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远书城 > 朱熹 > 二程遺書 | 上页 下页
卷十一 明道先生語一(2)


  孔子聞衛亂,曰:「柴也其來乎!由也其死矣。」二者蓋皆適於義。孔悝受命立輒,若納蒯聵則失職,與輒拒父則不義;如輒避位,則拒蒯聵可也;如輒拒父,則奉身而退可也。故子路欲勸孔悝無與於此,忠於所事也。而孔悝既被脅矣,此子路不得不死耳。然燔臺之事,則過於勇暴也。公子郢志可嘉,然當立而不立,以致衛亂,亦聖人所當罪也,而《春秋》不書,事可疑耳。

  「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數者,煩數也。

  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違道不遠是也)。忠恕一以貫之。忠者天理,恕者人道。忠者無妄,恕者所以行乎忠也。忠者體,恕者用,大本達道也。此與「違道不遠」異者,動以天爾。

  「必有事焉而勿正(事者,「事事」之「事」),心勿忘,勿助長」,養氣之道當如此。志動氣者十九,氣動志者十一。「祖考來格」者,惟至誠為有感必通。

  「動容周旋中禮」者,盛德之至。「君子行法以俟命」,「朝聞道夕死」之意也。大凡出義則入利,出利則入義。天下之事惟義利而已。湯、武反之身之者,學而復者也。

  「視其所以(以,用也,所為也),觀其所由(由,所從之道也),察其所安(志意所安也,所存也)。」

  北宮黝要之以必為,孟施舍推之以不懼(北宮黝或未能無懼),故黝不如施舍之守約也。子夏信道,曾子明理,故二子各有所似。

  公孫丑謂夫子加齊之卿相,得行道焉,如此則能無畏懼而動心乎?故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動心。」人心不得有所繫。

  「剛」者強而不屈,「毅」者有所發,「木」者質樸,「訥」者遲鈍。

  禮者,理也,文也。理者,實也,本也。文者,華也,末也。理是一物,文是一物。文過則奢,實過則儉。奢自文所生,儉自實所出。故林放問禮之本,子曰:「禮,與其奢也寧儉。」言儉近本也(此與形影類矣。推此理,則甚有事也)

  以物待物,不以己待物,則無我也。聖人制行不以己,言則是矣,而理似未盡於此言。夫天之生物也,有長有短,有大有小。君子得其大矣(一作者),安可使小者亦大乎?天理如此,豈可逆哉?以天下之大,萬物之多,用一心而處之,必得其要,斯可矣。然則古人處事,豈不優乎!

  志可克氣,氣勝(一有志字)則憒亂矣。今之人以恐懼而勝氣者多矣,而以義理勝氣者鮮也。

  「樂天知命」,通上下之言也。聖人樂天,則不須言知命。知命者,知有命而信之者爾,「不知命無以為君子」是矣。命者所以輔義,一循於義,則何庸斷之以命哉?若夫聖人之知天命,則異於此。

  「仁者不憂」,樂天者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言為仁之本,非仁之本也。

  「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德之序也。「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學之序也。知以知之,仁以守之,勇以行之。言天之自然者,謂之天道。言天之付與萬物者,謂之天命。

  「德性」者,言性之可貴,與言性善,其實一也。「性之德」者,言性之所有,如卦之德,乃卦之韞也。「肫肫其仁」,蓋言厚也。

  自明而誠,雖多由致曲,然亦有自大體中便誠者,雖亦是自明而誠,謂之致曲則不可。

  「體群臣」者,體,察也,心誠求之,則無不察矣。「忠厚之至也」,故曰:「忠信重祿,所以勸士。」言盡其忠信而厚其祿食,此所以勸士也。

  「敬鬼神而遠之」,所以不黷也,知之事也。「先難後獲」,先事後得之義也,仁之事也。若「智者利仁」,乃先得後事之義也。

  「人心惟危」,人欲也。「道心惟微」,天理也。「惟精惟一」,所以至之。「允執厥中」,所以行之(用也)。「仁者其言也訒」,難其出也。

  治道在於立志,責任求賢。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學之要也。操約者,敬而已矣。顏子不動聲氣,孟子則動聲氣矣。

  《無妄》,震下乾上。聖人之動以天,賢人之動以人。若顏子之有不善,豈如眾人哉?惟只在於此間爾,蓋猶有己焉。至於無我,則聖人也。顏子切於聖人,未達一息爾。「不遷怒,不貳過,無伐善,無施勞」,「三月不違仁」者,此意也。

  子曰:「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顏子之不惰者,敬也。誠者,天之道;敬者,人事之本(敬者用也)。敬則誠。

  「敬以直內」,則「義以方外」。「義以為質」,則「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孫,順也,不止於言。

  聖人言忠信者多矣,人道只在忠信。不誠則無物,且「出入無時,莫知其鄉」者,人心也。若無忠信,豈復有物乎?「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者,體用也。

  學者須識聖賢之體。聖人,化工也。賢人,巧也。

  有有德之言,有造道之言。孟子言己志者,有德之言也;言聖人之事,造道之言也。

  學至於樂則成矣。篤信好學,未如自得之為樂(造道者也)。好之者,如遊佗人園圃;樂之者,則己物爾。然人只能信道,亦是人之難能也。三代之治,順理者也。兩漢以下,皆把持天下者也。

  服牛乘馬,皆因其性而為之。胡不乘牛而服馬乎?理之所不可。

  祭者所以盡誠。或者以禮為一事,人器與鬼器等,則非所以盡誠而失其本矣。

  禮者因人情者也,人情之所宜則義也。三年之服,禮之至,義之盡也。致知養氣。

  克己最難。《中庸》曰:「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生生之謂易」,生生之用,則神也。子貢之知,亞於顏子,知至而未至之也。

  「先甲三日」,以窮其所以然而處其事;「後甲三日」,以究其將然而為之防。甲者,事之始也。庚者,有所革也。自甲乙至於戊己,春夏生物之氣已備。庚者,秋冬成物之氣也,故有所革(別一般氣)

  《隨》之上六,才與位皆陰,柔隨之極也,故曰:「拘繫之,乃從維之(又從而維之),王用亨于岐山。」唯太王之事,民心固結而不可解者也,其佗皆不可如是之固也。

  學之興起,莫先於《詩》。《詩》有美刺,歌誦之以知善惡治亂廢興。禮者所以立也,「不學禮無以立」。樂者所以成德,樂則生矣,生則惡可已也?惡可已,則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若夫樂則安,安則久,久則天,天則神,天則不言而信,神則不怒而威。至於如此,則又非手舞足蹈之事也。

  《綠衣》,衛莊姜傷己無德以致之,行有不得者,反求諸己而已矣。故曰:「綠兮絲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無訧兮。絺兮綌兮,淒其以風。我思古人,實獲我心。」絲之綠,由女之染治以成,言有所自也。絺綌,所以來風也。

  《螽斯》惟言不妒忌,若《芣苡》則更和平。婦人樂有子,謂妾御皆無所恐懼,而樂有子矣。居仁由義,守禮寡欲。「君子上達,小人下達。」下學而上達,意在言表也。

  有實則有名,名實一物也。若夫好名者,則徇名為虛矣。如「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謂無善可稱耳,非徇名也。

  「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不誠則逆於物而不順也。


梦远书城(guxuo.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