邪恶"。 

在创作技巧上,雷克斯罗思曾做过许多尝试。"他写过意象主义诗、立体主义诗、仿玛拉美的印象主义诗、仿阿波里奈尔的象征主义诗、超现实主义结构的诗、仿中国或日本风格的诗、有爵士乐队伴奏的诗、民谣体的诗、古香古色的山水诗等。"他非常注意从世界各国的文学中汲取营养,曾翻译出版了许多中国、日本、希腊、拉丁、西班牙和法国的诗歌。他认为诗歌既是一种结构,也是一种交流。他自己创作出来的诗接近口语化,清新明朗,亲切自然,具有中国山水画般的宁静和深邃。 

(二)雷克斯罗思的《中国诗歌一百首》 

雷克斯罗思在研究外国文化的时候,对中国古典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雷克斯罗思翻译的中国诗集有四、五种之多。他自己曾声称他沉溺于杜甫的诗达30年之久,受益非浅。他认为杜甫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非史诗非戏剧性诗人,在某些方面,比莎士比亚或荷马更优秀。至少他更自然,更亲切。"他清楚的看到,养育杜甫的文化是人类历史上最为优秀的文化,杜甫这样一位优秀的诗人关注的是"人的坚信、爱、宽宏大量、沉着和同情",而只有这些品德才能拯救整个世界。虽然杜甫没有任何的宗教信仰,但他关心普通人民的命运和处境,而这才是"唯一可能持久的宗教"。雷克斯罗思对杜甫的敬佩使他最后说出了这样的话︰"我30年以来沉浸在他的诗中。我深信,他使我成了一个更高尚的人,一个伦理的代理商,一个有洞察力的生物体。" 

雷克斯罗思最早接触到中国文化是通过汉学家宾纳(Witter Bynner),宾纳介绍给他了一些汉学家的名字和著作,又介绍了一位在芝加哥大学就读的中国学生帮助雷克斯罗思学习汉语。在此之前,西方的学者一直推崇李白的诗作,认为李白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在宾纳的影响下开始研究中国诗歌的雷克斯罗思发现了杜甫的魅力,并扭转了西方学者长期以来持有的偏见。在雷克斯罗思的第一部译诗集中,杜甫的诗占有很大的比重,可见他对杜甫诗的偏爱。 

雷克斯罗思一共译了杜甫的诗36首,其中有35首收在1956年出版的《中国诗歌一百首》一书中,还有1首收在1970年出版的《爱与历史的转折岁月︰中国诗百首》中。雷克斯罗思在翻译杜甫诗的时候主要依据了下列版本︰ 

1.郭知达编的《九家集注杜诗》,即杜甫诗的中文原文; 
2.洪业(William Hung)的英译杜甫诗; 
3.艾斯库和洛厄尔合译的《松花笺》(Fir-Flower Tablets)中的杜甫诗英译文; 
4.欧文.冯.扎克(Erwin von Zach)译的杜甫诗德语译文; 
5.圣德尼(Hervey St. Denys)译的杜甫诗语法译文; 
6.罗大冈翻译的杜甫诗法语译文; 
7.马古利叶(George Margouliers)翻译的杜甫诗法语译文; 
8.佩恩(Robert Payne)翻译的杜甫诗英译文。 

在这么多参考本中,雷克斯罗思采用最多的是前三种,即︰杜甫诗的中文原文、洪业的英译杜甫诗以及艾斯库和洛厄尔合译的杜甫诗英译文。 

在杜甫创作的众多诗作中,雷克斯罗思只翻译了36首。他在翻译杜甫诗的时候是否有所选择呢?答案是肯定的。雷克斯罗思在《中国诗歌一百首》的注解中说︰"我只选那些比较单纯、直接的诗,选那些文学典故、政治讽喻最少的诗。"其实,杜甫诗歌的内容总是与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杜甫的诗歌反映了诗人对普通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友爱,也反映出对统治阶级的怨恨和仇视。离开了政治背景,杜甫的诗歌也就失去了它的社会意义。所以,虽然雷克斯罗思在翻译杜甫诗的时候尽量选择那些典故少、政治背景少的诗,但任何人都可以想象,不可能有一首杜甫的诗远离这些因素。雷克斯罗思显然也了解杜甫诗歌的这一特点,于是他在翻译杜甫诗的时候不惜大刀阔斧地对原文进行删改,"用读者能理解的说法,来取代文学典故、政治讽喻,或是古代的文物用品等"。 

