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远书城 > 类书 > 永乐大典 | 上页 下页 |
卷五千三百四十三 潮 |
|
永乐大典卷之五千三百四十三 〈十三萧〉 潮 潮州府 〈总图历代序文〉 〈建置沿革星分野〉 〈道里归附始末平潮始末〉 〈风俗形胜气候城池教场 营寨 桥道 街路〉 〈坛场社稷坛 风云雷雨山川坛 无祀鬼神坛户口〉 〈田赋田粮 夏税 吐桑 盐课 税课土产土贡〉 〈官制公署州治形胜 衙门 仓库 馆驿 铺舍 中明亭 养济院〉 〈学校儒学 文庙 宣圣堂 书籍 学廪 贡院 解额书院 书院廪田古迹韩木图〉 〈宦迹人物题名 覃恩宗室 爵罡 忠孝节义 仙释〉 〈纪异山川山 岩 石 湖 西湖亭树 溪 洲 渚〉 〈宫室楼 亭 台 斋 家 庙 寺 院 庵 堂 宫 观保里坊巷〉 〈津渡堤岸〉 〈文章杂文 题咏 碑刻〉 〈建置沿革大明清类分野书禹贡扬州之域牵牛分野 秦属南海郡。后属南越。汉为〉 〈揭阳地。复属南海郡。晋成帝咸和六年。分南海。立东官郡。义熈九年。又分立义安郡。及海阳县。宋齐并因之。梁置东扬州。又改瀛州。陈罢州为义安〉 〈郡。隋罢郡。置潮州。大业中。罢州为义安郡。唐武德五年。复为潮州。天宝元年改潮阳郡。乾元元年复为州。五代属南汉。宋开宝四年。分广南为东西〉 〈路。而潮州属东路。元改为潮州路。本朝。洪武二年改为府。图经志晋成帝时属东官郡。安帝义熈五年。始以揭〉 〈阳县地。别置义安郡。领县五。曰海阳。绥安。潮阳。海宁。义昭。 梁改义安郡为东扬州。寻改为瀛州。 隋改瀛州为潮州。炀帝大业三年。改州复为义〉 〈安郡。废绥安义昭。置程乡万川二县。领县五。曰海阳。潮阳。海宁。程乡。万川。唐武德间。改郡复为潮州。开元二十一年隶福建。次年复隶岭南。天宝元〉 〈年。改州为潮阳郡隶福建。九年又隶岭南。乾元元年改郡复为潮州。废海宁万川二县。领县三。曰海阳。潮阳。程乡。五代南汉割程乡县。置敬州。本〉 〈州领县二。曰海阳。潮阳。 宋绍兴十年。本州领县三。曰海阳。潮阳。揭阳。元至元二十七年。以本州为潮州路总管。府领县三。曰海阳。潮阳。揭阳。〉 〈圣朝洪武二年改为潮州府。领县四。曰海阳。潮阳。揭阳程乡。寰宇记秦末属尉佗。汉初属南越。后属南海郡。东汉因之。晋置东官郡。又分置义安郡。按〉 〈南越志云。义安郡本属南海郡。后隶东官郡。晋义熈八年割立其地。与晋安郡接境。吴兴余杭邻界是也。历宋齐因之。隋平陈置潮州。炀帝初置义〉 〈安郡。 元领县三。 今二。 海阳 潮阳。 一县割出。程乡。为梅州。九域志县二。熈宁六年废梅州。以程乡县隶州。元丰五年。程乡复隶梅州。潮州潮〉 〈阳郡军事。治梅阳县。兴地纪胜潮州。 潮阳。 义安。 凤城。 鳄清。 揭阳。 海阳。禹贡扬州之域。通典潮州隶扬州之部封。汉武平南〉 〈越。复属南海郡。 今州即汉南海郡之揭阳县地。此据元和郡县志。而通典亦以为汉揭阳县地。又两汉志南海郡下并有揭阳县。宋齐因之。宋齐〉 〈二志。义安郡下并有海阳潮阳二县。隋末陷于寇境。唐平萧铣复取岭南。岭南俚帅杨世略。以循潮二州来降。通鉴。在武德五年。元和郡县志云。武〉 〈德四年复置潮州。寰宇记以为武德元年。复置潮州不同象之。谨按道鉴。武德元年。载萧铣僭位于江陵。铣之境土。东自九江。西抵三峡。南尽交趾。〉 〈北距汉川。铣皆有之。至武德四年九月。始平江陵。至武德五年。始定岭南。则元年四月。尚属萧铣。通鉴武德五年。循潮二州。始来降。则改郡为州。当〉 〈在武德五年。而元和志寰宇记年月非是。令不取。五代为南汉所有。五代史南汉刘隐传。载初卢光稠据虔州。其弟光睦据潮州。于延昌据韶州。隠〉 〈以兵事付袭。袭遂出兵攻败卢氏。取潮韶二州。寰宇记云。南汉割程乡。置梅州。宋平岭南。地归版图。九朝通略。在开宝三年。分隶广南东路。至道以〉 〈后分广南为东西路。而潮隶东路。令领县三治海阳方与胜覧事要。 郡名。 潮阳。 古瀛。 凤城。以凤凰山得名。金城。以是州旧属于金氏。鳄渚。〉 〈以鳄鱼名。三阳图志元平江南至元二十七年大籍户。以本州为中路总管府。于城内设录事司。城外四厢隶焉。所领县三。盐场三。小江。招收。〉 〈隆井。 寨九。北山。 吉安。 门辟。 二河。 枫洋。 黄冈。 北寨。 胡已。鮀浦。元一统志宋开宝四年平领南有其地。至道以后。分广南为东西〉 〈路。而潮隶东路。元至元十五年。唆都元帅奉命攻取。宋禆。将马发闭城抗拒。唆都击破之。地归版图。十六年改为总管府。以孟招讨镇守。未几。移镇〉 〈漳州土豪各据其地。二十一年。广东道宣慰使月的迷失以兵来招谕既去。二十三年。复来为江西等处行枢宻院副。使兼广东道宣慰。使以镇临〉 〈之。今始底定。设录事司。元真元年以梅州来属。今领州一县三。录事司。旧无有。至元二十二年始置。割海阳县。郭外四团六保分隶焉。〉 〈分野图经志按杜氏通典。潮在古杨州之域。亦曰古闽越地。于天文为牵牛婺〉 〈女之分也。至到〉 〈图经志本府。 东至本府海阳县地名东界一百五十里。外抵大海。 西至惠州府海丰县界龙冈铺二百五十五里。自界首到惠州府五百五十〉 〈三里。共八百八里。 南至本府潮阳县隆井盐场一百四十五里。外扺大海。 北至本府海阳县至名骠钱山界三百四十里。自界首到福建汀州〉 〈府五百一十里。共七百五十里。 东南至本府海阳县地名辟望村一百五十里。外抵大海。 西南至惠州府海丰县石桥盐场二百七十八里。外〉 〈抵大海。 东北至福建漳州府漳浦县岭脚山分水界一百六十五里。自界首到漳州府三百里。共四百六十五里。 西北至本府程乡县管下龙〉 〈牙笔险山四百五十里。外无路通行。郡县志州境东西三百五十里。南北八百七十四里。 四至八到。 东京七千七百一十里。 东至漳州二〉 〈百九十九里。西至梅州三百二十里。 南至海一百七十里。 北至汀州九百五十四里。 东西至漳州二百九十九里。 西南至惠州一千一〉 〈百一十里。 东北至汀州九百四十里。 西北至梅州三百二十里。寰宇记州境东西五百五十里。 南北二千三百里。 四至八到。西北至〉 〈东京七千里。西北至西京七千四百里。西北至长安七千六百里。东至漳州七百五十里。 西至循州界石场三百里。东至大海一百里。〉 〈北至虔州雩都县二千二百里。 东南至海口九十里。 西南到禛州海丰县木步镇六百五十里。 西北到虔州安远县一千八百里。 东北至〉 〈汀州鱼矶镇六百五十里。 元无陆路。 九域志东京七千七百一十里。东至本州界九十九里。自界首至漙州二百里。 西至本州界二百八十〉 〈里。自界首至梅州四十里。 南至海一百七十里。 北至本州界七百四里。自界首至汀州二百五十里。 东南至本州界一百四十里。自界首至〉 〈漳州一百五十九里。 西南至本州界六百五十里。自界首至惠州四百六十里。 东北至本州界六百五十里。自界首至汀州二百九十里。〉 〈西北至本州界二百里。自界首至梅州一百二十里。三阳志。州于广府为极东界上由东而西三百五十里。由南而北三百八十里。去行在所三〉 〈千一十有二里。东界于漳。南界于惠。西界于梅循。北界于汀。东南西北之间亦是四州。接与达于海而已。通典所纪乃云。北至南康郡千五百六十〉 〈有七里。而南康郡亦云东南至潮阳郡一千五百六十有五里。虽与令之地势违。然州于唐初隶江南道。而南康与赣州向互为废。置赣州或为南〉 〈康郡。则界于南康。理固然也。若未由惠至广。不过五日。舟行亦止三四日。通二十有一程。韩昌黎谢上表乃云。去广府才二千里。来往动皆旬月。岂〉 〈其自海溪一水溯流而止耶。今之趋广间有西自循梅往者。较诸南路为差近。但岭路险滋。不若南路之坦且平。图志云又逆流之迟。不若陆行〉 〈之疾也。由广至韶。虽曰溯流。亦不过十余日。通而讠之。亦不过月日。公之泷吏诗。至韶阳作也。乃曰。下此三千里。有州始名潮。恐亦不至若是其远〉 〈者。其诗又曰。州南十数里。有海无天地。令自南达于海。其地曰鮀浦。去州八十里。由东而进。其地曰小江。亦将五十里。盖不止于韩公所云也。 图〉 〈志云韩诗云。然盖未可统。无乃十数为数十耶。姑记之以待知者。 本州界至。东至本州界百一十里。自界首至漳州三百一十五里。 南至本〉 〈州界二百六十五里。若径渡龙井。即减四十里。自界首至惠州四百四十五里。西至本州界二百三十里。自界首至梅州一百五十里。北自九河〉 〈上计六程。北至本州界七百四十里。自界首至汀州二百五十里。北路道陆崎岖。难为往来舟行差使使。又不以程途计。元一统志本路东至上〉 〈都七十三百八十里。 东至大都六十五百八十里。东至漳州路漳浦县界分水岭百四十里。西至梅州程乡县界瘦牛岭一百五十里。 南〉 〈至。大海本路海阳县界辟望村八十里。 北至梅州程乡县界双流津三百五十里。 东到漳州路五百里。 西到梅州七百里。南到大海边辟〉 〈望村八十里。 北到梅州五百里。 东南到大海边小江场六十里。西南到揭阳县界三十五里。 东北到汀州路一千一百里。 西北到梅州〉 〈六百里。录事司 里至与本路固。归附始末〉 〈图经志潮自至正壬辰。下岭海寇起。与山峒徭僚相扇攻破潮揭二县。人民依险防守自保。豪强各据其县十有余年。后有江西福建两陈氏攻〉 〈敚不一。丁未冬大兵下七闽。潮之守土者往泉州。迎大兵纳欵。洪武元年三月。〉 〈朝廷始调兵守御潮民得以安其生矣。三阳图志元平渐州始末。 至元十三年丙子。宋德佑元年也。宋知州叶侯得驿报大兵已下临安府。又闻江〉 〈西湖南皆降。时元帅易正大统兵来潮。叶侯惊惧。以印授通判柴某自逃去。宋主益王广王船泊广之崖山。在广州新会县八十里。遣安抚使方兴〉 〈来潮慰谕。易正大兵走梅州。四郊多垒。郡人马发为摧锋寨正将。与权州黎季远不睦。黎退去。发乃推州人称为安抚使。十四年丁丑。正月十七夜。〉 〈安抚发大设宴。俄而省镇抚忽鲁浑统兵到潮阳县。先驱一人。乙夜入城谕降。十八夜发率兵遁去于州后鸡笼潭。大兵驱至。与之接战。未几。大兵〉 〈不利弃去。十五年戊寅。正月二十七日。唆都蒙古歹又统大兵。并郡豪陈五虎兄弟陈懿等围城。马发勒兵闭守城中。军民乘城诟骂大兵。不胜其〉 〈忿。至二月二十九日。守南门巡检黄虎子系书矢上射出与陈五虎等通谋约潜开城门。纳大兵。已而黄虎子从城东偏缒出城。门不守。大兵鼓噪〉 〈突入城遂陷。焚民室庐。火熖亘天。城中居民无噍类。已而黄虎子亦为陈五虎所屠。马发遂收残卒百余人入子城拒守。势穷力殚。至三月初一日。〉 〈其妻妾皆缢死。发亦自鸩子城寻亦破矣。大兵北归。乃遣陈五虎兄弟权知州事。五月漳寇陈吊眼复来潮。民杀掠殆尽。与陈五虎兄弟交战。不日〉 〈败去。十一月。行省参政李恒。江东宣慰。使张弘范。督师南征至潮阳县之和平村。获宋左相文天祥不屈执之以归。自是数年干戈抢攘。生灵鱼肉。〉 〈惟陈五虎家。迨令贵富。盖有功于元者也。至元二十一年甲申。枢宻副。使月的迷失来潮。分拣散兵归农。时丁侯聚来守此邦。遗黎自此始睹天日。〉 〈比年以来。皇风清夷。恩波洋溢。岭海之间。如在辇下矣。风俗形胜〉 〈图经志潮之分域。隶于广。实古闽越地。其言语嗜欲与闽之下四州颇类。广惠梅循操土音以与语。则大半不能译。惟惠之海丰于潮为近。语音不〉 〈殊。至潮梅之间。其声习俗。又与梅阳之人等州人之知书者。或以为自文公始。虽然赵德潮人也。人不知学。奚而有德。德盖其知名公请置乡校牒。〉 〈亦曰进士明经。百十年间不闻有贡于王庭者。则非𡨋然不知学也。公之意。岂亦勉邦人为进取计。有若闽之举进士。自欧阳詹如之意耶。至别赵〉 〈子诗则曰。海中诸山中。幽子颇不无。盖德之学行见于韩集一叙。其隐居求志。不屑于宜春之行。则其当时同门合志。若德之辈行者。不无人也。自〉 〈是以后。业儒者益众。太平兴国间。始有联名桂籍者出。故陈文惠公送潮阳李孜主簿诗。潮阳山水东南奇。鱼盐城郭民熈熈。当时为撰玄圣碑。而〉 〈今风俗邹鲁为。苏文忠公作昌黎庙碑云。潮之人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州之士风其槩如是。郡县志唐皇甫湜撰韩文公神〉 〈道碑云。贬潮州刺史。洞究海俗海夷。陶然掠卖之口计庸免之未相直。輙与钱赎。还着之赦今。 苏轼作潮州韩文公庙碑云。始潮之人未知学。〉 〈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三阳志郡以东。其地曰白瓷窑。曰水南。去城不五七里。乃外操一音。俗谓之不老。或曰韩公出刺之时。以正音为郡人诲。一〉 〈失其真。遂不复变。市井间六七十载以前。犹有操是音者。今不闻矣。惟白瓷窑水南之人相习。犹故吁文公能一潮阳之人于诗书之习。独不能语〉 〈音变哉。是未可知者。至别赵子诗固曰。海中诸山中。幽子颇不无。相期风涛观。已久不可渝。则当时若德之辈行。而不以姓名显者。不无人也。以德〉 〈而不屑于宜春之行。韩集一序。且与文公相表里。则德之辈行之人有未易窥者。向所谓业成贡于王庭者。岂至是而后有见哉。 州之旧俗。妇女〉 〈往来城市者。皆好高髻与中州异。或以为椎结之遗风。嘉定间。曾侯噩下令谕之。旧俗为之一变。今无复有蛮妆者矣。故曾侯元夕尝有诗云。居民〉 〈不谇灯前语。游女新成月下妆。盖纪实也。三阳图志。其弊俗未淳。与中州稍异者。妇女敞衣。盖多游街陌。子父多或另居。男女多混淆宴集。婚姻〉 〈或不待媒妁。是盖教化未洽也。为政者。可不思所以救之哉。元一统志初入五岭。首称一潮土俗熈熈。有广南闽峤之语。人文彧彧。繇韩公赵德而〉 〈来。稻再熟而蚕五收。凤翔集而鳄远徙。扫除青草黄茅之瘴霭。仿髴十洲三岛之僊瀛。余崇龟文集云。 潮阳旧俗。蛮鳺居多。自韩文公守潮。命赵〉 〈德为师。人始知学。王大宝以谏坡风采动朝端。士负气节。孝宗尝问大宝潮风俗如何。大宝对曰。地瘦㘽松柏。家贫子读书。习尚至今。然潮阳志云〉 〈城号凤栖。俗传鳄徒。余崇龟文海气昏昏水拍天。韩文公诗。州南数十里。