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远书城 > 類書 > 永樂大典 | 上页 下页
卷七千七百一 京


  永樂大典卷之七千七百一  十九庚

  京

  南京〈地理通釋𢈪肅宗實録至德二年改蜀郡爲南京。以荆州爲南都。州曰江陵。其蜀郡先爲南京。冝復為蜀郡。南京應天府闕〉

  〈伯所居商丘周爲宋國。漢爲梁國。隋唐爲宋州。太祖以歸德軍節度使。即位定有天下之號曰宋。景德三年。升應天府。祥符七年升南京。正殿曰歸〉

  〈德髙宗即位于此。宋會要真宗景德三年二月詔曰。睢陽與區平臺舊壞。兩漢之盛。並建於戚藩。五代以還。荐升於節制。地望雄於征鎮。疆理接於〉

  〈神州實都畿近輔之邦。乃帝業肇基之地。恭惟聖祖。誕慶鴻圖。爰於歷試之初。兼領元戎之寄。謳謡所集。符命荐臻。殆兹累朝。俯同列郡。式昭茂烈。〉

  〈冝錫崇名。用彰神武之功且表興王之盛。冝升爲應天府宋城縣爲次赤。寧陵楚丘。柘城下邑。榖熟虞城等縣並爲次畿大中祥符七年正月二十〉

  〈九日詔曰睢水名區。實一方之都會。商丘奥壤。爲三代之舊邦。形勢表於山河忠烈存於風俗。惟文祖之歷試蓋王命之初基。今者伸欵謁於檜庭。〉

  〈既揚茂則徇徯朱於竹苑。方霈湛恩。期克壯帝猷俾肇所京邑用志興王之地。允符追孝之心。應天府宜升爲南京。正殿以歸德爲名咨爾都民承〉

  〈予世德慶靈所佑感恱良多二月一日詔名南京門曰崇禮。雙門曰祥輝外西門曰迴鑾三日以主客郎中知應天府馬元方兼南京留守司事合〉

  〈置官屬名目下審官院流内銓。一如西京之式三月十三日詔名南京城大東門曰昭仁。小東門曰延和小西門曰順成。北門曰靖安。新隔門曰承〉

  〈慶仁宗慶暦五年九月十八日。置南京留司御史䑓燕翼詒謀真宗皇帝東封西祀。思顯先烈。大中祥符七年正月乙卯。詔升應天府爲南京建行〉

  〈宫正殿以歸德爲名以聖祖殿爲鴻慶宫奉太祖太宗像侍立於聖祖之旁。其後遂開髙宗皇帝中興之祥。殆非偶然者宋史列傳。朱勝非。靖康元〉

  〈年。爲東道副總管權應天府金人攻城。勝非逃去。會楊進。破敵。復還視事踰年詣濟州謁康王言南京爲藝祖興王之地請幸之以圖大計。王即位〉

  〈南京。建炎改元。夏文莊公集乞修南京内狀。右臣伏睹大中祥符七年。二月一日赦勑節文應天府升爲南京正殿以歸德爲名臣到職後躬詣〉

  〈大内謹視筦籥其正南内門上有先朝題其牓曰重熈頒慶之門。樓皆損動其下只是依舊雙門未變列郡之制。雖有兩觀雉堞。又無朶樓。内城之〉

  〈中並無歸德之殿但是頽垣茂草内有真宗皇帝御製御書南京頒駐蹕詩碑石一片小屋遮蔽未曾建立。其東北隅小亭子一座。内有先皇御製〉

  〈御書駐蹕詩四首粉版。門牗不嚴塵埃所闇臣職在居守。理合奏陳者伏以商丘仰當大火寳勢形勝。佳氣鬱葱藝祖肇基之邦聖朝根本之地。發〉

  〈祥薦祉應天順人由七十里。而興天乙是資於景毫累三十世之王。文昌始大於岐周用建名都寔陪上國與中天而對峙企洛宅以相望。至于官〉

  〈局廨居咸從改革。而乃關廷宫掖悉未繕修。漢啓南陽之都。唐重北門之館並資壯麗以示威神况茂陵之餘烈方宣真廟之嗚鑾未逺。必欲仰模〉

  〈太紫上憲觜陬備九寢之儀敝千門之式慮煩力役或有費財征。臣今乞依先朝勑㫖只創歸德一殿安駐蹕詩版又以宫室之儀門闑爲重。猶取〉

  〈諸侯之制未成王者之都欲乞於南端闢正門三闔東西增朵樓二座。所貴它工至鮮不日可成仍乞選差八作司臣寮將帶工匠到此計度却於〉

  〈東京木場事造材植。繫筏浮汴赴當京修盖伏望聖慈特賜開可。所貴宫闕之度稍合於彝章。祖始之基益𨺓於景命有光鴻祚永責皇圖。歐陽公〉

  〈集南京謝上表。皇祐二年七。月臣某言伏蒙聖恩。就差臣知應天府兼南京留守司事。臣已於今月二十四日赴上訖者。守宫鑰之謹嚴敢忘夙夜〉

  〈布政條之纖悉。上副恩憂。寄任非堪兢營並集臣某中謝伏念臣賦才庸薄禀數竒屯。毁譽交興。兩甞過實。寵榮踰分。動輙招尤。念報效之未伸敢〉

  〈不竭忠而盡瘁困風波之可畏則思逺去以深蔵迨此六年。外更三守學偷安而杜口。負素志以媿心朽質易衰已凋零於齒髮。良時難得尚希慕〉

  〈於功名。豈謂皇慈。未捐舊物擢從支郡委以名都惟此别京舊當孔道簿領少勤於職事。厨傳取恱於路人。苟循俗吏之所爲雖能免過非有古人〉

  〈之大節未足報君梅聖俞宛陵集送王宗說寺丞歸南京晏歲欲飛雪滿天含凍雲犯寒單騎連獵吹紫裘薰。庭鵲還先喜池鴻去始聞公應問〉

  〈貧賤善說莫如君。送韓簽判王汝還南京詩賀太禮表天子甘泉祀歡聲浹九圍緑章馳騎入朱服佩魚歸賦雪上賔席買鬟更舞衣清池無限〉

  〈鴈莫道信音稀虞儔尊白堂集過南京三蘇當日振英華下榻相看意已佳太息樂全無復見舊廬聞屬女真家許綸诗宿南京詢訪實有戍兵〉

  〈三千人宋城城下縣虛說胡屯五萬兵凄凉無復舊南京中天王氣終當復千古封疆只宋城洪适盤洲集次韻南京道中宻葉成隂行路寬鳩〉

