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远书城 > 史籍 > 后汉纪校注 | 上页 下页 |
汉光武帝纪(17) |
|
秋七月辛未,前将军邓禹为大司徒,封酇侯①。野王令王梁为大司空,封武强侯。初,赤伏符曰:“王良主卫作玄武。”②上以野王卫徙也,玄武水神也,大司空水土之官也,乃以梁为大司空。又以谶言,以平狄将军孙臧行大司马事③。众大不悦,佥曰:“吴汉、景丹应为大司马。”上曰:“景将军旧将,是其人也。然吴将军有建策之谋,又诛苗曾,收谢躬,其功大。”于是以吴汉为大司马,封武阳侯④,景丹为骠骑大将军。 ①杨树达曰:“高祖封萧何为酇侯,初食邑八千户,后益二千户,合为万户。光武此封,以萧何拟禹也。 ②谶文“王良”,《类聚》卷四七引《续汉书》、《初学记》卷一一引华峤书、《范书》、《通鉴》均作“王梁”。唯汪文台七家《后汉书》所辑华峤书与《袁纪》同。按谶文或本作“良”,后以梁应谶出任司空,而诸书改之,《袁纪》当仍其旧文也。 ③《东观记》曰:“谶曰:‘孙咸征狄’。今以平狄将军孙咸行大司马事。咸以武名官,以应图谶。”他书均作“孙咸”《袁纪》作“孙臧”,恐误。 ④《范书》吴汉传作“舞阳侯”。两汉志,武阳在犍为郡,为公孙述辖地,光武不可得而封也。《袁纪》误。 袁宏曰:夫天地之性,非一物也;致物之方,非一道也。是以圣人仰观俯察,而备其法象,所以开物成务,以通天下之志。故有神道焉,有人道焉。微显阐幽①,远而必著,聪明正直,遂知来物,神之所为也。智以周变,仁以博施,理财正辞,禁民为非,人之所为也。故将有疑事,或言乎远,必神而明之,以一物心。此应变适会,用之神道者也。辩物设位,官方授能,三五以尽其性,黜陟以昭其功②。此经纶治体,用之人道者也。故求之神物,则著策存焉;取之人事,则考试陈焉。是〔故〕善为治者③,必体物宜,参而用之,所以作而无过,各得其方矣。 ①“微显”似当作“显微”。 ②“黜”原误作“默”,径改。 ③“故”字据南监本补。 若夫谶记不经之言,奇怪妄异之事,非圣人之道。世祖中兴,王道草昧,格天之功,实赖台辅。不徇选贤,而信谶记之言,拔王梁于司空,委孙臧于上将,失其方矣。苟失其方,则任非其人,所以众心不悦,民有疑听,岂不宜乎?梁实负罪不暇,臧亦无所闻焉。易曰:“鼎折足,覆公餗。”①此之谓也。 ①见易鼎卦。 上玺书劳邓禹曰:“将军与朕谋谟帷幄,决胜千里。孔子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①平定山西,功效尤著,尔作司空,敬敷五教。”禹遂渡汾阴②,入夏阳。更始中郎将公乘歙将十万众拒禹于衙,禹击破之。时赤眉入关,三辅扰乱,民无所归。闻禹至衙,军兵整齐,百姓喜悦,相随迎禹,降者日以千数,号百万众。禹时年二十四,所止住仪节,白首耆老及诸将在军下,莫不饱满,名震关西。 ①语见《史记》仲尼弟子传。 ②自汾阴渡黄河也。《范书》作“汾阴河”,误。 八月壬子,初祠社稷于怀。 是时上新即位,军食不足,寇恂转运不绝,百官赖焉,以为奉上。上数玺书劳恂,茂陵人董崇说恂曰:“上新即位,四方未定。而以此时据大郡,内得人民,外破苏茂,威震远近,此谗人所因怨祸之时也。昔萧何守关中,悟鲍生之言而高祖悦①。今君所将,皆宗族兄弟也,无乃以前人为镜戒哉?宜从功遂身退之计。”恂然其言,称病不亲事,自请从上征。上曰:“河内未可离也。”固请,不听。恂乃遣兄子寇张、姊子谷崇愿为前锋。上悦,以为偏将军。 ①《史记》萧相国世家曰:“汉三年,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索之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鲍生谓丞相曰:‘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遗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于是何从其计,汉王大悦。” 廪丘王田立降。赵萌、李松攻三王,三王败走,更始徙居长信宫。三王降赤眉,别兵出战。李松拒之,赤眉生得松。时松弟泛为城门校尉,赤眉使人诱泛曰:“开城,活汝兄。”泛遂开城门。 |
梦远书城(guxuo.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