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远书城 > 类书总集 > 太平御览 | 上页 下页 |
卷三十四 时序部十九 |
|
○热 《释名》曰:热,爇也,如火之烧爇也。或曰,暑,煮也,如煮物也。 《说文》曰:溽,湿暑也。 《易》曰:暑往则寒来。 《书》曰:哲时燠若。 又曰:豫恒燠若。(君行逸豫,常暖顺之。) 《诗》曰:谁能执热,逝不以濯。 《礼》曰:季夏之月,土润溽暑。(郑玄注曰:润溽涂湿。) 又曰:仲春行夏令,则国乃大旱,暖气早来。 又曰:仲秋行夏令,则其国火灾,寒热不节。 《汉书》曰:罽宾国,武帝时剽杀汉使,成帝时复遣使奉献谢罪。杜钦说大将军王凤,不令使(上声。)使(去声。)向罽宾国,曰:"此国道经大小头痛之山,赤土热身之坂,令人头痛呕吐。" 《唐书》曰:代宗时有迎凉草、凤首木,迎凉草干如竹,叶细於杉,干枯而未尝凋落,盛暑而刺之窗户间,则凉风自至。 《易稽览图》曰:夏至之后三十日极温。 京房《易飞候》曰:有云大如车盖十余,此阳火之气,必暑,有暍者。(暍音谒。) 《礼斗威仪》曰:君喜怒无常时则常热。 《五经通义》曰:冬至阳动于下,推阴而上之,故大寒於上;夏至阴动于下,推阳之上,故大热于上。故《易》云:"日月运行,一寒一暑。"日在牵牛则寒,在东井则暑。牵牛外宿远人故寒,东井内宿近人故温也。 《白虎通》曰:夏至阴始起,反大热何?阴起阳气推而上,故大热也。 又曰:至人神矣,入大泽不濡,焚而不能热也。 又曰:暍者反冻于冷风。 《管子》曰:善为国者,使农寒耕而热耘。 《淮南子》曰:热焦沙,寒凝水。 《抱朴子》曰:洪从祖仙公每大醉及夏天盛热,辄入深渊之底,一日许乃出,以能闭气胎息故耳。 又曰:或问不热之道曰:或服玄冰丸,或服飞霜散。幼子伯、王仲都用此方也。 《桓子新论》曰:元帝被病,广求方士,汉中送道人王仲都者。诏问所能。对曰:"但能忍寒暑耳。"因为待诏,至夏天大暑日,使暴坐,又环以十炉铸火,不言热,而身汗不出。 《益州记》曰:泸水即武侯渡处,水有热气,暑不敢行。 《广州志》曰:南方炎洲,炎气薰数万里为瘴。 又曰:南方地暑热,交趾麦不成秀,蒜不生,芜菁无根。 《括地图》曰:天毒国最大暑热,夏草木皆干死,民善收水以避,将暑,常入寒泉之水。 《语林》曰:刘真长见王丞相,时盛夏,王公以腹熨弹棋局,曰:"何乃渹?"(吴人以冷为渹。渹音楚敬切。)刘既出,人问见王公如何?对曰:"未见他异,惟作吴语耳。" 《山海经》曰:寿林之国,爰有大暑,不可以往。 《世说》曰:荀奉倩与妇至笃。冬月,妇病热,倩乃出庭中自取冷,还以身熨之。 《黄帝素问》曰:黄帝问岐伯曰:"人伤于寒而转为热,何也?"曰:"夫寒盛则生热也。" 《楚辞招魂》曰:东方不可讬些,(些,语助,苏贺切。)十日代出,流金砾石些。(铄,销也。言东方有扶桑之木,十日并在其上,其热酷烈,金石刚皆为销铄也。)彼皆集之,魂往必释些。(释,解也。魂往必解烂。) 宋鲍照《苦热行》曰:赤坂横西阻,火山燃南威。身热头且痛,乌鸟魂未归。汤泉发云泽,焦烟起石沂。日月有恒昏,雨雾未尝晞。丹蛇逾百尺,玄蜂盈十围。含沙射流影,吹蛊病行晖。瘴气昼焦体,胔露夜沾衣。饥猿莫暇食,晨禽不敢飞。毒淫尚多死,渡泸宁具腓。(病也。)生躯蹈死地,昌志登祸机。 魏王粲《大暑赋》曰:或赫火戏以瘅炎,或郁术而燠蒸,兽狼望以倚喘,鸟垂翼而弗翔。根生苑而焦炙,岂含血而能当。仰庭槐而啸风,风既生其如汤。气呼吸以袪暍,汗雨下而沾裳。