雷克斯罗思认为,翻译诗歌应该有相当程度的自由,不能拘泥于原文,因为译者是为一个特定的时代特定的读者而翻译的,必须考虑到读者的接受程度。雷克斯罗思曾说过︰"一部伟大的翻译作品之所以能流传至今,多是因为它们完完全全属于自己的时代。"基于这样的原则,雷克斯罗思在翻译杜甫诗的时候就增加了许多自己的创造。而这样的创造却赢得了众多诗人和评论家的好评。 

诗人威廉.卡洛斯.威廉斯(William Carlos Williams)曾赞扬雷克斯罗思的译诗集说︰"在我有幸读到的用美国现代语言写作的诗集中,这本书能侧身最富于感性的诗集之列。"他还说︰"王红公(即雷克斯罗思)翻译的杜甫诗,其感触之细致,其它译者无人能及。"汉学家宾纳也说︰"这些译诗,令人感到我们的心灵在古代的山水中复活了。我们与古人情感交融,化身为一。我即此古人,彼归何处?此古人即我,我何去何从?"诗人默温(W.S.Merwin)在1979年致友人的一封信中也详细地谈到了雷克斯罗思的译诗集给他的感受︰"有一天晚上,我又拿起他那本《中国诗歌一百首》,已经隔几年没读它了,我坐着一口气又从头到尾看了一遍,我心中充满了感激,更感受到这本书中那种鲜动的生命力。这本书我已经熟读了许多年了。"另一位诗人海恩斯(John Haines)曾坦诚地宣称,他自己创作的诗歌的风格偏向纯朴、简洁、明晰,就是受了雷克斯罗思翻译的杜甫诗的影响。 

历史已经证明,雷克斯罗思的译诗集是继庞德《华夏集》(Cathay)之后的又一部影响广泛的中国诗英译文。无论从翻译的技巧上讲,还是从译诗集对后人的影响上讲,雷克斯罗思的中国诗歌译文都可以同庞德的《华夏集》媲美。 

(三)中国诗意的《红枫叶》 

雷克斯罗思年轻的时候曾走遍了美国的中西部地区,因而他创作的诗作也透露出山野的灵气。阅读他的诗作,我们仿佛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因为他的诗作同中国的山水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们从他的诗作中可以看到中国山水诗中特有的宁静、深远、典雅和飘逸。 

雁群从北飞向南 
你远在 东方。
西风将向东 
捎去信息,但 
在这遥远的西方 
东风永远不会吹动。 

这首诗题为《失去的爱》,收在他的《新诗集》中。诗人借雁群从北向南飞的自然景象以及东风、西风的特点向读者暗示出信息交流的不可能性,于是失去的爱已经无法复得。 

无月的夜晚。 
在黑沉沉的天空 
眼光透过几万里。 
忧郁充满心田。 

这首诗题为《无月的夜晚》,诗中表现出的意境是典型的中国式的。夜晚,没有月亮,漆黑的一片,人的心情也像这黑夜一样阴沉沉的。这种借可观的自然现象暗示人的主观情绪的创作方法是中国古诗中常用的,所以这首诗很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品味。 

