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远书城 > 总集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 上页 下页 |
卷一百九十三 集部四十六 |
|
卷一百九十三 集部四十六 總集類存目三 今文選十二卷(兩江總督採進本) 明孫鑛編1。鑛有《孫月峯評經》,已著錄。是編裒錄明人之文,所選自羅玘至李維楨,凡三十一人。並撮舉其姓氏、爵里於卷前2。其前七卷稱《今文選》,後五卷稱《續選》。觀其自序,蓋以李夢陽為宗,故明初諸人皆不之及焉。 【彙訂】 1.“編”,底本作“撰”,據殿本改。 2.“舉”,殿本無。 三忠集十四卷(安徽巡撫採進本) 明郭惟賢編1。惟賢,晉江人。萬曆甲戌進士,官至左副都御史,以憂歸。起户部右侍郎,未上而卒。事迹具《明史》本傳。是集乃惟賢官湖廣巡撫時所編。前有萬曆甲午自序,謂屈原,秭歸人;孔明,南陽人;岳忠武雖起家湯陰而封鄂王,苗裔迄今在武2、黄閒。均以楚稱,故合為一編。於《離騷》取朱子註,編為七卷,於《武侯集》兼取《將苑》、《心書》及雜文,編為三卷,於《忠武集》則取《金陀粹編》中家集十卷,汰其大半,編為四卷。其大篇關一時興亡得喪者,多不見採,於三賢事狀、文章俱無可證覈。惟賢一代名臣,此編則未為精善。蓋一時書帕本也。 【彙訂】 1.“編”,底本作“撰”,據殿本改。 2.殿本“在”上有“猶”字。 文府滑稽十二卷(兩江總督採進本) 明鄒迪光編。迪光有《鬱儀樓集》,已著錄。是書選周、秦迄於唐、宋寓言俳諧之文,故以“滑稽”為名。而正言莊論,時亦採入,為例已自不純。或錄全篇,或摘數語,亦漫無體例。又雖分文部、説部二目,而配隸實無定軌。如莊子《齊物論》,以“齧缺問於王倪”一段入文部,“罔兩問景”一段入説部,“瞿鵲子”一段復入文部。《人閒世》“匠石之齊”一段入文部,“南伯子葵”一段入説部。《大宗師》“子祀”、“子輿”一段入文部,“意而子見許由”一段入説部1。其餘忽謂之文,忽謂之説,似此類者,不可枚舉。其編次無緒可知矣。 【彙訂】 1.據明萬曆三十七年刻本此集目錄,卷一至卷八標為文部,卷九至卷十二為説部。“齧缺問於王倪”、“瞿鵲子”、“匠石之齊”、“子祀”四段收在卷一,“罔兩問景”、“南伯子葵”、“子輿”三段收在卷九。然其正文卷一至卷十皆為文部,卷十一、十二方題為説部,《總目》所舉實都入文部。(徐大軍:《<四庫全書總目>集部存目提要辨證》) 釣臺集六卷(兩江總督採進本) 明陳文煥編。文煥字靜菴,臨川人。官嚴州府知府。是集成於萬曆丙子,因《釣臺集》舊本,續以後來詩文,别無發凡起例之處。 詩宿二十八卷(内府藏本) 明劉一相編。一相字維衡,長山人。萬曆丁丑進士,官至陝西布政使。是編採周、秦、漢、魏、六朝、三唐之詩,區别差次,為部二十八,子目一百五十有四。陳、隋以上詩體不甚異者都稱古詩,惟以時代為序。唐則類以題分,人以詩分,詩以體分。亦張之象《唐詩類苑》之流亞也。 翰墨選註十二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舊本題明屠隆撰。隆有《篇海類編》,已著錄。是書皆歷代尺牘,謬妄不可殫述。如前載漢晁錯《與友人索詩編》尺牘一篇曰:“日外入芳圃,知騎氣南遊。抱恨而返,所謂南山千萬峯儘是相思情也。吟編久客左右,偶欲檢點,敢請頒下。霜月更白,尚容凟寒往見,話前人工拙”云云,則其他可知矣。隆雖縱誕之士,不以學問名,然其陋不應至是。必書肆偽託也。 鉅文十二卷(安徽巡撫採進本) 舊本題明屠隆撰。是集雜選經傳及古文詞,分宏放、悲壯、奇古、閒適、莊嚴、綺麗六門,僅八十篇。以《考工記》、《檀弓》諸聖賢經典之文與稗官小説如《柳毅傳》、《飛燕外傳》等雜然並選,殊為謬誕。疑亦坊賈託名也。 四六叢珠彙選十卷(副都御史黄登賢家藏本) 明王明嶅編。明嶅字懋良,晉江人。萬曆己卯舉人,官至寧波府通判。宋葉適所編《四六叢珠》凡四十卷,見於《千頃堂書目》1,明時鈔本尚存。明嶅病其繁冗,因别為選錄刊行。所分大目十一,子目數百,皆仍葉氏之舊。然適原書所採多錄全文,今散見《永樂大典》中者,尚可考見其體例。明嶅乃隨意刊削,僅存摘句。又不列標題,不著撰人名氏,一仿坊刻表聯活套之式。割裂破碎,遂致盡失其本來。亦可謂不善變矣。 【彙訂】 1.《千頃堂書目》於類書類、總集類兩見《四六叢珠》四十卷,均不註撰人。《皕宋樓藏書志》卷六十著錄《聖宋名賢四六叢珠》一百卷,舊鈔本,題“建安葉蕡子實編”。(杜澤遜:《四庫存目標注》) 詩所五十六卷(通行本) 明臧懋循編。懋循有《負苞堂集》已著錄。初,臨朐馮惟訥輯上古至三代諸詩為《風雅廣逸》,後又益以漢、魏迄於陳、隋諸詩,總名曰《古詩紀》。懋循是編,實據惟訥之書為稾本。惟訥書以詩隸人,以人隸代,源流本末,開卷燦然。懋循無所見長,遂取其書而割裂之,分二十有三門:曰郊祀歌辭,曰廟祀歌辭,曰燕射歌辭,曰鼓吹曲辭,曰横吹曲辭,曰相和歌辭,曰清商曲辭,曰舞曲歌辭,曰琴曲歌辭,曰古歌辭,曰雜曲歌辭,曰雜歌謠辭,曰古語古諺,曰古雜詩,曰四言古詩,曰五言古詩,曰六言古詩,曰七言古詩,曰雜言古詩,曰騷體古詩,曰闕文,曰璇璣圖詩,曰雜歌詩,曰補遺。顛倒瞀亂,茫無體例。且古詩之名本對近體而起,故沈、宋變律以後,編唐、宋詩者二體迥分。若陳、隋以前,無非古體。乃亦稱曰“幾言古詩”,於格調已為檮昧。中如傅元《有女篇》本樂府,而入之古詩;傅毅“冉冉孤生竹”一首本古詩,而入之歌曲者,不可僕數。又《詩紀》蒐採雖博,亦頗傷泛濫。故後來常熟馮舒有《匡謬》一書,頗中其病。懋循不能有所考訂,而掇拾餖飣,以博相夸。又不分真偽,裨販雜書以增之。甚至庾信諸賦以句雜七言,亦復收入,尤為冗雜矣。 唐詩所四十七卷(通行本) 明臧懋循編。凡十有四門:曰古樂府,曰樂府系,曰三言、四言古詩,曰五言古詩,曰七言古詩,曰雜體古詩,曰風體、騷體古詩,曰五言律詩,曰七言律詩,曰五言排律,曰七言排律,曰五言絕句,曰七言絕句,曰闕文。每門之内又各以題目類從,餖飣割裂,亦張之象《唐詩類苑》之流也。每卷之首皆註“前集”二字,則當有後集,今未之見。然大概可睹矣。 詞致錄十六卷(兩江總督採進本) 明李天麟編。天麟,大興人。萬曆庚辰進士,官至監察御史,巡按浙江1。是集皆載詞命之文,分制詞、進奏、啟劄、祈告、雜著五門,中又各分子目。所採上自漢、晉,下迄於宋,頗勝明末之猥濫。然意主於剽剟詞藻,仍餖飣之學耳。 【彙訂】 1.《總目》卷八〇已述李天麟籍貫仕履,作“武定人”,雍正《山東通志》卷一五之一《選舉志》、咸豐《武定府志》卷二〇《選舉志》均作武定人。且李天麟“官至按察使”。(楊武泉:《四庫全書總目辨誤》) 廣廣文選二十三卷(副都御史黄登賢家藏本) 明周應治編。應治有《霞外麈談》,已著錄。嘉靖中,劉節嘗編《廣文選》,此又拾節之遺,故曰《廣廣文選》。猶之《反離騷》後有《反反離騷》,《非國語》後有《非非國語》也。其舛漏踳駁,與節書亦魯、衛之政。甚至《松柏歌》題曰“齊王建”,是並“共建住者客耶”一句亦未觀也1。《〈越絕書〉序》題“周吳平”,如據《論衡》及書末題詞則平為後漢人,亦不得謂之周2,如以為周人書,則當曰子貢、子胥,不得謂之吳平也。則其他可不問矣。 【彙訂】 1.據《史記正義》,秦始皇滅齊,遷齊王建於共,齊人怨王建不與五國合作抗秦,聽姦臣賓客以亡其國,故歌之曰:“松耶?柏耶?住建共者客耶?”《總目》誤引作“共建住者客耶”,大違原意。(楊武泉:《四庫全書總目辨誤》) 2.“亦”,殿本無。 江臯小築集三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李元弼撰。元弼字靖吾,廣東人。萬曆中卜築江臯,題為十景。集友朋唱和成編,而以所作詩稾附錄焉。 順則集八卷(編修勵守謙家藏本) 明程文潞編。文潞字希古,歙縣人。是編成於萬曆壬午。輯程氏先世遺詩,自後唐程炳迄明程百教凡百有四人。但分時代,而皆不詳其仕履,蓋以别有譜牒在也。其稱“順則”者,以世業耕鑿,取“順帝之則”意爾。 塤篪音二卷(兩江總督採進本) 明虞淳熙、虞淳貞同撰。淳熙有《孝經集靈》,已著錄。淳貞字僧孺,淳熙弟也。是集凡賦《谿上落花》詩一百五十首,又次韻沈嘉則《雜詠》一百二十首。又仿杜甫《同谷七歌》,淳熙作者命曰《塤音》,淳貞作者命曰《篪音》。