  〈鳴鶯囀足開顔半塗泥滑夜來雨數片雲飛何處山薄暮每尋樽爼共殘春能伴節旄還塵襟好濯西湖水偷取禪房一日閑送劉元忠學士還〉

  〈南京昔見相公登瀛洲今見公子爲校讎。鯤鵬變化三十載我生安得不白頭。君前拜恩父前慶暫向南都乗順流。南都留守頗爲喜。將吏入賀〉

  〈靴聲道酒舁銀瓮羊臠炙。上下和喣移凉秋歸來却上柳堤路西風健馬控花虬曾半詩送孫莘老移知南京稚年曾未覩風標瀚海初聞㧞俊〉

  〈髦。國子先生曾並席。曾在胡先生講下蓬萊學士看揮毫量涵萬頃滄溟闊氣吐千尋太華髙述性妙思窮孔孟公有十述述性是其一也指南餘〉

  〈藻屈雄褒爾雅之㫖魁談經落落鑑遒鐸作直講飛步僊僊踏海鼇。試館職忠力敢前輕復尾剛腸一决快吹毛歸來有意成陶賦謫去無言吊楚〉

  〈騷志不下人寧碌碌時非知我但囂囂吳江春水尋幽寺知湖州越嶺秋風聴怒濤。移知福州宣室鬼神靈語斷長安鍾鼓夢思勞廣陵南隔迷桑〉

  〈椊。泗水東來照節旄知徐州威憺四隅消警吠。惠流比屋樂耕繅。真仙應祝通時澤。朽骨平寃息夜號蕭洒幅巾忘夣覺清凉丈室笑熏膏淮陽大〉

  〈節孤尤峻吏部雄材晚更豪。濫使執經稱弟子。虛煩解榻下功曹。曾迷馬祖山前鹿。頓悟華亭水底篙細札忽聞更屏翰髙牙俄見列弓刀。照回天〉

  〈子今方晤怒拂龍顔昔未遭屈指陪京非乆駐太平功業待伊皋遼史南京析津府本古冀州之地髙陽氏謂之幽陵陶唐曰幽都有虞析爲幽州〉

  〈啇併幽於冀。周分并爲幽職方東北幽州山鎮醫巫閭澤藪貕養。川河泲浸。菑時其利魚鹽。其畜馬牛豕。其榖黍稻。武王封太保奭于燕秦以其地〉

  〈爲漁歸上谷右北平遼西東五郡。漢爲燕國歴封臧茶盧綰劉建劉澤劉且常置涿郡廣陽國後漢爲廣平國廣陽郡。或合于上谷復置幽州。後周〉

  〈置燕。及范陽郡。隋爲幽州緫管唐置太都督府。改范陽節度使。安禄山史思明。李懷仙。朱滔。劉怦。劉濟相繼割㨿。劉緫歸唐。至張仲武。張允仲。以上〉

  〈得民。劉仁恭父子僣爭。遂入五代。自唐而𣈆。髙祖以遼有援力之勞。割幽州等。十六年以獻。太宗升爲南京。又曰燕京。城方三十六里。崇三丈。𢖍廣〉

  〈一丈五尺。敵樓戰櫓具八門。東曰安東迎春。南曰開陽丹鳳。西曰顯西清𣈆。北曰通天。拱辰。大内在西南隅皇城内有景宗聖宗御容殿二。東曰宣〉

  〈和。南曰大内。内門曰宣教。改元和外三門曰南端。左掖。右掖。左掖改萬春右掖改千秋。門有樓閣。毬場在其南東爲永平館。皇城西門曰顯西。設而〉

  〈不開。北曰子北。西城顛有凉殿。東北隅有燕角樓。坊市廨舍寺觀盖不勝書其外有居庸松亭榆林之關。古北之口桑乾河。髙梁河。石子河。大安山。〉

  〈燕山。中有瑶嶼。府曰幽都軍號盧龍開泰元年。落年額。統州六縣十一。兵衛志南京析津府統縣十。轄軍府州城九有丁五十六萬六千金史地理〉

  〈志。南京路。國初曰汴京貞元元年更號南京府三。領節鎮三防禦八。刺史郡八。縣一百五。都城門十四曰開陽曰宣仁曰安利。曰平化曰道逺。曰宜〉

  〈照。曰利川。曰崇德。曰迎秋曰廣澤。曰順義。曰迎朔。曰順常曰廣智。宫城門。南外門曰南薰。南薰北新城門曰豐冝橋曰龍津橋北門曰丹鳳其門三。〉

  〈丹鳳北曰舟橋。橋少北曰文武樓遵御路而北横街也東曰太廟西曰郊社正北曰承天門。其門五。雙闕前引東曰登聞檢院。西曰登聞皷院。檢院〉

  〈東曰左掖門門南曰待漏院皷院西曰右掖門門南曰都堂直承天門北曰大慶門門東曰日精門。又東曰左昇平門大慶門西曰月華門。又西曰〉

  〈右昇平門正殿曰大慶殿前有龍墀。又南有丹墀。又南曰沙墀東廡曰嘉福樓。西廡曰嘉瑞樓大慶後曰德儀殿殿東曰左昇龍門。西曰右昇龍門〉

  〈正門曰𨺓德。内有𨺓德殿有蕭墻。有丹墀。隆德殿左曰東上閣門右曰西上閣門。皆南向皷樓在東。鍾樓在西隆德之次曰仁安門仁安殿東則内〉

  〈侍局。又東曰近侍局又東則嚴祗門宫中則稱曰撒合門少南曰東樓則授除樓也西曰西樓仁安之次曰純和殿正寢也純和西曰雪香亭亭北〉

  〈則后妃位也。有樓樓西曰瓊香亭亭西曰涼位有樓。樓北少西曰玊清殿。純和之次曰福寧殿殿後曰苑門内曰仁智殿有二太湖石左曰敷錫神〉

  〈運萬歲峯右曰玊京獨秀太平巖殿曰山莊其西南曰翠微閣苑門東曰僊韶院院北曰翠峯峯之洞曰大滌湧翠東連長生殿又東曰湧金殿又〉

  〈東曰蓬萊殿。長生西曰浮玊殿又西曰瀛洲殿長生殿南曰閲武殿又南曰内蔵庫嚴祗門東曰尚食局。又東曰宣徽院。院北曰御藥院又北右蔵〉

  〈庫。東則左蔵庫。宣徽院東曰點檢司司北曰秘書監又北曰學士院又北曰諫院。又北曰武器署點檢司。南曰儀鸞局。又南曰尚輦局宣徽院南曰〉

  〈拱衛司又南曰尚衣局。其南爲繁禧門又南曰安泰門門與左昇龍門相直。東則壽聖宫兩宫太后位也本明俊殿試進士之所宫北曰徽音院又〉

  〈北曰燕壽殿。殿坦後少西曰振肅衛司東曰中衛尉司。儀鸞局東曰小東華門。更漏在焉中衛尉司東曰祗肅門少東南曰將軍司。徽音壽聖東曰〉

  〈太后苑。苑殿曰慶春。與燕壽殿並小東華與正東華門對東華門内正北尚厩局其西北曰臨武殿左掖門北尚食局南曰宫苑司其西北尚醖局〉

