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远书城 > 苏轼 > 苏轼诗集 | 上页 下页
次韵沈长官三首


  家山何在两忘归,杯酒相逢慎勿违。
  不独饭山嘲我瘦,也应糠核怪君肥。

  ***

  男婚已毕女将归,累尽身轻志莫违。
  闻道山中食无肉,玉池清水自生肥。

  ***

  造物知吾久念归,似怜衰病不相违。
  风来震泽帆初饱,雨入松江水渐肥。

  ***

  【创作背景】

  作于熙宁七年(1074年),39岁。

  沈长官:沈立字立之,历阳(今安徽和县)人。嘉祐中,为淮南转运副使,迁京西北路转运使。加集贤修撰、知沧州,进右谏议大夫、判都水监,出为江、淮、两浙、荆、湖六路制置发运使。

  熙宁三年以右谏议大夫出知越州,四年正月,移知杭州。神宗元丰元年卒,年七十二。

  苏轼倅杭的第一任太守为沈立。沈立是一位爱民勤政的好官,苏轼和他相处融洽。二人尽量在实施新法的过程中减少流弊。

  1071年11月底,苏轼来到杭州任通判时,当时杭州的知州沈立,也是一位牡丹迷,曾写过10卷《牡丹记》。第二年3月23日,正是暮春时节,牡丹盛开,“牡丹迷”沈立便邀请苏轼同去吉祥寺赏花。

  沈立虽是王安石选中的干吏,出任江南第一都会的太守,受各方关注。反对新法的大臣常有书信给他。他夹在中间,动用官场智慧谨慎行事。苏轼与他经过短暂的磨合后配合默契。通判与太守,没有什么不愉快。

  苏轼到达杭州时,沈立即将调走。一个是刚到的心情比较郁闷的苏轼,一个是准备调走的知州。这个时间点比较微妙,权利交接很容易形成真空,也很容易把不愉快的心情带到工作或与同事的相处中,但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

  苏轼与沈立相处时间尽管短暂,还是维持了相当良好的关系。此诗便是当时的作品。

  另外还有《和沈立之留别二首》。并为沈立《牡丹谱》写序,称沈立“家书三万卷,博览强记,遇事成书”。由此看出,苏轼与沈立交情匪浅。


梦远书城(guxuo.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