黎明前的寒冷 

黎明前的寒冷 
散在茫茫之夜, 
凸圆的月亮之下, 
孔雀相互啼叫 
仿佛痛苦万分。 

这首题为《黎明前的寒冷》的诗也是收在雷克斯罗思的《新诗集》中的。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同上一首诗是近似的。所不同的是,上一首诗中没有月亮,阴沉沉的夜空反衬出主人公忧郁的心境。但在这首诗中,月亮出现了,可是月亮的出现并没有给整个画面增添任何明朗的色调。黎明前的瞬间是一天之中最为寒冷的时刻,此时的月亮不仅没有令人悦目的效果,反而加强了画面凄清、寒冷的气氛。在这样一个安静、寒冷的夜晚,孔雀的啼叫更加突出地得以表现。它们的叫声在寂静的夜晚更显得悲哀、惆怅、伤感、痛苦。诗人借助这些自然景象很好地表达了主观的情绪。 

雷克斯罗思在一首题为《红枫叶》的诗中讲述他驱车驶过一个小城,那里曾经住过他年轻时期的恋人。在这首诗的结尾,诗人写道︰ 

我驾车沿河而下, 
看见一个男孩在桥上钓鱼 
清水中 
落叶漂浮 
然后我向西, 
驶入那茫茫日落。 

这种带有淡淡伤感情绪的诗在中国古诗中可谓比比皆是。诗人借助自然景象表达主观情绪,让读者同大自然作直接的交流和接触,而不在诗歌作品中直接宣泄主观的感受,这就是艾略特提倡的寻找"可观对应物"的创作方法。而我们知道,这种方法最早是源于中国古典诗歌的,它是美国新诗运动期间美国诗人从中国古典诗歌中创造性继承的传统之一。 

我们从上面的四首诗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雷克斯罗思在诗作中创造出的意境与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是相似的。1970年,雷克斯罗思在美国加州接受美籍华人钟玲女士采访时曾说︰"我认为中国诗对我的影响,远远大于其它的诗。我自己写诗时,也大多遵循一种中国式的法则(a kind of Chinese rule)。"他还进一步解释说,这种中国式的法则就是要在诗中表现具体的图景和动作及诉诸五官的意象,并创造一种"诗境"("a poetic situation")。所谓"诗境","必有一个特定的地点,一个特定的时间。……如果描写松林中远远传来一声钟响,一定是群山之中有座庙。用这种方式,能令读者置身于一"诗境"中,令他置身在一个地点,就像令他置身舞台之上,成为演员之一。……这是中国诗歌的一个基本技巧"。我们似乎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位美国诗人对中国诗歌意境的了解比雷克斯罗思更透彻了。 雷克斯罗思在上面引用的诗作中运用的意象也是中国式的。我们知道,大雁是中国诗人经常运用的意象,用来表达离别之情和思念之情,而西方诗人在诗作中是不用大雁作为主要的意象的。月亮虽然也出现在西方诗人的作品中,但其寓意是不同的。小桥、流水、落叶,这些意象也是典型的中国式的。雷克斯罗思在诗作中运用的这些意象

使我们不得不联想起中国诗人运用这些意象时所带有的寓意,毫无疑问,这充分表明雷克斯罗思接受了中国文化的影响。 

雷克斯罗思,喜欢把翻译的中国诗揉合在自己的创作中。请看这样一首诗︰ 

野花野草 
长在古老的庙宇 
石阶上。太阳落到 
青山之间。燕子 
昔日在王府 
画栋下筑巢 
今晚却飞到 
伐木匠和石匠家里 

比石阶古老得多 
是这石墙 
平垒的巨石 
盖满青苔蕨草。要是你 
悄悄走近,模仿住在这里的 
树蛙的叫声,你可以跟它们 
交谈终日。 

这首题为《山村》的小诗是由两个诗节组成的。第一诗节显然是雷克斯罗思翻译的刘禹锡的《乌衣巷》一诗。原文是这样的︰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可以看出,雷克斯罗思的译文同原文的意思相比还是有出入的。严格地讲,他的译文有几处误译和错译的地方。但我们也应该承认,原诗的基本意境已经翻译出来了。雷克斯罗思诗作的第二个诗节却完全是他本人创作的,可以说是由第一段的意境引发的联想。像这样一半是翻译、一半是创作的诗作在雷克斯罗思的诗集中也还有不少。他这样做也是模仿了庞德的。庞德的《刘彻》也是对中国一首古诗的改作。原文是汉武帝刘彻思念李夫人时所作的《落叶哀蝉曲》︰ 