  〈湯藥局侍儀司少西曰符寳局器物局又西則撒合門也嘉瑞樓西曰三廟正殿曰德昌東曰文昭西曰光興德昌後宣宗廟也宫西門曰西華與〉

  〈東華相直。北門曰安貞洪武志輿地志云鍾山古金陵山也縣邑之名由此而立。建康實録云楚威王築城石頭置邑以其地接華陽金壇之陵故〉

  〈號金陵於天文其星斗牛其次星紀秦始皇三十六年以金陵爲鄣郡治故鄣。三十七年東遊還過吳從江乗渡望氣者言五百年後金陵有天子〉

  〈氣因鑿鍾阜斷金陵長隴以通流至今呼爲秦淮乃改金陵邑爲秣陵縣諸葛亮所謂鍾山龍盤石城虎踞真帝王之宅漢承三代舊制置揚州統〉

  〈丹陽郡所領縣邑有今浙西浙東二道及浙東道之半吳晉宋齊梁陳代加分割。隋立蔣州唐以𨽻潤州又改昇州管屬始隘於舊南唐建金陵府〉

  〈縣邑猶更屬不常。宋初爲江寧府改建康府始定有江寧上元句容溧水溧陽之地東西二百三十五里南北四百六十里東抵鎮江東南抵常州南〉

  〈抵寧國西南抵太平西抵和州西北抵真州以大江中流爲界本朝應運肇基應天府實星紀斗牛之分且與三統之正相協自周以來數〉

  〈千年間。帝王之運。適符於今豈非曆數耶應天府志府境古揚州之域周顯王時越〉

  〈滅吳置金陵邑秦改爲秣陵縣漢爲丹陽郡地建安十七年改秣陵曰建業三國吳建都于此晉永嘉元年琅邪王睿鎮建業建興初避愍帝諱改〉

  〈建康元帝建都于此宋齊梁陳皆因之號京輦神皐隋平陳置蔣州治石頭唐爲揚州又改江寧。又改昇州吳改金陵府南唐建都于此以爲西都〉

  〈昇州江寧府宋爲江寧府髙宗建炎二年改曰建康府紹興二年以府治爲行宫。號行都元至元十二年開行中書省。後改建康路。天暦二年以文〉

  〈宗儲邸改曰集慶路。大明丙申年。改應天府洪武元年立南京北京詔曰奉〉

  〈天承運。皇帝詔曰。朕建邦基以成大業。興王之根本爲先。居中夏而治四方立國之規〉

  〈模至重。自趙宋末世夷狄入主中國。今百有餘載其運乃終。羣雄紛爭。未見有定于一者。民遭塗炭亦已極矣。朕以布衣當擾攘之際。技身戎伍。率〉

  〈衆渡江。天地眷佑。〉

  〈祖宗積德臣下宣忠。三軍用命西平陳友諒。東㓕張士誠。南靖閩廣。北有中原。武功大集。混一之勢已成十七年間糧儲軍須。百物科徵。頻煩尤甚民無〉

  〈休息者。皆江左一方。受供給之繁。遂致天下。收平寧之效。民初有助於朕。其可忘乎。頃幸大梁詢及父老。皆曰昔聖人居中國而治四夷天下咸服。〉

  〈朕觀中原土壤。四方朝貢道里適均父老之言。乃合朕志可不從乎。然立國之規模固大。而興王之根本不輕以金陵大梁爲南北京。朕於春秋徃〉

  〈來巡狩駐守播告爾民使知朕意。至於立宗社建宫室。定朝市南京既以創置矣。北京其令有司次第舉行於戲。江左開〉

  〈基立四海永清之本。中原圖治廣一視同仁之心故兹昭示。想冝知悉。洪武京城圖志春坊賛善王俊華圖志序天地定位山川啓奥區之秘。〉

  〈宅中考卜河嶽壯金湯之固况乎神睾聖壤其所蓄也深則其待於今也。大〉

  〈聖人應期啓運。故天發其蔵地闢其會。而體國經野之制固有以軼豐鎬。而跨兩京者矣。金陵控扼吳楚天塹繚其西北連山拱其東南而龍蟠虎踞之〉

  〈勢。昔人之言蓋不誣也。孫吳始創居之六朝南唐雖代有其地。然而疆域之廣未極其盛者意者天之所兆止有資於今日以啓一代王業之隆也。〉

  〈歟。嵗壬辰癸巳間天厭元德群雄並起皇上龍興淮甸。天戈南指。吳越首入版圖乃默與神謀即定都于是。辯方正位。〉

  〈立洪基造丕圖而郟鄏之鼎以定山若增而髙水若增而深。回抱環合獻竒貢異而榮光佳氣輿斗牛星紀並麗乎太㣲帝車之間何其偉耶。樹本〉

  〈既固乃命將出師披山東下河南㧞潼關而守之。遂北嶊幽燕。西臨汾𣈆入陝右盡有秦隴之地凡元之餘燼皆來請命于庭故交廣之墟羌𤏡之〉

  〈聚權結卉裳之區山梯海航成奉琛數貢方軌畢至而京師之壯。增飾崇麗輪蹄交集絲管喧競。嵗時士女。填郭隘郛其宏盛氣象度越今古豈區〉

  〈區偏方閏位之可嫓擬哉。雖然。皇上經營締構蓋已極其盛矣。然而遐方逺裔未覩其勝無以知〉

  〈聖謨經綸之至。爰詔禮曹命畫者貌以爲圖毫分縷折街衢巷隧之列橋道亭臺之施名賢祠屋之嚴邃王侯第宅之華好。星陳基布地有顯晦而沿革〉

  〈不同名有古今而表著無異。凡所以大一統之規模者可以一覧而盡得之矣圖成并鋟諸梓且摹之以徧示四方使天下之入足迹未𡮢一至者〉

  〈皆得覩其勝槩。亦若聞和鑾之音望屬車之塵於鈎陳豹尾間也大矣哉皇上之英謀偉略何其深且至耶長俊華遭際〉

  〈明時庇職春坊謹拜手𥟵首而言曰。自古聖帝明王之有天下也若夏殷之禪繼。周漢之龍興唐宋之紹承莫不奮自西北徐起而有中土然後始〉

  〈得而制東南耳皇上不階尺土乃以吳越之疆席卷中夏氷天丹儌之域雕題全齒斷髪文身〉

  〈之屬莫不重譯而至嘉禾靈草諸福之物史不絶書。天命之所係屬如是夫港恩厚德亘千萬年〉

  〈聖子神孫承承繼繼。以保此無窮之基覧是圖者其尚有考於斯焉又序詹事府丞杜澤〉

  〈聖人代天理物爲億兆之君師定天下之大業宅形勝之都邑不偶然也如堯舜禹都冀。成湯居商周都豐鎬洛邑。漢唐𨵿中有宋居汴是皆統一海内〉

