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远书城 > 史籍 > 汉纪 | 上页 下页 |
汉惠帝纪(5) |
|
五年十月雷。桃李杏枣实。常燠也。 春正月。发京师六百里内男女十四万五千人筑长安城。三十日罢。 三月。上游离宫。叔孙通曰。古者春常献果。今樱桃始熟。愿陛下取献宗庙。诸果献自此始。 初。通秦时征为待诏。陈胜等起反。二世诏问群臣博士。群臣博士咸曰。君亲无将。将而必诛。宜急发兵击反贼。二世怒。通进曰。今明主在于上。法令具于下。安得有反贼乎。此真狗盗鼠窃耳。二世乃按诛诸言反者。而拜通为博士。出曰。几不免虎口。乃遂亡。后从汉。及天下定。通乃召鲁诸生学者以定仪法。鲁召二人不肯行。曰。公为人臣不忠。专面谀。不谏苟免。今兵革未休。死伤者未收。乃欲定礼乐。公去矣。无污我。通曰。子真鄙儒。不知时变。乃去之。汉诸礼仪。皆通所定。然犹草创。未能具备矣。夫礼乐。圣人之所以兴化致治。太平之本也。本志曰:五经之道同归。而礼乐之用宜急。治身者斯须忘礼。则暴慢及之。为国者一朝忘礼。则荒乱及之。人含天地阴阳之气。有善恶喜怒哀乐之情。人禀异性而不能节也。唯圣人能为之节。而不能绝也。故象天地而制礼乐。所以通神明。立人伦。正性情。节万事者也。有男女之情。有妒忌之心。为制昏姻之礼。有交接长幼之序。为制乡饮之礼。有哀死思远之情。为制丧祭之礼。有为崇敬上之心。为制朝觐之礼。丧有哭踊之节。乐有歌舞之容。正人足以副其情。邪人足以防其失。故昏姻之礼废。则夫妇之道阙。而淫僻之罪多。乡饮酒之礼废。则长幼之序失。而争讼之狱繁。丧纪之礼废。则骨肉之恩薄。而背死忘生者众矣。朝觐之礼废。则君臣之位失。而侵凌之渐起矣。故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乐以治内而为同。礼以修外而为异。同则和亲。异则畏敬。和亲则无怨。畏敬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二者并行。合为一体。畏敬之意难见。则着之于享献辞受登降跪拜。和亲之说难形。则发之于诗歌咏言钟石管弦。尽其敬意。而不多其财贿。尽其欢心。而不留其声音。孔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言明王设礼乐之本也。故知礼乐之情者能作。识礼乐之文者能述。作者谓之圣。述者谓之明。王者必因先王之礼乐。顺时施宜。有所损益。即人之心稍稍制作。至于太平而大备。周监于二代。礼文尤具。故称经礼三百。威仪三千。于是教化浃洽。民用和睦。灾害不生。祸乱不作。囹圄空虚。三十余年。孔子美之曰。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及其衰也。诸侯纵横。逾越法度。恶礼制之害己。去其篇籍。遭秦灭学。遂以乱亡。夫乐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移人疾。是故先王着其教焉。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哀乐喜怒之常。应感而动。然后心术形焉。是故纤微谯偯之音作。而民忧思。阐谐慢易之音作。而民康乐。粗厉猛奋之音作。而民刚毅。廉直正诚之音作。而民肃敬。宽裕和睦之音作。而民慈爱。流僻邪放之音作。而民淫乱。故先王制雅颂之声。本之情性。稽之度数。制之礼仪。合生气之和。导五常之性。使之阳而不散。阴而不夺。刚气不怒。柔气不慑。四畅于中而发于外。各安其位而不相夺。足以感动民之善心。不使邪气得袭焉。是先王立礼乐之方也。黄帝作咸池。颛顼作六茎。帝喾作五英。尧作大章。舜作大韶。禹作大夏。汤作大濩。武王作大武。周公作勺。咸池。备矣。六茎。泽及根茎也。五英。茂也。大章。章之也。韶。继也。夏。大也。濩。救也。武言以武功定天下。勺言酌先王之道。自夏以往。其流不可得闻也。殷颂犹有存者。周诗既备。而器用陈张。周官具矣。夫礼乐者。威仪足以充目。声音足以动耳。诗歌足以感心。故闻其音而德和。省其诗而志正。观其数而法立。是以荐之郊庙则鬼神享。作之朝廷则君臣和。立之学宫则万民协。莫不虚己竦神。悦而承流。是以海内通知上德。被服其风。光耀日新。化上迁善。而不自知其所以然。至于万物化。天地顺。而嘉应祥。故诗云。钟鼓煌煌。磬管锵锵。降福穣穣。书云。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至于末世衰乱。殷纣断弃先祖之正乐。乃作淫声。用变乱正声。以悦妇人。周道既阙。而王官失业。雅颂相错。礼乐大坏。诸侯设两观。乘大辂。大夫八佾舞于庭。政遂郡迟而不变。于是桑闲濮上郑卫宋楚之声并出。内则致疾短寿。外则乱政伤民。巧伪之人。因而饰之。以荧乱富贵之耳目。庶人以求利。列国以相闻。故秦穆公遗戎乐而由余去。齐人馈女乐而孔子行。自此礼乐丧矣。汉兴乃复存之。礼乐古事。稍稍增集。 夏,大旱。江河水少。溪谷水绝。 八月,相国曹参薨。谥懿侯。 九月,长安城成。 十月,安国侯王陵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赐民爵户一级。 |
梦远书城(guxuo.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