有海无天地。飓风有作。掀箕真差事。文公诗。州之南境。涨海连天。毒雾瘴〉 〈气。日夕多作。韩文公潮州谢表。闽南西越之界。韩文公所作少府胡公碑。舆地纪胜能一潮人于诗书之习州人知书。自文公始。潮阳图经。稻得再〉 〈熟。蚕亦五收。寰宇记。大海在其南。韩退之鳄鱼文。潮之州云云。鳄鱼稻蠏。不暴天物。皇甫持正集。韩文公神道碑。公为州刺史。洞獠海夷。陶然边生。〉 〈云云州之南境。涨海连天。毒雾瘴氛。日夕发作。退之潮州表。臣所领州在广府极东界。涛泷壮猛。飓风鳄鱼。患祸不测。云云闽南两越之界。韩文少〉 〈府监胡公墓碑。东越王余善至揭阳。汉书。东越王余善请以卒八千人击南越。王揭阳以风波为解。即此也。一潮州耳。或曰。金城者。以是山旧属于〉 〈金氏。曰凤水者。以凤凰山一水缘溪而出。曰鳄渚者。以韩公驱鳄之旧。曰揭阳者。盖有于古之旧县。曰潮阳。盖有取于今之郡名。图经序。方舆胜〉 〈覧在广府极东。韩愈潮州谢表。臣所领州。云云界上去广府虽云才二千里。然来往动皆经月。过海口。下恶水。涛泷壮猛。难计程期。飓风鳄鱼。患祸〉 〈不测。州南近界涨海连天。毒雾瘴氛。日夕发作。臣少多病。年方五十。发白豳落。理不久长。居瘴疠之地。盖与魑魅邻。苟非陛下哀而邻之。谁肯为臣〉 〈言者。气候〉 〈图经志。长孙无忌作隋志云。岭南二十余郡。大率土地下湿。多瘴疠。韩公谢表亦云。毒雾瘴氛。日夕发作。盖因地卑土薄。阴阳之气偏。一岁之间。暑〉 〈热过半。昼燠夜寒。晴燠雨寒。晨夕雾昏。春夏雨淫。潮之气候。大抵然也。然今此州民物繁伙。风气顿殊。至今或有霜霰。非曩日比矣。至若寒暄不时。〉 〈嗜欲无节。则在在皆瘴。又在调护何如耳。陈文惠公寄题漳浦县诗云。漳浦从来瘴雾深。潮阳南去更难禁。当持三载曾无事。不放闲愁入寸心。此〉 〈真御瘴方也。城池〉 〈图经志城池。教场附桥附。州旧有子城。以金山为固。州之外城以土为之。岁久颓圯。绍定间。王侯元应。因旧綦筑之。外砌以石。自三阳门之南西北〉 〈环抱接于金山之背。计九百五十一丈。东西南北斗七门以通往来。元兵至潮。平城以后。不复兴筑。大德间。郡守帖里太中。复修东畔滨溪之城。谓〉 〈之堤城。以御暴涨洪流之患。民以为便。至正壬辰。因山海寇盗生发。广东帅府照磨彭本立总戎始兴工修筑。潮民得堡障。〉 〈圣朝平领南。洪武元年冬。指挥俞辅统兵来潮。越四年。因旧基而兴。内外皆砌以石。高厚坚致。各门外筑瓮城。皆屋其上为门七。东门。上水门。竹木〉 〈门。下水门。南门西门北门。十年。指挥曹贵扁南门曰镇南。北门曰望京。斯剏西门曰安实。余皆仍旧城濠环绕。自南门至金山后。三阳志城郭。州之〉 〈子城。依金山为固。前俛而后仰。由南而北。绕以壕。东则溪也。方剏置之始。土工不坚。未期悉圯。宋皇祐间侬智高。自邕攻广韶。岭外全壁以持。至和〉 〈改元之九月。郑侯仲始至。不二月与乔锸。自农务外八阅月而就。绍兴初。黎寇掩至城下。攻具百出。屹然不为之动。九避寇于内者赖以免。其外郛故〉 〈以土为之久且夷。绍兴九年间。徐侯渥欲接溪流带湖山。去天庆观数百步为之基。筑具毕备。力可为。继因议论不协。于是辍其役。迨十有四年。〉 〈李侯广文乃移以自近。址循壕流故基为之。四厢居民。各筑其地。才及丈余。甃石且半。会督役者故出入其基。讼者纷然。李侯怒而罢。故址今悉为〉 〈民居。遇有少警。遂皇皇然无寄足之所。虽有子城。无地可容。因州之阙典已。子城外带郭而家者。西南北各五里。东以江水隔民居才二里。直州而〉 〈前为街三堤一。巷陌贯通。所阙者外郛耳。余见于图。 州子城门三东西南。东门今废。子城四围凡六十步。高二丈有五尺。面广一丈。基倍之。 壕〉 〈西七丈五寸。自城下转西而南。绕郭之外。延袤一千二百余丈。 三阳门郭之南门。结楼其上。旧曰揭阳门。存古也。常公㭏始创。林公㟽增崇旧〉 〈基而新之。更其扁。盖取三邑。皆以阳名。 外城旧基。周围一千一百七十丈。石城仅存者。九十有四丈。土基半存者。六百六十有六丈。为民居所侵。〉 〈无复遗址者。四百一十丈。今所侵不止。是淳熈间。提刑司行下。委官打量外城总计一千五百三十丈。与旧城丈数异。今两存之。 右按外城自李〉 〈公广文辍役后。故基日就侵削。郡有筑城之请屡矣。殆成文具。淳熈间。沈寇迫境。城市之民避。于子城。什不容三二。壕流自子城外西澌入于湖。湖〉 〈未流又入于濠。庆元间。有惑于阴阳者。谓濠流而西。不利于郡。凿堤为二闸。间取诸郭门之石以甃之。决濠流东入于溪。地势东仰。西流如故。后溪〉 〈洪暴涨。反导水溃堤。沈公杞率居民负。土石以塞之。仅免水患。濠复故流。然民居久侵官壕。填塞过半。开禧改元。赵公师㞧正濠之界。稍加疏关。濠流〉 〈仅通。然筑外郛浚故濠。当复有为长远虑者。 州之外城。右有旧基。岁久颓圯。外无扞蔽。居民每以为虑。绍定间。属有梅杨陈寇之擎。王侯元应〉 〈从邦人请。乃分委州县曹掾。及富民有村干者。董以判官俞林因旧基筑之。外甃以石。时志于速成。客土未实。亡何坏者过半。许侯应龙复筑之。乃〉 〈稍坚致。自三阳之南。西北环抱接于金山之背。计九百五十一丈。由北距女墙高一丈五尺。西北辟五门以通往来。正西曰贡英。西北曰湖平。正北〉 〈曰凤啸。对岳祠曰和福。与南三阳而六。由是居民恃以无恐。端平初。叶侯观复檄厢官巡视。即两所坏处为之修补。然城之内面。未及累甃。当有继〉 〈而成之者。 州治之东。溪界于左循梅。舟筏顺流而东。直至子城下。扞御之备。视三方尤为要害。此方空阙。南西北虽有城。与无城同。端平初。叶侯〉 〈观下车未几。首虑及此。慨然有兴筑之意。然工役繁浩。所费不赀。捐公帑之外。乃喻诸座户。俾佐其费。人乐输之。遂东自新城门。沿溪傍岸。筑砌以〉 〈石。至于三阳门之南。首尾与旧城联属。计五百五十丈。高二丈。雉堞与焉。仍结四门以通水陆往来之道。于是城郭固宻。民居其间。始有安枕之乐〉 〈矣。是役也。判官赵汝竬县丞赵必魁实监督之。然始创亟于图成。多因居民水阁旧北。未免凹斜屈曲。端平丁酉。刘侯用行重新整砌。雉县壁立。不〉 〈复如前日之萦迂矣。 州之外城。及沿溪一带城壁。岁久粉堞摧剥。谯门𣣱倾。淳佑丙午。陈侯圭僦工葺理。环雉堞四千余而一新之。城楼之颓圯〉 〈者。若登灜。若三阳。若贡英。若和福。若湖平。若凤啸。一一更创。以至城北隅之新路。三阳门东西之二东衢。旧虽有门而楼橹阙然。今皆鼎建。扁其东〉 〈曰开泰。西曰通利。北曰崇恩。周环相望。规模视昔尤胜。城之旁草木屏翳。至是分隶营寨。兵卒悉刬锄之。保障为之屹然。是役也。縻金钱二千四百〉 〈余贯。三阳图志元混一天下。至元戊寅。大兵破潮。迨至甲申。枢宻使月的迷失散军平城以后。不复兴筑。大德间。郡守太中帖里中覆上司。复修东〉 〈畔滨溪之城。谓之堤城。以御暴涨洪流之患。民以为便焉。教场〉 〈图经志教场在城南门外西南。三阳志小教场在子城外之西偏。 大教场在旧熈春园之侧。旧教场高颓陋。四面空旷。春秋大阅。兵民喧杂。今修〉 〈亭宇。筑外垣。严门制。军律严整。自赵公师屴始。摧锋军教场在寨门之外。〉 〈营寨三阳志州兵有四。曰禁兵。曰厢兵。曰铺兵。曰土兵。禁兵四营。总而曰澄海。〉 〈内有第六第七第十九第二十五指挥之别。今千有二百人。厢兵之名有四。曰清化。曰牢城。曰城面。曰作院。各为一营。计三百八十有四人。铺兵无〉 〈别营。随地散处。止百五十有三人。土兵之名有五。曰同巡。曰潮梅。曰小江。曰赤砂。曰鼓楼冈。分为五营。计五百人。总而言之。二千一百三十有七人。〉 〈州所以自备者盖如此。惟摧锋一军。自四十年以前。盖未之有。绍兴初黎寇掩至城下。是时承平日久。兵不素练。莫敢谁何。所幸土豪率民兵曰召〉 〈募者相与守御。闰月乃却。黎寇既灭。它寇猬起。布满山谷。为害益淫。潮梅循惠实均之。朝廷始命四统制兵曰申。曰赵。曰单。曰韩者。控扼要害。荡涤〉 〈无余。且虑后患之叵测也。乃留韩侯京一军驻于循阳。邻郡各分若干人以备不虞。遇有警急。参错为用。前此者州有千二百人。继复起发。仅存七〉 〈百人。自后分戍不常。或五百。或三百。或止二百。迄无定数。统以一将。或二将。盖精兵已韩之后。张侯宁继之。犹治于循张既罢。上命统制一员总于〉 〈韶余州悉听其节制。本州于屯驻人外。在循州诸军。且给其饷。既无虑于山寇已。乾道三年间。海寇暴作。剽略民居。漫不可迹。太守傅公自修既檄〉 〈谕以利害。旧知光州熊飞者。时为鼓楼冈巡检。傅公命飞躬往开譬贼留飞为质。遣偏禆五七人先诣公庭。受傅公所以约束者。阅数日。党类八十〉 〈人悉投戈弃舟。徒手而造郡治下。其故为农商者。公令复业。百不问。有逃卒之无归者。请于朝得旨。创水军一寨以收其众。且抚且招。今百七十有〉 〈六人。莅以统辖一员。本路帅司是隶海道。有警固可倚为用。而平居无事。尤赖控制之有术焉。 澄海第六指挥元额管四百人。 澄海第七指挥〉 〈元额管四百人。 澄海第十九指挥元额等四百人。 澄海第二十五指挥元额管四百人。 清化指挥元额管一百八十人。牢城指挥元额管〉 〈一百二十人。 作院指挥元额管五十八人。城面指挥元额管三十六人。右禁兵厢兵七营。内城面作院为一营。 三阳图志淳熈丙午。陈俊〉 〈圭重创。在城西之威武坊。南北布列。兵共二千余人。省铺指挥。后与清化营接巡辖司在其侧。今遗址已为民居。军额元管一百五十三人。 潮梅〉 〈巡检司。在光孝寺之侧。近归汤田元寨。军额元管一百人。 同巡检司。在金山之阴元寨在潭口。军额元管一百人。 小江场巡检寨。去城五十〉 〈里。军额元管一百人。 赤砂巡检塞取潮阳县十里。军额元管一百人。皷楼冈巡检寨。在揭阳县之侧。近归赤阚新寨军。额元管一百二十人。〉 〈摧锋寨。在州郭之北。军额见管一百丹一人。 水军寨。驻箚于潮州揭阳之宁福院侧。军额元管二百人。 海阳县弓手额管五十人。 潮阳县弓〉 〈手额管五十人。 揭阳县弓手额管五十人。 郡国养兵以卫民。若毋存虚籍。毋给他役。训练有素。缓急可倚为用。自林公㟽整造戎器。每遇双目〉 〈亲引厢禁兵阅习之。后赵公师㞧益加教阅。具有常程。武备少修。继是者常令精练。随阚随补。庶不虚耗养兵之费。三阳志以上管寨军额今废。唯〉 〈黄冈寨存。本州禁军。自春秋大阅之外。散在诸㕔。分局执役。每遇日教。视为文具。宝庆丁亥。孙侯叔谨始至。谓郡将于尺籍伍符。寄委不轻。倡率当〉 〈自州家始应窠座占名禁旅如宅库虞兵之属。尽令赴教。戎装一色旗甲精明。又招刺骁勇之卒。令为一队。教以击刺长技。号账前亲兵。军容为之〉 〈改观。农隙点集四隅民兵。部曲整肃。纪律严明。不扰而办。水军寨。旧驻箚于揭阳之宁福院侧。嘉定间。曾侯噩上便民五事。乞移于鮀浦场。以扼〉 〈海道之冲。然水军填补。多刑余之人。面已涅矣。无复顾惜。向寨邻于县。犹有所惮。及迁鮀浦。旁若无人。主将专恣容纵出海。弊端百出。将以防遏反〉 〈为民害。权军吕兴稔恶有违纪律。孙侯白于帅斥逐之。见议申请复旧。州之厢禁军。摧锋军。各有营寨。岁久颓圮。淳佑丙午。陈侯圭拨钱鼎创诸〉 〈营外门。凡七牢城清化作院。及四澄海指挥是也。更造营之神堂。凡二第二第七指挥是也。军房葵屋百间。易以瓦屋。为巷者四摧锋寨是也。以至〉 〈清化之厢房牢城摧锋之土牢。所以处罪隶者。一皆撤旧而新。自是营垒严肃。而兵卒无踰关犯夜之虞。牢栅周致。而囚徒无燥湿疫疠之患矣。〉 〈黄冈寨。前此未有。曩因汀赣梅寇张思明卜益。冲突饶源北溪湖潦等处。居民被害。淳佑壬寅。刘侯克逊请于朝。欲置寨屯兵其地。仍拘没势户所〉 〈占民田以赡军。癸卯间。郑侯良臣准朝旨相度地势。移就黄冈。创立城寨以同巡黄董其役。委理掾赵时昂括所占田七百一十五石一斗半。岁收〉 〈租三千四十九贯七百八十七。官省以给养兵之费。李侯遇继之。增益军房。城砌以石。毕事于淳佑乙巳之夏。屯兵以百人为额。新招军伍拾名。外〉 〈伍拾名拨鮀浦水军寨正额兵更番驻箚。兵卒月粮一石五斗。旧例和籴三分之一。陈侯圭悯其劳瘁尽数给之。一饱之余。然后绳以纪律。寨门昔〉 〈瞰道旁易而内向。时其出入。不复贻害于民。三阳图志元革命制度一新。镇守一路。设万户府。及镇抚千户百户以统兵。有事则战。无事则守。二年〉 〈一迁调。盖防其久。则与寇驯熟也。然此邦荒远。去大都万里。军官得人。则民间无搔扰之忧。不得人。则民被其害。如守城门。则往来负贩者受祸。巡〉 〈哨则乡村闾井被苦。守桥则船筏上下者有碍。军之衣食既出于民。民之防卫必赖于军。其可以卫民者而残民乎。在上者。盍思所以惩之也。 万〉 〈户府。千户。镇抚百户衙。皆在子城之西军营列布焉。 军额。 府牢弓手。潮阳县弓手六十名。 海阳县弓手六十名。揭阳县弓手六十名。〉 〈录事司弓手十名。 各处巡检司弓手三十名。桥道〉 〈三阳志由东以入广者。至潮有一江之阻。沙平水落。一苇可航。雨积江涨。则波急而岸远。老于操舟者且自恐。阅一日不能四五济。来往者两病之。〉 〈由潮而南。百三四十里间。聚沙弥望。四无人居。路入平峬。无寸阴可以少憩。凡道干潮惠间。以胃暑得疾者且半。加之驿传无人。器皿不备。惟监司〉 〈贵客至县。乃檄里保办之。它客不恤也。绍兴二十九年间。参政林公宅将将漕入境。询由广之路。有司告曰。南自惠往。而西北由循梅达。道里荒涩。〉 〈二路则同。林公乃进州之三邑长若尉而前之。谕以椬木治道传新舍。且情语之以无为里保扰。凡居民去官道而远者。说令徒家驿傍。具膳饮以〉 〈利行者。且自利官司。百役悉蠲之。由潮而往。过客已无曩日之忧已。惟舆梁之举。未有慨然作意者。乾道七年。太守曹公汪乃造舟为梁。八十有六〉 〈双。以接江之东西岸。且峙石洲于中。以绳其势。根其址。凡三越月而就。名曰康济桥。议者谓桥或可成。未有若是之神且速者。越三年舟以雨坏。太〉 〈守常公所以处此者。与曾公一槩出帑余为居民唱。乃命以捐其制以便操习。其舟数侈于前者十三。役毕余力犹裕。遂创杰阁于西岸。以镇江〉 〈流。名曰仰韩。以韩文公遗迹。实与是阁对也。东顾则闽岭横陈。西望则浰江直泻。