  〈以安𥠖庶此可見天降聖人有造設默定之意焉欽惟皇上當元綱解紐之際會〉

  〈上天更運之時應天順人特起中夏定都江左四征弗庭勝兵西上陳虜殞滅揚旗姑蘇張氏面縳天兵北討中原以清掃腥膻於幽朔殄么麽於蜀都〉

  〈群孽盡消京畿已固所謂大明當天而爝火熄也伏惟皇上神聖聦明深謀逺略建㤗山不㧞之基爲萬世無窮之計詳内略外。經營〉

  〈邑都其龍蟠虎踞之勢長江衛護之雄群山拱翼之嚴此天地之所造設也若乃紫微臨〉

  〈金闕煌煌。黄道分玊街坦坦。城郭延袤市衢有條。六卿居左經緯以文。五府處西。鎮靜以武。如十廟以祀忠烈。十樓以待嘉賔。此〉

  〈皇上之所經制也。以此觀之。京師天下之本。萬邦輻輳重譯來庭。四海之所依歸。萬民之所取正。非逺代七朝偏㨿一方之可侔也〉

  〈皇上萬幾之暇。命工繪圖昭示天下臣叨近侍之列仰瞻天日之光。幸覩斯圖不勝感戴一披而金陵形勝了然心目之間非若前代所〉

  〈覩徒有其名而莫能考其實也嗚呼盛矣哉因拜手𥟵首繫之以詩曰地闢天開金陵大哉帝居允諧鍾山巍巍〉

  〈聖德光輝。奄有九圍大江滔滔聖德深髙地載天包。鍾山蒼蒼大江洋洋〉

  〈聖德𨺓昌自西自東朔南承風車書混同天命諄諄。聖子神孫萬萬年春愚臣拜手〉

  〈聖皇萬壽天長地乆〉

  〈宫闕 奉天殿 華盖殿 謹身殿 奉先殿 武英殿 文華殿 乾清宫 坤寧宫 柔儀殿 春和殿 文樓 武樓 文淵閣 東角門〉

  〈樓 西角門樓 奉天門 東角門 西角門 中左門 中右門 後左門 後右門 左順門 右順門 武英門 文華門 春和門 午〉

  〈門 左掖門 右掖門 左闕門 右闕門 社街門 廟街門 端門承天門 廟左門 社右門 長安左門 長安右門 洪武門 東〉

  〈華門 東上南門 東上北門 東安門 西華門 西中門 西上南門 西上北門 西安門 玄武門 北上東門 北上西門 北安門〉

  〈親蠶之門已上皆宫門 朝陽 正陽 通濟 聚寳 三山 石城清凉 定淮 儀鳳 鍾阜 金川 神策 太平已上皆城門 滄〉

  〈波 髙橋 上方 夾岡 鳳臺 大馴象 小馴象 大安德 小安德 江東 佛寧 上元 觀音 姚坊 仙鶴 麒麟已上皆外城門〉

  〈山川 鍾山 一名蔣山在城東北周迴六十里髙一百五十八丈東連青龍山西接青溪。南有鍾浦下入秦淮北接雉亭山漢末有秣陵尉蔣子〉

  〈文逐盗死塟于此吳大帝爲立廟。封曰蔣侯。大帝祖諱鍾因改曰蔣山。石頭山。按輿地志。環七里一百步。緣大江南抵秦淮口。山上有城因以〉

  〈爲名吳孫權修理因改曰石頭城今城於其上甓以磚石雄壯險固甚得控制之勝。覆舟山。 一名龍山。一名龍舟山在今太平門内教場北周〉

  〈迴三里。髙三十一丈。北臨玄武湖狀若覆舟宋武帝又改名玄武山。 鷄鳴山。 舊名鷄籠山。在覆舟山西周迴十餘里髙三十丈狀如鷄籠因名〉

  〈今改鷄鳴山。宋元嘉中立儒館於北郊。命雷次宗居之今置國子學於山之左又建浮圖于上以祠寳誌 石灰山。 在城西北二十里。周迴三十〉

  〈里。髙十丈𣈆元帝渡江。王導建幕府於此舊名幕府山。上有虎跑泉仙人臺。 獅子山 在儀鳳門北與馬鞍山接。周迴十餘里。髙三十丈又舊名〉

  〈盧龍。國朝以其形名之。 馬鞍山 在清凉門與石頭城相接。西臨大江。髙十五丈〉

  〈以形似得之。 青龍山 在城東南二十餘里。周迴二十里髙九十丈。方山。一名天印山在城東南三十里周迴二十餘里髙一百一十六丈。〉

  〈四面方正如城。秦始皇鑿方山長隴爲瀆入江曰秦淮。吳大帝嘗爲葛玄立觀于此。 聚寳山。 在聚寳門外雨花臺側。上多細瑪瑙石。因名聚寳〉

  〈山。今置欽天回回監于此。 牛首山。 舊名牛頭山。狀如牛頭因名。周迴四十餘里髙一百四十丈。一名天闕山。中有石窟不測淺深。在西南二十〉

  〈里。劉宋南郊壇在焉。 三山。 在城西南四十餘里舊三山磯。周迴四十里。三峯連出大江。東岸髙二十餘丈。吳津濟道也。太白詩云。三山半落青〉

  〈天外即是。 大江。 自京城西南來。經西北東流入海 秦淮 舊傳秦始皇時。望氣者言金陵有天子氣。東游以厭當之鑿方山斷壟爲瀆入江〉

  〈故曰秦淮。 玄武湖。 亦名蔣陵湖秣陵湖。在太平門外。周迴四十里。𣈆元帝所浚以習舟師。又名北湖。宋元嘉中有黑龍見。因改玄武湖。有溝南〉

  〈入于秦淮 太子湖。 一名西池吳宣明太子所浚𣈆明帝爲太子脩西池多養武士於内築土爲臺。時人呼爲太子西池梁昭明植蓮於此。在鷄〉

  〈鳴山北。 穗舡湖。 在佛寧門外國朝新開通江水。於此泊舟。以避風濤。 清溪。 吳赤烏四年鑿東渠石清〉

  〈溪通城北塹潮溝以洩玄武湖水舊有九曲。今上元縣南迤邐而西。循舊内府東南出至府學墻下。皆清溪之舊曲。通秦淮。其竹橋。玄津。昇平。復成。〉

  〈淮清。栢川。鼎新。斗門西虹内橋會同等橋皆此水所通。 太平堤。 在太平門外。〉

