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远书城 > 曾国藩 > 曾国藩文集二 | 上页 下页 |
格·枝·柴·梗 |
|
《说文》:“格,木长貌。”国藩按:凡木之两枝相交而午错者谓之格。以其枝条交互,故格字有相交之义焉;以其两枝禁架,故格字有相拒之义焉;以其长条直畅,疏密成理,故格字又有规制整齐之义焉。是三者皆从本义引伸之者也。朋友曰交游,男女曰交媾,商贾相通曰交易,阴阳相合曰交孚。木之枝格两相交际,亦犹是也。《论话》“有耻且格”,谓民之心与上相交孚也。《大学》“致知在格物”,谓吾心之知,必与事物相丽、相交,不可离物以求知也。《书》曰“格于上下,格于皇天”,《诗》曰“神之格思”,皆训至也,皆交孚之义也。《书》曰“格汝舜,格汝众”,《诗》曰“神保是格”,皆训来也,皆引之来相交接也。舟与舟相触,则必忤;枝与枝相拒,则不入。《素问》“阴厥且格”。《注》“格,拒也”。《周书》“穷寇不格”。《注》“格,斗也”。 《荀子·议兵篇》“格者,不舍”。《注》“格,谓相捍拒者”。《后汉书·刘盆子传注》“相拒而杀之,曰格”,《通鉴》“王贲攻齐,莫敢格者。驱群羊而攻猛虎,不格,明矣”,皆谓莫能拒御也。凡曰“扞格不胜”,曰“格格不入”,曰”废格不行”,曰“沮格不进”,皆相拒之义也。至于枝格相交,长短合度,疏密停匀,俨然若有规矩。木工为窗格,有曰“冰梅格”,有曰“字格”者,即取象于树条之格也。曰“体格”,曰“风格”,曰“格律”,曰“格式”,皆从此而引伸之也。《孟子》“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注》“格,正也。”《家语》“口不吐训格之言”。《注》“格,法也”。《礼·缁衣》“言有物而行有格”。《注》“格,旧法也。”《后汉·傅燮传注》“格,犹标准也。”凡皆规格之义也。 《书·冏命》“格其非心”,是亦取格正为义。而孔《疏》曰“格谓检括”,斯则望文生训,有乖古意矣。《论语》“有耻且格”,当以交孚为确义。《集解》曰“正也。”亦不免望文生训之弊。至《大学》“格物”之说,聚讼千年,洎无定论。国藩以为人心当丽事物以求知,不可舍事物而言知。朱子曰“至也,,是也。其曰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则于格字求之太深,反多一障耳。 《说文》:“枝,木别生干也。”国藩按:干直而专,枝分而杂,有歧杂之义焉。凡木之枝,斜挺旁出,如相扶倚,有撑持之义焉。权丫森布,猝不可近,有拒御之义焉。周秦古书,凡用枝字,大抵不出此三义。《易》曰中心疑者,其辞枝”,《荀子·解蔽篇》曰“心枝,则无知”,此岐杂之义也。《汉书》叔孙通等传曰“廊庙之材,非一木之枝”,《庄子》“师旷之枝策也”,《灵光殿赋》“漂峣而枝拄”,此撑持之义也。《史记·项羽本纪》“诸将詟服,莫敢枝梧”,《鲁仲连传》“枝桓公之心于坛坫之上”,此拒御之义也。《汉书·地理志》“汉中淫泆枝柱,与巴蜀同俗”,《注》“言意相节却,不顺从也”,亦拒御之义也。岐杂者,枝字之本义。撑持与拒御者,枝字引伸之义。后人不知引伸之义,每疑枝当作支,盖古训文不明也。 《说文》“柴,小木,散材”,《楚辞注》“枯木为柴”。国藩按:小木,枯枝,杂缚一束,谓之柴,世俗之通称也。由柴字而引申之,有枯槁阻塞之义焉。《庄子》“柴立其中央”。柴立,犹枯坐也。所谓形如枯木也。《外物篇》“柴生乎守”。柴,谓梗塞也,言所以闭塞不通者,由于拘守太过也。《天地篇》“趣舍声色,以柴其内”,谓梗塞于胸中也。凡《庄子》篇中柴字,皆取枯槁阻塞之义。《通鉴·汉纪》:“收杨震太尉印绶,震于是柴门谢宾客”。胡身之注曰:“柴,塞其门也。”又《魏纪》:“朱桓言于吴王曰:‘曹休战必败,败必走,走必由夹石、挂车,此两道皆险阨,若以万兵柴路,则彼众可尽休,可生虏’”胡身之注曰:“柴路,谓以柴塞路也。”国藩按:柴,即塞也。以兵阻塞此路,非更以柴塞之也。胡氏于《汉纪》注近之,于《魏纪》注失之。 《方言》:“凡草木刺人,自关以东,或谓之梗。”国藩按:凡木之粗枝,无碎枝零叶者,世俗通谓之梗。在树而生者谓之枝,斫伐在地而枯者则谓之梗,谓之柴矣。梗字有粗直之义,又有阻塞之义。《尔雅·释诂》“梗,直也”,《方言》“梗,略也”,《吴都赋注》“梗概,粗言也”,《东京赋注》“梗概,不纤密也”。此粗直之义也。《周礼》:“女祝掌以时招梗,桧禳之事。”郑注“梗,御未至也。谓未至之凶灾,先梗而御之。”此阻塞之义也。《诗》曰:“谁生历阶?至今为梗!”此谓荡荡王道,而政化不能流行,忽至梗塞也。《毛传》:“梗,病也。,’此望文生训,非其义也。杜注《左传》曰“病也”,《广雅》亦曰“病也”。此承《毛传》而误者也。格、枝、柴、梗四字,在后世以为死字,在古人常引伸其义而活用之,苟明乎死字活用之法,而周秦古书故训,不可通者寡矣。 |
梦远书城(guxuo.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