罗袂兮无声, 
玉墀兮尘生。 
虚房冷而寂寞, 
落叶依于重扃 
望彼美之女兮安得, 
感余心之未宁﹗ 

(四)一位叫"王红公"的美国诗人 

雷克斯罗思喜欢在作品中把所参考的原文材料,当作是素材,当作是供他想象力高飞翱翔的出发点。所以我们欣赏雷克斯罗思的诗作,"不应该逐字探索,拘泥原文",而应该把他的诗作看作是他体验中国诗之后另外的创作,"有点唱和的意味",这样才能真正欣赏到他的诗作的好处与魅力。 

雷克斯罗思对于中国诗的特点显然是十分了解的,他在译诗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突出了这些特点,这样就使得他的译文更加"中国化"了。杜甫有首诗叫做《阁夜》,其中的四行是这样的︰"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山河影动摇。"雷克斯罗思把前三行诗译成── 

It is late in the year, 
Yin and Yang struggle 
In the brief sunlight. 
On the desert mountains. 
Frost and snow 
Gleam in the freezing night. 
Past midnight, 
Drums and bugles ring out, 
Violent, cutting the heart. 

他把原诗中的每一个诗行都译成了三个较短的诗行,使原诗中每行的一个意象变成了三个意象,于是,译诗中的意象变得更加鲜明而突出。 

评论家约翰.毕晓普(John Bishop)在读了雷克斯罗思翻译的《中国诗百首》之后说︰"这些英文译文大致有清晰和简明的效果。……然而,凡是多少下功夫研究过中国诗歌的人,都会因为这种清晰明朗,心中会觉得不太对劲。如果一首诗好象一眼就能看透,难免令人怀疑,是否遗漏了多层附属的、有根有据的涵义。"其实,中国诗歌表面上一目了然,但却有着深刻的内涵和意境。中国诗人往往不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怀,而是借助于自然景观暗示自己的主观情绪。所以中国古诗虽然表面看来很简单,但却十分含蓄,寓意深刻。而雷克斯罗思的译诗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中国诗的特点,我们甚至可以说,他的译文本身就是"一流的英诗创作"。 

雷科斯罗思19岁的时候结识宾纳,开始对杜甫产生了兴趣。从那时起,他对杜甫以及中国诗歌的热情与日俱增。雷克斯罗思是一位无政府主义者,他认为杜甫诗中表现出的儒家思想"太过迂腐",但他对杜甫诗中表现出的一种悲愁和感伤的情绪是有着认同的,他认为杜甫的诗解决了"人在孤寂之时如何自处"的重大问题。由于雷克斯罗思对杜甫的诗作有着强烈的认同,所以他在翻译杜甫诗歌的时候,自觉不自觉地加进了"太多自己的经验和心情",有时甚至把杜甫的诗句当作素材和基础进而抒发自己的感情。我们阅读雷克斯罗思的译诗,很难分清哪些是他翻译的杜甫的诗句,哪些又是他自己的创作,他已经同杜甫融合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雷克斯罗思在发表他的第一部中国诗译诗集的时候,就为自己取了一个中国名字︰王红公,并把这三个字印在了译诗集的封面。从此,这三个字便永远地把美国诗人雷克斯罗思同中国诗人杜甫联系在了一起。 

二、布莱、赖特与白居易的意象诗 

在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初期,美国出现了具有超现实主义特点的深层意象诗,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罗伯特.布莱(Robert Bly, 1926-)和詹姆斯.赖特(James Wright, 1927-1980)。两位好友不仅持有相似的美学观点,而且都对中国的古典诗词怀有执着的追求和喜爱,他们都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模仿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他们是美国当代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两位作家。 