原序稱其《谿上落花》詩,伯仲皆一夜而就。大意欲夸多鬭捷耳。不知一題衍至百餘首,即曹、劉、沈、謝亦不必工也。 韓文杜律二卷(内府藏本) 明郭正域編。正域有《批點考工記》,已著錄。是編選錄韓愈文一卷,杜甫七言律詩一卷,各為之評點,大抵明末倡狂之論。如謂《佛骨表》不知佛理之類,多不足與辨。所評杜詩,欲矯七子摹擬之弊,遂動以肥濁為詬病。是公安之驂乘,而竟陵之先鞭也。 頻陽四先生集四卷(陝西巡撫採進本) 明劉兑編。兑始末未詳。其編此書,則官富平縣知縣時也。所錄為張紞、李宗樞、楊爵、孫丕揚四人詩文。紞有《云南機務鈔》,黄爵有《周易辨錄》,丕揚有《論學篇》,均已著錄。宗樞字子西,號石疊。嘉靖癸未進士,官至右僉都御史,巡撫河南。四人皆富平人。富平古頻陽地,故稱“頻陽四先生”。是集之編在萬曆甲申,於時丕揚方以右副都御史家居。兑以丕揚所作為四家之一,殊乖古人蓋棺論定之義。明季標榜之習,大率如斯矣。 明文徵七十三卷(浙江巡撫採進本)1 明何喬遠編。喬遠有《閩書》,已著錄。是集以明代詩文分體編次,各體之中又復分類,自洪武迄崇禎初年。自序云:“國家之施設建立,士大夫之經營論著,悉具其中。下及於方外、閨秀,無不兼收並錄。”然其稍傷冗濫,亦由於此。其附時藝數篇,則《宋文鑑》例也。 【彙訂】 1.明崇禎四年原刻本《皇明文徵》為七十四卷。卷首靳於中序亦云:“韻語二十二卷,文筆五十二卷。”(沈津:《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中文善本書志》;徐大軍:《<四庫全書總目>集部存目提要辨證》) 評註八代文宗八卷(内府藏本) 舊本題明袁黄編。黄有《皇都水利》,已著錄。是編取《文選》中之近於舉業者,掇拾成書。有全删者,有節取數段者。舛謬百出,不能縷舉。在坊刻中亦至陋之本。黄雖不以文章名,亦未必紕繆至是也。 釣臺集二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楊束編。束,建安人。官桐廬縣知縣。嚴光釣臺詩文,宏治中嚴州府推官龔宏始輯錄而未成,同知鄺才乃續成十卷刊之。後新安程敏政為增補記文銘贊等六十餘篇。至萬曆四年,知府陳文煥又屬教諭劉伯潮重編。萬曆十四年,束復删補以成此本。始末凡經五人,故體例頗不畫一。所載碑記等既不盡存其年月,所載諸詩亦不盡著其原題。且其目則列卷一至卷四,而其書止有上、下二卷。是篇第尚不能釐正1,無論其他矣。 【彙訂】 1.“尚”,殿本作“且”。 嵩少集四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鄭太原編。太原,潞安人。官登封縣知縣。初,嘉靖中渾源劉思温嘗輯少林寺題詠碑,刻為《少林古今錄》。萬曆戊子,太原因其舊本增入嵩嶽、嵩麓諸寺詩文,故名之曰《嵩少集》。 古文輯選六卷(内府藏本) 明馮從吾編。從吾有《元儒考略》,已著錄。是編所錄古文,自春秋、秦、漢以迄宋、元1,僅百餘篇,自謂皆至精者。然其大旨以近講學者為主,不足盡文章之變也。 【彙訂】 1.“自春秋秦漢以迄宋元”,殿本作“自春秋迄元”。 中原文獻二十四卷(兩江總督採進本) 舊本題明焦竑編。竑有《易筌》,已著錄。是書分經集六卷,史集六卷,子集七卷,文集四卷,末附通考一卷。其自序云:“一切典故無當於制科者,概置弗錄。”識見已陋。至首列《六經》,妄為删改。以為全書難窮,祇揭大要,其謬更甚。竑雖耽於禪學,敢為異論。然在明人中尚屬賅博,何至顛舛如是。殆書賈所偽託也。 三忠文選三卷(江西巡撫採進本) 明吳達可編。達可有《奏疏遺稾》,已著錄。是編錄嘉靖朝三諫臣之文,一周怡,一楊爵,一劉魁。怡《訥谿奏議》、爵《楊忠介集》、魁《省愆稾》,皆有本别行。達可為怡之門人,因並爵、魁所著彙而刻之。皆摘錄梗概,故所存甚略。蓋意在存其人,不在備其文也。 世玉集選二卷(江西巡撫採進本) 明孫楩編。楩字汝良,豐城人。孫氏在豐城為望族,世有聞人。是編次其先世詩文,自明初國子監博士貞,訖嘉靖中泰州知州樾,凡二十四人。上卷為詩、詞、賦,下卷為雜文。書成於萬曆辛卯。 小孤山詩集一卷(浙江巡撫採進本)1 明陳恪編。恪字克謹,鄞縣人。萬曆壬辰進士,官宿松縣知縣。是編乃恪於宏治七年因修小孤山廟落成2,偕寮友登半山亭。見古今題詠,懼其殘剝不傳,錄而梓之。前繪山圖。其所載詩,起南宋迄於明。蓋就所見而錄之,故寥寥特甚,不足以備考證也。 【彙訂】 1.此書在《各省進呈書目》中僅著錄於《浙江省第五次鄭大節呈送書目》及《二老閣呈送書》,則應為浙江鄭大節家藏本,作“浙江巡撫採進本”誤。(江慶柏:《四庫全書私人呈送本中的鄭大節家藏本》) 2.“於宏治七年因”,殿本無。弘治七年甲寅(1494)下距萬曆二十年壬辰(1592)九十八年,殿本或據此删去六字。然《明清進士題名碑錄》載明代進士有二陳恪,一為浙江鄞縣人,萬曆二十年壬辰科三甲第二百零八名。一為浙江歸安人,成化二十三年(1487)丁未科三甲第一百四十九名。《明實錄》正德十三年四月丙辰條載:“大理寺卿陳恪卒。恪字克謹,浙江歸安人,成化二十三年進士,授宿松知縣。”康熙《安慶府志》卷一二《人物志·名宦》陳恪傳載:“浙江歸安人,由進士知宿松縣……在任七年,召為監察御史。”光緒《歸安縣志》卷三十四《人物傳二·名臣二》小傳引《兩浙名賢錄》云:“字克謹,號鉅齋,歸安人。成化二十三年進士,授宿松縣知縣。”《總目》誤為一人。且據小傳,歸安陳恪歷任監察御史、江西按察副使、貴州按察副使、山東布政使、右都御史巡撫南贛,官至大理寺卿。非僅任宿松縣知縣。(楊武泉:《四庫全書總目辨誤》) 明文雋八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舊本題曰袁宏道精選,邱〔丘〕兆麟參補,陳繼儒標旨,張鼐校閱,吳從光解釋1,陳萬言彙評。蓋坊閒刻本,託宏道等以行。前有周宗建序,謂:“有志公車業者,其沈酣之無後”,亦必非宗建語也。 【彙訂】 1.明師儉堂蕭少衢刻本此集題“寧埜吳從先解釋”,作“吳從光”誤。(杜澤遜:《四庫存目標注》) 明百家詩選三十四卷(通行本) 明朱之蕃編。之蕃有《奉使稾》,已著錄。是編前有萬曆丙辰自序,稱:“錫山俞公憲殫生平之精力,搜羅四百餘家,編帙浩繁,難於廣布。閱之幾半載,始克卒業。因汰其七八,僅存二三1。友人周時泰謬相許與,用廣梓傳。因人成事,良足自媿”云云。其標題稱“百家”,而首卷所載名氏實三百一十八人,蓋用王安石《唐百家詩》之例。惟以詩分體,而不以詩繫人,與分家之説名實相迕。首列賦二卷,末附詩餘一卷2,與編錄之體亦乖。其去取尤漫無持擇,非善本也。 【彙訂】 1.“僅存”,殿本作“存僅”。 2.“一卷”,底本作“二卷”,據殿本改。明萬曆周時泰刻本此集卷三十四後半為詩餘九十三首。 鳳山鄭氏詩選二卷(福建巡撫採進本) 明曹學佺編。學佺有《易經通論》,已著錄。是集乃所選鄭孔道、鄭大亨之詩也。孔道號一所,閩縣人。官至云南兵備副使。所著有《一齋集》。大亨字慕塘,孔道從子。所著有《書種堂集》。學佺撰《八代詩選》,皆採錄之。其元孫光裔因即《八代詩選》所錄,别刊此本。然卷首有崇禎己卯徐??序,稱:“孔道之孫惟嘉命序簡端”。則刊版者光裔1,編次者實惟嘉也。閩縣有鳳凰山,鄭氏聚族於是。題曰鳳山,蓋從所居也2。 【彙訂】 1.“則”,殿本無。 2.“也”,殿本作“云”。 湛園雜詠一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米萬鍾撰。萬鍾字友石,一字仲詔,宛平人。萬曆乙未進士,官至太僕寺少卿。《明史·文苑傳》附見《董其昌傳》中。嘗構漫園、勺園,又構湛園,標園中佳勝為十八題。因裒集一時賦詠,類為此編。 百家論鈔十二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王思任編。思任字季重,山陰人1。萬曆乙未進士,官至江西九江道按察使僉事2。是書所取皆有明一代議論之文。前有思任自序,曰:“宋不如唐,唐不如漢,漢不如三代,此文談舊唾也。吾以為文章至明而始妙。”是何言歟! 【彙訂】 1.“山陰”,殿本作“於潛”,誤,清乾隆《紹興府志》卷三十一《選舉志二·進士》萬曆二十三年乙未科朱之蕃榜有王思任,云:“宛平籍山陰人,九江僉事”。《總目》卷一一四《弈律》條亦謂山陰人。 2.依《總目》體例,當作“思任有《弈律》,已著錄。 