就清泉以自沃,犹淟涊而不凉。体烦茹以於悒,心情闷而窘惶。 又曹植《大暑赋》曰:大暑赫其遂蒸,元服革而尚黄。蛇拒鳞於灵窟,龙解角于皓苍。遂乃温风赫火戏,草木垂干。山拆海沸,沙融砾烂。飞鱼跃渚,潜鼋浮岸。鸟张翼以远栖,兽交逝而云散。 晋傅咸《感凉赋》曰:践朱明之中月,暑郁隆以肇兴。赫融融以弥炽,乃沸海而焦陵。 嵇含《困热赋序》曰:夫闰于夏则崇暑,在冬则增寒。永熙元年,闰在仲夏,三伏之节始奏,商秋之辰未期。余以下里贫生,居室卑陋,小巷不来清风,短庑不足增荫,外困流汗,内怀烦旰。叹彼夏屋之士,口餍珍味,体逸高廊。并天而寒暑殊,同世而忧乐异。 卞伯玉《大暑赋》曰:体沸灼乎如燎,汗流澜兮珠连。 程晓诗曰:平生三伏时,道路无行车。闭门避暑卧,出入不相过。今世能襶(能音柰,襶音戴。)子,触热到人家。主人闻客来,颦蹙(子六切。)奈此何,谓当行起去,安坐止跘跨。(跘音盘,跨音夸。)所说了无急,踏吟一何多。疲倦向之苦,甫问居极那。摇扇臂中疼,流汗正滂沱。莫谓此小事,亦是人一瑕。传戒诸高明,热行宜见呵。 晋傅玄诗曰:朱明运将极,溽暑昼夜兴。裁动四支废,举身若山陵。珠汗洽玉体,呼吸气郁蒸。尘垢自成泥,素粉随手凝。 魏曹植《九咏》曰:温风翕兮煎沙石,(翕,热貌也。)鸟罔窜兮兽无跖。(跖,之石切,足履践我也。言天暖石、焦地、热鸟无所逃,兽无所蹈履也。) ○寒 《释名》曰:寒,捍也,捍格也。 《说文》曰:{雨执},寒也。从雨,执声。又曰:凛、清,寒也。({雨执},丁念切。) 《书》曰:曰休征,曰谋,时寒若。曰咎征,曰急,恒寒若。(孔安国曰:君能谋,则时寒顺之。君行疾,则常寒顺之。) 又曰:冬祁寒,小民亦惟曰怨咨。 《诗》曰:一之日觱发,(风寒也。)二之日栗烈。(寒气也。) 又《邶风序》曰:《北风》,刺虐也。卫国并为威虐,百姓不亲,莫不相携持而去焉。《诗》曰:北风其凉,雨雪其滂。(北风,寒凉之风也。滂,盛貌也。笺云:寒凉之风病害万物,喻君政教酷暴,使民散乱而去。) 《礼记》曰:天地严凝之气,始于西南而盛于西北。此天地之义象也。 又:《月令》曰:仲春行秋令,则寒气总至。 又曰:季冬之月,命有司大傩,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气。(郑玄曰:丑为牛言岁正者也,送犹毕也。) 又曰:九月中气,是月也,霜始降,则百工休。(谓胶漆作停。)乃命有司曰:寒气总至,人力不堪,其皆入室。(霜降后清风戒寒,将以令人入室。) 又曰:孟冬行夏令,则国多暴风,(巽为风,立夏巽用事,故行夏令则多暴风。)方冬不寒,(夏气干时,方冬而温。)蛰虫复出。(虫以寒蛰,温而复出。) 又曰:大寒之日,鸡始乳,雁北向。 又曰:是月也,乃命有司曰:寒气总至,民力不堪,其皆入室。 又曰:季春行冬令,则寒气时发,草木皆肃。 《传》曰:楚庄王围萧。申公巫臣曰:"师人多寒,王巡三军拊而勉之,三军之士,皆如挟纊。" 《史记》曰:须贾见范雎曰:"今叔何事?"范雎曰:"臣为人佣赁。"须贾意哀之,留与坐饮食,曰:"范叔寒如此哉!"乃取一綈袍以赐之。 《汉书》曰:上闻韩王信降匈奴,上自将击之,连战乘胜逐北至楼烦,会天寒,士卒堕指者十二三。 又曰:邴吉为廷尉,时有老人年八十余无子,妻死娶后妻生一子,而翁老死,其子年数岁,有前妻女曰:"非我父之胤。"遂上闻。吉曰:吾闻老人之子而不耐寒,日中无影。遂令验之,皆如其言。 又曰:晁错上书曰:夫胡貉之地,积阴之处也。木皮三寸,(文颖曰,土地寒故也。)冰厚六尺,食肉而饮酪。