(一)建立在理性主义之上的直觉感受 

新超现实主义(New Surrealism)是在美国兴起的一个现代派诗歌运动,也许有人会把它归为后现代主义。它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兴起于本世纪20年代以法国作家布勒东(Andre Breton, 1896-1966)、艾吕雅(Paul Eluard, 1895-1952)、阿拉贡(Louis Aragon, 1897-1982)、苏波(Philippe Soupault, 1897-1991)等人为代表的法国超现实主义(Surrealism)。新超现实主义者自己不喜欢这个名称,他们更愿意说自己创作的是"深层意象诗"。这一派诗人拋弃有意识的"自我",也拋弃社会的存在,试图躲进"无意识的、唯我的宗教情绪"中去,认为只有潜意识才能认识真理。他们运用深层意象、"思想的语言"和"梦的文法",从超现实的、非理性的角度去批判和讽刺社会。新超现实主义的产生同1968年在美国纽约举办的达达主义(Dadaism)和超现实主义画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新超现实主义虽然是一个很松散的文学流派,但影响十分广泛,当代的许多诗人,尤其是30岁左右的青年诗人都热衷于超现实主义风格的诗作。其中布莱和赖特是新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 

罗伯特.布莱,曾在《五十年代》(后改名《六十年代》、《七十年代》)杂志社当编辑,着有《静静的原野》(1962)、《身体周围的光》(1968,该诗集于1968年荣获美国全国图书奖)等诗集; 

詹姆斯.赖特,着有《我们将在河边会面吗?》(1968)、《诗集》(1971,该诗集于1972年荣获普利策诗歌奖)、《两位公民》(1973)、《意大利之夏》(1976)等诗集; 

布莱出生在明尼苏达州,曾就读于圣奥拉夫学院和哈佛大学,并在富布赖特奖学金的资助下赴挪威学习。他在政治上一贯激进,对越南战争、环境污染等问题一直持批判的态度。他曾提出"跳跃诗"的理论,要求在人的无意识中发掘诗歌创作的源泉。赖特出生在俄亥俄州的一个小农场,曾就读于肯庸学院和华盛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他在富布赖特基金的资助下到维也纳大学学习了一年。后来便致力于翻译外国诗人的作品,他还曾与布莱一道翻译了一些外国诗作。赖特也是一位有着强烈社会责任的诗人,他说︰"……我要描写自然美,我十分热爱大自然,但是这种追求总是被我作为一个人的责任所左右。一个人的生活比一棵梨树开花要复杂得多,它充满了痛苦。" 

让我们先来读两首深层意象诗,体会一下诗人对现实世界的独特的感受吧。 

保证 

你永远不会孤独,你听到 
秋天来时如此深沉的声音。黄色的 
气流越过山岭,越过轻拨的琴声 
越过闪电后的静穆, 
在闪电来得及说出 
名字之前──然后, 
是浓云张开大嘴的 
道歉。你诞生时就已注定︰ 
你决不会孤独。雨 
会到来,沟渠满溢,一条亚马逊河, 
长廊──你从未听到 
如此深沉的声音, 
岩台上苔藓,和岁月。你转耳倾听 
静默意味着︰你不是孤独的。 
整个大千世界倾盆而下。 

在这首诗中,张开大嘴的浓云和倾盆而下的大千世界是诗人对现实世界的独特感受。这种夸张和变形可以说是诗人从本世纪初年的意象派诗人那里继承下来的传统。秋天来的时候带着声音,空气带着颜色,溢满沟渠的雨,这些声、色、形的错位和交融也是诗人的独特体验。从山岭到河流,从闪电到琴声,这种跳跃表面看来无联系,但却有着深层次的关联。 

开始 

月儿投到田里一两片羽毛。 
黑黝黝的麦苗疑神谛听。 
此时 
万籁无声。 
那儿,月儿的幼雏正试 
它们的羽翼。 
林间,一位苗条的女子 
抬起她那可爱的面影, 
她轻盈地步入空中, 
冉冉地升上去了。 
我独自站在一株老树旁,不敢呼吸 
也不敢动弹。 
我屏息倾听。 
麦苗向它自己的黑暗处倾身, 
而我也倾身于我的黑暗之中。 