謫仙樓集三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駱駸曾編。駸曾字象先,武康人。萬曆戊戌進士,官至監察御史。太平府西北二十五里采石江有牛渚磯。磯之東,謫仙樓在焉,以李白得名。又有白墓在府城東南二十里青山,而采石庚賢坊亦有後人所作衣冠墓。其地江山秀麗,稱為勝跡。正德壬申,御史鄺文博始集樓中題詠授梓。萬曆丙辰,駸曾巡按應天,復加續輯。凡文一卷,詩二卷,而以榮昌冷宗元所繪圖冠之卷首。 唐音戊籤二百一卷閏餘六十四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明胡震亨編。震亨有《海鹽縣圖經》,已著錄。其所撰《唐音統籤》凡一千二十七卷,以十干為紀1。卷帙浩繁,均未鋟版。國朝康熙乙丑,其孫成之、曾孫頎始以《戊籤》刊行,即此本也。蓋當明末國初時,太倉、歷下之摹古,與公安、竟陵之趨新,久而俱弊,遂相率而為宋詩。宋詩又弊,而馮舒、馮班之流乃尊崑體以攻江西,而晚唐之體遂盛。《戊籤》二百一卷,所錄皆晚唐之詩。《閏餘》六十四卷,所錄皆南唐、吳越、閩國之詩。風會所趨,故及時先出爾。方其剞劂之始,尚欲相繼刊布全書。故此集始於五百五十三卷,迄於八百一十七卷,編帙之數尚仍《統籤》之舊。迨《御定全唐詩》出,而諸簽遂廢。惟《癸籤》僅有續刊,餘則繕錄之本亦日傳日減矣2。 【彙訂】 1.據故宫博物院圖書館藏范文若抄配本(海内孤本全帙),甲至壬為一千卷,癸籤為三十三卷,合一千三十三卷。(周本淳:《胡震亨的家世生平及其著述考略》) 2.至遲到康熙四十年前後,甲、乙、丙、丁、戊、癸籤當已刊刻完成並流布。(冉旭:《<唐音統籤>研究》) 清源文獻十二卷(禮部尚書曹秀先家藏本)1 明何炯編。炯,晉江人。官靖江縣教諭。是集成於萬曆丁酉,皆錄其郡人之詩文。前列《爵里》一卷。首曰寓賢,凡僑寓於泉者,自唐秦系至元王翰十二人。次曰遡賢,乃其身未家於是而子孫載族以徙者,為宋李昭玘、傅堯俞二人。次曰孕賢,則誕生其地及其父、祖為泉人者,為宋王曾、韓琦,明邱濬三人。次曰郡賢,薦紳則自唐歐陽詹至明周訓二百五人,藩王則宋陳洪進一人,武弁則明俞大猷、鄧城二人,爵里疑誤者宋段全等五人,布衣唐王轂等二十六人,閨秀三人,釋子三人2,女冠一人,羽士二人。凡詩、賦、雜文,悉加甄錄,蒐採頗廣。然如王曾、邱濬皆終身未至其地,而亦援以為重,未免失於限斷也。 【彙訂】 1.明萬曆二十五年程朝京刻本此集十八卷,江蘇、兩淮進呈本皆有十八卷足本。(杜澤遜:《四庫存目標注》) 2.程朝京刻本卷此集首《清源文獻姓名爵里》列釋子二十人。 嶺南文獻三十二卷(江蘇周厚堉家藏本) 明張邦翼編。邦翼,蘄州人。萬曆戊戌進士,官至廣東提學副使。是集采粵中前哲之文,分類編次,先文後詩。起唐張九齡,迄於明之萬曆,凡二百六十餘人。於嶺南諸集搜輯頗廣。然明人著作,百分之中幾居其九焉1。蓋時彌近而所收彌濫2,亦明季標榜之習氣也。 【彙訂】 1.“九焉”,殿本作“九十九”。 2.“蓋”,殿本無。 文??清娛四十八卷(内府藏本) 明華國才編。國才號鶴叟,長洲人。萬曆庚子舉人。是書於諸選本、類書中採摘其短章小品1,故曰“清娛”。上起宋玉、荀卿,下迄於元。不分體裁,惟以時代為後先,閒附小傳及評語。觀其見解,蓋陳繼儒一流也。 【彙訂】 1.據清宗廷輔《選例彙鈔》,此集非僅錄短章小品。(王欣夫:《蛾術軒篋存善本書錄》) 續文選三十二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湯紹祖編。紹祖字公孟,海鹽人。東甌王湯和裔也。是編成於萬曆壬寅,採自唐及明詩文以續昭明之書1。然所錄止唐人、明人2,無五代、宋、金、遼、元。又明人惟取正、嘉“後七子”一派,而洪、永以來劉基、高啟諸人僅錄一二。蓋恪守太倉、歷下之門户而又加甚焉。所分門目,一從《文選》。惟賦闕京都、郊祀、耕耤三類,而易“江海”為“山海”。“物色”一門謂昭明“惟取天文,殊似未該,今用廣之是也”。然王世貞《竹林七賢圖賦》謂之物色,則亦孰非物色乎?盧柟《壽成臯王賦》入“志”,徐楨[禎]卿《反反離騷》入“論文”3,是何體例也? 【彙訂】 1.書中卷二十七既選有《文心雕龍》四篇,則其上限豈能斷自唐代?(楊明照:《文心雕龍》板本經眼錄) 2.萬曆三十年壬寅(1602)希貴堂刻本此集亦收有庾信、隋煬帝等南北朝及隋代各家詩文。(徐大軍:《<四庫全書總目>集部存目提要辨證》) 3.“反反離騷”,殿本作“反反騷》”,誤。此集卷五“論文”類有徐楨[禎]卿《反反離騷》。 梁園風雅二十七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明趙彥復編1。彥復字微生,杞縣人。萬曆甲辰進士,官至湖廣按察司副使。是編選中州之詩凡九家。李夢陽五卷,何景明五卷,王廷相一卷,孟洋一卷,薛蕙二卷,高叔嗣二卷,劉繪一卷,張九一三卷,謝榛五卷,而彥復詩一卷附焉2。李、薛皆秦產,以夢陽祖籍扶溝,蕙祖籍偃師,遂並闌入。謝榛本臨清人,以遊跡偶至,遂强為流寓。以是為例,今古詩人其可以攀附者强半矣,又何止是三人乎?梁王兔園僅漢時一别館,取以概名中州之詩,尤無謂也。 【彙訂】 1.《千頃堂書目》云此編由趙彥復與臨清汪元、范明生同輯。清康熙四十三年陸廷燦刻本卷首有汪元、范明生所作“諸公爵里”。 2.《總目》所列僅二十六卷,與卷前“諸公爵里”同,然正文中劉繪詩實有卷十七、十八凡二卷。(徐大軍:《<四庫全書總目>集部存目提要辨證》) 尺牘雋言十二卷(江西巡撫採進本) 明陳臣忠編。臣忠字景周,莆田人。萬曆甲辰進士,官至南京刑部郎中。是書摘錄古人書牘,自周、秦訖於宋、元。各為點論,以朱墨版印之。去取既乏鑒裁,評論亦無可採。 古論元〔玄〕箸八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傅振商編。振商有《杜詩分類》,已著錄。是編乃萬曆壬子振商巡按直隸時所刊。雜採戰國至唐、宋之文,多竄易篇名,强題曰“論”。如莊子之《齊物論》本以“物論”二字相屬,乃摘取加以“論”名,尚可曰沿劉勰之誤。至淮南子《氾論訓》亦割去“訓”字,題曰《氾論》;韓愈《原道》、《原毁》則加一“論”字,曰《原道論》、《原毁論》;《張中丞傳後敘》亦改曰《張中丞傳後論》1,其乖謬率皆類此。則其書可不必問矣。 【彙訂】 1.明萬曆四十年刻本此集卷五實改作《書許中丞傳後論》。 緝玉錄五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傅振商撰。是編乃其為御史時巡按關隴,即其所歷山川名勝,各裒輯其題詠,共為一編。皆明人之作也1。 【彙訂】 1.“之”,殿本無。 蜀藻幽勝集四卷(安徽巡撫採進本) 明傅振商編。蜀雖僻處一隅,而自漢、晉以來,文章為盛。宋慶元中有程遇孫等《成都文類》,明嘉靖中又有周復俊《全蜀藝文志》。搜羅賅備,業已巨細兼登,菁華畢萃。振商此集採掇十一,分為二十五類,去取頗無條理。蓋當時書帕之本,不足以言别裁也1。後有振商自跋,以《秦蜀幽勝錄》標題。又有“留滯秦川,披尋舊簡,秦、蜀幽文,幾無剩采”之語。蓋原刻尚有《秦藻幽勝集》合為一編,此本佚其半耳。 【彙訂】 1.“不足以言别裁也”,殿本無。 四家詩選四卷(内府藏本) 明傅振商編。是集選顧起元、焦竑、郭正域、葉向高四人之詩,人各一卷。蓋崇禎元年為南京兵部侍郎時所刻,亦書帕本也。 嶺南文獻補遺六卷(江蘇周厚堉家藏本) 明楊瞿崍編。瞿崍有《易互》,已著錄1。先是,廣東提學張邦翼撰《嶺南文獻》三十二卷。瞿崍繼為提學,復輯是書。自序謂:“張刻詳於人,補則詳於事理,必其事與理關切者,纂而補之。”有文無詩,亦略分體。中閒又自分理類、事類等目,閒綴評語。蓋與張本同為采選嶺南之文,而用意則各有在也。 【彙訂】 1.《易互》六卷,清楊陸榮撰,《總目》卷九經部存目、《清史稾》卷一四五所錄皆同。《總目》卷八有楊瞿崍《易林疑説》。(徐大軍:《<四庫全書總目>集部存目提要辨證》) 豳風概一卷(兩江總督採進本) 明蔣如苹編。如苹有《萬曆容城縣志》,已著錄。是集乃其官邠州知州時采歷代歌詩之有關於風土者,彙為一編,刻於萬曆戊申。凡七十餘篇,首冠以《豳風·七月》之詩。 古文瀆編二十三卷(通行本)1 明王志堅撰。志堅有《讀史商語》,已著錄。