南连沧海。弥漫而莫睹津渥。北想中原。慷慨而益增怀抱。势压滕〉 〈王阁。雄吞庾亮楼。檐牙共斗柄争衡。砌玉与地轴接轸。树木张四时之锦。屋庐环万叠之鳞。溪流滉漾以连空。山色回环而入塺。登高寓目。足以豁〉 〈窃客之悉。对景赋诗。庶几动騒人之兴。固一方之壮观已。董是役者。军事推官曹端。淳熈己亥。未公汪建登瀛门左掖三。己亥。堂右掖南门奇观〉 〈门之旧址。即仰韩阁也。阁以火易为门。增石洲二。与旧为三。筑亭其上。东曰水壶。西曰玉鉴。中曰小蓬莱。庚子。摄郡王公正功复增一洲。距西岸〉 〈数步。上跨巨木。下通船筏至是始无冲突浮梁之虞。 己酉。丁公允无修淳梁。自西岸增四洲为八。亘以坚木。覆以华屋。曰丁侯桥。绍兴甲寅。沈公〉 〈宗禹蟠石东岸。结亭于前。扁曰盖秀。与登瀛门对峙。 庆元丙辰。陈公宏观益东岸之洲二。结架如丁侯桥。而增广之曰济川桥。更挹秀曰济川亭。〉 〈以止过客。亭之后曰见恩庵。 戊午。林公㟳衍济川桥而袤之。增以四洲。雄过于西桥。又漳潮界上道路硗确。捐金砌石以便往来。 嘉泰癸亥〉 〈冬。济川桥火为亭若庵。一夕俱烬。赵侯师㞧亟与焉倅承规增崇石洲故址。屋覆其上。砖甃其下。面桥为亭。名悉仍旧。大书题扁。侍郎陈公谠笔也。〉 〈开禧丙寅。林侯会接济川桥之西。增筑石洲者五。修其旧者一。亦屋覆而砖甃之。扁曰小蓬莱。因朱侯命名之旧。 绍定戊子。孙侯叔谨复接丁〉 〈侯桥之东。增筑二石洲。三阳国志后屡经溪洪风飓之余。亭屋俱弊。熇平初。叶侯观偕式车赵公善始命判官赵汝智工。悉而新之。中扁玉〉 〈鉴。与小蓬莱对。仍阙二亭。西北曰跃。为祝圣故生之所。面南曰动簪。为礼贤宾饯之所。邦人即登瀛州之左。为堂绘二公而祠之。初运判曾公垂〉 〈守沈公。廪尝始金俶。谋筑其一而未就。侯乃克成之。淳佑丙午。陈侯圭修桥及舫。 太平桥。 在州治之前。 去思桥。 在子城之西。壬戌岁。赵侯〉 〈谧。始作石桥立是名。浮桥。旧以铁缆。绍定梅寇冲突。仓卒销缆。为兵置以易之藤。随成輙坏开庆己未。林侯光世造新舟十四。铁缆七十丈。从旁翼〉 〈而赏之。遂可永久。 西门桥。 北门桥。 新路桥。 湖头桥新溪桥。。南壕桥。 瓮门桥。除西门南壕外。白筑外城后。皆易以板。新溪今废。已上〉 〈七石桥系在城。 州城东抵大溪。溪旧有桥。桥之西扁曰丁侯。东抵中石州桥之东。扁曰济川。西直小蓬莱。自乾道以来。且筑且增。有毁有复。东西〉 〈为屋。共四十间。中流联络以二十四舟济之。时其操纵兴波上下。壬戌。飓风之危。舟与亭屋俄顷而尽。游侯义肃捐已俸合众力一新之。址之欹者〉 〈改筑。材之蠹者更新。桥成极其壮观林直院希逸记之。咸淳丁卯。殿讲牟乡濚增修所未备。且补舟楫之阙行者。无履险之忧。三阳国志至元戊寅。〉 〈此桥厄于兵火。大德二年。监郡太中帖里修造桥亭。寻复为洪流所坏。大德十年。郡守少中常侯元德复碑。。洲高三尺余。重修梁亭自稍固。泰定〉 〈三年。判官赏住易以石版。仅成四间。创新补旧。亭屋俱备。忽一夜第一间石版自折。天历己巳。五月三日。邦人观竞渡。第二间又折一石版。溺死〉 〈者三十余人。至顺壬申又折一石版。溺死者三人。本路同知朝列大夫某恻然捐俸。鸠合众力。重跨木梁。添创亭屋。往来者遂无战竞之恐矣。其余〉 〈小可桥梁津渡附列于左叶侯桥。三阳南门外城壕旧石桥也。为通衢往来之冲。庆元初。陈侯宏规误听阴阳家者说。凿壕东达于溪。未几。溪洪暴〉 〈涨。西冲于壕。桥遂以坏。沈侯杞既筑塞故堤乃为之更创。扁曰沈侯桥。立石其旁。然旧堤既凿之后。虽复填塞。竟未全固。加以城筑之役。就便取土。〉 〈堤益以薄。端平乙未秋。因巨涨奔突。溃堤入壕。桥复坏焉。叶侯观躬亲相视。既檄海阳宰常俊孙董役监。故堤。复度工筹费。捐镪为倡。命寓公〉 〈黄梦钖。赵汝睿。户掾赵必偲。提督更造桥成。邦人德之。遂榜今名。刻石以于不朽。三阳国志泰定丁卯。判官买住再加修筑创亭其上。揭旧榜曰见〉 〈思。教授何民先为记。东路石桥道。 潮自古瀛。抵分水岭以达漳州。乃南北往来之要冲。蹊道硗确流断绝。旧桥砌以石者。仅秋溪一。思古亭一。后〉 〈增十有余所。大率规模苟就。阅历未几。颓仆继之。其路又多泥淖。间或筑砌。第累小石。才遇淫潦。行者涉者病焉。淳佑丙午。陈侯圭捐金市石。依〉 〈私直僦工石而桥者一十三所。砌而路者三百余丈。恺憧往来。无复畏涂病涉之患。邦人余震为之记。桥今列于左。 思古亭桥。思古三里桥。〉 〈黄金塘桥。 平桥桥。 鹿景桥。 小江庵桥。 林姜庵桥。 陈塘桥。 水磨头桥。 百丈峬桥。 黄岗五里桥。 竹林径内大桥。 竹林第二桥。三〉 〈阳志州治自太平桥。直抵三阳门。桥之四维。旧有四塔。外疏两渠。中为官街。岁月浸久。塔之仅俘者二。居民遂侵官地以广其庐。沟藏于堂坳之中。〉 〈通衢湫隘。累政因循而莫革者。百有余年。淳佑丙午。陈侯圭欲复旧观。明示榜文。谕以四塞。谓市肆挨拶。易启纷争。突烟衢越易至陈漏。两潦时至。〉 〈易生浸淫。沟道不通。易生疾疠。意旨一孚。民怀而信。不旬浃间。而官街尽复。于是捐公帑益已俸。以时价市石。以私直僦工。撒旧砌新。自太平桥至〉 〈三阳门。长五百单五丈八尺。东抵西阔二丈四尺。官沟在外街之两傍。石刻丈尺为志。砥道轩豁。有中州之气象焉。邦人纪善甫为之记。立石于宣〉 〈诏亭之左。三阳图志丙子。兵火街路无恙。而石与亭无存矣。坛场〉 〈图经志社稷坛。 本府在城西门外。海阳县附。三阳志社稷。雷风雨师附。社稷之壝凡建邦国。皆首立焉。按旧图志但云错居广法净乐二寺之后。〉 〈仅附见为城郭门。非所以尊社稷也。今表而出之。 州社稷坛。在南厢三阳门外之西。其坛各方二丈五尺。高三尺。四出陛三等。四门同一壝。 海〉 〈阳县社稷坛。在城南旧韩庙之后。春秋社日。祭社稷。社以后土勾龙氏。稷以后稷氏配。牲用羊一。豕一。黑币二。准令州县长官到任。亲谒社稷。〉 〈点检坛壝若春秋祈报。非有故不得差官。郡邑通祀。以社稷为重。风雷雨师次之。其为农祈榖则一也。郡之社稷坛。实处城南厢三阳门外之西。而〉 〈风雷雨师坛。旧各在郡一方。坛惟凸土。门坛阙然。当其祀时。霡泥泥淖。则寓于浮图氏之舍。李侯遇始合其坛而三立之。风师置在社坛之东。雷师〉 〈雨师在稷坛之西。二坛同一壝。方位制度为如令甲。淳佑乙巳。林侯寿公捐金增加修饰。坛叠以石。径砌以甓。有堂中峙。有垣环列其外。门扁曰州〉 〈祀坛。以示崇祀报本之意云。三阳图志本路旧社坛。在南厢三阳门外之西。大德六年。肃政廉访司。备奉御史台。承奉中书省札付。钦奉圣旨内一〉 〈欵。岳镇海渎。名山大川。风师雨师雷师。当祀之日。须以本处正官。斋洁行事。有废不奉祀。不敬者。从本道肃政廉访司纠弹。钦此。大德八年。总管府〉 〈奉上司行下。照得至元八年。钦奉圣旨内一件。该自古春秋二仲戊日。祭社稷于西南郊。立春后丑日。祭风师于东南郊。立夏申日。祭雨师雷师于〉 〈西南郊。钦此。当年立社稷坛于旧地。立风雷师坛于东。雨师坛于西。图经志风云雷雨山川坛。本府在城南门外之南。三阳志风师坛。在西潮明〉 〈贶庙之右。雷雨师坛。在北庙摧锋寨之左。三坛各一丈五尺。高二尺五寸。四出陛三等。四门同一壝。此宋坛壝之制也。图经志无祀鬼神坛。 本府〉 〈在城北门外。海阳县附。户口〉 〈图经志户口。洪武十年分终数。本府海阳等四县。计六万九十七户。二十一万四千四百单四口。永乐元年人户八万六百九十一户。人丁男妇二〉 〈十八万四千四百五十七口。郡县志唐开元户一千八百。宋朝户七万四千六百八十二。 寰宇记宋朝户主客都共五千八百三十一。 九域〉 〈志主五万六千九百一十二。客一万七千七百七十。舆地要覧七万五千九百单二户。三阳志生齿之数。盖视时以为多寡。创郡之初。为户一〉 〈千一百九十。口五千五百二十。其时属县有五等而言之。是一县仅有二百四十户。当时民物固可知已。隋之去晋。止二百载间。乃有二千六百有〉 〈六户。较之往昔。几于倍数。唐杜佑作通典。载湖阳郡户有一万三百二十四。口五万一千六百七十四。韩愈请置乡校谋亦曰。此州户有万余。迨欧〉 〈阳修作唐尝志乃云。户有四千四百二十。口二万六千七百四十五。且损于杜佑朝愈之所纪何哉。宋朝开宝初。有户三万余。迨元丰间。九域志成〉 〈主客户计七万四千六百八十二。比于唐时七陪其数。比岁以来。総税客户与蛋户言之。以户计者。一十三万五千九百九十八。以口计者。一十四〉 〈万五千七百三十二。较之于古。不啻百陪。自今已往。不其愈盛哉。 本州三县主客户。总一十一万六千七百四十三户。总一十四万七千五百七〉 〈十口。 三阳图志元灭宋平潮以前乱离瘼矣。数万生灵。或㦬锋镝。或被驱掠。或死于盗贼。或转徙他方。至元二十七年。朝廷籍江南户口。方见〉 〈其数。比年以来。民稍生聚。户口日蕃矣。 本路三县一司。民户总七万七十户。 南人六万八千七百七十三户。 北人一百五十四户。 录事司〉 〈总三千三百五十八户。田赋〉 〈图经志田粮洪武十年分终数。本府海阳等四县。官民僧道学院。没官等顷田地。一万一千七百三十二顷。四十六畆六分二厘。二毫一丝五忽五〉 〈微八尘。每畆科正米不等计正耗米六万五千四百八十三石。一斗六升四合八抄九撮五粟七微八尘六埃。官田地六十三顷。六十一畆三分〉 〈六厘三毫一丝六忽七微。每畆科正米不等。计正耗米二千八百六十一石。三斗二升三合一勺。四抄八撮三圭四粟五微。民灶田一万一千二〉 〈百五十九顷。四十三畆一厘七毫一丝二忽六微四尘七埃。每畆科正米不等。计正耗米五万六千七百四十二石。三斗三升五合五勺。九抄一撮〉 〈二圭四粟一微三尘一埃。僧道田二百六十八顷。七十八畆七分六厘八毫六丝五忽。每畆科正米不等。计正耗米一千二百六十八石。四升九〉 〈合七勺。五抄八撮七圭七粟五微。学院田一百一十三顷。三十四畆七分五厘。每畆科正米不等。计正耗米三千一百四十三石。九斗一升二合〉 〈九抄二撮。没官田二十七顷。二十八畆七分二厘三毫二丝一忽二微三尘三埃。每畆科正米不等。计正耗米壹千四百六十七石。五斗四升三〉 〈合四勺。九抄八撮六圭九粟六微五尘五埃。夏税洪武十年分终数。本府海阳等四县。青黄麻麦立芝麻绵花蓝靛等地二百九十五顷。二十七〉 〈畆八分一厘八毫七丝五微。青麻地一十三顷。三十三畆一分一厘一毫六丝九忽。每畆科麻一斤。计麻一千三百三十三斤。一两七钱八分七〉 〈厘四毫。黄麻地一百四十四顷。二十畆二分三厘二毫一丝四忽。每畆科麻一斤。计麻一万四千四百二十斤。三两七钱一分四厘二毫四丝。〉 〈乌豆地四十三顷。六十五畆四分五厘二毫四丝一忽。每畆科正豆三升计正耗脚豆一百五十四石。一斗四升四合一勺。二抄四撮五圭九粟〉 〈七微一尘。小麦地四十一顷。五十七畆四分六厘八毫七丝六忽。每畆科正麦三升。计正耗脚麦一百四十六石。八斗二勺二抄一撮九圭一粟五〉 〈微六尘。绵花地三十四顷。三十六畆四分五厘七毫七丝五微。每畆科绵花八两。计绵花一千七百一十八斤。三两六钱六分一厘六毫四丝。〉 〈芝麻地一十六顷。五十四畆二分二厘七毫。每畆科正麻二升。计正耗脚麻三十八石。九斗四升五勺三撮五圭八粟。蓝靛地一顷。六十畆八分〉 〈六厘九毫。每畆科靛青八两。计靛青八十斤六两九钱五分二厘。畦桑本府海阳等四县。畦桑地五顷六畆三分五厘。每畆栽桑四十株。计桑二〉 〈万二百五十四株。永乐元年。官民田地山塘二万六千九百五顷。九十畆一分一厘四毫。夏税小麦三千八百一十九石。八斗七升八合七勺〉 〈丝二十七斤。一十一两七钱二分八厘。 蓝靛一斤五两三钱六分。米六十九石。七斗七升四合二勺。秋粮米一十七万七千三百八十五〉 〈石。一斗四升三合七勺。三阳图志什一取民。古之制也。汉晋而下。立法不同。唐自租庸调法既坏之后。陌钱阁架之类。往往病民。下逮五代之季。赋〉 〈役无名。民愈告病。元一区宇以宽民力为第一义。凡前代无名之赋。一切蠲除。惟种田纳地税。买卖纳商税。商税三十取一。鱼盐舶货之征。随土所〉 〈有。本州自归附以来客户亦纳丁米。每户二斗五升。今亦蠲免。为客户者何其幸欤此见圣朝赋役之轻。爱民之至。远过于古矣本州三县一司。〉 〈粮米总一万三千四百四十一石。五升四合。 录事司。粮米七百五十五石。九斗八升二合二勺。 赋税州之赋税产户曰苗米。曰产钱。曰二科〉 〈役钱。曰七等盐钱。白丁则折米丁钱而已。初丁米之敷于产户差重。黄公定减从今额。丁钱之重。公亦方议宽削。以召命还矣。盐之旧赋轻甚。城市〉 〈乡邑居民量行均买。未有抑配之扰。淳熈间。李提举变二广监筴。本州盐课始增乃从主客丁巳科级。绍熈间。赵提举复请赋盐额。随产高下。作七〉 〈等均敷园地屋基产仅一丈敷盐与田产五十文者等。白丁免而小产下户益困。庆元四年太守林公㟽。于是撙节赢余以代第七等之赋。沈公杞〉 〈赵公谧赵公师㞧相继代输。推此心以往。凡可以宽民力者。次第施行矣。若场务之征。厥有常额。并列于左。 本州全年总催三县产役丁盐钱税〉 〈米。 七处场务。 州税务钱二万一千五百八十六贯。六百九十九文省一潮阳税务钱四千七百九十七贯。二百七千一文省。 揭阳税务钱四〉 〈千三十八贯。七百八十四文省。嘉定癸酉。因邦人有请。黄侯自求列于朝得旨省罢。盖揭乃州之小邑。相距数十里间县务与圃湾镇鮀浦场聮属。〉 〈县务税钱。天槩取办于产户田租之食榖。自省罢后。邦人至今便之。时孙侯叔谨初尉邑实赞成其事。 圃湾镇钱四千六百二十八贯。六百八十〉 〈七文省。 鮀浦场钱一千七百二十五贯。八百二十九文省。 小江场钱一千五百一十七贯。八百文省。 潭口场钱八百五十贯。五百六十二文〉 〈省。竹木场元系抽摘无定额。 本州白丁。乃无产业之民。轮充甲头。责之催科。仍买钱盐。间有逃亡。复勒代纳。民甚苦之。物力之户。贫富随时高〉 〈下。州县凡有科需。只凭旧藉追挠趣办。既非常赋。又非窠名。剥民尤惨。庆元间。林俟㟽复奏。朝廷悉与除罢。至今民受实惠。 白丁旧纳钱几一千〉 〈足。折米价直初科三千五百足。民甚病之。嘉泰间。大师廖公德明敷奏朝廷。纳丁只用五百五十。折米只用二千八百。