在这首诗中,诗人把月亮想象成了一种带羽毛的鸟,它把羽毛洒落到田里,还有一群幼雏在周围抚弄羽翼,这是一幅多么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象﹗在这万簌无声的夜晚,有一位婀娜多姿的女子迈着轻盈的步子升到了空中。是现实?还是梦幻?"我"躲在一株老树旁,静静地谛听这一切,生怕破坏了这美好的景致。从理性的角度讲,诗人在诗中描写的景象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发生的,但读者似乎愿意被诗作中描绘出的景象所打动。梦境与现实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超现实的图画。 

深层意象诗是在意象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同意象诗有着类似的地方,它们都强调意象的并置和罗列,主张发挥诗人的主观能动性,要求诗人在诗作中表现独特的感受。但深层意象诗更加重视人的潜意识和无意识,因而它描写的感受在表面看来常常是荒谬的。布莱曾说,"深层意象诗是通过对无意识的开掘,使得想象的跳跃和比喻的转换成为可能,使意象从心灵深处跃起。"也许我们可以说,深层意象诗人形成了对客观事物的直觉感受、又对这一感受做了主观的理性加工之后而成的作品。 

(二)对中国诗歌的借鉴 

布莱在澳大利亚参加阿得雷德艺术节的"作家周"活动时,向中国作家代表团朗诵了他的一首题为《想到〈隐居〉》的诗。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首诗是他受到中国诗人白居易作品的启发之后写成的。这位身材高大的诗人在古朴的筝的伴奏下低声朗诵这首诗,中国代表团的成员把这一场景深深地印在了脑海。 

早晨迟起,问有什么该干。 
没有什么。农场今天更美了。 
风吹枫叶,草也摇曳作伴。 
树更高,我的书棚连影子也渺小。 

莫管孩子,让他们瘦得像萝卜干﹗ 
没有钱,让你的老婆去着急﹗ 
你一生像醉鬼的一梦﹗ 
你已经一个月没梳头了﹗ 

布莱曾说︰"我认为美国诗的出路在于,向拉丁美洲的诗学习,同时又向中国的古典诗学习。"在与学者王佐良先生的交谈中,布莱对美国的诗坛状况不甚满意,但他也说,美国还是有一些好的诗人的。在他列举的"好的诗人"中,我们发现了詹姆斯.赖特、加里.斯奈德(Gary Snyder)、威廉.斯塔福德、雷克斯罗思(Kenneth Rexroth)等人的名字。而这些人或者同布莱持有相类似的观点,或者干脆就是中国诗歌的崇拜者。在布莱看来,美国诗应该继续摆脱英国传统的束缚,美国诗人要把创作植根于本民族的土壤之上,要创作出一种"生动的、色彩鲜明的、活生生的东西"。布莱自己也译过一些中国古典的诗歌作品,他还很喜欢李贺,认为李贺的诗里有真正出色的形象,"几乎是太狂了,连掩饰都无法掩饰"。布莱在仔细研读了中国古典诗歌之后得出结论说︰"在古代中国,各个层次的知觉能够静悄悄地混合起来。它们不是像冬天湖水那样分成一层又一层,而是不知怎的都流在一起了。我认为古代中国诗仍然是人类曾经写过的最伟大的诗。" 

布莱似乎比较喜欢陶渊明的作品,他曾把陶渊明选进他于1980年编的一本名为《宇宙的消息,两重意识之诗》的诗选里,并在赠送给王佐良先生的那一本上题写了这样的话︰"这本诗选代表了我多年思考的结果。它以陶渊明开始,他是这本诗的祖父︰采菊东篱下……"他认为陶渊明是19世纪英国诗人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精神上的祖先。布莱的一首题为《菊》的诗就是"为菊的陶渊明而作"︰ 