其人密理,鸟兽毳毛,其性能寒。 又曰:王莽天凤四年八月,莽亲之南郊铸作威斗。铸日大寒,百官人马有冻死者。 又曰:云南郡有熊仓山,特寒。四月五月中,犹积雪皓然。 谢承《后汉书》曰:盛夏多寒,韦彪上疏谏曰:"臣闻治政之本,必顺阴阳。伏见立夏以来,当暑而寒,迨刑罚刻急,郡国不时令之所致也。" 《东观汉记》曰:王郎起兵,上自东南驰,夜至无蒌亭,时天寒冽,众皆饥疲。冯异上豆粥。明旦上谓诸将曰:"昨得公孙豆粥,(冯异,字公孙。)饥寒俱解。" 《续汉书·五行志》曰:献帝初平四年六月,寒风如冬时。 又曰:光和六年冬大寒,北海、东莱、琅琊井中冰厚尺余,大有年。 又曰:穷谷之地,固阴沍寒。 《赵书》曰:汲桑,六月盛暑,重裘累茵,使人扇之,患无清凉,斩扇者。军中谓之谣曰:奴为将军何可羞,六月累茵披貂裘,不识寒暑斩人头。 《易稽览图》曰:冬至之后三十日极寒。 京房《易妖占》曰:春夏寒,政教急。 又京房《易传》曰:有德遭险,兹谓逆命,厥异春寒。 《春秋运斗枢》曰:日行失,则虽当燠反寒。 《春秋考异邮》曰:缪公即位,仲夏大寒冰。错乱甚也。 《老子》曰:躁胜寒,静胜热。 《文子》曰:妇人当年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 《尸子》曰:雨雪,楚庄王披裘当户曰:"我犹寒,彼百姓宾客甚矣。"乃巡国中,求百姓宾客之无居宿绝粮者赈之。国人大悦。 又曰:朔方之寒,冰厚六尺,木皮三寸,北极左右,有不释之冰。 《晏子》曰:景公时,雪三日,公被狐白裘。晏子入,公曰:"怪哉,雨雪三日不寒!"晏子曰:"古之贤君,饱而知人饥,暖而知人寒。"公曰:"善!"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又曰:景公起大台,岁寒,役人冻死者有焉。 《管子》曰:大寒大暑,大风大雨,其至不时,此谓四刑。 《淮南子》曰:北方有北极之山,曰寒门。(积寒所在,故曰寒门。)% 又曰:夏虫不可与语寒。(蜩蝉不知寒雪。) 又曰:青女,(天神青女玉女。)仲春二月之夕,乃闭其寒。 《吕氏春秋》曰:卫灵公天寒凿池。苑春曰:"天寒恐伤民。"公曰:"寒哉?"春曰:"君衣狐裘,坐熊席,取火,是故不寒。民衣弊不苴,君则不寒,民则寒矣。"公曰:"善,"命罢役。左右曰:"是德必归于春,不可。"公曰:"春而有之善,乃寡人之善也。"卫人悦,当时谓公得君道矣。 又曰:冬之德寒。 又曰: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淮南子》又载也。) 《国语》曰:火见而清风戒寒,(火,心星。清风,寒风也。)清风至而修城郭。 《战国策》曰:田单为齐相,过淄水,有老人涉淄而寒,不能行。单乃解裘衣与之。襄王曰:"单之厚施,欲取我国乎?"有贯珠者闻之,曰:"不如因以为己。"下令曰:"寡人忧民之寒,单解裘衣与之,称寡人之意。"於是闾里相与语曰:"单之爱人,乃王之教也。" 《周书时训》曰:小寒之日,雁不北向,民不怀王;鹊不治巢,国家不宁;雉不始鸲,国乃大水。大寒之日,鸡不乳,淫女乱男;鸷鸟不厉,国不除兵;水泽不坚,言乃不从。 《说苑》曰:国有五寒,而水冻不与焉。一曰政外,二曰女广,三曰谋泄,四曰不敬卿士而国败,五曰不能治内而务外。此五者一见,惟祸无福。 桓谭《新论》曰:元帝时,汉中送道人王仲都,能忍寒。乃於盛寒日令袒衣,载以驷马,於昆明湖上环对而走,御者厚衣狐裘甚寒,而仲都独无变色,此耐寒也。 