悉从所请。至今民以为便。〉 〈七等之赋。敷及贫民下户。每岁所纳。殊以为艰。庆元间。林侯㟽始为代输。嗣是一二政沿例而行。厥后无有继之者。绍定已丑。孙侯叔谨撙节岁计〉 〈之赢。总一万一千七百有余缗。代纳三县第六等盐役贫民下户均沐实惠。此皆仁人君子之用心也。 本州三县催科。按旧例随乡。分居民充保〉 〈长以其熟识人烟聚落去处。乃易趣办。在城小产元不曾差充。自海阳张宰轻变旧例。行之未几。民被其害。瑞正初。士民列词闻于邑宰。常君俊孙〉 〈随照旧例。持与蠲免。继闻于州。乞禁止县胥以杜来者之纷更。复有照本县已行之判。仍榜示通衢。揭为定式。是岁榖直五六十文。或者以为德政〉 〈之应云。黄梦钖记之。见古瀛丙集。本州三县诸保人户。白丁钱庆元以前。县责之甲头催纳。自林侯等奏请除罢。只令户给由子。听其自纳。始者〉 〈县吏散由。厥后以由寄保畏分俵。由付其手。则祸业其身矣。非独责令代偿。又且诛求不一。曰领辇。曰照顾。曰把限。曰比呈。曰监纳。曰驱磨。曰对钞。〉 〈曰申足。非钱无以行之。以保长之微产所陪纳者凡几丁。一经榖役。立致破荡。淳佑二年。连帅方公太琮因民陈诉。牒州照奏请 指挥。听民自纳。〉 〈不许差保长催丁。累政遵行。至今民以为便焉。本县城内四厢居民。旧有身丁钱。前此官吏只凭丁籍取办。然市井小民。迁徙不常。无由追纳其〉 〈间又有老病而不为销去者。有物故而科及妻子者。公私交病焉。 淳佑癸卯。郑侯良臣始编排在城白于计七千七百单三户。尽为销豁。申闻于〉 〈朝。得旨如章人给公据。子孙永勿科。父老刻石颂德。邦人蓝震龙为之记。本州三县。小产最为贫寠。畆地不出寻丈。岁入不过升斗。而输为官者〉 〈二税产米盐役等钱縻费。与中户同。其间僻居山海。不能。造县者。有乡司揽户私领不纳之弊。亲来投纳者。复有祠候往返之费。既纳之后。吏缘为〉 〈奸。对钞销簿。色色有钱。由是下民转为贫民。陈侯圭轸念民瘼。尽刷三县产数。自一文至五十文。小产计二万六千八百五十余户。节郡费捐己俸〉 〈为钱七千八百贯。官省代纳以上。小户七年八年夏税产钱遍榜给钞。与民收照。二邑二万余户可以少纾。而无流离转徒之忧。漕台嘉其惠爱。板〉 〈榜本州。仍备牒风厉诸郡。以侯之德政为列城劝。 本州三县。潮阳当孔道。旧例无丁盐宽剩。揭邑有之。其数尤少。惟海阳岁解六千贯省。淳佑三〉 〈年。秘监李侯迈从县申各免。税课〉 〈图经志酒醋杂课附。洪武十年分终数。本府税课司局。岁办商税钱钞废铜等项。折计钞二万五千二百四十一贯。六百九十二文。 税课司。岁办〉 〈钱钞废铜等项折计钞一万七千五百六十三贯四百文。 本府海阳等四县。岁办酒醋等项课总计宝钞二千三百四十九贯六百三十四文。〉 〈永乐元年。实征各色课程钞一万九百四锭。三贯七百八十八文。商税课钞一万二百二十三锭。三贯一百七十文。额办课钞一万二百二十〉 〈二锭。三贯一百七十文。 增羡课钞一锭。酒醋课钞四百三锭。四贯五百二十文。茶课钞一十二锭。四贯七百八文。窑冶课钞一百锭。六百〉 〈八十四文。 房地赁钞九十二锭。八百九十三文。比附鱼课钞七十一锭。四贯八百一十三文。 废铜二百二十八斤。一十二两。米七千六百〉 〈八十九石。四斗二升六合七勺三抄。茶课米三石。二斗一升四合五勺。鱼课米七千六百八十六石。二年一升二合二勺三抄。本府税课司。〉 〈实征商税课程钞铜。 钞四千一百九十一锭。二百二十文。 废铜一百二十斤。盐课盐场附。本府地面盐场凡三所。属府东提举司。总计额办〉 〈盐一万四千三百三十三引。三百一十斤一十四两。小江场。在揭阳县鮀浦村。百夫长六员。额办盐九十六百九十五引。二百二十五斤一十四〉 〈两。洪武九年。三分中权减一分。实办二分。正耗盐六千四百六十三引。二百八十五斤一十两。 招收场。在潮阳县沙浦图。百夫长二员。额办盐二〉 〈千五百七十一引。八十五斤。洪武九年。三分中权减一分。实办二分。正耗盐一千七百一十四引。五十七斤五两六钱。隆井场。在潮阳县县郭图。〉 〈百夫长二员。额办盐二千六十七引。洪武九年。三分中权减一分。实办二分。正耗盐一千三百七十八引。三阳图志天一生水。润下作咸。濒海居民。〉 〈𤎅波出素而成盐。盖盐为肴食之将也。用虞书盐贡之法。行周官盐人之职。设则其由来尚矣。然十一之税。犹未及此。自齐以鱼盐富强。历代因之。〉 〈以资国用。设官榷卖。遂以为常。潮之为郡。海濒广斥。俗富鱼盐。宋设盐场凡三所。元因之。散工本钞以𦔳亭户。立管勾职以督课程。盐之为利。既可〉 〈以给民食。而又可以供国用矣。 小江场。岁办盐七千八百二十四引。招收场。岁办岁二千八十六引。 隆井场。岁办盐一千六百八十六引。〉 〈本路三县一司。岁散民盐总八千四百八十六引。每引正钞三锭。箩脚钞一两六钱四分。 总办课钞二万五千七百三十六锭。一十七两四钱。〉 〈录事司。岁散盐四百二十八引。 课钞一千二百九十八锭。一两九钱二分。 汫州户计司岁散盐八十引。 课钞二百四十二锭。三十一两二〉 〈分。 商酒课自龙断罔市利而商征肇始。汉人榷酒酤而酒税遂行。买卖者纳商税。沽酿者纳酒税。古今国用不可废也。圣朝榷税如旧而尝加优〉 〈恤之意焉。 本路三县一司。岁办酒课钞总二千二百二十二锭。一十八两九分六厘六毫。 在城务岁办课钞六百五十七锭。单三两五钱六分。〉 〈茶课。 自大禹别九州之产以作贡。而未尝贡茶。下逮汉魏晋梁皆不及此。至李唐时。如赵贽滂王播王涯之徒。如创榷茶之制。宋朝又有榷务〉 〈交引三分三说之法。而茶之赋始繁矣。产茶之地出税固宜。无茶之地何缘纳税。潮之为郡。无采茶之户。无贩茶之商。其课钞每责于办监主首而〉 〈代纳焉。有司者万一知此。能不思所以革其弊乎。 本路三县一司。岁办茶课钞一百八十九锭二十六两二钱八分。 录事司。岁办茶课钞二十〉 〈一锭四十九两七钱九分。土产〉 〈图经志土产。凡有土则有产。特精粗多寡不同耳。本府之所产。如花果竹木之类。略而不纪。其间所有药物具载如左。 贯众。 川山甲。 蜂蜜。〉 〈石决明。 蓬莪术。 甲香。 天茄。 胡芹。 凌霄花。 郁金草。枸杞。 鳌甲。 蛇床子。 紫稍花。 泽兰。 甘菊。 骨碎补。〉 〈天门冬。 苍耳。 山药。 木贼草。 何首乌。 淡竹。 乌药。苦参。 香附子。 生地黄。 商陆。 续随子。 山茨菰。 白扁豆。〉 〈旋伏花。 牵牛子。 天南星。 地骨皮。 蔓荆子。 夏枯草。 车前子。石菖蒲。 楮实子。 括蒌根。 金樱子。 木馒头。 橘皮干。 海螵蛸。〉 〈史君子。 金毛狗脊。 木通。 郡县志蕉布。 贡鲛鱼皮。 贡寰宇记水马。海桐皮。 千金钓药煑海为盐。 稻得再熟。 蚕亦五收。 五子树。〉 〈郡国志云。潮阳五子树。实如梨有五核。治金疮及霍乱。三阳志州地居东南而暖。榖尝再熟。其熟于夏五六月者曰早禾。冬十月曰晚禾。曰稳禾〉 〈类是。赤糙米。贩而之他州曰金城米。若粳与秫即一熟。非膏腴地不可种。独糙赤米为不择。秋成之后为园。若田半植大小参逾岁而后熟。盖亦于〉 〈一熟者种耳麦与菽豆。惟给他用。不杂以食。其本业盖如此。若夫果实之生不能以数计。其可品者。若杨梅。若枇杷。以春熟。若荔枝。若莲房以夏熟。〉 〈秋则龙目。冬则黄甘。杂于春夏间者。曰梅。曰李。于秋冬间者。曰梨。曰柿。历四时而常有者。曰蕉。曰甘蔗。间见时有而不可以常者。曰波罗宻。昔无而〉 〈今有者。曰蒲萄。曰木瓜。以至竹之种类曰茧竹。曰单竹。可于屋宇用。曰慈竹。曰紫竹。可于庭馆。植木之种类曰梓。曰桂。可以备器用。曰楠。曰樟。可以〉 〈架屋室。曰萝。曰杉。曰梌。曰绵。可以阅千百载不坏。花不胜其异品也。其香与色俱者曰梅。曰兰。曰茉莉。曰素馨。曰酴醾。曰木犀。曰鹰爪。曰含笑。曰胜〉 〈春。香不逮其色者曰海棠。曰山茶。曰穿心宝相。曰玉笼松。曰锦绣堆。曰玉屑。曰御带。其他药物之益于治病者。难于品第。姑杂志其略云。 仙茅。〉 〈鹿茸。 鹿角。 紫檀香。 海马。 黄䗶。 紫金藤。 班猫。黄连。 半夏。 山药。 草豆寇。 山羊角。 草麻子。 熊胆。〉 〈荜拨。 大蒜。 菜茹。 芥。 芦菔。 青蓝。 茼蒿。莙蓬。 波棱。 莴苣。 苦薲。 芹蕹。 韭。 紫菜。〉 〈苦荀。 香葚。 石发。 紫姜。 此特其常啖者。余不能尽录。至于海错。如鲎鱼蚝山章举颊柱。入韩公南食所咏。与夫车螯瓦屋河㹠魁〉 〈虾香螺赤蟹之属。皆味之美者。其他名类不一。难以悉载。元一统志盐。小江场。在海阳县苏湾保。所辖龙眼砂栅。南澳东西二栅。大埕栅。大港栅。〉 〈二面埕栅。柘林栅。官富栅。白砂路石头栅。黄冈前栅。又领揭阳县莲唐等处七栅。 隆井场。在潮阳县东南五里。所辖古埕栅。平湖栅。石下栅。惠来〉 〈栅。神仙栅。招收场。在潮阳县北二十里。所辖大栅。洋背栅。鸡冈栅。青岚栅。上浦栅。 粳 糯 大 麦 麦 粟 豆 麻布 莲 蔗 梅 桃〉 〈李 柿 橘柚 瓜 梨 茉莉 蔷薇 素馨 葱 蟹 车螯牡砺 已上诸县并出。 荔枝 有亭在郡治后金山。 鱼 韩文公诗。〉 〈蒲鱼尾如蛇。口眼不相营。地产鲛鱼皮。 鲎鱼。 诸县有韩文公诗云。鲎实如惠文。骨眼相负行。 蛤 韩文公词。即是虾蟆同实浪异名。 蚝〉 〈韩文公诗。蚝相粘为山。百十各自生。 章举马甲柱韩文公诗。章举马甲柱。斗以怪自呈。我来御魑魅。自宜味南烹。〉 〈土贡三阳志土贡。纲运附。自晋义熈创郡以来。土贡不记。至唐乃有蕉鲛革。甲〉 〈香蚺。蛇胆。龟石井银石水马等物。本朝削去其余。惟岁贡蕉布五疋。甲香一斤。鲛鱼皮一张。近岁复罢其余。惟蕉布仍旧。外有天申节进奉银。大礼〉 〈年分银。虽曰去其无用。增其有费者。然银偿钱。每岁半拨于转运司。其不妄取于民盖如此。前此州县奉行失旨。乃白科民户以足其数。既不支与〉 〈本钱。其交收縻费且半于正数。乾道六年间。守臣曾公汪一切罢去。止那融本州岁计钱径行买发。三县民户。莫知岁贡之有银也。其它若鄂州大〉 〈军助赏银运司。虽岁拨本钱。若较诸市。直三之一尔。旧来科输。盖混于天申节银数内。以产钱高下为两数。曾公亦以官钱代输。而大军马料榖岁〉 〈尝输之民者。一以是处之。继承以来。若宋公敦书常公椲。一循其旧。不复民户扰。常公之初。复准运司行下。谓天申节银。系臣子奉上之物。向所谓〉 〈价钱已不复给。常公固曰奉上之物。臣职当然也。既不复上司请。亦不复斯民费。岁贡犹故焉。圣节进奉银二百两。赴行在藏西库交纳。 大礼年〉 〈分进奉银四百两。赴行在左藏西库交纳。助赏银。递年起发三千二百一十八两四钱二分四厘。赴鄂州大军库交纳。上供全年起发银二千九百〉 〈单四两七钱五分。赴行在藏库鄂州夫军库交纳。钞盐。本州均卖盐三千单六箩。内二千单四箩。系三县随产作七等均卖。又一年单二箩均〉 〈卖坊市公吏口食。及州税务盐箩买银分作三纲。解发赴提举司交纳。第一纲正钞银一千八百三十三两三钱三分三厘六毫。系六月发。附发〉 〈坊市等银七百六十两二钱二分。 第二纲正钞银七百九十两九钱六分。系九月发。又附发坊市银四百二十一两五钱六分。第三纲头例漕〉 〈计加饶指留银一千一百三十五两七钱。系次年正月内发。附发坊市银二百八十一两一钱。 常平窠名纲运。 坊场河渡钱二千一百一十八〉 〈贯六百二十八文省。买银五百九十九两一钱二分三厘。官户不减半役钱一千五百单九贯八百三十八文省。买银四百一十五两二钱一分。〉 〈新旧减下吏人食钱一百四十七贯七百文省。买银四十两六钱一分八厘。三项钱买银。分上下率年发赴行在左藏库。及湖广总领所交纳。〉 〈吏禄钱三千五百七十六贯二十一文省。买银九百八十三两四钱一分。分上下半年起发赴提举司文纳。锡本钱一千八百贯文省。买银四百〉 〈九十五两起发赴韶州通判厅交纳。 经总制隶通判厅。每年分作四季起发。行在淮西江鄂等处纲总计银二万八百八十九两六钱七分五厘。〉 〈春季银五千七百五十五两二钱二分。 夏季银四千三百八十七两一钱八分。 秋季银四千六百六十八两三钱三分。 冬季银六千七十 〉 〈九两二钱八分。 右诸色纲运今附载于此。官制〉 〈国朝置图经志潮州府知府同知通判推官各一员。经历司经历知事各一员。 照磨所照磨检校各一员。司狱司司狱一员。儒学教授一员。〉 〈训导四员。 永丰食大使副使各一员。 税课司大使副使各一员。 僧纲司都纲副都纲各一员。 道纪司都纪副都纪各一员。 阴阳学正术〉 〈一员。医学正科一员。 广丰库大使一员。 潮州卫指挥司指挥使 同知 佥事 经历司经历 知事。 镇抚司镇抚 左右中前后五千户〉 〈所。 正千户 副千户。 百户 所镇抚。公署〉 〈图经志州治形胜 州治基于金山之麓。韩山峙其东。西湖山屹其西。金山盘踞于其后。山其上有石门。巅有石杰立不郡曰独石。其东有石尤高。〉 〈宜日之初曰初阳。顶傍有石寿而秀曰独秀峰。其西有石。宜日之景。傍有一岩曰西晖。严之下丛石怪峭。杂于篁筱曰隐石。有洞曰仙游。台曰凤台。〉 〈盖是州之胜槩。皆萃于金山。旧曰金城者。以是山祖于金氏也。城之东有溪。其水自循梅汀赣而下。曰渚者。以韩公驱鳄于此而得名也。盖潮之〉 〈为郡。实与闽越江西接壤。处广地之极东界。自唐韩子谪居于此。其名由是而益重。岂非地因人而胜也欤。三阳志州治 郡左有溪。北自循梅汀〉 〈赣下溪之东。其地曰鸭湖。故图经所载曰古郡治。基址颓毁。漫不可考。惟居民挥锄者。时得瓦砖百千数于睢壤间。其制异今。或以为古垒。唐刺史〉 〈韩文公尝治焉。夫郡治之故存鸭湖。或未可必。若曰韩公尝治焉。则大不然者。今郡西有李公亭。始于唐贞元之十三年。其亭记亦是年作也。固曰〉 〈亭为观稼之地。在郡西隅。今亭废已久。惟故址与记尚在鸭湖。视之亦处于西。然谓之西隅。则为今之郡治形势合矣。韩公刺潮元和十四年也。其〉 〈去贞元二十有一载。则韩公之时。郡治已迁于今矣。谨按今之郡治。实基于金山之丽。其状若屏之隐起。州于城环是山而基之。州治之前。手诏颁〉 〈春二亭在焉。自南门入次。则鼓门门之西理院在焉。次则仪门。翼以廊庑甲仗二库。东西对峙。库之西省库在焉。