今夜我奔驰在月光下﹗ 
深夜才跨上鞍。 
马自己找路穿过荒芜的耕地 
漆黑的影子引导着它。 



离院子一里路马就直立起来, 
它太高兴。漫无目的地 
穿过田野,无所事事,真叫人舒畅, 
肉体活着,就像一株花草。 



从淡色的道路上归来, 
晾着的衣服多么安静﹗ 
当我走进书房,门边 
白色的菊花在月光下﹗ 

但我们还是可以看出,由于东西方审美情趣不同,布莱的这首诗远没有达到陶渊明诗作的意境。虽然在该诗的末尾,我们读到了"淡色的道路"、"白色的菊花"这样的意象,但整首诗作还是缺乏中国古典诗歌的宁静和恬淡。 

布莱刻意在诗歌创作形式上追求中国诗歌的结构,他曾创作出这样一首诗︰ 

长时间的忙碌之后 
几周伏案,终于能出门散步, 
月亮已沉,徒步,无星, 
没有一丝亮光﹗ 
在这旷野里要是一匹烈马向我飞奔? 
我没有在孤寂中度过的日子 
都白费了。 

这首诗的前两行描写景物和环境,第三行是世人的遐想,而第四行则是世人的议论。这样的结构同中国古诗的结构是很相像的。联想到布莱在给中国作家代表团朗诵李白的诗句"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时的悠闲的心境和仪态,我们不能不感叹布莱对中国诗的深刻理解,也不能不感叹中国诗歌所具有的超越国界的魅力。 赖特是布莱的好友,也同样喜欢白居易的诗。他曾给自己的一首诗加上了这样的标题︰"读了一卷坏诗,心情抑郁,于是走向一处闲置的草场,央求昆虫来作伴。"这种命名诗作的方法颇有些像我国古典诗歌中的题记。赖特还曾创作了另一首标题很长的诗︰ 

在明尼苏达松树岛威廉.达费的农庄躺在吊床上而作 

头上,我见到青铜色的蝴蝶 
沉睡在黑色的枝头, 
在绿荫中被风吹动,像片叶子。 
山谷下,空房子后面, 
牛铃一声接一声 
走进晌午的深处。 

我右边 
两颗松树下,铺满阳光的田里, 
去年马匹遗下的粪堆 
发出火光,变成金黄的石头。 
我仰身向后,当暮色四合, 
一只幼鹰滑过,寻找他的家。 
我已经虚度了一生。 

这首诗无论是标题的选择还是整个诗作的意境,都使我们联想到中国古典诗歌,想到中国的山水画。 

赖特的诗作中有一首是写白居易的︰ 

冬末,越过泥潭,想起古中国的一个地 方官 

白居易,落发纷纷的老政客, 
何苦徒劳呢? 
我想起你 
惴惴不安地进入长江三峡。 
纤夫拉着你的船逆流而上, 
送你去忠州城里, 
混一个什么官差使。 
我猜想,你达到时, 
天已黑了。 

但现在是1960年,又快到春天了。 
明尼阿波利斯城的大石头 
造成了我独有的沉沉暮色, 
也有纤绳和激流。 
元稹在哪里?你的好友在哪里? 
大海在哪里? 
那曾溶化了整个中西部的 
无边寂寞的大海? 
明尼阿波利斯在哪里? 
我什么也看不见, 
除了那株可怕的 
经冬而愈黑的大橡树。 
你在山那边找到孤零人的城市了吗? 
还是紧握着那条磨损了的 
纤绳的一头, 
一千年都没有放手?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赖特对中国古典诗歌以及白居易的身世背景是非常了解的。诗人站在流经明尼阿波利斯城的密西西比河岸边,望着脚下滔滔不绝的河水,联想起白居易沿江逆流而上去赴任时的情景。那逆水行驶的小舟,那经年磨损了的纤绳,无不暗示着白居易处境的危险。而诗人在诗中把自己同白居易联系在一起,使读者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障碍,在头脑中形成了一个模拟。 

布莱和赖特的诗作是美国超现实主义诗歌的杰出代表,两位诗人在艺术实践中刻意学习和模仿中国诗歌的意境和创作方法,他们的创作实践充分表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在当代社会是不可避免的,这是以上诗人所带给我们的明确暗示。


回目录||梦远书城(guxu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