是編乃其督學湖廣時所選唐、宋八家古文。凡諸集中稍涉俳偶者,皆不採錄。以志堅别有《四六法海》一書2,登載駢體故也。其曰“瀆編”者,取劉熙《釋名》“瀆者獨也,獨出其所而註於海”之義。蓋以八家為正派,餘為支流。故所選歷代之文,别名《瀾編》云。 【彙訂】 1.明崇禎六年刻本為八種二十九卷。(杜澤遜:《四庫存目標注》) 2.“志堅”,殿本無。 文儷十四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陳翼飛編。翼飛有《慧閣詩》,已著錄。是書所錄,自漢及唐皆以駢儷為主,略依《文選》之例。惟不載詩,與《文選》稍異耳。 天籟集二卷(庶吉士戴震家藏本) 明釋無相編。無相始末未詳。是集成於萬曆己酉,所錄皆宋以前不工文者之詩。如《易水歌》、《黄臺瓜詞》之類。序稱:“詩以道性情。後世雕繪字句,囂爭宗派,於所謂‘詩言志’者無當也。孔聖删《詩》,多取委巷歌謠。毋乃不工於文者,反能直抒性情,為風雅正軌乎”云云。殆為明季風氣而言,然矯枉過直矣。 詩歸五十一卷(内府藏本) 明鍾惺、譚元春同編。惺有《詩經圖史合考》,元春有《嶽歸堂詩集》,均已著錄1。是書凡古詩十五卷,唐詩三十六卷。大旨以纖詭幽涉為宗,點逗一二新雋字句,矜為元妙。又力排選詩惜群之説,於連篇之詩隨意割裂,古來詩法於是盡亡。至於古詩字句,多隨意竄改。顧炎武《日知錄》曰:“近日盛行《詩歸》一書,尤為妄誕。魏文帝《短歌行》:‘長吟永嘆,思我聖考。’‘聖考’謂其父武帝也,改為‘聖老’,評之曰:‘聖老字奇2’。《舊唐書》載李泌對肅宗言:‘天后有四子。長曰太子宏〔弘〕,天后方圖稱制,乃鴆殺之,以雍王賢為太子。賢自知不免,與二弟日侍父母之側,不敢明言。乃作《黄臺瓜詞》,使樂工歌之。其詞曰:種瓜黄臺下,瓜熟子離離。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猶尚可,四摘抱蔓歸。其言‘四摘’者,以況四子也。以為非‘四’所能盡,改為‘摘絕’(案高棅《唐詩品彙》載此詩,已作‘摘絕’,則非惺之所改。然惺因仍誤本,是亦其失。故仍存炎武之説)。此皆不考古而肆臆之説,豈非小人而無忌憚者哉!”朱彝尊《詩話》謂是書乃其鄉人託名。今觀二人所作,其門徑不過如是,殆彝尊曲為之詞也。 【彙訂】 1.《總目》卷一八〇著錄譚元春《嶽歸堂集》十卷。(王昕:《<四庫提要>竟陵派條目辨證》) 2.鄧之麟《海粟詩話》云:“曹子恒《短歌行》:‘長吟短嘆,懷我聖考’,刊本譌‘考’為‘老’,鍾批云:‘聖老字奇’。”則亦非鍾惺所改,實因仍誤本。(胡玉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補正》) 明詩歸十卷補遺一卷(内府藏本) 舊本題明鍾惺、譚元春編,其邑人王汝南校刊。汝南又為之補綴。凡評語稱“鍾曰”、“譚曰”者,其原本,稱“補曰”者,汝南所加也1。然所錄如錢秉鐙《南從紀事》詩2,首稱:“皇帝十四載,仲冬月上弦”,是崇禎辛巳歲也。考鍾惺沒於天啟乙丑,元春亦以崇禎辛未旅卒3,何從得秉鐙辛巳之詩而評之?王士禎《池北偶談》稱:“坊閒有《明詩歸》,鄙俚可笑,託名竟陵。”蓋前人已知其偽矣。 【彙訂】 1.鍾、譚明言只評選古、唐《詩歸》,並未評選明詩,何來“元本”,可斷定全書均為王汝南所評選。(王昕:《<四庫提要>竟陵派條目辨證》) 2.錢澄之初名秉鐙,《總目》所述其詩見於此集卷九第一家第一題,作《南徙紀事》;亦收入錢氏《藏山閣集·詩存》卷一,後者題為《移家白門紀事》,又題註“一作《南徙紀事》”。(朱則傑夏勇:《四庫全書總目》十種清詩總集提要補正) 3.乙丑為天啟五年。《明人傳記資料索引》據《新刻譚友夏合集·退谷先生墓誌銘》,謂鍾惺生卒年為1574—1624,吳榮光《歷代名人年譜》、王重民《中國善本書提要》《明詩紀年》條亦云卒於天啟四年。辛未為崇禎四年。李明睿《鍾譚合傳》説:“(元春)丁丑赴公車,抱病卒於長店。”《安陸府志》也稱:“崇禎丁丑會試,行至長店去京三十里,時夜半猶讀《左傳》,平明起攝衣,一晌而逝,年五十二。”譚家復稾本《譚元春年譜》謂譚元春生於萬曆十四年丙戌(1586),卒於崇禎十年丁丑(1637)。(楊武泉:《四庫全書總目辨誤》;王昕:《<四庫提要>竟陵派條目辨證》) 名媛詩歸三十六卷(内府藏本) 舊本題明鍾惺編。取古今宫閨篇什,裒輯成書,與所撰古、唐《詩歸》並行。其閒真偽雜出,尤足炫惑後學。王士禎《居易錄》亦以為坊賈所託名1。今觀書首有書坊識語,稱“《名媛詩》未經刊行,特覓祕本,精刻詳訂”云云。核其所言,其不出惺手明甚2。然亦足見竟陵流弊,如報仇之變為行劫也。 【彙訂】 1.王士禎明言其偽之言見於《池北偶談》卷十八“名媛詩"條,非載於《居易錄》。(王昕:《<四庫提要>竟陵派條目辨證》) 2.此書中評語多引用《唐詩歸》中評語,且更具體詳細地加以評論,評語中如深細、厚、雅、氣、幽、真、豔、莊、淡、情、清、孤等詞都具有明顯的竟陵派特徵。應是鍾惺所編。(陳鴻亮:《略論<名媛詩歸>》) 周文歸二十卷(内府藏本) 明鍾惺編1。其書删節《三禮》、《爾雅》、《家語》、三《傳》、《國語》、《楚詞》、《逸周書》共為一編,以時文之法評點之。明末士習輕佻放誕,至敢於刊削聖經,亦可謂悍然不顧矣。 【彙訂】 1.鍾惺卒於天啟甲子年(1624),而此書成於崇禎年閒。據卷首各家序文,實成於陳淏子之手。(徐大軍:《<四庫全書總目>集部存目提要辨證》) 宋文歸二十卷(兩江總督採進本) 明鍾惺編1。宋文多樸實,而惺以纖巧之法選之,以佻薄之語評之。是為南轅而北轍,其去取之得失可以不必問矣。 【彙訂】 1.此書與《歷代文歸》中諸集等均係偽託。(王昕:《<四庫提要>竟陵派條目辨證》) 合評選詩七卷(内府藏本) 明凌濛初編。濛初有《聖門傳詩嫡冢》,已著錄。是編全錄《文選》諸詩,而雜採各家評語附於上方,以朱墨版印之。所採惟鍾、譚為多,圈點則一依郭正域本。其宗旨可以概見也。 陶韋合集十八卷(内府藏本) 明凌濛初編。是書前有濛初題詞曰:“從來以繼陶者莫如左司,而兩集無合刻者。合之自何觀察露始。余游白門,以其刻見示。”又曰:“諸家之評其詩者,陶則宋人獨詳,韋則近世亦復不少。其丹鉛雜見,不能適於一。斟酎其閒,則余竊有取焉爾。”然則合刻者何露,其評則濛初所定也。版用朱、墨二色,刊刻頗工,而所評率無足取。陶集八卷,前有焦竑序,指為昭明太子之舊本。考是集自陽休之重定之後,昭明本不傳久矣。宋人不得見,而竑乃得見之耶?萬曆以後,士大夫務為誕偽,例皆如此,不足深怪。韋集末附桂天祥評曰:“蘇州古詩,沖雅極高。律詩閒澹,然不古矣。”其説故為大言,不知所謂古者定當何似,亦明季習氣也。 八代文鈔無卷數(江蘇巡撫採進本) 明李賓編。賓字煙客,梁山人。是編首列文家姓氏,起屈原至明鍾惺,凡九十有二人。别無卷目1。序云:“文之為物,善行而數變。東、西京而下,由晉、唐歷宋迄明,宗工鉅匠,在在可數。暇日遴撮諸家之勝,别為一集,以便披覽。而以屈、宋冠之,此文人之宗祖也。”按《漢志》“詞賦”首屈原、宋玉,《隋志》“集部”首荀況、宋玉。賓所採錄,惟取有集者删之,故託始二人。然文章不止詞賦,以二人為宗祖,則未免失詞。且所選明代十七人中2,如袁宏道、鍾惺,亦未能抗行古之作者。其去取殆不足憑也。 【彙訂】 1.傳世明刻本此集題作一百零六卷,卷首“文家姓氏”所列凡一百零六人,其每頁載十四人之名,四庫館臣所見之本或適闕一頁。(王重民:《中國善本書提要》) 2.卷首“文家姓氏”所列明人有宋濂、劉基、王褘、崔銑、李夢陽、何景明、徐楨[禎]卿、楊慎、王守仁、唐順之、歸有光、王維楨、李攀龍、王世貞、汪道昆、徐渭、袁宏道、湯顯祖、鍾惺十九人。(徐大軍:《<四庫全書總目>集部存目提要辨證》) 晉安風雅十二卷(福建巡撫採進本) 明徐熥編。熥有《幔亭詩集》,已著錄。是編輯福州一府之詩。其曰“晉安”者,福州在晉時為晉安郡也,所錄起洪武迄萬曆,得二百六十四人。詩以體分,姓氏下各載其里居出處及所著作,並以“右某朝若干人”列數於左。其例多仿高棅《品彙》。惟“閨秀”一類,另立“妓女”以别薰蕕,為小異云。 閩南唐雅十二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徐??編。費道用、楊德周等補之。德周序言之甚明,而卷首題名乃稱道用輯,德周訂,而??