设厅峙其中。城东西门自厅之两〉 〈腋以出州院。旧倅厅居其东。米盐二仓。阅武堂。居其西幕。椽法曹诸廨列其后。太守之厅事由仪门东偏。以入公堂之后。其堂有二。东曰宣美。今名〉 〈平理北曰清心。燕寝之室。实肘之益。东而南向有堂曰明远。后更为思韩。为文公设也。由堂之东梯城以上有亭曰垒翠。其亭额陈文惠公笔也。循〉 〈亭而北有亭曰独游。文惠倅郡之日。实名之复记之。二亭相去咫尺。举目转盻。互有景物。今独游已废。叠翠屹立于其前。由是而往。则金山诸境。开〉 〈见层出。盖前后应接之不暇者。初金山虽处郡治后。其胜槩久。秘而不露。大中样符之五年。王侯汉始命前辟。由石门东上跻于山顶。有石杰立不〉 〈郡。题曰独石。其东有石尤高。宜日之初。题曰初阳顶。傍有石颀而秀。题曰独秀峰。其西有石。宜日之景。傍有一岩。题曰西晖。岩之下丛石诡怪。与篁〉 〈筱杂。题曰隐石。石侧有洞。可以游仙。题曰仙游有台可以集凤。且州为凤山之旧也。题曰凤台。其存于今者盖如是。外此者。若荔枝凤凰亭之类。名〉 〈存而实亡者。悉自王侯始。岁久诸题芜没。至者惟今之凝远就日二亭。是赏凝远亭故见远也。面于城郭就日亭。故初阳也。面于溪山二亭。起废于〉 〈翁侯子礼之手。淳熈改元。常侯椲始至。探幽发藏。悉命扫涤就日亭。阴又有一覧亭者。江流回洑于前后。亦翁侯之旧也。亭圯日久。亦复新之。凡故〉 〈亭具在者。毕加葺治。实为州治后圃。以今视昔。气象益不侔矣。若夫一潮州耳。或曰金城者。以是山旧属于金氏。曰凤水者。以凤凰山一水绿溪而〉 〈出。曰鳄渚。以韩公驱鳄之旧。曰揭阳。盖有取于古。曰潮阳。又郡之通称。而潮之军事则治于海阳焉。 设厅正直仪门。景定癸亥郡守游侯义肃重〉 〈建。 治事厅。右设厅之右。郡守曾侯天麟建陈侯恊重修。 清心堂。在治事厅之后。游侯义肃重建。舆地纪胜清心堂在州治。万卷堂。在清心之侧。〉 〈舆地纪胜万卷堂在州治东。思韩堂。在万卷堂之东。绍定初。孙侯叔谨重建。直院。陈常伯贵谊记之。后有亭曰仰斗。刻韩公像于其中。刻韩公及诸〉 〈贤墨迹于两庑。莆田王迈为之记。 府堂旧居平理堂西。周侯梅叟迁于郡治直北。宝佑六年。林侯光世再即旧地彻而新之。为堂七楹。前有穿堂。〉 〈后有凝香阁。 郡圃接宅堂之后。黄侯定创堂其中。扁曰熈春。前值雨亭。岁久皆废。殿讲牟卿以堂宇将压重修。 瀛州别墅。在熈春之前。 岁寒〉 〈堂。在郡圃之后。创始于沈侯。宗禹重建于游侯。义肃面金山岩石之胜。真奇观也。 浮香亭。在岁寒堂之前。亦游侯义肃重建。 叠翠亭。陈文惠公〉 〈所名。沈侯埴建。江山之胜。尽在目前。 凤山楼。在叠翠亭之北。旧名凤栖。叶侯观重。建。易以今名 明秀亭。在凤山楼之北。其后为站台。 回澜堂。〉 〈跨金山之南。得要临清二亭。交峙其下。真得江山之要。俱游侯义肃重。建。一覧亭。在金山之㒹。亦游侯义肃重。建。 披云亭。在金山之麓。叶侯观〉 〈所建。与戴星东西相映。游侯义肃重修。 古瀛洞天。在凤山楼之下。叶侯观所经理。前绘列仙。后傍城叠石汲水为流觞。左右二亭曰欵凉延。光古〉 〈桂婆娑具载。唐曾之记。 亭榭之废者凡八处。今列于左。 梅花院。舆地纪胜梅花院。在倅㕔。取陈文惠梅花㕔院竹青青之句以名。 三阳志文〉 〈惠公创。净友 俯揖 东皋 清啸 植节 疑䂀 浮碧 佥㕔。在公㕔之右。绍定初。孙侯叔谨更创。岁久颓坏。咸淳丙寅。殿讲农卿牟侯濚重。〉 〈建。军资库。在设㕔之右。倾颓欲压。牟卿濚鼎新。㕔屋门庑重修。诸库规模壮观。视昔有加。 公使库。在公㕔之左。牟卿濚重修。 酒库。在公㕔之〉 〈东。牟卿濚重建。 都仓。在设㕔之侧。陈侯圭重建。牟卿濚重修。 当直司。在佥㕔之右。使院。在佥㕔之左。皆牟卿濚重修。 设厨。在公㕔之左。牟卿〉 〈濚重修。 通判㕔。在设㕔西。乃阅武堂故址。淳熈庚子。王倅正功创之。淳佑乙巳。赵侔善郮。更造。 风月堂。在㕔事之东。 列寒堂。在㕔事之西。〉 〈登金堂。在宅堂之东。 文惠堂。在后圃。创于赵君。善践后增祠昌黎濂溪。岁久颓圮。景定壬戌。通判程应斗重建。以韩周二先生各有专祠。而贤良〉 〈许公申尝从文惠游槎溪廖公德明尝倅此州。故并祠焉。前为堂扁曰梅竹旧游。 拙窝在文惠堂之下。旧名遥碧。廖公德明更今名。朱文公书扁。〉 〈并濂溪拙赋。刻诸岩石间。左右多前贤磨崖。亦程倅重建。 判官㕔。在子城之西偏。嘉泰壬戌。判官曾悆创始。岁久颓圮。不复可居。咸淳丙寅。判官〉 〈方元吉鼎建。郡侯殿讲牟卿濚实相其成。 推官㕔在子城外之西中。废为邮传。景定甲子。推官刘同祖请于郡。以凤啸驿旧地重建。户部徐明叔〉 〈为记。 录参㕔。在设㕔之左。上雨旁风。居是官者。往往僦舍以处。咸淳丙寅。录参陈鉌慨然以兴废为请。殿讲牟卿捐金钱拨木植。俾之重建。 司〉 〈理㕔。在鼓楼之西。狱舍倾倒几半咸淳丙寅殿讲牟卿拨钱。俾理掾黄中重修建。司户㕔。在登瀛门之左。司法㕔。在子城西门之外。三阳图志〉 〈已上旧亭榭兵火俱废。海阳县在制锦坊内。三阳图志今之澄清坊。丞㕔居左。 簿㕔居右。 尉㕔在开元寺之后。三阳图志承簿尉㕔今皆置。湖〉 〈阳县。在新乡内。丞㕔。在县郭内之北。簿㕔。在县郭内之东。尉㕔。在县郭内之西。 揭阳县在永宁乡之第一都丞㕔。在县之西。簿㕔。在县之东。尉㕔〉 〈在县之南。嘉定壬申。孙侯叔谨调尉于此。始立题名壁记。又鬻地架堂于廨舍之侧。扁以绎志。教阅诸弯继者以传舍视之。漫弗葺治。并与廨宇俱〉 〈成荒墟。城十有四年。孙侯来守是邦。复捐金鼎创。邦人黄梦锡为之记。见古瀛丙集。右曹职㕔。旧在子城内者。后既迁故。复与诸官廨附载于此。〉 〈海阳县主簿㕔旧无丙庑吏舍陈侯圭为之创。 海阳县尉㕔芜废不治几二十年。仅存故址。更数政僦屋浮寓。淳佑丙午。陈侯圭拨木。植捐金〉 〈钱二十七万四千有奇。固故址鼎创一新。自是无官民杂处之弊。 都税务。在州学之东。岁久欲压。咸淳丁卯。权务王进勇宗达请于郡侯。殿讲牟〉 〈卿濚以所得餐钱重新修建。今迁于大街就义坊南。廨宇。 潮之廨宇。兵毁后墟矣至元二十一年枢使月的迷失来潮分拣。郡守丁侯聚募役〉 〈剪荆棘。舁瓦砾。始创官廨三座。仪门两廊。后累政续续葺补。后曰清心。中曰忠爱。宪幕范椁为之记。至顺辛未。同知暗都刺呤蛮后新粉饰。视昔有〉 〈加焉。经历司㕔三座。在府㕔事之左。扁曰衡政。宪幕范椁为记。架合库在焉。 司狱㕔二座。在经历司之东南。狱房在本司之前左。 永丰仓四〉 〈所。在仪门之前右。 广盈库一所。在仪门之前左。 鼓角楼一座五间。在子城之南门。 录事司衙。在太平桥之右。 廉访司分司在道爱坊内。今〉 〈改为澄清坊。海阳县衙。在廉访分司之右。 惠民药局在大街椿桂坊之南。平准钞库。在大街星郎坊之南。潮阳揭阳县衙。在旧处。图经志〉 〈潮州卫指挥司。在金山之麓。子城之内。系元朝总管府旧廨镇抚司。在卫前鼓角楼门外之东。千户所。 潮州府。旧在金山之麓。金创置宣德坊之〉 〈大街。提刑按察分司。 本府。在街东澄清坊前三阳驿旧址。司狱司。在旧澄清坊前海阳县旧址。巡检司。计一十四处烽堠附。海阳县管四处。潮〉 〈阳县管四处。 揭阳县管三处。 程乡县管三处。仓库司局。 本府永丰仓。在潮州卫仪门西。 本府广盈库。在潮州卫仪门东。 行用库。在大〉 〈街西名贤坊南。税课司。在大街西甘露坊南本府惠民药局。在大街西椿桂坊南。馆驿。计十二处。递运所附。本府凤城马驿。在府治西。马五匹。驴三〉 〈匹。凤城水驿。在北门外上郭。船五只。东往漳州府漳浦县界馆驿一所。黄岗驿。系海阳县管。马五匹。驴三匹。 南往惠州府海丰县界馆驿〉 〈四所。 桃山驿。系揭阳县管。马五匹。驴三匹。 灵山驿。武宁驿。 北山驿。以上三驿。系潮阳县管。每驿马五匹。驴三匹。 西北往惠州府兴宁县〉 〈界馆驿五所。 产溪驿。 三河驿。以上二释侍海阳县管。每驿船五只。松口驿。 程江驿。揽潭驿。以上三驿。系程乡县管。每驿船五只。舆地纪〉 〈胜西津驿。元和志云。在州西。盐亭县。元和志云。在海阳县近海。百姓煮海水为盐。远近取给。图经志本府递运所。计四所。铺舍。每铺铺司一名。铺兵〉 〈四名。本府东抵漳州府漳浦县界。由城东门海阳官路往铺舍计一十五所。 府前铺。 思古铺。 白云铺。 平福铺。 陈街铺。 鹿景铺。 白沙〉 〈铺。 小江铺。 环山铺。 九嵩铺。 林萎铺。 浮山铺。 鹤袖铺。 黄岗铺。 竹林铺。以上一十五铺系海阳县管。南抵惠州府海丰县界。由揭阳〉 〈潮阳二县官路往铺舍计三十三所。 英塘铺。 迥野铺。以上二铺系海阳县管。 凤翥铺。 登岗铺。 渔湖铺。 官溪铺。 县前铺。 桃山铺。以〉 〈上六铺系揭阳县管。水头铺。 廒头铺。 门辟铺。 禄景铺。 海田铺。桑田铺。 华阳铺。 县前铺。 深浦铺。 梅花铺。 和平铺。 卢岗铺。〉 〈成田铺。 华寮铺。 茆港铺。 茆洋铺。 黄岗铺。 山内铺。 武宁铺。径口铺。 新径铺。 茶市铺。 新市铺。 禄昌铺。 北山铺。以上二十五〉 〈铺系潮阳县管。西北抵惠州府兴宁县界。由程乡县官路往铺舍计二十二所。 北津铺。 钵台铺。 曲湾铺。 柘溪铺。 九河铺。 庵坑铺。 长〉 〈滩铺。 射箭铺。 潘田铺。 鹧鸪铺。 汤田铺。以上一十一所铺系海阳县管。竹头铺。 径心铺。 黄土铺。 柴桑铺。 白沙铺。 罗田铺。 罗衣〉 〈铺。 硖石铺。 县前铺。 周塘铺。 南口铺。以上一十一铺系程乡县管。三阳志铺驿。州当闽广孔道。车盖憧憧。殆无虚日候馆邮亭从昔有之。〉 〈惟郡将送迎使轺巡按贵官经由。始加修葺。然大率支撑涂饰。以苟目前供需责辨于正长。扰亦甚焉。自运使林公安宅新传舍。太守传公自修缮〉 〈宾馆。凡过客便之。更阅岁月。颓陋如故。绍熈壬子。运使黄公棆始以造庵规摹郡营创。张公用成建三庵于潮阳之黄岗新径北山。榜曰光华馆。〉 〈宾客舍仆马具庖湢。床榻荐席器皿薪蒭之需。无一不备。薄遽而至。如适其家。守以僧。给以田。环以民居。为虑远矣。间有污败室庐。糜毁器用。暴横〉 〈难禁者。僧得以经闻于官而为之惩治。仆卒往往知惧。故庵逮今犹始创也。自是潮惠之间。庵驿相望。庆元己未。林公㟳新铺驿而为庵者凡七。措〉 〈置便利。视光华无以异。因漳而潮。东驰南惊。惟适所安。然城郭近地。宦辙辐凑。虽有馆驿。犹病无所容。嘉泰甲子。赵公师㞧更创济川亭。越明年复〉 〈建来贤驿。来贤古驿也。岁久复废。景定乙丑。游侯义肃建潮阳驿。高明雅洁。凡使者按部郡将到罢皆居焉。又修旧推官㕔为来贤驿。而游宦入南〉 〈者。皆有可栖止之地矣。凡铺驿则列于左。 潮阳驿。在大街之西。游侯买地创建。 行衙在子城州门之左。 凤啸驿。在大街之西。林侯寿公重建。〉 〈时来贤已废。遂移其扁于斯焉。岁久废。游侯义肃以其地俾刘同祖建推官㕔。而以旧推官㕔为来贤驿也。 济川庵。在浮桥之东。宝佑甲寅。郡侯〉 〈陈卿炜鼎建。规模视昔有加焉。 南州奇观。在登灜门之右。今废。 来贤驿在少微坊。岁久不存。淳佑丁未。陈侯圭即故地而立新馆焉。又于南州〉 〈奇观废址别筑一馆。而东西行者各得其所。 盍簪亭。在城南昌黎庙之故址。沈公祀建以为迎送之所。丙寅重建。 右在城亭驿。鳖梓铺。孙侯〉 〈叔谨移近民居。鼎创新庵。名以平福。未至广十五里有亭曰思古。 鹿景庵。去州三十五里。曾侯垂建。 小江驿今为庵。曾侯垂重建绍定己丑。大〉 〈帅方公淙增修。 九泷庵。去小江十里。曾侯垂建。 林姜铺。今为庵。 林姜亭。在浮冈方帅建。 黄冈驿。今为庵。方帅重修。 竹林铺。今为庵。孙侯〉 〈叔谨重创。方帅捐金为助。分水岭亭。方帅建。傍有小庵。 右东路庵驿。冷水铺。 北洋铺。 竹岗铺。三十里。贵湖铺。 散湖铺。 春苑铺。 蕉〉 〈坑铺。横坑铺。三十五里过廋牛岭。汤田铺。十五里。右西路铺。 马洋新亭。大帅方公淙建。 迥野铺。今为庵。方帅重建。 桃山驿。今为庵。方帅重修。〉 〈门辟铺。今为庵。 鹿景门新亭。方帅建。傍有小庵。 桑田驿。今为庵。通湖驿。 抚宁驿。今名镇宁。十五里。光华中庵。十三里。飞来驿。四十里。光〉 〈华下庵。十里。右南路庵驿。 北路山径崎岖。便于舟行。并无铺驿。已上庵驿。岁久弗支。陈侯圭拨钱千缗助台阃修造。惟济川黄岗。桃山。三所。郡家〉 〈独力为之。费金钱一千四百余缗。旧例桥道庵驿。州县责之里正。里正敷之民。是时众役毕举。而扰不及下。居者行者莫不便之。已上驿铺庵亭。世〉 〈变后皆废。不复存矣。 元混一区宇。制度更新。陆置马站。水置船站。事急则驰马。事缓则乘船。所差使人。各有执。 圣旨札子为凭。又于要会之〉 〈地。设立脱脱禾孙专以辩验真伪。以防诈冒。惟官府文书。则别置急递铺。内设邮长。司其承发日时。以防遗漏阻抑之弊。设铺兵若干名。以走𨔄文〉 〈书。置邮之法。可谓尽善矣。今录站铺于左。 在城水马站。 马一十六疋。船五只。 海阳县。 黄冈站马八疋。 三河站船三只。 产溪站船三只。〉 〈潮阳县。 县站马十疋。 武宁站马十疋。 北山站马十疋。 揭阳县。桃山站马十疋。图经志申明亭。计一百。座。本府。府前街盖亭一座。〉 〈三阳志赡养院。旧名养济。自陈侯宋规修辟之后。岁久邦人侵占。移其院于新溪外城之侧。淳佑丙午。陈侯圭因其颓圮。更创而崇广之。门宇轩豁。〉 〈廊舍周环。易以今名。而民之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其院旧传岁有租入籍。今不存。田亦难考。 养济院。开元寺后之废庵也。庆元丁巳。陈公宋〉 〈规修辟之。以处道涂之病患。及废疾无告者。官为置历。给其钱米。并疗治之费。后林公㟽每遇有死者给钱一千。市棺以殡。公后与通判廖公德明〉 〈营度小江之平峰寺侧。鼎创庵舍。分为左右。以处单寡。左以待有妻孥者。既拨公田。又益钱七百缗。增置以瞻之。区处纤悉。登载于簿。三阳志今建〉 〈于奏凯坊子城侧。以处孤贫老病。不能自瞻者。官给衣粮柴薪。至冬复给绵絮。庑访司所至检视存恤。圣恩九优矣。安乐庐。