  〈國朝新築。以備玄武湖水。其下曰貫城。以刑部。都察院五軍。斷事官在其西皆執法之司。以天市垣有貫索星故名焉。 玊澗。 在蔣廟側緣山澗是。〉

  〈東澗。 在鍾山。宋熈寺基之東。 竹篠港。 在觀音門外去城三十餘里天地壇 在正陽門外。山川壇東。按古以南北二郊分祭。掃地以行事。〉

  〈國初甞因之。風雨寒暑屢致弗調。皇上斷自宸衷。以王者父天母地。無異祭之理。乃以〉

  〈天地合壇而祭。配以仁祖淳皇帝。嚴以殿宇左右列壇。以日月星辰。岳鎮海瀆。風雲雷雨山川。太嵗。〉

  〈歷代帝王。天下神祗。及府城隍之神從祀。禮意極殷。定爲萬世之制。每嵗率以正月中旬親祀。至爲簡當。自此年榖順成。禎祥疊見。 社稷壇。 在〉

  〈端門之右。舊甞分祭。有乖禮意者多。皇上歷考古制。互有不同以爲五土生五榖所以養夫民者也。分而祭之。生物〉

  〈之意。若無所施於是合祭于一春祈秋報嵗率二祀。 太廟。 在端門之左。 龍江壇。〉

  〈國朝新建在金川門外。凡行幸出師。親王之國。則祀于此。 帝王廟〉

  〈國朝新創。凡古之聖帝明王。下及歴代開基創業之君制治保邦之主。能遺法於後世者。皆於此祀之。廟在鷄鳴山陽。 城隍廟。 南唐在城西北。元〉

  〈在太廟街。國朝初建斗門橋東。今在鷄鳴山南。 真武廟。 宋太平興國二年置。在清〉

  〈化市東。今徙鷄鳴山南。 卞壼廟。 即卞將軍廟。舊在朝天宫西冶城。𣈆蘇峻作亂。尚書令卞壼與其二子盱眕死難。人謂忠孝萃于一門。南唐保〉

  〈大中始建忠貞亭於其墓北。宋慶暦改亭曰忠孝。胡銓作記。國朝建置鷄鳴山南。 蔣忠烈廟 舊在蔣山之西北。神蔣姓。名子文漢秣〉

  〈陵尉逐盗至鍾山爲賊所傷死。而爲神甚有異迹在人。吳大帝爲立廟歴代皆祀之。〉

  〈國朝建于鷄鳴山南。 劉越王廟。 舊在上元縣東。相傳南唐劉仁瞻廟也。國朝建置鷄鳴山南。 曹武惠王廟。 舊在聚寳門外。王諱彬。謚武惠。宋開〉

  〈寳中統兵平江南。不殺一人。邦人感之爲立祠。國朝建置鷄鳴山。 元衛國公廟。 公名福壽元末爲南臺大夫。〉

  〈天兵下建康死之謚曰忠肅。國朝爲立祠鷄鳴山南春秋祀焉 功臣廟。〉

  〈國朝建鷄鳴山南。凡本朝開國元勳。功在社稷澤及生民者。則祀于此。 五顯廟 今建在鷄鳴山。 關羽廟。 舊在針工坊。宋慶元年間建。今徙鷄〉

  〈鳴山南。 徐將軍廟。 在獅子山。 晏公廟。 在定淮門外。 無祀鬼神壇。 在神策門外。〉

  〈寺觀。 靈谷寺。 梁之開善寺。唐改寳公院。南唐改爲開善道塲宋改太平興國寺。今名靈谷寺徙鍾山東南。 鷄鳴寺。在鷄鳴山。〉

  〈國朝新建。置寳公塔於寺後之山巔 百福寺。 在石灰山東 國朝所建。 善世寺。 元龍翔寺在會同橋北。今改善世寺徙聚寳門外能〉

  〈仁寺東。宋定林寺基。 天禧寺。 即古長干寺。宋名天禧寺。在聚寳門外有塔。今名因之。 能仁寺。 舊在應天府學西劉宋建名報恩寺。南唐改〉

  〈爲興慈院宋改爲能仁寺。今因之徙聚寳門外善世寺西。 碧峯寺。 在聚寳門外能仁寺北。〉

  〈國朝所建。 西天寺 在聚寳門外天禧寺東。國朝所建 鐵塔寺 在朝天宫後岡上。宋太始中建號延祚寺。唐時建塔〉

  〈寺内。宋名寺曰正覺。塔曰普照。今有塔無寺。 朝天宫。 在建安坊西。吳冶城。𣈆西州。宋總明觀。楊行宻建紫極宫。宋改天慶觀。元改永壽宫。今名〉

  〈朝天宫。卞壼廟在其西。謝公墩在其北。 神樂觀。 在正陽門外。大祀壇西。〉

  〈國朝新建以居髙道爲樂舞生者大祭祀俾之涖事。 盧龍觀。 在儀鳳門内獅子山。〉

  〈國朝新建。官署。 文職。 宗人府。 在承天門外御街東 吏部。 在宗人府南。〉

  〈户部。 在吏部南。 禮部。 在户部南。 兵部。 在禮部南。 工部。在兵部南。 刑部 在太平門外。 都察院 在太平門外。 通政司。 在〉

  〈長安右門外公生門南太常司在後軍都督府南。詹事府。在翰林院南。應天府。在舊内西錦綉坊内。元御史大夫宅。光禄司。在〉

  〈内城西。 翰林院。 在長安左門外。公生門南 太醫院。 在詹事府南。欽天監。 在太常司西其測候臺在鷄鳴山。 欽天回回監。 在聚寳〉

  〈門外其測候臺。在聚寳山。 五軍斷事官。 在太平門外。五城兵馬司。 中城在今内橋北。六朝舊内門基。 東城。 在工部東。〉

  〈西城。 在三山門外。西關北街。 北城。 在更皷樓北。 南城。 在聚寳門外。 上元縣。 宋在城東隅。今仍舊治。 江寧縣。 舊在聚寳門外西〉

  〈街越城之側。今徙銀作坊内。係舊府治。 行人司。 在會同館西北。 儀禮司。 在長安街内南 僧録司。 在天禧寺。 道録司。 在朝天宫〉

  〈鑄印局。 在禮部門内南。 文思院。 在大中街西。 營繕所。 在栢川橋北。宣課司。一在聚寳門外。一在龍江關。都稅司。在大中街。〉

  〈巡檢司。 一在江東渡 一在龍江渡。 茶引所 在都稅司東。 抽分塲。 一在瓦屑埧。 一在龍江關。 教坊司。 在行人司南。〉