校之。殆??為閩人,而道用、德周皆閩令,故讓善於二人也。所錄皆閩中有唐一代之詩,自薛令之以下得四十人1。是時胡震亨《唐音統籤》已出,鈔合較易,故所載頗詳。然秦系、周朴、韓偓,其人既一時流寓,其詩又不關於閩地,一概錄之,未免借材之誚也,??有《榕陰新檢》,德周有《澹圃芋紀》,皆已著錄。道用字闇如,石阡人,官福清縣知縣。 【彙訂】 1.明崇禎刻本此集卷一錄五人,卷二錄七人,卷三錄五人,卷四錄一人,卷五、卷六皆錄黄滔一人之詩,卷七、八、九皆錄徐寅一人之詩,卷十錄一人,卷十一錄四人,卷十二錄十二人,共三十七人。(徐大軍:《<四庫全書總目>集部存目提要辨證》) 古逸書三十卷(原任工部侍郎李友棠家藏本) 明潘基慶編。基慶字良耜,松江人。萬曆戊午貢生1。是集名為“逸書”,而實皆習見。如《陰符》、《素問》、《逸周書》、《山海經》之類,已為不倫。甚至《周禮·考工記》、《爾雅·釋地》、《釋天》,列在學官,亦稱“古逸”,不亦傎乎?其分神、妙、奧、閎、麗、特、纖、希、迅、奇、幻、疏、夷、逸、蒨、恣十六品,每品又各分内、外,隨意標目,尤為無所取義。 【彙訂】 1.《千頃堂書目》卷十六、三十一謂:“基慶,烏程人,萬曆戊午貢生。”清光緒《烏程縣志》卷三一《著述一》著錄潘基慶(字良耜,例貢生)《古逸書》三十卷。(王重民屈萬里:《普林斯頓大學葛思德東方圖書館中文善本書志》) 秦漢鴻文二十五卷(内府藏本) 明顧錫疇編。錫疇有《綱鑑正史約》,已著錄。是編凡秦文五卷,漢文二十卷。秦文首錄《戰國策》,而《楚辭》之《卜居》、《漁父》皆在焉。漢文亦僅采前、後《漢書》。所錄評論,惟鍾惺為最多。 六朝聲偶删補七卷(内府藏本) 明邵一儒編。一儒字仲魯,海陽人。是書成於萬曆庚申之九月。時廷議以萬曆四十八年八月以後為泰昌元年,故其序以泰昌紀元也。初,徐獻忠有《六朝聲偶》,大致本楊慎《五言律祖》而廣之。此又因獻忠之本重為删補。 蔡氏九賢全書九卷(福建巡撫採進本) 明蔡鵾編1。鵾,元定十五世孫也。自元定之父發,及元定之子淵、沆、沈,孫模、格、杭、權,凡九人,各載其遺詩,而略紀其生平梗概。惟蔡發一卷所載皆形家之言,不應列之詩集。前有俞德光序,以伏羲、堯、舜、孔子比諸蔡,尤妄之甚矣。 【彙訂】 1.清雍正十一年蔡重刻道光五年蔡本源修補印本題《蔡氏九儒書》,《福建省呈送第一次書目》亦作《蔡氏九儒書》。據卷前蔡有鵾(蔡鵾似誤)、朱世澤、張煒、周學健各序及蔡重跋所云,此書實由明萬曆閒蔡有鵾延朱世澤編定成集,清雍正閒蔡重增輯重刻。(徐大軍:《<四庫全書總目>集部存目提要辨證》;杜澤遜:《四庫存目標注》) 奕世文集十六卷(兩江總督採進本) 明蕭自開編。自開,萬安人。由廕生官詹事府主簿。是編輯其先世文集五種。凡《二休居士集》一卷,蕭纘撰;《石巖山房集》四卷,蕭乾元撰;《小石集》二卷,蕭暘撰;《修業堂集》五卷,蕭廩撰;《復菴集》四卷,蕭中行撰。每集之後,各附以誌銘傳贊之屬。纘字昌緒,成化癸卯舉人,官潛江縣知縣。乾元字必充,宏治己未進士,官云南金騰兵備副使。暘字惟賓,嘉靖壬午舉人,官零陵縣知縣。廩字可發,號兑嵎,嘉靖乙丑進士,官兵部右侍郎。中行字復菴,太學生,即自開父也。 漢魏名家無卷數(通行本) 明汪士賢編。士賢,徽州人。是編所錄自漢董仲舒迄周庾信,凡二十二集。刊於萬曆中,在張溥《百三家集》之前,與張燮《七十二家》互相出入。中又有題吕兆僖、焦竑、程榮校者,則非士賢一人所手定也。中如《謝惠連集》,以《南史》本傳為李燾撰,亦多舛謬。 玉屑齋百家論鈔十二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張文炎編。文炎字維謙,杭州人。其書取明一代之文,泛論經史疑義者,總萃成編。其體有論,有辨,有評,有解,有説,有考,有敘,有原,有志,有紀,有難,有略,有讀。所錄凡一百十一家。云“百家”,舉成數也。 經濟文鈔十一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張文炎編。是集雜選明代之文,分十一類,每類為一卷。凡例謂:“取便舉業,非當今急務,則博雅新聞,其詳略並無軒輊。”蓋其書本為場屋對策設,閒或足資考證,而冗雜者居多。 尚元齋三世詩十二卷(兩江總督採進本) 明姚悦及其子兗、孫舜聰之詩也。悦字汝誾,秀水人,兗字叔信,號元岳山人,均以布衣終。舜聰字伯達,官休寧縣訓導。初,悦以富甲一鄉,兗獨折節與文士游。所為詩號《尚元草》,凡十餘卷。朱國祚為删定之1,存八卷。又别為《詠物詩》二卷,用戴復古《石屏集》首載其父詩例,以悦《西郭遺稾》一卷弁前。舜聰又用顧況《華陽集》末附載其子非熊詩例,以己作《汗漫游草》一卷綴後。悦詩僅十六首,而八首和杜甫《秋興》,八首和林逋《梅花》,亦可云敢嬰勍敵矣。 【彙訂】 1.“定之”,殿本無。 唐樂府十八卷(兩江總督採進本) 明吳勉學編。勉學所編《河閒六書》,已著錄。是集彙輯唐人樂府,祇登初、盛,而不及中、晚,皆郭茂倩《樂府詩集》所已采。閒有小小增損,即多不當。如王勃《忽夢遊仙》、宋之問《放白鷳篇》之類,皆實非樂府而濫收。而《享龍池樂章》之類,乃反佚去。至詩餘雖樂府之遺,而已别為一體,李白《菩薩蠻》、《憶秦娥》之類亦不宜泛載。且古題、新題,漫然無别,既無解釋,復尠詮次,是真可以不作也。 情採編三十六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屠本畯撰。本畯有《閩中海錯疏》,已著錄。是編選漢、魏至唐之詩,既踳駁不倫,又參以杜撰。如“古詩”之名,《文選》所有也;“古絕句”之名,亦《玉臺新詠》所有也。此外則王融、沈約以下,文用宫商,當時謂之永明體,唐人謂之齊梁體而已。至“律詩”之名,始於沈佺期、宋之問,《唐書》列傳可考;“排律”之名始於楊士宏《唐音》,亦可考也。本畯乃於古詩、律詩之閒,别立一名,謂之“聲詩”,以齊梁體當之,已為妄作。乃復以齊邱〔丘〕巨源等四十人之詩列為五言律詩,以梁元帝等十三人之詩列為五言排律1,則創見罕聞。殆因楊慎《五言律祖》之説而彌失彌遠者矣。其他如古詩四十餘首,昭明所錄,偶然得其十九,非有定數可拘。乃雜摭諸篇,為《後十九》以配之。是何異郡縣志書地必有景,景必有八,題必四字,詩必七律者乎?至唐上官昭容之《彩毫怨》,誤題梁范靖妻沈滿願;梁劉孝標之《淇上戲蕩子婦》,誤題王筠;唐崔融之《寶劍篇》,誤題北魏崔鴻,甚至以宋周密《癸辛雜識》所載女仙之詩“柳條金嫩不勝鴉”一首,題為《小秦王》,竄入唐人詩者,更指不勝屈也。 【彙訂】 1.明萬曆二十六年屠本畯自刻本此集七卷至十三卷皆為五言律詩,共收詩人一百三十九家;十四卷至十六卷皆為五言排律,共收詩人四十家。(徐大軍:《<四庫全書總目>集部存目提要辨證》) 文壇列俎十卷(内府藏本) 明汪廷訥編。廷訥字昌期,號無我,新都人。其書分十類:一曰經翼,二曰治資,三曰鑒林,四曰史摘,五曰清尚,六曰掇藻,七曰博趣,八曰别教,九曰賦則,十曰詩概。所錄上及周、秦,下迄明代。如無名氏之《雕傳》,佛家之《心經》,俱載入之,特為冗雜。其《詩概部》序曰:“六朝以上去四言,無四言也;於唐去五言古,無五言古也。”知為依附太倉、歷下者矣。 寒山蔓草十卷(直隸總督採進本) 明趙宧光編。宧光有《説文長牋》,已著錄。朱彝尊《靜志居詩話》稱:“宧光饒於財,卜築城西寒山之麓。淘汰泥沙,俾山骨畢露,高下泉流。凡游於吳者無不造廬談讌,廣為樂方”云云。蓋宧光雖號隱居,而聲氣交通,實奔走天下。此集即其山居贈答之作也。其曰“蔓草”,則取《鄭風·野有蔓草》之意。自序謂:“先簡子與客賦詩,子太叔賦《野有蔓草》。至‘邂逅相遇,適我願兮’,先子起而拜曰:‘吾子之惠也。寒山投珠,實有賴焉。’”因以命名,亦可謂遙遙華胄。況其事乃趙武非趙鞅,左氏之《傳》具在,益為數典而忘矣。 啟雋類函一百九卷(内府藏本) 明俞安期編1。首《職官考》五卷,次載牋疏表啟,分古體二卷,近體一百二卷2。近體又分二十九部,上自諸王、宰相,下逮丞簿、教職,終以婚書及募緣疏引,大旨皆為應俗設也。安期自作凡例云:“江陵秉政,凡牋啟中得一二警語,立躋顯要。”可知當時所尚矣。 【彙訂】 1.依《總目》體例,當補“安期有《唐類函》,已著錄”。 2.明萬曆刻本卷首“總目”載《職官考》五卷,古體二卷,近體凡一百二卷,合一百九卷。