在小江平峰寺之侧。〉 〈即庆元间林公㟳与廖公德明之所营创者。后廖公持节本路。复增广其规。岁久颓圮。故址仅存。绍定己丑。孙侯叔谨为之更创以复其旧。益之以〉 〈公田。嗣是修治不加。此庐复废淳佑丙午。陈侯圭鼎创。根括租输。拨钱四百贯省。买园岁收租钱四十贯置历支给。往来病者。粥食汤药袤粮之费。〉 〈董以缁流。由是道途有疾病者。得此栖止而蒙赒救惠焉。学校〉 〈图经志儒学杜学附。本府学。在大街东隆文坊。属县儒学四。文庙。见儒学。三阳志宣圣庙。庙乐祭服祭器附。按旧图经云州学自宋以来。凡六迁。〉 〈初建夫子庙于治城南址。庆历间立学于东江之湄。先是陈文惠公咸平二年。倅潮其修学记曰。郡之西郊先有夫子庙。于侯九流徙于郡治之前。〉 〈以是考之。则知庙亦屡迁。始者庙学犹未联属。绍兴间。徐侯璋迁于今地。庙学始并立焉。嘉定辛巳。摄守谢明之教授渭叟重修大成殿。仍新两庑〉 〈从祀。淳佑甲寅。教授吕大圭重建两庑。景定癸亥。游侯义肃教授黄岩孙重建大成殿。始易木柱以石。仍重修仪门。郡助钱五百缗。余取足于学廪〉 〈之赢若夫牲室旧在庙之东南隅。教授张渭叟始营之。一夕江流踰堤。冲突倾坠。仅存余址。绍定己丑。孙侯叔谨为之重架。旁砌护石六十余丈。甃〉 〈石立灶。靡不全备。庙之有乐旧矣。春秋上丁举以释奠。乐器不幸一经黎寇。再经郁攸。考诸刘昉秦唐铺修学记。绍兴二年。黎寇猖獗。学当其冲。〉 〈焚荡殆尽。八年举火相望。六七年间。学舍荒陋。乐器沦胥。未有修者十二年。教官莆田林霆。慨然兴起。考古制。按音律。修旧补缺。与潮士隶习。二丁〉 〈祭执器登歌。用士人为之。迎神送神。奏凝安宁安。奠币奏明安。酌献。俱奏成安。名同而曲有三。升殿奏同安。降亦如之。亚献奏文安。终亦如之。今所〉 〈存者。编钟编磬其数十六。琴自一弦至九弦者十。笙瑟凤萧搏拊各二。潮学一新。士知古乐。教授林霆之力。原道堂西。梁刻犹存。昭然可考。岁月侵〉 〈久。士失其传。淳熈间朱侯江代以乐工。绍定戊子。孙侯叔谨始置雅乐校正一员。出所藏大常乐章参订。其乐器乐章。虽朱孙二侯润饰之中。更废〉 〈坠赖以独存者。教授林公之功居多焉。诸生因祠而祀之。存祭乐祖于瞽宗遗意示报本也。献官祭服三袭。赵侯思㞧依颁降制度更造。及执事〉 〈生员祭服二十有三。 祭器之属爵以铜坫裹以钖。为数凡二百五十余。鲁侯噩依朱文公释奠新仪所制也。笾豆尊俎。凡三百有奇。孙侯叔谨捐〉 〈金修之。殿上尊叠簋簋豆坫。昔以木为颇。易弊。教官吕大圭易铸以钖。文质相。称。至是大备矣。 祭服。更制于赵侯师㞧。岁久多弊。而分献官之服〉 〈尤甚。陈侯圭以其勿称。淳佑丙午仲秋。捐金改造。迨丁未秋丁祭前。又改为三献官祭服各一袭。 执事祭服。宝佑间。教官吕大圭从而一新。开庆〉 〈己未春。刑部林侯光世更制初献祭服。习乐士人 衣深衣。曳方履。丁祭之夕。步武趋跄。威仪整肃。文物益可观矣。 潮之大成乐。政和间颁降也。绍〉 〈兴兵火。乐器散缺。教官刚定。林公霆修旧起废乐赖以全。暇日领诸生习而歌之。孔堂丝竹幸有遗音。至今二丁祀得以备他郡所无者。刚定力也。〉 〈淳熈间。未侯江易以乐工。绍定戊子。孙侯叔谨始命士人专充雅乐校正。乐工奏乐如故。仅能考击金石琴瑟。琐萀笙竽。特虚器尔。宝佑戊午。刑部〉 〈林侯光世以刚定嫡传。洞晓音律。丁祭前一月出示家藏刚定手泽本乐章。谓典乐乃冑于之教。用伶人非所以祀先圣。命郡慱赵崇郛与诸生读〉 〈习。时登歌奏乐者三十四人。音谱详见祠堂石刻。外置田入学附刚定祠堂库为习乐生员廪给费。职事习乐者优异以示激劝。乐初成侯领寮属〉 〈寓公按阅而订正之。习乐者由是益精其能。丁奠之夕。冠佩济济。雅颂洋洋。高下疾徐。抑扬中度。刚定之遗响复振矣。 大成殿𣠄星门。旧以未为〉 〈柱屡坏。郡慱士赵崇郛更以石。遂可垂不朽云。大成殿桥。旧以板。郡慱士吕大圭易以石。至顺壬申。徙于教授司前。 以上庙制乐器皆废。 至元〉 〈十五年戊寅。大兵破潮城。庙学乐器祭器祭服悉付一炬。独书阁归然如鲁灵光。抑天之未丧斯文耶。逮二十一年甲申。丁侯聚来守郡。命郡人林〉 〈元煜王伯老同摄学事遂辟草莱。舁瓦砾。构讲堂十斋。郡学正张智甫董役。文庙犹未有也。二十九年壬辰正月。贰府王侯宏买五虎陈昱宅以为〉 〈正殿五月宪佥。张公处恭分治来潮命郡人郑必大董役仪门两庑配祀像设。无不备具。公又虑久远无以为修葺费。为置潮阳田四百畆。岁收谷〉 〈四百石。名之曰新庙田。张公之谋可谓宏远矣。至大四年。教授方时发捐已钞一百丹二锭。造祭器二百二十四件。皇庆元年。学正朱安道造乐器〉 〈五十四件教授朱深道请乐正与诸生肄习。制幞头唐巾革带。以与诸生执事行礼。自是丁祭之夕。礼乐备矣。泰定元年。教授何民先得石柱三十〉 〈根。欲改作礼殿不果。详见石柱记。天历己巳。本路判官小云赤海牙慨然捐俸。率众命学正刘贡珍市材鸠工亟成其事。诸生请迁于学右。以崇圣〉 〈人之居。明年庾午。春正月。立柱。会宪佥任公仲琛巡按来潮。乃率官吏捐俸儒人𦔳金以为费。仅成一正殿。而先圣像犹未迁焉。至顺辛未夏。亚中〉 〈大夫蠡吾宁轩王侯元恭来守是邦。命工如法粉饰正殿。建两庑。砌墀陛。新塑圣师。从祀神像。整𣠄星门。结泮池。整桥道。其费浩大。学廪莫供。王侯〉 〈捐已俸钞九锭。又率官吏各捐俸以𦔳焉。旧时民居环庙学逼近污秽。甚为褺渎。前政未有能去其不便者。公下车之初。即喻居民撤其室庐。以地〉 〈还学。周围新筑粉墙八十余丈。创恩贤堂于西庑之北。创见贤堂于东庑之北。皆教授从道李复董其役焉。由是宗庙之美。百官之冨。宫墙数仭。煌〉 〈煌轮奂。皆宁轩王侯之功也。湖之人士。作歌诗以颂侯之德。盖风化所系。人心之所同乐也。歌诗见木集。思乐亭。教授朱深道任内建。旧在学前。今〉 〈移庙于旧学地。则亭在庙前矣。𣠄星门。郡守宁轩王侯撤而新之。教授李复董役。正三门五间。上即万卷楼。本欲撤为仪门。以其经兵火而不灾。故〉 〈耆老以为斯文之瑞。遂不敢毁。大成殿一座五间。旧殿乃五虎陈私宅。府判小云赤海牙鼎创未完。郡守宁轩王俟继成之。教授李复学正刘贡珍〉 〈董役。东西从杞两廊十八间。郡守宁轩王侯鼎创。并新塑神像。教授李复董役。祭器房在东庑之上。乐器房在西庑之上。厨房三间在东庑之西北〉 〈并教授李复修建。学舍三阳志潮自有郡以来。与学并置。世代更革。莫究其所。唐元和十四年。韩公出剌是邦。请置乡校牒曰。此州学废日久。则〉 〈前乎此。固有学特来有振起之者。按徐师仁创学记云。学舍旧在西湖。阴阳皆以为不利。元祐中。王俟涤虽有迁徙之议。病其难而来暇。王公大宝〉 〈迁学记云。潮之学凡四迁。庆历中。建学于东江之湄。元祐四年。徙于西山之麓。七年迁州之巽。维按旧图经云。建炎初。元有旨罢神霄宫。其宫故广〉 〈法寺也。明年方侯略即宫为学。四年缁流请复旧刹。且愿增治故学。张侯思永两复其旧。绍兴二年学火。秦唐辅记云十年。旧图经云八年。令从刘〉 〈昉记。越四年。徐侯璋乃迁于今地。至周侯盺实克成之。二十一年教官杨宏材以其弊陋。意欲修而力来能。是岁八月辛侯元振出公帑之余。鸠工〉 〈市材。越明年九月。郡二阮公珪相与协赞复为一新。嗣是随时缮治非一。学之中门。御书阁。其上诸职事位于两腋。讲堂中峙。名曰原道。堂之后直〉 〈舍在焉。翼以正录位斋舍旁列于东西。淳熈己亥。来侯江新作三门。已酉丁侯允元敞直舍更创六斋。教官李泳易斋名浚源曰汇征。阁中曰兼善。〉 〈进学曰拔尤。明诚曰上达。力行曰崇志。登俊曰腾茂。各铭其命名之意。庆元戊午。林侯㟽增二斋曰升俊。曰立义。隶于学之西偏嘉定戊辰。沈侯埴〉 〈重建御书阁。比旧规为优。嘉定壬午。鲁侯噩复修之。更升俊立。义二斋北其向。与仰韩堂对。堂乃县之旧学也。自迁贡院于北郭外。即院之旧地。东〉 〈西六千尺。南北四百尺。为学之前街。先是教官郑璜砌以石。嘉定癸未。教官张渭叟旁植以槐。后为居民侵占。粪壤旁积。宝庆丁亥。教官陈宣子以〉 〈前街宻迩于奎阁孔庙。秽而勿治。非尊君崇师意。请于权郡李文伯。拨公帑筑墙以护之。南北立华表门各一。绍定改元。孙侯叔谨以上达汇征崇〉 〈志兼善四斋。颓剥日甚。捐俸重创。规模宏敞。林直院屺记之。 御书阁。嘉定戊辰。沈侯埴重建。年深屋老。覆压是惧。淳佑癸卯。教官林经德捐已俸。〉 〈学职生员相率𦔳金。撤旧而新之。杰阁峥嵘。宸章辉灿。视昔有光焉。 原道堂。重创于绍兴间。岁久栋桡。累经补葺。罅漏隋之。淳佑丙午。陈侯圭捐〉 〈俸鸠工。撤其瓦桷而一新之。 八斋。自丁侯林侯创缔之后。历岁既久。多就颓圯。汇征兼善尤甚焉。重以增置教官支费倍。而事分无有过而问焉〉 〈者。教官赵良硂祇任以修治学舍。乃掌教者之职。不以学帑窘迫为辞。遂与薛教横飞白于郡。殿讲农卿牟濚嘉其请。相其成。更新易旧。兴仆植僵。〉 〈大加整葺。而旧观复还矣。 直舍自淳熈己酉。丁侯卜创之后。屋老且坏。遇丁祭。郡侯至侨寓学职位。宝佑乙卯郡。博士许梦炎彻而新之。甫逾一〉 〈纪。楹柱倾欹。凛然欲压。咸淳丙寅。殿讲牟卿濚以丁祭宿斋。亟命二教赵良硂薛横飞重加修葺。还复旧观。小学。旧在舞雩亭之址。庆元己未。沈〉 〈侯杞所建。嘉定乙亥。权郡郑震之。教官丘迪嚞迁于直舍之左。既而又迁于仰韩堂之右。宝佑戊午。教官赵崇郛改创焉。采芹亭。与教官㕔事对〉 〈峙。泮水绕其后。赵教崇郛所增修。 公厨之建。其来旧矣。郡博士赵崇郛以屋老将压。亟行改建。阅岁既久。雨水渗渍。楹柱腐坏。过者危之。咸淳丁〉 〈卯。教官赵良硂既请于郡侯牟卿兴旧赵废。乃命工鼎新之。而气象视昔有间矣。射圃。在直舍之后。绍定改元。教官陈宣子所创。岁久荒芜。教官〉 〈赵崇郛命工开辟。中立亭扁曰君子。取吾夫子无所争之意。三阳图志以上学舍斋堂。兵火后皆废。 兵革之间。学士经生逃难解散。至元二十一〉 〈年甲申。干清坤夷。此邦始建学校。后亦累加修葺。天历庚午。训导唐谦受陈士荣魏蒙养。请于权府判官小云赤海牙。谋迁 先圣庙于明伦堂之〉 〈旧地。府判公从其请。遂起新庙于今地。以旧庙为今明伦堂。以从祀两庑为六斋。曰常德。曰守中。曰育材。曰进德。大学生员居之。曰说礼。曰兴贤。小〉 〈学生居之。规模宏伟。视昔有加矣。 明伦堂一座。即茗庙显屋一座七间。杏坛一区。在明伦堂前。 仪门五间。 东西两廊二十二间。为六斋房〉 〈以上。并系郡守王宁轩教授李复任内修整完备。司书王公寿监修。 潮学迩年殿宇堂陛前后。教官相继修造。整整可观。奈𣠄星门以木为柱。再〉 〈易再蠹。明伦堂。本夫子旧殿。日久栋桡。几至颓倾。两庑从祀遮阳未备。书楼一翼朽折。教授司㕔一所废甚。教授三山郑晖自到任来以学校为心。〉 〈一一扶倾起废。立𣠄星门以石柱者六。易明伦堂以新柱者五。教授司㕔书楼一翼从祀遮阳。并手偕作。已见完成。此亦有功于学舍之一端。是不〉 〈可以不志。三阳志书籍 郡书旧数十种。岁久漫灭。多不复存。今以见管及新刊者列之于左。 大字韩文公集。并考异一千二百板。中字韩文〉 〈公集。九百二十五板。 通鉴总类一千五百板。汉隽一百九十板。 蔡端明集六百五十板。 赵忠简集四百三十五板。陈内翰。宋召 徐学〉 〈士。凤 北门集三百二十板。 三山王讷斋集一百二十板。 许东涧应龙集二百二十板。 续谈𦔳二百七十板 谕俗续编四十板。 林贤良〉 〈草范五十板。 新修潮阳图经古瀛乙丙集三百二十五板。 大字韵略一百板。 药方五种。 瘴论三十板。 备急方三十板。 易简方九十板。〉 〈治未病乃九十板。 痈疽秘方四十板。以上书板并留郡。 濂溪大成集四百板。 吕氏。大圭 孟子说三百二十板。 吕氏大圭。 春秋集传〉 〈或问六百板。以上板。留濂溪书院。 朱文公论孟或问六百板。 朱文公中庸辑略一百八十板。朱文公家礼一百七十板。 北溪字义一百三〉 〈十板。 吕氏易集解三百二十板。 孝经本旨九十板。三阳讲义一百板。 陈平湖胶髓集一百板。陈平湖中庸大学太极通书说。共七百五〉 〈十板。以上板留郡学。 新刊元城刘忠定公集一百八十板。 春秋办传二百五十板。 牟心斋读史诗。古瀛丁集五十板。三阳图志学廪 按韩〉 〈公请置乡校牒曰。自出己俸。以为举本。收其赢余。以给生徒厨馔。当是时养士之费州自给焉。宋朝以来。庠序大兴。教养日盛州拨田隶于学。岁入〉 〈以充廪饩。其见于旧图经祗云。元祐间。王侯涤尝少增其数。而多寡俱莫可考。自曹侯登而后。所拨之田。具载于籍。养士旧额。百有二十人。丁侯允〉 〈元增五十人。今增至一百八十人。遂为定额。岁当大比。外增二十人。自曹侯汪始。每科郡二百阡以𦔳其费瞻学田租。今始录旧数。仍续其所未载〉 〈者。元符间曹公登拨田容种六百二十石三斗。荒田七十余石未垦纳白米三百五十四石八斗六升。准税钱一千六百一十贯八百二十一文。〉 〈足山埔园地等税钱在内。据本学耆老儒人。称此项田。元系参二娘舍入本学坐落海阳管下桑浦盘郁鳄漳等处。开元寺等处房廊地租钱。一〉 〈百四十四贯八百一十六文足。淳熈庚子。黄公定拨田九十七石九斗六升。税钱四百三十六贯六百一十文足。乙巳。黄公祀拨田八石五斗。䅋钱〉 〈二十四贯四百一十文足。庚戌丁公允元拨田三百六十五石五斗䅋钱六百五十四贯三百八十四文足。麻一十六石五斗。绍熈辛亥。张公用成〉 〈拨田三石三斗。䅋钱一十四贯四百五十文足。癸丑沈公宗禹拨田二十石五斗。䅋钱六十五贯六百文足。庆元戊午。林公㟽拨田三十石三斗。䅋〉 〈钱七十九贯三百文足又临受代之时。以旧例顾船乘载行李钱三百五十贯。拨入学买外莆田六石四斗。充两新斋养士之费。庚申。沈公祀拨小〉 〈学田。䅋钱二百一十贯文。嘉定辛酉赵公谧拨田七十四石六斗。䅋钱一百六十贯七百六十文足。嘉定戊辰。张侯镐拨王三复等田容种六石三〉 〈斗除一半荒外。每岁租钱三贯五百二十文足。嘉定癸酉。黄侯自求拨方宜卿等田容种五斗。每岁租钱三贯二百文足。庚辰。陈侯儋拨摧锋阮正〉 〈媳妇林氏田一十四石。绍定己丑七月。孙侯叔谨拨林赣孙田容种五石八斗。每岁租钱二十贯三伯文足。又贡士刘光宅状告就连次华所置南〉 〈冲五板山。与方复亨冒占皇山八所相连亦被拦占。