  〈武職。 中軍都督府。 在承天門外御街西。 左軍都督府。 在中軍都督府南。 右軍都督府在左軍都督府南 前軍都督府 在右軍都督〉

  〈府南。 後軍都督府。 在前軍都督府南 十二衛。 錦衣衛。 旗手旗金吾前衛 金吾後衛。 羽林左衛 羽林右衛。 府軍衛。府軍左〉

  〈衛。 府軍右衛。 府軍前衛 府軍後衛。 虎賁左衛。 在京各衛。 神策衛。 虎賁右衛 驍騎右衛。 天策衛 豹韜衛 飛熊衛 鷹揚衛〉

  〈廣武衛。 興武衛。 英武衛。 龍驤衛。 留守中衛。 留守左衛。 留守右衛。 留守前衛。 留守後衛 瀋陽左衛。 瀋陽右衛。 龍江左衛。〉

  〈龍江右衛。 水軍左衛 水軍右衛 廣洋衛。 龍虎衛。 鎮南衛 江隂衛 應天衛。 和陽衛。 武德衛 横海衛。〉

  〈教塲。 在覆舟山南。即𣈆成帝北郊壇基。文武官朝房 在長街左右門外南北街。 倉庫司局 鑾駕庫。 在長〉

  〈安左門外。 軍儲倉。 在皷樓西馬鞍山下及各衛營。 黄冊庫。 在玄武湖洲上。 火藥局 在淮清橋街北舊馬公洞基。 寳源局。 在火藥〉

  〈局東。 鞍轡皮作軍器顔料等局。 在太平街西。橋梁 大中橋 即古之白下橋也。在通濟門裏今名大中橋。 淮清橋。〉

  〈在大中橋西南一里許通秦水。舊名東水閘。今名淮清橋。 鎮淮橋。在聚寳門裏。吳時南津橋也名曰朱雀航。今名鎮淮 新橋。 在今雜役〉

  〈一坊驍騎衛口。本名萬嵗橋。又改名飲虹橋新橋。乃吳時所名。至今俗呼爲新橋。襲其舊也。 内橋。 舊名天津橋。又名虹橋即六朝舊内門也。在〉

  〈宋行宫前。今名内橋在中城兵馬指揮司西南。 太平橋。 在鼎新橋東。與建安坊相對舊名欽化又呼笪橋古傳茅山笪宗師所建。宋改太平橋。〉

  〈今因名之。 鼎新橋。 在太平橋西。舊名小新橋宋改鼎新。今因名焉。大市橋。 在中城兵馬司西。舊名西虹橋。今名大市橋。 會同橋。在大〉

  〈市橋南。舊名閃駕橋。宋名景定橋今名會同橋跨運瀆水 昇平橋。 舊名東虹橋。在上元縣西。今名昇平橋。 乾道南北二橋。 在今斗門橋北。〉

  〈二橋相望即古運瀆水道。今仍舊名。 髙橋。 在通濟門外。吳皋伯通所建。因名其橋曰皋。後人轉皋爲髙。今因之。 斗門橋。 在今三山街近三〉

  〈山門。即運瀆水閘。今仍舊名。 崇道橋。 在朝天宫東。今仍舊名。 大通橋。在今長安西門外。金水河所出。〉

  〈國朝新建。 通濟橋。 在通濟門外。即古運瀆秦淮水也。今仍舊名。 武定橋。 在今織錦三坊内。今仍舊名。 中和橋。 在正陽門外。〉

  〈國朝新建。 江東橋。 在今江東門外。 國朝新建。 來賔橋。 在今聚寳門外。〉

  〈國朝新建。 善世橋。 在今聚寳門外。來賔街西南。 珎珠橋。 在今洪武街珎珠河水上。昔陳後主汎舟。遇雨浮漚生。宫人指之曰。滿河珍珠囡名〉

  〈焉。 韓橋。 在觀音門外。去城東北三十里。 重譯橋。 在聚寳門外東重譯街。即古烏衣巷。朱雀橋也。今名重譯。〉

  〈國朝新建。 上浮橋。 在新橋西。國朝新建。 下浮橋。 在上浮橋西北。〉

  〈國朝新建。 長安橋。 在聚寳門外古長干橋。五代楊溥城金陵。鑒濠引秦淮繞城。今名長安橋。玄津橋。在〉

  〈皇城西復成橋北。國朝新建。 竹橋。 跨清溪水上在。〉

  〈皇城西南。對栢川橋北。通太平門。 栢川橋。 在通濟街。 復成橋。 在玄津橋南。既壞而復成之。因以名焉。 北門橋。 在洪武街舊北門口。 童橋。〉

  〈在上方橋東南。 上方橋。 在中和橋東南。 毛翁渡。 在聚寳門外瓦屑埧南。𣈆顧滎與陳敏戰於此處。滎以白毛羽扇麾軍。因名麾扇渡。後〉

  〈訛稱毛翁渡。今名因之。 江東渡。 在江東門外。舊名平家圩渡。今名江東渡。 瓦屑埧。 舊毛翁渡。〉

  〈街市。 長安街。 在皇城西長安門外。即舊白下橋東。大通街。在大中橋東南。接通濟門。北通〉

  〈竹橋。 里仁街。 在大中橋西。宋程明道張南軒書院故基。今名里仁街。存義街。 在里仁街西。宋上元縣學故基。 時雍街。 在存義街西。〉

  〈和寧街。 在時雍街西。 中正街 在和寧街西。 廣藝街。 在上元縣西舊名細柳坊。一名武勝坊。 敦化坊。 在中城兵馬司六朝内城基。其〉

  〈西元建龍翔寺今天界寺故基。 裕民坊 在太平門北街。舊真武廟街。建安坊。 在鼎新橋北街。俗呼下街。 善政坊。 在大中橋西。舊名九〉

  〈曲坊。 務公街。 在善政坊西舊名青溪坊。 致和街。 在務公街西。舊清平橋街。 大市街。 在中城兵馬司西故天界寺門外舊名夾道街。〉

  〈全節坊。 在朝天宫西舊名忠孝坊。𣈆卞壼死節處。今名全節坊。 織錦一坊。 在聚寳門内。舊桐樹灣街。 織錦二坊。 在鎮淮橋北。舊國子監〉

  〈街。 織錦三坊。 在織錦二坊北。舊關王廟巷。 大中街 在針工坊北。舊狀元坊。 雜役一坊。 在聚寳門内鎮淮橋南沙河街。 雜役二坊。〉