次又有“目錄”九卷,詳列各卷所收文章及作者,然止於卷一百婚姻部,無“總目”所列末二卷募緣部,正文亦無。可知末二卷實未刻,僅刻一百七卷。(徐大軍:《<四庫全書總目>集部存目提要辨證》) 古文品外錄十二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明陳繼儒編。繼儒有《邵康節外紀》,已著錄1。是書選自秦、漢迄宋、元之文,大抵沿公安、竟陵之波,務求詭雋,故以“品外”為名。然實皆習見之文也。去取亦多乖剌。如楚詞僅取《天問》一篇,是何别裁乎? 【彙訂】 1.依《總目》體例,當作“繼儒有《建文史待》,已著錄”。 古論大觀四十卷(副都御史黄登賢家藏本) 明陳繼儒編。前有自序,稱:“往者坊刻論膾,皆門生輩裒集成之。就中某一論為士大夫訾議,余不知也。兹古論多至四十餘卷,純駁錯出,安知無此類雜於其閒”云云。繼儒之意,蓋自知去取未精,故先作斯言,以預杜攻詰之口。今觀是書,不但漫無持擇,亦且體例龐雜,罅漏百出。雖以“古論”為名,而實多非論體。往往雜掇諸書,妄更名目。如《史記》、《漢書》諸傳之序,以及《史通》、《文心雕龍》、《新論》、《亢倉子》,其篇題本無論名,乃悉强增一“論”字,已自無稽。杜佑《通典》、鄭樵《通志》、馬端臨《文獻通考》,不過於徵引典故之後,附以案語;荀悦、袁宏前後《漢紀》,司馬光《資治通鑑》,不過於紀載事實之下,附以評斷。亦加以論名,並各為造作題目,尤為杜撰。甚至魏文帝《典論·論文》,增一字曰《典論論文論》;馮衍《自敍》,改其名曰《自論》;索靖《草書勢》,改其名曰《草書論》;韓愈《送高閒上人序》,亦改其名曰《草書論》,任情點竄,不可究詰。循其例而推之,將古今之書無不可改題為論,萬卷可得,何止四十卷乎! 秦漢文膾五卷(内府藏本) 明陳繼儒編。是編雜選秦、漢之文,如《戰國策》、《史記》、《漢書》之類,皆不標本書之名。又如留侯致四皓定太子、霍光廢昌邑、李陵降敵始末、蘇武出使始末,更杜撰篇目,不用原書標題。改《管晏列傳》為《管仲傳》,改《屈原賈生列傳》為《屈原傳》,改《滑稽列傳》為《淳于髡傳》,尤多所竄亂。至於魏文帝《典論·論文》、曹植《求自試表》、鍾會《檄蜀文》,列之秦、漢,更無理矣。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六十卷(通行本) 明周珽編。珽字無瑕,海寧人。初,其曾祖敬輯《唐詩選脈》一書,刊未竟而毁於倭變。珽輯綴殘稾,續成是編。其持論以高棅《品彙》、李攀龍《詩删》為宗。每體之中,各分初、盛、中、晚。又牋釋其字句典故,名之曰“證”,發明其詞意脈絡,名之曰“訓”,而以諸家議論及珽所自品題者標於簡端,是為“評林”。大抵貪多務博,冗雜特甚,疏舛亦多。 秦漢文鈔十二卷(内府藏本) 明馮有翼編。有翼字君卿,杭州人。是書前後無序跋,不知刊於何時。其版式則萬曆以後之坊本也。凡秦文二卷,西漢文五卷,東漢文三卷。冠以楚詞,惟錄《卜居》、《漁父》二篇,題為秦人,是不足與論矣。 師子林紀勝二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釋道恂撰。師子林在蘇州府城内。元至正中,天如禪師居寺中,倪瓚為之疊石成山。地址偪仄,而起伏曲折,有若穹谷深巖,遂為勝地。頂一石,狀若狻猊,故名曰師子林1。勝流來往,題詠至多。道恂裒而編之,以成是集。自翠華南幸,繪圖題句,奎藻輝煌,一邱一壑,藉以千古。回視斯編,又不啻爝火之光矣。 【彙訂】 1.元歐陽玄《師子林菩提正宗寺記》載:“姑蘇城中有林曰師子,有寺曰菩提正宗,天如維則之門人為其師創造者也。林有竹萬個,竹下多怪石,有狀如狻猊者,故名師子林。且師得法普應國師中峯本公,中峯倡道天目山之師子巖,又以識其授受原也。”(《吳都文粹續集》卷三〇)顧嗣立《天如禪師惟則》云:“惟則字天如,吉之永新人族姓譚氏,得法於普應國師中峯本公……則公以中峯倡道天目師子巖,故名師子,識不忘也。”(《元詩選》初集卷六八)明王鏊《姑蘇志》卷五八載:“維則字天如,姓譚氏,永新人,得法於本中峯,本時住天目山之師子巖。至正初,門人築室以居則,名曰師子林,蓋以識其授受之原也。”可知非倪瓚所築。(徐大軍:《<四庫全書總目>集部存目提要辨證》) 三僧詩三卷(兩江總督採進本) 三僧均不著其名。一曰《二楞詩稾》,一曰《高松詩稾》,一曰《中峯詩稾》。考《千頃堂書目》有智觀《中峯草》,註曰:“字止先,號蔚然。江都僧,雪浪弟子,居吳興雙髻峯。”其二僧則未詳。然其《高松詩稾》中又附書啟數首,三僧均有酬倡之作,蓋同時人。中峯詩内有陳繼儒、湯賓尹、文震孟、姚希孟諸人,則皆當明季也。 西曹秋思一卷(庶吉士梁上國家藏本) 明黄道周、葉廷秀、董養河倡和詩也。道周有《易象正》,養河有《羅谿閣詩》,皆已著錄。廷秀字謙齋,濮州人。天啟乙丑進士,官至兵部右侍郎,事迹附見《明史》道周傳。是編皆七言律詩,依上、下平韻各為三十首。養河子師吉隨侍獄中,合而編之。前有廷秀小引,後有師吉跋。考《明史》道周本傳,道周以劾楊嗣昌貶為江西按察使照磨。久之,江西巡撫解學龍薦所部官,推獎道周備至。大學士魏照乘者,惡道周,擬旨責學龍濫薦。帝發怒,立逮二人下刑部獄,並究黨與。詞連工部司務董養河等,户部主事葉廷秀救之,皆繫獄。案道周照磨之貶在崇禎十一年。後之繫獄,史不言何歲。今以此編跋語考之,蓋十四年辛巳也。 古文奇賞二十二卷續奇賞三十四卷三續奇賞二十六卷明文奇賞四十卷(通行本)1 明陳仁錫編。仁錫有《係詞十篇書》,已著錄。是書初集自屈平《離騷》至南宋文天祥、王炎午,依時代編次。前有萬曆戊午自序,謂:“折衷往古,有一代大作手,有一代持世之文,有一代榮世之文。”其目錄内即以此三者或標註人名之下,或標註篇題之旁。而於漢文中又各分類標題。或以人為類,則分天子、侯王、郡守相、皇太子、藩國、將帥、邊塞、學者;或以事為類,則分應制、薦舉、彈駁、乞休、理財、議禮、災異、籌邊、議律、頌冤、治河、策士、奏記。其最異者,又别立“一代超絕學者”、“一代超絕才子”之目。自漢以後,又改此例,仍以時代為序。體例殊為龐雜。其續集序稱:“文章有殺生而無奇正。殺生,奇也,奇外無正。文,兵也。兵,禮也。始《武經》,繼《戴禮》,終《文苑英華》以此。蓋武事之不張,由文心之不足”云云。其議論紕繆,編次亦甚不倫。其三續則題曰《廣文苑英華》。序稱:“舊有《古文類》一書,盈數百卷,大率仿《英華》而廣之。偶得之故家,各從其類,删成一書。”分類尤為瑣碎。其《明文奇賞》自宋濂、楊維楨以至陳勳、王衡,凡一百八十餘人,去取亦多未審。蓋務博而不精,好分流品而無緒,悉不免冗雜之失云。 【彙訂】 1.明萬曆至天啟閒刻本此集所收為古文奇賞二十二卷續古文奇賞三十四卷奇賞齋廣文苑英華二十六卷四續古文奇賞五十三卷明文奇賞四十卷。(徐大軍:《<四庫全書總目>集部存目提要辨證》) 古文彙編二百三十六卷(内府藏本) 明陳仁錫編。以經、史、子、集分部,然所配多不當理,如《水經》屬地理,當列之史,《太元》當列之子。乃因其以“經”為名,遂列於經。而《左氏春秋傳》反列諸史。又芟削《周禮》,而顛倒其六官。體例龐雜,無足觀者。考仁錫嘗刻《古周禮》,不應此選自亂其例。其託名歟? 秦漢文尤十二卷(内府藏本) 明倪元璐編。元璐有《兒易内外儀》,已著錄。元璐氣節文章,震耀一世。而是書龐雜特甚,殊不類其所編1。其以屈原、宋玉列之秦人,既乖斷限,且名實舛迕2。疑亦坊刻託名也。 【彙訂】 1.“編”,殿本作“為”。 2.明末刻本楊廷麟序云:“先秦兩漢,爰拔其尤”,則“秦”實指先秦。其卷一卷二“秦文”所收除屈、宋外,尚有鄒忌、蘇秦、荀卿等亦可證。(徐大軍:《<四庫全書總目>集部存目提要辨證》) 國瑋集六十一卷(通行本) 明方岳貢編。岳貢字禹修,穀城人。天啟壬戌進士,官至東閣大學士。事迹具《明史》本傳。是編乃其官松江府知府時所刻,故徐孚遠、李雯、陳子龍、宋徵璧共為校讎,而張采為之序,皆松江人也。據其凡例,蓋所錄自秦、漢以迄南宋,即《公羊》、《穀梁》二傳及陸賈《新語》、賈誼《新書》、桓寬《鹽鐵論》諸子書,班、范以下諸史贊,亦皆摘鈔。而此本僅有唐文二十八卷,宋文三十三卷。殆刊刻未全之本,或有所散佚歟1? 【彙訂】 1.此書共一百四十一卷,分為周秦、兩漢六朝、唐宋三部分。(滕俊仁:《<四庫全書總目>補正一則——<國瑋集>》) 經濟文輯二十三卷(内府藏本)1 明陳其愫編。