愿拨入学。又有八所山。先是豪民方复亨冒占。累为乡民经台部论诉。续准户部尚书所判。其〉 〈山广袤数百里。连跨三州。岂容豪民所占。行下本州戒约。不许方复亨占据。如敢违戾。当科累年冒占计赃之罪。孙侯遂以两项山并拨隶于学。抽〉 〈收山䅋木植。以为修郡庠韩庙之用。申部照会端平甲午。叶侯观拨杨真子。与黄男争沙洲田计二百单二畆。五十九步。又拨阿黄。与靳国光争田〉 〈五斗。又拨陈伯修纳长洲田九十六畆二十七步。端平乙未。有方复亨男雷壮。以户部前后看定。及孙侯所申一宗文字在部。因遗漏无可考证。遂〉 〈用计谋计较。部符下行本州结绝。学职黄子楙等列词其山。自绍定己丑七月。准孙侯公文。拨以赡学。当招人请佃。至乙未岁已经六年。方复亨已〉 〈不敢侵占。而方雷壮复妄有词。判官赵汝瑀索到本学干照。看定拨呈叶侯慨然移文。仍旧以五坂山系刘光宅所买有产之业。合拨赡学外。方复〉 〈亨八所之山。为吏辈受贿隐蔽。影呈乃还方雷壮。然与其资豪右以扰民。孰若归学校以养士。利害轻重。不较可知。但方雷壮得此。宁免后来纷纭〉 〈之讼。终亦必归于学。淳佑丙午。陈侯圭拨黄文达冒占海阳县学鳖溪船洞坑等处官山。延袤数百里。为人告首。悉拘入官。虑与县胥作弊。仍前侵〉 〈占。遂隶于郡庠。每岁招人请佃。随租入之多寡。与县学均之。景定癸亥。游俟义肃拨陈庶揭阳浦尾垄后下塘田共五石四斗。以上䅋额。与今不同〉 〈兵火后。赡学田土山簿契无存。䅋额亏损。或为豪右所瞒。僧家所占。又否则为富者扑佃其租。入学者仅得十之一二耳。至元甲午。宪使张公处〉 〈恭分治来潮。以修学余赀买潮阳韩奕等田四百畆。计收租四百石。其田叚具在碑阴续置田三十三畆七分。该收租谷陆拾石以为修葺庙学之〉 〈费。外有贡院地基。及学左右地租钱。该钞四锭有奇。令录见在实数于左。米四百一十七石二升。 钞壹百参拾肆锭参拾两㭍钱伍分。 新庙〉 〈租钞玖拾贰锭参拾捌两。 贡士庄钞肆锭壹拾㭍两伍钱。 一泰定三年九月内本学用新庙租钱。至元折中统钞陆拾贰锭单五两。买到在城〉 〈许汝王户田二十三畆二分。该租谷四十石。坐落录事司登瀛保等处。新旧契据。通计纸二十八张 录事司登瀛保东湖村 田一叚。坐落土名〉 〈后安山。计三十五坵。容种一石。该租谷四石。系东二十三耕。东至沟及黄家田。西至林家田。南至黄家田。北至沟及黄家田海阳县大和保白莲〉 〈湖村 田一叚。坐落新沟垄。计五丘。容种一石。该租谷三石五斗。系吴十耕。东至赵家田金照磨田。西至庄家田今黄家田。南至苏家田。北至陈家〉 〈田。 田一叚坐落白莲湖。山前计七丘。容种一石五斗。该租谷六石五斗。元林大五耕。东至陈家田。西至蔡周家田。南至洪家田。及沟北至山。 田〉 〈一叚。坐落山边湖头。计二坵。容种一石二斗五升。租谷五石五斗。孙大三畊。东至沟反蔡家田。西至沟。南至蔡家田。北至沟。 田一叚。坐落陈桶垄。〉 〈计三坵。该租谷三石二斗五升。元系吴甘四耕。以上俱系吴十耕。东至陈家田。西至许家田。今蔡家田。南至陈家田。北至陈家田。 田一段。坐落湖〉 〈头。计一坵。该租谷五斗。元系李大三耕。今周某承耕。东至蔡家田。西至车沟。南至车沟场。北至沟。上莆保横垄村。 田一叚坐落里洋计六坵容〉 〈种一石五斗。该租谷六石。元系郑定元耕今董进养耕东至溪心桥头西至大垾垄。南至董家田。北至许家田。今李家田。 田一叚。坐落垄头吴家〉 〈门西田。计四丘。容种一石。租谷六石五斗。系汤万三耕。东至思长泉地。西至池沟及人行路。南至吴家田。北至王家田。田一叚。坐落横垄仓前里〉 〈详。计四坵。该租谷七石五斗。郭十一黄十一耕。东至河心沟渡。西至许家田车沟。南至郑家田。北至溪心。 泰定四年七月。内本学用新庙租钱。至〉 〈元折中统钞二十九锭三十五两。买到江东保蔡有敬承故妻父梁大用户田一十畆五分。坐落揭阳县二十六都三檐港边等处该租谷一十九〉 〈石八斗。立籍录事司契据等纸。共计八张。揭阳县二十六都。 田一叚。坐落三檐港边宫后一大坵。容种五斗。该租谷二石。系陈大四耕。东至苏〉 〈家田。西至港。南至本学田。北至林家田。 田一叚。坐落三檐港边。计一大坵。容种四斗。该租谷二石。系 十耕。东至苏家田。西至港。南至林家田。北〉 〈至林家田。 田一叚。坐落小浦边南洋。计四丘。容种二斗五升。该租谷通后二石。系陈三佃。东至杨家田。西至杨家田。南至港。北至杨家田。 田一〉 〈叚。坐落小浦边李家宅。计一小丘。该租谷通前该二石。俱系陈百三耕。东至苏宅田。西至沟。南至沟。北至杨家田。 田一叚。坐落大浦边南洋。计二〉 〈坵。容种四斗。该租谷二石。系翁大二耕。东至孙家田。今吴家田。西至托家田。今吴家田。南至路。今吴家田。北至黄家田。 田一叚。坐落陂内。计三坵。〉 〈容种三斗五升。该租谷二石五斗。系陈百三耕。东至宁福庵田。西至本学田。南至沟。北至本学田。 田一叚。坐落陂内。计二丘。容种一斗五升。该租〉 〈谷捌斗。系刘三十一耕。东至沟西至陂。南至本学田。北至陈家田。 田一叚。坐落横清桥头陂腹内。计二十二丘。容种一石。该租谷五石。系陈大三〉 〈耕。东至路。西至沟。南至沟。北至吴家田。 田一叚。坐落小浦边李家宅。该租谷五斗。系黄大一耕。东至溪。西至杨家田。今许家田南至蔡家田。今〉 〈杨家田。北至林家田及溪。 田一叚。坐落横清人家边计三丘。该谷五斗。系郭大二耕。东至路。西至本学田。南至黄家田。北至杨家田。 田一叚。坐〉 〈落横清人家前。计五坵。容种二斗五升。该租谷五斗。系林师清耕。东至本学田。西至本学田。南至黄家田。北至吴家田。 田一叚。坐落横清人家前。〉 〈计三坵。容种二斗五升。该租谷五斗。系陈翁耕。东至本学田。西至本学田沟。南至黄家田。北至吴家田。〉 〈贡院三阳志贡院 试进士以来。辟贡院于城北之五里。建炎间。火为草寇。每〉 〈遇宾兴。旋棘浮图居。为旬月计。历七八诏。迄无定所。绍兴二十年。谢俟寻乃营郡学故址而院之。时试于有司者。不远二千人。已觉其隘。越一举人〉 〈数益登。守陈公孝则倅张公勉相与协力。再辟复廊于东。其长与故东廊等。阅数举又不足以纳郡士。乾道六年。曹俟汪乃撤考官位为群试所。外〉 〈辟巨室为考校地。绍兴间。张侯用成增架中溜横屋者三。后赵俟谧以中度遹窄而撤其一。沈俟宗禹又辟西偏地。增创西后廊。州自舍法时。岁贡〉 〈八人。大比岁十人。总三岁二十六人。及罢舍选置科举。每诏以二十人贡。较于往时。实损其六。淳佑改元。试士仅三千人。至嘉泰甲子科。中场四千〉 〈余人。自后人物日盛。地窄无以容。嘉定间。守陈公憺倅赵公善连乃迁于北郭之外。东西南凡三门。分为东西者各三。横界于考官房之后者亦三。〉 〈监试考官计六房焉。中堂扁曰万桂。弥封誊录二院对立于第二门之外。门庭轩豁。廊庑宽舒。鼓勇而前者无践蹂之患。连案而坐者无填安之苦。〉 〈西山真公德秀为记。田是而后终场之数日增于昔。至戊子举。已六千六百余人。而地势僻。士尤不以为便。刘俟用行欲迁复而迫于授代。拨公帑〉 〈二千为倡。鲁侯天麟继之。合众力以迄于成。外辟三门。中砌三衢。翼以弥封誊录二号厅事。中峙监试主文。与四考官各有位置。东四庑。西二庑。而〉 〈试席终以窄隘为病。庚子。诏遂通郡学直舍后。加横廊者三。嗣是累科因仍。淳佑甲寅。全俟昭孙再辟西畔二庑。遂与东庑等。然试之日。虽不置直〉 〈舍后横廊而通学如故。景定甲子。游俟义肃。以通学试士。斋庐堂庑。多为之蹂践非便。乃揭三门。迁至平准迁善二坊。复就外各架东西四庑以联〉 〈接之。自是应试之士。坐案从容。无有迫窄之患。户部徐俟明叔为记。今废。解额 潮。夙号文物之邦。自罢舍法。置乡举。每诏以二十人贡。端平御〉 〈札普增诸郡解额之窄者。遂以辛卯科终场数参考增二名。然视舍法时已赃其四。自是就试者日益众。今终场至万以上人。司文衡者每以遗材〉 〈为叹。枢宻包公恢将漕日请于朝。乞增十名得解额。旨增一名。不无望于方来者云。今废。〉 〈祠庙图经志九贤祠。 在朝庙东今废。三阳志八贤祠。 旧在湖山之颠。沈侯〉 〈杞始创之。八贤乃天水赵先生德。草范林先生巽。贤良许公申。真讲卢公侗。金紫刘公允。远游吴先生复古。新州守张公夔。尚书王公大宝。皆邦人〉 〈以德。行节义著名者。每岁之春。郡遣其属祭之。八贤子孙。皆预陪拜。嘉定十五年。鲁侯垂迁于州治东南之堤外。绍定二年。孙侯叔谨以其地逼近〉 〈税务戎廨。非尊贤之所。遂卜韩庙之左而迁马立亭于前。扁曰海山风涛。取韩公别赵子诗语也。邦人黄梦锡记之。文见古瀛丙集。三阳图志。今泍〉 〈姚宏中为九贤。图经志马侯发祠。在校官东偏之室。今废。三阳志贤守祠。在大成殿之左庑。盖曹侯登。黄侯定。丁侯允元。陈侯宏规。林侯嵘。沈〉 〈侯杞。黄侯自求。鲁侯噩。孙侯叔谨。陈侯圭。皆有功于学者。今废。 心斋先生祠。 在大成殿之右庑。咸淳丙寅。殿讲牟卿濚来守。修学养士。除贼戢〉 〈奸。邦人士德之。学校诸生相与立祠焉。今废。 三侯祠。 在韩庙之侧。乾道三年。鲁侯江以郡治之左。有溪湍流。东西相距。绵亘五里。往来病涉。假〉 〈舟而济。一遇风涛。多遭覆溺。始于中流。甃石为洲。东西编为浮梁。行者便焉。始立祠于登瀛门之旁。浮熈十七年丁侯允元又自溪之西岸立石洲〉 〈五。易舟为梁。而屋其上。邦人得之。及侯新作韩庙。乃相与即庙而生立祠焉。嘉泰改元。判官曾悆始迁曾祠于今地。与丁侯并。其后孙侯叔谨为政〉 〈有德于此。邦人相率。立祠于二侯之侧。今皆废。 刚定林公祠。 在郡学仰韩堂之侧。林公名霆绍兴十四年典教于此。当兵火之余。新学舍课雅〉 〈乐。校定御书。孝经颁示生徒。诸生立祠于大成殿之东庑。宝佑戊午。公之孙光世来为守。逐卜地改创。且损俸市田隶于学。及董山院所拨园租岁〉 〈入五百七十贯足。泠水坑田谷一百二十石。俾掌计者司其出人。以其余充习乐生徒二季廪食。今废。 水村先生祠。 在西湖。今废。 游侯生祠。〉 〈在济川桥。景定三年。桥废子飓风。游侯夔重建。邦人即其地而祠为。图经志赵丰公鼎祠堂。 在名贤坊第三街。三阳志二相祠堂。 在光孝〉 〈寺之左。唐大中间。李卫公德裕尝为司马。宋绍兴间。赵丰公鼎来寓是邦。人慕其勲名德望。有祠旧矣。庆元初。沈侯杞更创。嘉泰初。丰公之孙赵侯〉 〈谧重关其堂。仍鬻田岁收所人以奉香火。每岁春秋。郡遣其属致享焉。又有得全堂。在少微坊。盖丰公来朝时故居也。淳佑丙午。陈公圭拨钱重修〉 〈祠堂。具根括势家胃。占园地税钱五十千足。委郡学司岁租之出入。至今香灯之奉甚整。陈文惠公祠二。一在倅治之后。一在郡泮仰韩堂。与韩公〉 〈并祀。今并废。二公祠堂在金山之后。乾道八年。守宋郭书倅。袁公嘉猷。以江流汹涌堤决。而西民居漂荡。协力筑垾。增广旧基。延袤八十余里。民〉 〈忘其患。遂肖像而祠焉。今废。州之有祠堂自昌黎韩公始也公刺潮凡八月。就有袁州之除。德泽在人。文而不磨。于是邦人祠之。亦畏垒之。民俎〉 〈豆尸祝。庚桑楚之意。宋咸乎二年。陈文惠公倅潮。立公祠于州治之后。元丰七年。诏封昌黎伯。元祐五年。王侯涤乃立庙于州城之南。榜曰昌黎伯〉 〈庙。则以庙易祠矣。继是邦人或因守倅之美政。足以感人心。寓公之高行。足以激流俗。皆为立祠。以为后劝云。元一统志昌黎伯庙。韩愈。元和中〉 〈贬为州刺史。至今庙食。宋元祐五年。封昌黎伯。庙旧在州后。又移水南东坡作碑。陈文惠公尧佐守郡日。为韩公祠为文以招之。名曰招韩词。〉 〈书院图经志韩山书院。在城门西南。三阳志仿四书院之创。地在州城之南。乃〉 〈昌黎庙旧址也。淳熈已酉丁侯允元迁其庙于水东之韩山。其地遂墟。三阳图志以溪东之山。乃韩公登贤之地。乎植木在焉。昌黎手植据木。他山〉 〈所无。王人呼为韩木。庆元己未。沈侯杞即墟创亭曰尽簪。淳佑癸卯。郑侯良臣。以韩公有造于潮。书院独为阙典。相攸旧地而院之。外敞二门。讲堂〉 〈中峙。扁曰城南书庄。后有堂扁曰泰山北斗。公之祠在焉。旁立天水先生赵德像。翼以两庑。四辟斋庐。曰由道。曰行义。曰进学。曰勤业。山长堂长位〉 〈于祠。堂之左右。仓廪庖湢井厕。靡不毕备。复拨置田畆山地为廪士之费。租人附子学库收支。董以佥幕。洞主郡守为之。山长郡慱士为之。职事则〉 〈堂长司计各一员。斋长四员。斋生以二十员为额。春秋二试。则用四书讲义。堂计斋职以分数升黜。一如郡庠规式。春秋二祀。则用次丁。郡率僚属〉 〈以牲币洒醴献。工歌东坡祀公之诗以侑之。此书院创始之规模也。淳佑乙巳。陈侯圭以役斋嫡嗣来守是邦。尤切加意。春秋课试。亲为命题。讲明〉 〈四书。及濂洛诸老议论。以示正学之标的。损金市朱文公所著书。实于书庄。与士友共切劘之。父刊复斋所书仁说于二壁。以广诸生之见闻。拨钱〉 〈一千五百贯。置田益廪。增塑周濂溪廖槎溪二先生像。并祠其中。以濂溪持节本路。槎溪尝倅比邦。继而为本路宪帅。盛德至善。至今使人不能忘〉 〈也。三阳图志越路之东。对望有亭曰南珠。祀本郡九贤也。人名见后。至元戊寅。兵火后亭院无遗。迨二十一年甲申。复建书院。山长一员以主之。寻〉 〈复立夫子燕居室于公祠之前。神位皆西坐东向。因地势也。泰定乙。仍构庙于书院。燕居之南。徙公之旧祠遗像。北坐南向。至顺辛未夏。郡守亚〉 〈中大夫宁轩王侯元恭始至。谒祠周旋顾胆。谓诸生曰。夫子西坐东向。文公背夫子而坐。又且面浮屠之钟楼。次序位置。皆有未安。非所以尊圣贤〉 〈也。即议改剏新祠。迁公像于燕居室之后。以天水先生赵公德。又惠陈公尧佐。坐堂上左右配享。两庑之东西。则以前代贤守王侯涤。学侯迈。丁侯〉 〈允元。廖侯德明。郑侯良臣。林侯寿公。陈侯圭。从祀。所以表有切也。书院之前复创旧南珠亭。祀本郡九贤。所以崇有德也。书院后有池。广十余丈。深〉 〈亦丈余。复僦工填塞。建堂于其上。扁曰原道。堂之两庑。辟二斋。西曰由道。东曰进学。以为诸生肄习之所。至是规模弘远。皆郡守宁轩公之功也。董〉 〈是役者。海阳宣差忻都山长陈文子。直学郭宗苏。国经志元公书院 在太平桥东隆文坊边。三阳志淳佑己酉。