  〈在鎮淮橋北舊竹街。 雜役三坊。 在雜役二坊北。建業坊。 鞍轡坊。在雜役三坊北。 銀作坊。 在鞍轡坊北舊金陵坊。 鐵作坊。 在弓匠〉

  〈坊東。舊小木頭街。 弓匠坊。 在鐵作坊西舊舉子巷 氈匠坊 在弓匠坊西。舊水道巷。 習藝東街。 在習藝西街東。 習藝西街。在皮作〉

  〈坊東舊土街。 皮作坊。 在習藝坊西。舊評事街 洪武街。 在北門橋東。 英靈坊。 在十廟西。 成賢街。 在國學前 太平街。 在太平門〉

  〈南。 大市。 在大市街舊天界寺門外。物貨所聚。 大中街市。 在大中橋西。 三山街市 在三山門内斗門橋左右時果所聚。 新橋市。 在〉

  〈新橋南北。魚菜所聚。 來賔街市 在聚寳門外。竹木柴薪等物所聚。龍江市。 在金川門外。柴炭等物所聚 江東市。 在江東門外。多聚客〉

  〈商船隻米麥貨物。 北門橋市 在洪武門街口。多賣鷄鵝魚菜等物。長安市。 在大中橋東。 内橋市。 在舊内府西。聚賣羊隻牲口。 六畜〉

  〈塲。 在江東門外買賣馬牛驢騾猪羊鷄鵝等畜 上中下塌房。 在清凉門外。屯賣叚疋布帛茶𥂁紙蠟等貨 草鞋夾 在儀鳳門外江邉。屯〉

  〈集栰木。樓舘。 會同舘。 在長安街西四方進貢使客所居。 烏蠻驛。 在會同〉

  〈舘西以待四夷進貢使人 龍江驛 在金川門外大江邉。 江東驛。在江東門外大江邉 客店 一在長安街口 一在竹橋北。 一在通〉

  〈濟街西 一在江東門内南北街以待四方客旅 皷樓 在今北城兵馬司東南。俗名爲黄泥岡 鍾樓 在皷樓西〉

  〈酒樓 江東樓 在江東門西對江東渡 鶴鳴樓 在三山門外西關中街北 醉仙樓。 在三山門外西關中街南 集賢樓。 在瓦屑埧西〉

  〈樂民樓南 樂民樓 在集賢樓北 南市樓。 在三山街皮作坊西。北市樓 在南乾道橋東 輕烟樓 在江東門内西關南街與澹粉樓〉

  〈相對。 翠柳樓。 在江東門内西關北街與梅姸樓相對 梅姸樓。 在江東門内西關北街。與翠柳樓相對 澹粉樓。 在江東門内西關南街〉

  〈與輕烟樓相對 謳歌樓 在石城門外與皷腹樓並 皷腹樓 在石城門外。與謳歌樓並 來賔樓 在聚寳門外來賔街與重譯樓相對〉

  〈重譯樓。 在聚寳門外。與來賔樓相對。 呌佛樓 在三山街北。即陳朝進奏院故址。宋改報恩光孝觀。今即其地爲呌佛樓。 駱駝亭。 在靈谷〉

  〈寺西南。 郵鋪。 一在通政司 一在皷樓 一在應天府。 一在安德門外 一在太平門外。 養濟院。 在金川門外。 富樂院。 一在武定〉

  〈橋東南舊鹿苑寺基。 一在聚寳門外東街 构攔。 一在武定橋東。一在會同橋南〉

  〈厩牧。 牧馬千户所 在朝陽門外。 馴象千户所 在正陽門外。 養席房。 在聚寳門外。 猪羊六畜園。 一在江東渡口。 一在龍江渡口〉

  〈園圃。國家𨔄年海運粮儲及隄防沿海倭𡨥。其成造船隻所用桐油棕纜。皆出於〉

  〈民。爲費甚重。皇上矜恤民力。乃經營布置於朝陽門外蔣山之陽建立園圃。廣植棕桐漆樹。〉

  〈各數千萬株。所以備國家之用而省民供也 漆園 在桐園北 桐園。 在漆園南。 棕園。〉

  〈在桐園東。南京賦并序聶鉉。 漢班固作東西都賦。鋪張兩漢之盛。千載而下。讀者〉

  〈如身歴關洛之間。而目睹髙光之規模也皇明定都金陵。金陵在楚威王時占者以爲有天子氣。後雖六朝建都。僅保東〉

  〈南。未能混一區宇。皆未足以當是氣之盛。從聖天子定鼎以來。東取三吳。南平江漢西收隴蜀。北清沙漠奄有六合。禮作樂〉

  〈興。帝王統緒絶而復紹。衣冠文物墜而復振。整頓乾坤。再造中夏。曠古以來未之有也。王氣之應。其在〉

  〈聖朝明矣夫物之乆而後成者物必大而堅也氣之藴蓄乆而後發者。其氣必綿延悠乆盛大而無窮也。〉

  〈京師王氣占於二千餘載以前而應在二千餘載之後。聖朝億萬年盛大之業。於此見矣。鉉謹學爲〉

  〈南京賦因楮筆墨成文。假爲問答以發其意焉。賦曰。管城子輿子墨客卿偕楮先生而登乎著作之庭。觀〉

  〈帝鄉之佳氣。羙聖代之龍興管城子首起而請曰壯哉南京地勢。天成爲帝王州。今古所稱。然〉

  〈而建鄴建康金陵。秣陵凡幾更而定於今日。應天之美名。在昔六朝建都相仍。至於今日而天下一家四海咸寧豈天造地設政有待於〉

  〈皇明乎。于墨客卿曰。子知其一。未知其二昔在荆楚威王之世太史所占此有王氣。爰開内府輦金就瘞彼欲。以人而勝天。適見楚人之未智由吳而晋〉

  〈累朝相繼未有混六合而爲家。用中夏而變夷則王氣之盛。彼皆何足以當之。且觀夫層城屹立。上出雲霧。老石嵯峨鎮壓江滸直𠔃若奮而欲前〉

  〈曲𠔃若回而返顧。卑𠔃若有俟而蹲髙𠔃若有起而怒所以像猛獸於秋方。表都城之神武。兹其所謂石城雄萬年而虎踞者歟至若青山㠝岏峙〉

  〈乎雲端大阜拱乎皇居𠔃。如神物養道而不動群峯立於城際𠔃如頭角嶄焉而鬱盤削芙蓉𠔃〉

  〈髙峯走蜿蜒𠔃長巒。作擎天𠔃一柱孕神秀𠔃兩問兹其所謂鍾山亘萬古而龍蟠者歟。又如長江西來。下經洪都匯爲鄱湖出于小孤蓄怒湍悍〉