其愫字素心,餘杭人。是編選明代議論之文,分聖學、儲宫、宗藩、官制、財計、漕輓、天文、地理、禮制、樂律、兵政、刑法、河渠、工虞、海防、邊夷十六目2。書成於天啟丁卯,所錄皆嘉靖、隆慶以前之文3。大抵剽諸類書、策略,空談多而實際少。其斯為明人之經濟乎4? 【彙訂】 1.“二十三卷”,底本作“三十二卷”,據天啟七年自刻本此集及殿本改。(杜澤遜:《四庫存目標注》) 2.“邊夷”,殿本作“邊防”,皆誤。天啟七年自刻本分十七目,海防後末二種為九邊、四夷。(王重民:《中國善本書提要》) 3.此編所收有王世貞、周弘祖、黄省曾等嘉靖、隆慶閒人之文。(徐大軍:《<四庫全書總目>集部存目提要辨證》) 4.“其斯為明人之經濟乎”,殿本作“也”。 唐詩解五十卷(通行本) 明唐汝詢撰。汝詢有《編蓬集》,已著錄。是書取高廷禮《唐詩正聲》、李于麟《唐詩選》二書,稍為訂正,附以己意,為之牋釋。《書影》曰:“唐汝詢五歲而瞽1,默坐聽諸兄佔畢而暗識之。積久遂淹貫。嘗解唐詩,掇拾古文以為牋註。溯流從源,搜羅略盡。必先經後史,不少紊淆。雖詩賦之屬,亦從年代次序之。如某字某句,秦、漢並用,則必博採,秦人不以漢先。”其推挹之甚至2。然所註實多冗蕪,不盡得古人之意,亦不盡得其所出。徒以幼而失明,乃口授耳治,博通群籍,且能著書,實為亙古所稀有。故世以為異,至今傳之耳。 【彙訂】 1.“書影曰唐”,殿本無。 2.“其”,殿本作“人”。 古詩解二十四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明唐汝諤撰。汝諤有《詩經微言合參》,已著錄。其兄汝詢有《唐詩解》1,故此以古詩配之2。其註釋體例略同。惟《唐詩解》以五、七言分古、近體3,此則分為五類:曰古歌謠辭,曰古逸雜篇,曰漢歌謠辭,曰樂府,曰詩。其訓詁字義,頗為簡略。所發明作意,亦皆敷衍。又樂府之類,聲詞合寫者,汝諤不究其源,一一强為之説,尤多牽强。其凡例謂五言起於鄒、枚。考枚乘之説,見《文心雕龍》及《玉臺新詠》。鄒不知其所指,亦不知其所本。《漢郊祀歌》註鄒子樂名,又非五言,所言已為荒誕。又以《十九首》冠於蘇、李之前,不知“冉冉孤生竹”一篇,《文心雕龍》稱為傅毅作,毅固東漢人。“去者日以疏”、“客從遠方來”二首,鍾嶸《詩品》稱為“舊疑建安中陳王所製”,則時代尤後。乃俱躋之蘇、李以前,殊為失考。所註解抑可知矣。 【彙訂】 1.唐汝詢應為汝諤之弟,其生平見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明崇禎李潮刻本此集題“華亭唐汝諤士雅父選釋,弟汝詢仲言父參定”。此書錢龍錫敘稱“其弟仲言”,唐汝詢《唐詩解凡例》云“家伯兄”。《總目》卷一八〇《編蓬集》條亦稱“其兄汝諤”。(楊焄:《明人編選漢魏六朝詩歌總集研究》徐大軍:《<四庫全書總目>集部存目提要辨證》) 2.著手編撰《古詩解》當在《唐詩解》之前。不過《唐詩解》先成,梓以行世。(楊焄:《明人編選漢魏六朝詩歌總集研究》) 3.“近體”,底本作“今體”,據殿本改。 古今濡削選章四十卷(江蘇周厚堉家藏本) 明李國祥編。國祥字休徵,南昌人。天啟中官開封府同知。是書選錄四六書啟,以官制為類。每類之首,載《官制考》一篇。所選上起六朝,下迄宋、明,而宋、明尤詳。國祥及其弟鼎作亦附焉。大抵為應酬而作。其體則總集,其實則類書也。 滕王閣續集十九卷(兩淮鹽政採進本) 明李嗣京撰。嗣京,揚州興化人。崇禎戊辰進士,官南昌府推官。巡撫解學龍屬其取明中葉以後滕王閣中賦詠,編成此集。蓋以續正德中董遵所輯也。 金華詩粹十二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阮元聲編。元聲有《南詔野史》,已著錄。此書輯自梁迄明婺人所作詩二百五十四家。自樂府迄六言,皆以體分,每篇後閒附評語。搜輯頗富,而略遠詳近1,未免失之泛濫。 【彙訂】 1.“詳”,底本作“評”,據殿本改。 古文正集二編無卷數(兩江總督採進本) 舊本題葛鼒、葛鼏評輯1。楊廷樞、顧緗二序及鼏自為序2,言皆不及鼒3,文中評語亦止載鼏字。蓋鼒為鼏兄,附名其閒,實則鼏作也。鼏字端調,吳縣人4,崇禎庚午舉人。是書題曰《二編》,當已先有《初編》,此為續集。所錄凡二十二家:曰顏真卿,曰陸贄,曰李德裕,曰杜牧,曰韓琦,曰范仲淹,曰司馬光,曰范純仁,曰鄒浩,曰二程子,曰李覯,曰張耒,曰黄庭堅,曰楊時,曰王十朋,曰朱子,曰陸九淵,曰陳亮,曰真德秀,曰文天祥,曰劉因,曰虞集。每人各以小傳冠集前。所錄猶採自本集,差勝村書之裨販。然去取皆漫無持擇,其蕪雜亦相去無幾耳5。 【彙訂】 1.“葛鼏”,底本作“葛鼐”,下同,據殿本改。明崇禎九年刻本此集各卷目錄題“吳郡葛鼒靖調葛鼏端調評輯”。 2.“為”,殿本無。 3.“言”,殿本無。 4.葛鼏乃崑山人。清光緒《昆新兩縣續修合志》卷十八《選舉表二》明崇禎三年庚午科舉人有葛鼏。(陸林:《王漁洋事迹徵略》拾遺補缺) 5.“其蕪雜亦相去無幾耳”,殿本無。 漢魏詩乘二十卷(通行本) 明梅鼎祚編。鼎祚有《才鬼記》,已著錄。其所輯漢魏六朝之詩,名《八代詩乘》,六朝詩多所删削,而漢、魏詩則全載。又其書先出,故刊本或亦别行。孫皓、韋昭諸作,别題曰“吳詩”,亦以時代類附焉。此書作於馮惟訥《詩紀》之後,頗欲補其軼闕。然真偽雜糅,不能考正。如蘇武妻詩之類,至今為藝林口實也。 書記洞詮一百十六卷(内府藏本) 明梅鼎祚編。先是,楊慎編《赤牘清裁》一書,自左氏至六朝,僅八卷。王世貞益之,訖於明代,為六十卷。是書仍楊慎之舊,起周、秦,訖陳、隋,凡長篇短幅,採錄靡遺,卷帙幾十倍於楊。而真贗並收,殊少甄别。至《左傳》所載問對之辭,並非形諸筆劄,非類强附,尤為不倫。總目載有《補遺》四卷,此本無之。然今世傳本並同,蓋當日本有錄無書,非闕佚也。 宛雅十卷續宛雅八卷宛雅三編二十四卷(浙江巡撫採進本)1 《宛雅》十卷,明梅鼎祚編。所載皆自唐至明宣城之詩,凡九十二家2。《續宛雅》八卷,國朝蔡蓁春、施閏章同編。采明嘉靖以後至崇禎末年諸作,以續鼎祚所集,凡六十五家3。後施念曾、張汝霖又蒐採唐、宋諸詩為二集所遺者,益以國朝之作,為《宛雅三編》二十四卷。所補凡唐三人,五代一人,宋三人,元五人,明三十人,國朝二百十五人。閨閣,明一人,國朝三人。方外,唐五人,宋三人,元一人,明三人,國朝五人。妓女,唐一人,附聯句、逸句一卷,詩話三卷,視前二集為完備,惟近詩所錄稍繁。蓋選錄一地之詩者,大勢類然,不但斯集也。蓁春始末未詳。閏章有《矩齋雜記》,汝霖有《澳門志略》,皆已著錄。念曾號竹窻,閏章孫也4。 【彙訂】 1.據吳慰祖《四庫採進書目》,《總目》所據為清乾隆十四年西陂草堂刻本,題作《宛雅初編》八卷《宛雅二編》八卷《宛雅三編》二十四卷。 2.正文前《宛雅初編總目》云:“詩八卷,共六百四十六首。人九十一人:唐二人,宋九人,元五十九人,明二十一人。”則“九十二家”誤。 3.正文前《宛雅二編總目》云:“詩八卷,共四百五十一首。人七十三人:明嘉靖十二人,明隆、萬四十三人,明天、崇十八人。”則“六十五家”誤。 4.《宛雅三編》卷首梅谷成序及卷末龍谿孫喆之跋皆稱念曾為施閏章曾孫。卷六選施閏章詩若干,前題“曾孫念曾、芸野張汝霖編輯”。(徐大軍:《<四庫全書總目>集部存目提要辨證》) 文致無卷數(内府藏本) 明劉士鏻編。士鏻,杭州人。崇禎辛未進士。是集輯漢、魏、六朝以至明人所著,通為一書。不分卷數,但别為十有七門。詮次頗傷於蕪雜,無所取裁1。 【彙訂】 1.“無所取裁”,殿本無。 史漢文統十五卷(内府藏本) 明童養正編。養正字聖功,會稽人。是集序稱丙子,凡例稱竣於乙亥,均不著年號。卷端有“王思任鑒定”字,凡例中又稱張采,則崇禎八年、九年也。凡《史記統》五卷,删節《史記》,多所未安。《西漢文統》五卷,《東漢文統》五卷,分錄兩漢之文。而《漢書》則附於東漢中,又與《史記》例異。相其評點,蓋坊刻射利之本也。 同時尚論錄十六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明蔡士順編。士順,蘇州人,由國子監生官福建按察司照磨。此錄成於崇禎丁丑,所輯皆東林諸人詩文。以科目先後為序,始萬曆甲戌,終崇禎辛未。 南園五先生集二卷(安徽巡撫採進本) 明葛徵奇編。徵奇有《蕪園詩集》,已著錄。