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远书城 > 王夫之 > 庄子解 | 上页 下页
齐物论(3)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 。自立己说曰封。 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 因而是己非人。 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

  〔解曰〕 有封者,物自物,我自我;我偶两未能丧,而为气之所鼓,以与物相刃相靡于是非,若宋荣子是已。有物则有待,若列子是已。皆限于所知,而不至于未始有物之天。其所不至,则其所亏也。

  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 护其成心,爱而不舍。 果且有成与亏乎哉?果且无成与亏乎哉? 评曰:究竟不能损益其真。 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 昭氏名文,古善琴者。自成以亏道,则以其所知者鸣。 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 评曰:知不能成,道不可亏,则止矣。 昭文之鼓琴也,师旷之枝策也, 枝,柱也。策,杖也。瞽者柱杖,举而击节赏音。 惠子之据梧也; 梧,琴也,据梧而吟。 三子之知, 句。 几乎皆其盛者也, 七字句。 故载之末年。 自以为盛,故终身守之。 惟其好之也以异于彼, 好即“爱之所以成”。 其好之也欲以明之, 所谓“莫若以明”也。欲之者其成心,而谓人之莫若也。 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 坚白,旧注云:“坚石白马之辨也”。“彼非所明而明之”,正与下“此之谓以明”对映。 而其子 其徒。 又以文之纶终, 徒为繁文牵引。 终身无成。

  〔解曰〕 昭文之所鼓,师旷之所审,惠子之所吟,皆声也;与比竹之吹,山林大木之风声,自谓有别;然使离乎是非,而均之于天之所籁,则一而已矣。有声而即其声以立是非,是以有知。知已成而不能自舍,是以有爱。其知之也愈盛,则爱之也终其身,而不亡以待尽。至于言已成,是非已立,则为之嗣法者,不必有知,不必其爱,而专家以徇其师说,纶 牵引,文句繁兴,复奚恤道之亏哉?其以明者非明也,是古人之所不屑以者也。

  若是而可谓成乎?虽我亦成也。 不言亦何尝不成。 若是而不可谓成乎?物与我无成也。是故滑疑之耀, 滑音汨。滑乱不定,疑而不决,恍惚之中,有其真明。 圣人之所图也。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此之谓以明。 如此乃可谓之以明。

  〔解曰〕 莫若以明者,皆非明也;间间闲闲之知,争小大于一曲之慧者也。滑疑之耀,寓庸而无是非,无成亏,此则一知之所知而为真知。然后可谓之以明。夫滑疑之耀者,以天明照天均:恍兮惚兮,无可成之心以为已信;昏昏然其滑也,泛泛然其疑也,而遍照之明耀于六合矣。盖成乎爱则亏乎道,道无可成者也。亏乎道者自亏,而无能益损乎其真,则固无所亏也。繁言杂兴,师说各立,而适以亏道。则尽天下之言,无可是也。而鼓动于大均之中,乘气机而自作自已,于真无损益焉。故两行而庸皆可寓,则尽天下之言无容非也,无所是,无所非,随所寓而用之,则可无成,可有成,而滑疑者无非耀矣。疑儒疑墨,而非儒非墨,物论奚有不齐哉!知者不言,善者不辨。有言有辨,而一如其无言无辨,斯以为圣人。

  今且有言于此,不知其与是类乎,其与是不类乎?类与不类,相与为类,则与彼无以异矣。虽然,请尝言之。 是谓此理,不欲指言之,但曰此。自谓今所言者,未知合乎无言之道否,则亦儒墨之类而已。虽然姑试言之。防人摘己而先自破之。 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今我则已有谓矣,而未知吾所谓之其果有谓乎,其果无谓乎? 又自解说:言我虽如此说之,亦未尝定执为是也。