  〈合川與漢洪濤漲天杳無畔岸至于龍灣洶湧瀰漫兹其所謂天塹。昔人望之而興歎者歟䟽爲攴江繞城盤迴横以關梁相望崔嵬經乎水門。引〉

  〈乎城中溝渠流灌。潮汐相通萬里舟航㠶檣蔽空際天薄海。靡不來同。是以三吳爲其東府。荆蜀爲其西户南有嶺海之險北有河濟之固青山逺〉

  〈聳𠔃若圖畫之遥分翠壁傍擁𠔃。如厚藩其重護。崇岡脊起平皐四迤。今居衆大。古稱佳麗東南都會天下形勢民秀常居乎第一。士勇實當乎百〉

  〈二。思昔六朝既歇。天運未回。夕陽落烏衣之巷。浮雲蔽鳳凰之䑓。蓋后皇蓄其竒而不發。將乆閉而大開厥後戰馬嘶風。群方鼎沸。積骸如山穢腥〉

  〈天地。聖皇赫怒。義旗斯起。臨江按劒鯨波如砥開門送欵生民有〉

  〈主定鼎于兹。永固根柢已而東征西怨敵無堅壘掃除殘暴。天下同軌。然後開新城拓邦畿。𠋣鍾阜建〉

  〈皇基不必茅茨以昭儉不必壯麗以重威。宫墻環遶觀闕翬飛。爲人間之天上。法星象於太㣲碧瓦煥朝陽而共耀。瑶階與夜月以同輝。奉天弘開髙臨〉

  〈五雲。青龍翼翼乎内殿玄武赫赫乎北門聖人以天下爲重而堂曰大本〉

  〈聖人不自以爲聖而殿曰謹身環珮珊珊雲氣飄來於僊仗。冕旒穆穆。日華絢彩於彤庭東則青宫髙明〉

  〈儲君所居。廣厦細氊育德詩書究典禮於姬周講心法於唐虞。紅雲開兮寳殿。宫花明𠔃綺䟽脩問安之至敬。踵聖王之弘模。外則中書之堂。丞相之〉

  〈府。是爲鳳凰之池式展夔龍之武爲千官𠔃表率使百揆𠔃時叙。六卿分職。理政事之樞機四海晏安見燮調之丕緒爰開督府兵事攸歸風動雲〉

  〈興。如虎如貔。飛將集而鐵驄戾止。三邉靜而羽檄不飛白日耀光於甲冑蛟蛇舞影於旌旗。府衛森嚴。克張〉

  〈皇威。並列崇臺提憲之綱。豸冠白簡烈日秋霜驄馬蹀𨇾乎秋風柏鳥翔舞乎朝陽。表正百司。令肅萬方。又若史官載筆。詞翰之林。雅誥其文金石其音。〉

  〈載立辟雍。湯湯其流。天下俊髦來歌來遊禮樂之司。天文之署。尚醫大僕。百職具舉雍雍鸞鳳之儀。濟濟鴛鴻之侣莫不環拱〉

  〈皇居。承恩帝所。左則清廟於穆。層構岧嶤禘甞尊〉

  〈祖。駿奔百僚南建員丘北開方澤天地定位。百神受職歴代帝王。儀容儼餝。有德有功。緫歸廟食歆于神人萬世丕式爾乃御溝溶溶。遶乎宫墻。長橋卧〉

  〈晴虹之曉恩波耀紅旭之光。天連御路。地轉長廊。雲集𠔃有街。會同𠔃有坊爾公爾侯甲第出雲。髙門大宅。〉

  〈表其華勛。下逮閭𨶒。生齒孔殷接棟連薨隘乎通城。地因表著。營以衛分。崇墉屹屹。廣路迢迢。四門既開重譯來朝行人駕肩於廣市。舳艫衘尾於〉

  〈關橋。雲起北山灑漙天之霖雨。風生滄海送及時之信潮若乃江山之竒。風景之勝。地勢之雄。人物之盛。所以壯四海之游觀。播名賢之歌詠。並天〉

  〈地以流傳。亘古今而莫盡者。皆有待於皇明之受命也。故知天地儲祥于兹有年應在〉

  〈明時。孰云不然。吾方輿子游乎禮義之林樂乎熈皥之天播頌聲於昭代托金石而永傳管城子聳然而聴釋然而悟楮先生曰。卿言得矣猶有〉

  〈所未盡也夫天祐中原冠裳禮義。胥而爲夷夫豈天意天以聖皇紹中華之正統開萬世之太平變左祍而衣裳易椎髻而冠巾制禮作樂。〉

  〈惠此烝民。整頓乾坤天地一新萬世一時千載一人夫豈山河之險能爲其重輕言未既二子憮然拜且謝曰㣲先生言知不〉

  〈足以及此夫運氣回於天而聖皇當其會。王氣應於地而〉

  〈聖朝當其時固不待金乎城湯乎池而開萬億年之丕基也蘇伯𢖍詩天作山川奠〉

  〈帝京大江爲塹石爲城。安西事業資吳漢治内人材得孔明。牧馬已空燕地草。射雕敢近漢家營。功成不用論封禪自有鳬鷖頌太平。〉

  〈聖主當陽御六龍真成𡸁拱定華戎十年遄見文明盛五緯行瞻次舍同榖旦籍田𥟵古典。成王周業始豳風。告成又見行封賞共喜天山早挂弓。〉

  〈聖心淵默事彌綸。朝御乾清夕謹身。王氣萬年當建業。龍光半夜起天津。自緣廟筭成功速。終見殊方送欵頻。甘露頌成齊入奏。蒼龍闕下候鷄人。芍〉

  〈藥名花簇生圃。詞林寵遇𦕨中稀。論思惟日趍三殿。奉引常時近六飛。半夜金蓮天上賜。幾回玊佩月中歸。青袍多幸㣲班忝。祗愧無能補舜衣釋〉

  〈來復詩南京四首龍虎山河御氣通。遥瞻帝闕五雲紅。英雄盡入江東籍。將帥多收薊北功。禮樂日𥟵三代盛。梯航嵗貢〉

  〈萬方同。都將儉德熈文治。淳俗應還太古風黄道天清擁佩珂。東南王氣𥞊陵多。江吞彭蠡來三蜀。地接昆嵛帶九河鳳閣曉霞紅散綺。龍池春〉

  〈水緑生波。筆夷混一歸真主。端拱無爲保太和。列郡徵材起俊髦。萬機獨使〉

  〈聖躬勞。開籓上相頒龍節。破虜將軍說豹韜。地入黄圖三輔壯。天𡸁筆盖七星髙。迎春别賜瑶池宴。捧進金盤五色桃。曙鍾催入紫宸朝列炬流虹暎〉

  〈繹霄。天近鼇頭花簇仗風低豹尾樂鳴韶衣冠一變無夷俗。律令曾頒有正條。昨日鍾山甘露降玻瓈滿賜出宫瓢。〉

  永樂大典卷之七千七百一


梦远书城(guxuo.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