《方言》曰:衤互,寒也。 《论衡》曰:说寒温者曰:人君喜则温,怒则寒。 又曰:河东项曼都好道学仙,去家三年而返。曰:"去时有数仙人将上天,离月数里而上月之旁,其寒凄凄。" 《穆天子传》曰:天子游黄室之丘,日中大寒雨雪,有冻死人,天子作黄竹诗以愍之。 《葛仙公别传》曰:公与客谈语,时天大寒。仙公谓客曰:"居贫不能人人得炉火,请作一大火,共致暖者。"仙公因吐气,火赫然从口出,须臾火满屋,客皆热,脱衣。 《孝子传》曰:闵子骞事后母,絮骞衣以芦花,御车,寒失纼,父怒笞之,后抚背之衣单,父乃去其妻。骞启父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 《石虎别传》曰:十三年春二月,虎率三公九卿躬耕籍田,后率二夫人命妇,先蚕近郊。是岁八月雨雪大寒,行旅冻死。 《钟离意别传》曰:严遵昔与光武俱为诸生,暮夜宿息,二人寒不得寝卧。更相谓曰:后日豪贵,忆此勿相忘。别后数年,光武有天下,征遵不至也。 《西京杂记》曰:淮南王好方士,士皆以术见,嘘吸为寒暑。 刘向《别录》曰:燕地寒谷,不生五谷,邹衍吹律以暖之,乃生禾黍,因名黍谷。 《广志》曰:挹楼国地寒,人多穴居也。 又曰:北方寒,冰厚三尺,地冻入一丈,气出口为凌,马首常创。 《洪范五行传》曰:秦始皇九年四月寒冻,民有死者。 又曰:听不聪,事不谋,厥罚恒寒。 《晋朝杂事》曰:永宁二年十二月大寒,凌破河桥。 又曰:大兴四年大寒,伤民冰厚,时王敦肆乱,杀戮忠良。 《神异经》曰:北方有层冰万里,厚百丈,下有鼷在鼠冰下土中,其形如鼠,食冰草,肉重万斤,作脯食之已热,其毛长八尺,可以为褥,卧之可以却寒。 又曰:东南方海中烜(兴远切。)洲上有湖,其中惟有鲫鱼,长八尺,食之宜暑而避风寒。(寻阳有林湖,鲫鱼大二尺余,食之肥美,可以巳已寒。) 《黄帝素问》曰:地气上为寒。 《太公金匮》曰:武王伐纣,纣驻洛邑,天阴寒,雨雪十余日。 汉张奂《与延笃书》曰:太阴之地,冰厚三尺,木皮三寸,风威寒冽,损肌伤骨,非老惫者所堪,而复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众艰罄集,不可一二而言也。 后汉张衡《思玄赋》曰:逼区中之隘陋兮,将北度而宣游。(宣,遍也。)行积冰之皑皑兮,清泉沍而不流。(沍,冻也。)寒风凄其永至兮,拂穹岫之骚骚。玄武缩于壳中兮,螣蛇冤而自纠。(龟与蛇交曰玄武也。)鱼矜鳞而并凌兮,鸟登木而失条。(凌,冰也。) 晋潘岳《寡妇赋》曰:夜漫漫以悠悠兮,寒凄凄以凛凛。 魏应璩《新诗》曰:岚山寒折骨,面目尽生疮。(岚山,羌中山名。) 傅玄诗曰:季冬时惨烈,猛寒不可胜。严风截人耳,素雪随地凝。床上飞霜起,波中自生冰。未夕结重衾,崇朝不敢兴。 又:陆机《乐府苦寒行》曰:北游幽朔城,凉野多险艰。俯入穹谷底,仰陟高山盘。凝冰结重涧,积雪被长峦。阴云与岩侧,悲风鸣树端。不睹白日景,但闻寒鸟喧。猛虎凭林啸,玄猿临岸叹。夕宿乔木下,惨怆恒鲜叹,渴饮坚冰浆,饥啖零霜飡。 又:《连珠》曰:沉寒凝海,不能结风。 《琴操》曰:曾子尝耕于泰山之下,遭天雨雪寒冻,旬日不得归,乃作忧思歌也。 宋袁淑《七言咏寒雪》曰:渚幽寒兮石烟聚,日华收兮山气深。边亭哀兮夜燧灭,孤松振兮空岫吟。鱼戢鳞兮鸟矜翰,虹蛰火兮龙藏金。 |
梦远书城(guxuo.com) |
上页 下一页 回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