  〔解曰〕 此欲自显其纲宗,而先自破其非一定之论,期于有成,盖亦滑疑之耀也。“今且有言于此”,谓有始以下之言。是者指道而言。不言道而言是者:标道之名为己所见之道,则有我矣;立道之实以异于儒墨之道,则有耦矣;故指现前之所大明者,无耦无名,滑疑而寓庸者曰是。无往而非是,无有为彼者也,统天下之有无而曰是,则彼是莫得其耦矣。既有言矣,则虽恰与是合,而亦儒墨之类矣。故惟无言则绝类而与道类,有言则固不能然。姑且言之如下文所云,则有谓矣。特我之谓,推而上之,以至于无无,则虽有谓而固无谓,非气机之吹挟成心以立言者比;则有谓无谓,滑疑而不必于成,故虽有言可也。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二而一为三。自此以往,巧歷不能得, 歷曆通。 而况其凡乎?故自无适有以至于三,而况自有适有乎?无适焉,因是已。 已,止也。止而不辨。

  〔解曰〕 道合大小、长短、天人、物我而通于一,不能分析而为言者也。有真知者,并其通为一者而无朕,是未始有夫未始有始,未始有夫未始有无者。一尚不立,何况自二而三乎?气机之作止,与无作无止者始离而为二;作与止又自别而为三。鼓动不休,知与言互相增益,有儒有墨,儒有九家,墨不一类,以及乎坚白异同、刑名法术,姚妷启态,各炫其荣华,恶从而辨之哉?圣人休于天均,而不随气机以鼓动,则圣人一天也。万籁皆于此乎取之,可以两行而无不齐于适得,则千轨万辙,无不可行。无不可行,则无不可已,已而合于未始有之本然,以通万不齐之物论于一。岂离众论而别有真哉?亦因是已之而已。

  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为是而有畛也。 为下八德故有畛。 请言其畛:有左、有右, 同而亦异,左尊而右有力。 有伦、有义, 次序曰伦,差等曰义。 有分、有辩, 物辨曰分,言分曰辩。 有竞、有争, 言争曰竞,力竞曰争。 此之谓八德。

  〔解曰〕 自有适有,而各据为心之所得,见为德而守为常以立其封,发若机括而留如诅盟,皆八德之为也,道未始有之也。故老子曰:“道失而后有德”。

  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论而不辩。 此论字,一本作议,非是。 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辩也者,有不辩也。曰,何也,圣人怀之,众人辩之以相示也。故曰:“辩也者,有不见也。”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 嗛音谦,喉含物也,当吞而不吞。 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 昭,明之也。明之为道,即非道。 言辩而不及, 辩有所及,即有所不及。 仁常而不成, 有常则成,因谓之仁。不知其成也,毁也。大成无成,故曰大仁不仁。 廉清而不信,《 国语》曰:“嗛嗛之德,不足就也。”孟子曰:“以其小者信其大者,奚可哉?”自以为清,人不信之。 勇忮而不成。 忮物则己先弱丧,乌乎勇! 五者园 音圆。 而几向方矣。 方以智曰:“此中何等次第,何等分晓,是岂颟顸者所窥耶?”

  〔解曰〕 圣人无自见之德,而于至不齐之物论,真知其妄动于气机。然自取者必将自已,本无封而不足以常,则以通一者怀之,而不以示。彼有怀而亟言之者无他,只欲以示人而已。故为道、为言、为仁、为廉、为勇,皆自据为德而迫欲示人,则道本圆而使之向方。方则有左、有右,有分、有辩,各为伦义,而互相竞争,我畸孤而物为仇耦矣。圣人无不见,而焉事此!

  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孰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繇来,此之谓葆光。

  〔解曰〕 怀之,斯其光葆矣。葆之者,非为封为畛,据为己德也;无不在吾所葆之中,故曰天府。为天之府,则天不能以我为籁而吹之使鸣。其为光也,不能以示人,若纷乱而无伦义,则为滑。其可彼可是,非彼非是,而无成可师,则为疑。葆其滑疑,以含天明,则谓之葆光。皆知也,皆不知也。是之谓“知止其所不知”。夫乃无我无偶,而非气机之可簧鼓也。


梦远书城(guxuo.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