内讲兵部周侯梅叟所创。俟春陵〉 〈人。以乃祖濂溪先生。熈宁三年漕广东。四年就领宪节。潮为属郡。巡历至州。有题大类堂诗。笔迹犹存。于是为立书院相攸。郡庠之西。割教官公廨〉 〈之半。砌石为桥。堂曰尊道山长堂长位于祠之左右。具外敞二间扁曰明通公溥。皆侯笔也。斋庐有四。曰中正仁义祠。曰光风齐月书院。与祠额端〉 〈明赵公希塈书之。命直学许希阁等董役。规模与韩山书院钧。春秋二试。同日异题。教养生员二十有三。职事自畏计而下。有十宻迩州学讲说课〉 〈试。一如学规。山长以教官兼之。堂长则择其文而学者充焉。衿偑来游。盖为讲明义理之学。非徒肄举子业。攫科第。媒利禄。计市书藏于书院。司书〉 〈职之。又刊元公文全帙以广其传。周侯之侍后学至矣。合二程横渠末文公词。以道学渊源。濂溪倡之。诸贤。和之也。初祠堂逼于行衙湫隘。行礼无〉 〈所容。郡侯陈炜辟而广之。郡博士吕大圭记龛于壁。始创书院。恩平守洁斋先生黄必昌记之也。潮二书院。他郡所无。文风之盛。亦所不及也。三阳〉 〈图志至元戊寅。兵火郡泮。与昌黎妥灵之地。悉付一炬。独元公之字。如鲁灵光。后权为学。移而为庙。至元壬辰。宪。使张公处恭分按来潮。创文庙。太〉 〈守陈侯佑复移庙而复为书院。同知苍侯偰文实继作之。至顺卒未。亚中大夫宁轩王侯鷞守是邦。视书院之前。民居杂蹂。污秽漐渎。甚非所以尊〉 〈先贤也。即命撤之。环以粉垣。仍改创两庑。粉饰正堂。轮奂可观矣。三阳志韩山书院廪田 淳佑癸卯。郑侯良臣拨钱九百贯足。买周公吴等大和〉 〈保田一十一石。税钱一百单九贯足。又钱四百贯足。买赵崇霆翳溪田八石。税钱三十九书五百五十足。又钱七十贯足。买龚氏上水田三石。税钱〉 〈一十五贯足。又钱一千一百七十贯足。买夏侯元英斗门地田二十石五斗三升五合。税钱一百一十六贯四百六十足。又钱五百五十贯足。买刘〉 〈氏揭阳县深浦客洞田七十三石四斗。税钱六十六贯六十足。又钱九十贯。买僧有惠溪东田一石八斗。税钱一十贯足。又钱三十贯足。买许奴〉 〈溪东田大小四于税钱三贯三百足。又钱四十贯足。买阿塘溪东围一所。税钱四贯足。又钱六十贯足。买许氏大和保田三叚。税钱六贯足。又钱二〉 〈百六十二贯足。买林氏白水田三石三斗。税钱一十二贯五百足。又钱一百二十贯足。买吴氏斗门地税钱十二贯足。又钱七十五贯足。买临安寿〉 〈溪东田二石。税钱八贯足。又拨杨达父没官东莆班洋田七石五斗五升。税钱三十五贯五百八十足。平林田六石二斗。税钱二十一贯七百足。平〉 〈林马鞍田七斗。税钱二贯一百足。蔡塘溪边田四石七斗五升。税钱一十四贯足。溪东湖板田五石七斗五升。税钱七贯足。又拨陈士贵没官木绵〉 〈田九斗。税钱四贯五百足。又拨柯棨没官凤栖路口山一所。税钱一贯足又拨方惟一户绝黄坈围田一十石。税钱二十四贯足。又拨水东韩庙旧〉 〈管田三十二石一斗地三所。围埔四叚。税钱一百一十五贯一百四十足。就内每月拨钱四贯足。付守庙人充灯。余钱添续行供。淳佑乙巳。林侯寿〉 〈公拨钱五百贯省。买杨达父东莆保田一十一石九斗半。税钱五十一贯八百文。淳佑丙午。陈侯圭捐俸五百贯省。买尤阿定溪陈田税钱九贯足。〉 〈又买赵大监沈洋田税钱二十七贯四百足。又买芋洋黄兴宗田税钱九贯五百足。淳佑丁未。再捐俸一千贯省。三阳图志以上税额与今不同〉 〈古迹舆地纪胜义昭县。南越志云。义安郡。有义昭县。昔流人营也。义熈元年立〉 〈为县。永初元年。移上郡之西。海宁县。南越志云。在郡之东六里。西接东官县界。龙首山。龙溪山。龙蛇水。自此而出焉。绥安县。南越志云。在郡之东十〉 〈里海道也。东接泉州晋安县界。北连山数十。日月蔽藏。者建德伐木。以为舟船之处。又绥安县北有连山。昔越王建德伐木为船。其大千石以童男〉 〈女三百人牵之。既而船俱坠于潭。时闻得船者。有唱唤督进之声。来往有青牛驼回船侧。侍郎亭。在州东山。昌黎登覧旧地。俗呼侍郎亭。又曰韩亭〉 〈丞相岭。日唐丞相常衮为刺史得名。有题诗者曰。有唐常衮刺潮阳。南出龙川驿路长。自此呼为丞相岭。茂林修竹有辉光。思韩堂。见潮阳旧图经。〉 〈仰韩阁。图经云。在江之西岸。以镇江流。名仰韩闇。越王走为埓。去潮州五里。平堙可容数百人。九域志。三阳志伪刘据有南海郡。今广州也。潮虽在〉 〈境内。而去广二千里。其戏马于此。或未可必。考诸传记。鋹祖仁安为潮州长史。因家岭表后儧王南海者。其孙陟也。今曰越王云者。岂追封向日。长史之谓哉。又据〉 〈韩昌黎遣秦济以羊一。豕一。祭鳄鱼。故老所传亦其地。今图祭鳄事于昌黎庙者。乃金山后石龟头之景物。其水心浮图具写之。具云既祭乃以浮图镇焉。及考金〉 〈山后之壁记石龟头。乃刊于大平兴国之八年。自周侯明辨始前此者。固山傍之堑石。其奚地之可祭。况文公亲排释氏。而效尤以筑浮图。不待识者而后知其诬。〉 〈若曰祭于走马埓。而埓之形势。若古所谓除坛者。其下即溪也。祭毕以羊豕投意或然哉。文公故迹。又有所谓天庆观之木龟者。初黄冠粪除而火之于烈熖中。有〉 〈物甚巨独不化。火烬取而视之。形则龟耳。以木为质传以泥举之差重。夫杂于粪除而久不腐固可异。已投诸烈火而不能焚。此何为者哉斫泥而验。下有刻字。其〉 〈行二。一曰唐刺史韩愈塑。一曰刺史职方陈铸重修。铸之典州。实庆历之三年。其去韩公畿三百载。而泥传之质至铸犹在铸之后又至今尚存。岂昌黎遗物。独有〉 〈神物护哉。今好事者加以采绘。立于北方镇天神之足。遗识固在已。其它若潮阳之辟牛岩。故渴于水。因颠师卜居而得泉。名曰大颠泉。 揭阳焦山之甘露寺。〉 〈有雷霹石。广不盈咫。虽侧身不可入。中有刻字云。许道人二千年在山。 有地曰陁。亦揭阳属也。有一足迹甚巨。名曰大人迹。其一乃见于辟牛岩之侧。与陁〉 〈内者一等。其相去六十有余里。又有地曰夹水湖。乃三十余坑所会之地。有石龙盘于水中。身足鳞甲。混然天成。长五丈余。身首与瓜。犹世之所谓肉红者。〉 〈鬣乃赤色今不计若干年不少变。亦居揭阳界内。若夫故图经所载西丰水穴中银瓶之类。非今所见者。故略而不录。木龟有堂。旧在天庆。观北极殿之左。〉 〈近为道流窃取而去。今莫知所在矣。舆地纪胜郑令君读书室。在西湖。直讲卢公读书堂。乃卢公洞书堂。韩木。图经云。邦人于此卜食第之详。其奏夕多寡。祝〉 〈其花之繁稀有无亦如之。方舆胜覧。杨廷秀诗云。笑为先生一问天。身前身后两盘看。亭前树子关何事。也得天公赐姓韩。三阳志。韩木。即像木也。〉 〈韩木 〉 〈三阳图志潮州府志书序 废而有兴。失而有复。古今理势之必然也。然必待其时。与其人。而后可以有为。当可为之时而得能为之人。兴复之。〉 〈实在于此乎。潮郡乘曰三阳图志。图则明而。易见。志则久而不忘。郡之有此。其来尚矣。自宋历元。其山川城郭。风王人物与夫社稷学校。钱粮户口〉 〈之类。靡不具载而无遗。其板藏于宣圣庙之万卷楼。至正末毁于兵。太半虽存。已非完璧。民间所藏全本仅有一二。仕于此者往往往索。取而去。其〉 〈书由是而废。良可惜已。皇明奄有四海。文治煟兴。潮入版籍。八年于兹。广东佥宪赵公。巡历至郡。以〉 〈兴学校。询土俗为先务。召在泮诸生首问郡志。知其废失。慨然以兴复为公内事。令邑长鲍与侃旁求博采。得其坏烂残缺之余。以足成之。间有文〉 〈义不属。与其冗官不稽者。删而去之。锓柈以永其传。昔后汉钟离意发夫子瓮得素书云后世修吾书董仲舒夫书之修。其时与人亦皆素定。今郡〉 〈志虽非孔氏通世之书。而一旦获遇佥宪公兴其废而复其失。信非偶然。殆亦斯文之未丧欤。继自今邦之人士。与守欢观风者。得有所考。夫岂小〉 〈补之哉。洪武八年。岁在乙卯。十有二月壬子。三阳林仕猷序。三阳志潮州图经序。 图志以诏事周制也。后世因之。至宋而益详。今着〉 〈在甲令。凡诸州图经十年一上之职方氏以备参考。是则图经之设。岂苟然哉。潮旧有图经。兵火以来。散逸殆尽。厥今所载。不过叙其道理之远近。〉 〈县镇乡里之若干。有司徒以为文具而已。至若州邑废置之由。户版登耗之数。风俗之所尚。王地之所宜。则汉然无所考。盖一邦之阙典已。矧潮在〉 〈东广。号称佳郡。名公巨儒。古今相望。流风遗迹。犹有存者。纂而识之。又乌可后。予郡事稍闲。因举是以属之教授王君中行。君一乡之秀出者也。博〉 〈识洽闻。多所采摭。于是以其平日之所得于闻见者。益加搜访。紬绎审订。述成一书。其文典。其事实。其地形则绘以图。使覧者一开卷而尽得之。予〉 〈既锓版郡斋。君谓不可以不序。予曰。夫书以纪事。事以传信。自古文人纪事。多失之浮侈。相如赋上林。而引卢橘夏熟。杨雄赋甘泉。而陈玉树青葱。〉 〈班固赋西都。而叹以出比目。张衡赋西京。而述以游海。若考之果木则生非其壤。校之神物则出非其所。论者多诋讦其侈言。惟杜子美间关秦蜀〉 〈夔峡湘潭闲。凡所赋者。皆其风土事实。如乌蛮。白帝。黄牛。白马。家家养乌鬼竹林清啼画之类。不可槩举。间有未达者。多轻改以便其说。后得其实。〉 〈乃知子美之不虚。故人谓之诗史。传以不朽。君世为潮人。事皆有考。书成而邦人无异辞。于知是书可以传信矣。淳熈二年七月既望。朝散郎权知〉 〈潮州军州主管学事。兼管内劝农事常祎序。图经有续非直为风土民物记也。以郡有政迹。故亦书之。将以示方来庶知所继乎。昔昌黎文公仅半〉 〈岁而归。置乡校。去溪毒。民安其生。士习其教。卓然已有可纪。矧今之为郡。率再岁而更。则若利若害。苟有兴而除者。宜优为之。至于东桥之中间尚〉 〈舟而缆。西城之内旁未石而甃。与无贡院之当迁。水军寨之当复。丁钱之犹可宽减。盐役之犹可代输。凡若此类。皆能一一次第而为之继。母使识〉 〈者重真驿之叹。而使邦人蒙宅生之惠。将有大书屡书。复于是乎续。又安安知后之人不观其所续。且更相继于无穷耶。州民林刚中敬书。 州学〉 〈学录盘溪唐更 从事郎新福州闽清县尉巡捉私茶盐矾兼催刚林刚中。又 九域有志盖以稽风土之媺恶也。职方有图。盖以便民物七登〉 〈耗也。郡国图志作于前者。既有一定不刊之典。述于后者何更为哉然而井邑之有迁改。礼文之有损益。户口之有增减。财赋之有盈虚。若非陆续〉 〈而纂集。则殆将何所考证。宋旧制十年方一条。上意有沿革未遽登载。姑少迟之以侯详备。庶几。仰副九重之披覧。而周知天下之版籍。其关系也〉 〈甚重。为守臣者。宜体此意。随时编次。靡有遗缺。斯可传远而考。信然。有为期会文书所窘东者。谓非急务。悠悠岁月。不屑经意。板之杇腐。字之縻灭。〉 〈几成废典。迨其当上之岁。临期补缉。苟简应需。特循故事而已。潮有图经。其来尚矣。昔昌黎文公将至韶石。贻诗于郡侯张端公曰。愿借图经。将人〉 〈界一逢佳处。便开看。则知诸郡图经。唐已有之。参嵇。旧序。具言一经兵火散逸殆尽。淳熈二载。常侯祎方裒而集之。继阅二纪。赵侯师㞧又从而修〉 〈之。历年二十有五。孙俟叔谨檄梦锡偕同志。编缉校定。仅成全帙。以岁数计之。自淳熈乙未。至于绍定己丑。几六十稔。更三十政。纂修者仅三焉。端〉 〈平改元之四月。郡侯叶观辍朝行而守兹土。莅政以来。重士爱民。百废具兴。修学增廪。余石甃城。缮治与梁。敞辟郡治。置立坊门。筑砌堤岸。公余间〉 〈暇。因阅图经。叹其未备。岂前是数政。属岁事荒歉。邻寇抢攘。拯贷民饥。督餫军饷以故莫遑耶。今兹事简年丰。傥不拾遗补阙。窃恐寖久易隳。再令〉 〈梦锡与唐曾林刚中。点勘编修。续而新之。于是搜访事迹。紬绎典故。可删则删。可录则录。粲然靡不具载。始事于七月之望。迄成于闰月之晦。若夫〉 〈先后编集之有其人。品式条画之有其目。前序以历言之矣。然以事有因革。不可不纪其颠末。时有纂修。不可不记其岁月。复叙梗槩。谂诸来者云。〉 〈端平二年八月朔日。朝奉郎主管袭庆府东岳宫赐绯鱼袋黄梦锡谨序。三阳志州县总叙 潮州于禹责为杨州之域。于天文为牵牛婺女之分。〉 〈秦定杨粤为南海郡东境。秦未为赵佗所据。汉初犹佗属方。南粤未灭。已有揭阳之名矣。武旁获建德复南海郡。乃以揭阳为属县。王莽时。更为南〉 〈海亭。世祖中兴。名既复旧。不曰县。时曰城。晋成帝时。分南海之东官郡。安帝义熈五年分东官。立义安郡。郡之名盖始于此。宋齐因之。梁曰东杨州。后〉 〈改为瀛州。陈废州。隋平陈置潮州。炀帝大业三年。罢州复为义安郡。唐武德间。改郡为州。复为潮州。天实元年为潮阳郡。乾元元年复为州。凡五易。〉 〈然后州名以定。州自陈隋间南海为一都会。唐初置十五部隶江南道。开元二十一年。置福建经略使。徙州隶之。明年复隶岭南。天宝元年。又隶福〉 〈建。越九年乃隶岭南迨今焉。柳宗元作愚溪对元和间也。州已岭南属恶溪州所有也。宗元乃曰。闽有水曰恶溪杜佑作通典。亦曰古闽越地。则未〉 〈可以岭外祝之。州所岭县在义熈间。有海阳。绥安。海宁。潮阳。义昭等五县。至大业间。绥安义昭已废矣。乃有程乡万川二县合为五永徽初省潮阳〉 〈县先天初复置乾元间乃罢其余独有海阳潮阳程乡三县。伪汉刘鋹时。割程乡县。置敬州。宋开宝四年改为梅州。熈宁六年废梅州。以程乡隶于〉 〈潮。元丰复梅州。以程乡归焉。至绍兴六年。犹熈宁之制。九年复元丰之制。、潮止二县也。乃置揭阳县。初创于刘黄村。数年不果立。至绍兴十一年。移〉 〈立于玉窖村。或者有三阳之称。唐韩愈刺潮之日。又尝建为揭阳楼。而故图经以为今之韩亭即其地。是必有据者。而揭一字。其见于汉书地理志〉 〈者。韦昭以为其逝反。颜师古正之曰。音竭。至南粤王赵佗传载揭阳令史事。苏林又以为音羯。颜师古不复正之。今惟苏林是从。若夫赵佗自秦末〉 〈据有粤地。传嗣五世。至武帝元狩五年始灭。而汉初高武。乃以长沙。豫章。桂阳。南海。立番君为长沙王。若南海于长沙为郡。则揭阳亦将长沙属矣。〉 〈考当时之意。岂亦遥以南海为番君付哉。〉 永乐大典卷之五千三百四十三 重录总校官侍郎〈臣高拱〉 学士〈臣瞿景淳〉 分校官洗马〈臣林 〉 书写官主薄〈臣沈 涓〉 圈点监生〈臣马承志〉 〈臣吴 〉 |
梦远书城(guxuo.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