初,嘉靖乙丑,陳暹合刻孫蕡、王佐、黄哲、李德、趙介五人之詩為《廣中五先生集》。崇禎丁丑,徵奇以御史巡撫廣東,又訂正而重刻之1。 【彙訂】 1.丁丑為崇禎十年。雍正《廣東通志》卷二七《職官志》“巡按御史”條云:“葛徵奇,浙江海寧人,進士,(崇禎)十年任。”又據《明史·陳士奇傳》,崇禎十五年,葛徵奇為四川按察司副使,崇禎十年丁丑不當已官至巡撫。(楊武泉:《四庫全書總目辨誤》) 三忠文選十六卷(内府藏本) 明胡接輝編。接輝字篤父,廬陵人。官監察御史。是編成於崇禎丁丑,選錄宋胡銓、周必大、文天祥之文。曰“三忠”者,以銓諡忠簡,必大諡文忠,天祥諡忠烈也。按廬陵原有三忠堂,一為歐陽文忠修,一為楊忠節邦乂,一為胡忠簡銓,建於嘉泰四年,周必大為之序。岳珂《桯史》載其始末甚詳1。邦乂以節義著,其文不傳。修集則固具在。補以必大、天祥,當合為四。接輝增周文而去歐陽,殆未詳考《平園集》歟?卷首序文,一為李建泰,一為阮大鋮,一為楊文驄2。以是三人弁冕三忠,殊嫌著穢,不知當日何以氣類相從?如斯巧合,斯亦可異也已。 【彙訂】 1.楊邦乂諡忠襄,見《桯史》卷一一《三忠堂記》、羅大經《鶴林玉露》甲編卷三“前輩志節”條及《宋史》本傳。(楊武泉:《四庫全書總目辨誤》) 2.胡接輝崇禎丁丑自刻本《里先三忠先生文選》十四卷,卷首有李建泰、周鳳祥、戴澳、侯峒曾、阮大鋮、陳函輝、楊文驄八人之序。(徐大軍:《<四庫全書總目>集部存目提要辨證》) 小瀛洲社詩六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錢孺穀、鍾祖述同編。嘉靖中,襄陽府知府徐咸致仕歸海鹽,築園城闉,名小瀛洲。招同邑布衣朱朴、思南府知府錢琦、福建布政使吳昂、布衣陳鑑、海寧指揮使劉銳、濟南府知府鍾梁、龍巖縣知縣陳瀛、僧永瑛,並咸兄光澤縣知縣泰,共十人,為社會,飲酒賦詩。陳詢為繪圖,而咸自作記。崇禎己卯,琦孫孺穀、梁孫祖述輯十人之詩為此集。孺穀又各為小傳,列於首卷。 成氏詩集五卷(直隸總督採進本) 明大名成氏之家集也。一曰《適和堂初集》,成宰撰;一曰《適和堂繼集》,宰子之蓮撰;一曰《東壁園詩集》,蓮仲子仲龍撰;一曰《鷦鷯園集》,蓮季子少龍撰;一曰《永言集》,仲龍之子象珽撰。前四集皆稱象珽纂錄,象珽集則稱倪元璐、王思任、蔣鳴玉三人選。則此集象珽所合刻也。 玉臺文苑八卷續玉臺文苑四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玉臺文苑》,明江元禧編。《續集》,江元祚編。二人兄弟,而元禧自署曰醴陵,元祚自署曰横山。疑元禧自託江淹後,襲其侯國之名也。其書錄女子之文自周訖明,中閒多采小説傳奇。如張麗貞《上太守書》之類,至為猥雜。又如魏文帝《寡婦賦序》曰:“為丁廙妻作”,此乃直作“丁廙妻”。梁元帝《為妾宏〔弘〕夜姝謝東宫賚合心花釵啟》,此乃直作“宏夜姝”,又誤“姝”為“珠”。宋李清照即李易安,此乃分為二人。唐侯莫陳邈妻鄭氏乃三字復姓,此乃誤為陳邈1。又如《漢武内傳》、《神仙傳》、《真誥》之屬,皆純構虚詞,託言神怪。此本乃題曰漢西王母、漢上元夫人、漢麻姑、晉右英夫人、晉九華安妃,尤為不經矣。 【彙訂】 1.“誤”,殿本作“譌”。 漢魏名文乘無卷數(江蘇巡撫採進本) 明張運泰、余元熹同編。二人皆閩中書賈也。所錄凡六十家,蓋雜採何鏜《漢魏叢書》、張溥《百三家集》二書合併而成。惟增公孫宏文,偽題曰《公孫子》;趙充國文,偽題曰《趙營平集》;又改東方朔文為《吉云子》而已。 元四家詩二十六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明毛晉編。晉有《毛詩陸疏廣要》,已著錄。是編凡虞集詩八卷,楊載詩八卷,范梈詩七卷,揭傒斯詩三卷。集詩乃晉以意摘鈔,非其完本。且四家各有專集,亦無庸此合編也。 吳興藝文補四十八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董斯張、閔元衢、韓千秋同編,而韓昌箕為校錄刊刻。斯張有《吳興備志》,元衢有《歐餘漫筆》,皆已著錄1。千秋字聖開,昌箕字仲弓,並烏程人。是書採錄自漢至明藝文之有關湖州者,彙為一編,以補舊志所未備。其自唐以前為斯張手輯,宋、元以後則元衢、千秋諸人共成之。所採錄前代頗詳,而明代則漸濫,亦志乘之通病也。 【彙訂】1.《總目》卷一二八著錄閔元衢撰《歐餘漫錄》。且依《總目》體例,當作“元衢有《羅江東外紀》,已著錄”。 十六名家小品三十二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陸云龍編。云龍字雨侯,錢塘人1。是編評選屠隆、徐渭、李維楨、董其昌、湯顯祖、虞淳熙、黄汝亨、王思任、袁宏道、文翔鳳、曹學佺、陳繼儒、袁中道、陳仁錫、鍾惺、張鼐十六家之文,每篇皆有評語。大抵輕佻獧薄,不出當時之習。前有何偉然序,偉然即嘗刻《廣快書》者,宜其氣類相近矣。 【彙訂】 1.《江南通志》卷一二九《選舉志》謂無錫人,萬曆七年舉人,當從。(王兆鵬:《詞學史料學》) 唐詩韻彙無卷數(江蘇巡撫採進本) 明施端教編。端教有《讀史漢翹》,已著錄。是書采唐人近體諸詩,以上下平韻隸之,大抵取供集句者之用。前有王震序,稱其集句為絕藝。可知是書所由作矣。 文字會寶無卷數(江蘇巡撫採進本) 明朱文治撰。文治字簡叔,錢塘人。是書取前代之文,浼善書者書之,人各一篇,裒而成集。據其凡例,書家姓氏悉從文之朝代後先,遞為序次。而篇目則王勃在江淹之前,劉禹錫在駱賓王之前,李華在李白之前,邱遲、唐太宗在終軍、范蔚宗之前,而《阿房宫賦》又誤杜牧為杜甫。斯皆事在耳目之前,不煩稽考,而顛倒如此1。其字畫亦傳刻失真。既非總集,又非法帖,更為兩無所取也。 【彙訂】 1.“如此”,殿本作“如斯”。 集古文英八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明顧祖武編。祖武字爾繩,號纑塘,無錫人。是書裒集古文、賦、表、奏疏之類。其師錢鍾義序曰:“湘離之騷,非不油然忠愛,而聱牙沈晦之詞,非應時制科所急,將别册另存。至如古詩歌行、選律近體,李、杜、高、王、岑、孟諸賢,誠可繼”三百篇”遺響。而佔畢之士,猶當舍旃”云云。是此書特為場屋而作1,可無庸深論矣。 【彙訂】 1.“此”,殿本無。 天台詩選五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許鳴遠編。鳴遠字有望,天台人。自序謂:“天台先正詩多湮没失傳,慮後學並此近今者而失之,因加搜羅1。閒入仙釋及占籍之士。”起南宋迄明,凡二百二十四家。蒐採不可謂不廣。然元以前僅得二十餘人,餘皆明人也。 【彙訂】 1.“搜羅”,殿本作“搜輯”。民國元年活字本此集自序原文作“重加搜補”。 古表選十二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張一卿編。一卿字次公,自號求如居士,涇縣人。是書輯歷代表章,上起六朝之末,下逮於元。然六朝不過庾信、盧思道等數篇,元惟阿嚕臺(原作阿魯臺,今改正)一篇,餘皆唐、宋作也。分八門:曰賀,曰進上,曰辭讓,曰謝官,曰陳請,曰詔賜謝恩,曰遷謫謝恩,曰乞休陳情。末附補遺九篇。其凡例稱:“未入儷偶者,不諧聲律者,簡儉無可取材者,文義無關制學者,並經裁汰。”則為場屋擬表作矣。凡本題事實及引用典故皆略為註釋,而不著出典。殊不出兔園册子錮習1。 【彙訂】 1.“殊不出兔園册子錮習”,殿本無。 唐詩近體集韻三十卷(内府藏本) 明施重光編。重光字慶徵,里貫未詳。是集以唐人近體分上、下平三十韻編次。案上、下平聲分三十部,乃劉淵《壬子新刊禮部韻略》所並,與唐韻不同1。唐人私相歌詠者,又與官韻不同。如東、冬二部,蕭、肴、豪三部,鹽、咸二部,皆互有出入。此書及《唐詩韻彙》均以宋韻分隸唐律,不免時有牽混。而此書之漏略,則又出《韻彙》下焉。 【彙訂】 1.“平水韻”乃金朝人王文鬱所撰,劉淵僅刊書人而已。(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 唐詩廣選七卷(内府藏本) 明淩宏〔弘〕憲編。宏憲始末未詳。初,李攀龍撰《詩删》,王世貞序之。後坊閒割其中所錄唐詩刊行,别題曰《唐詩選》,已非於鱗之舊。宏憲又病其無評點,乃雜摭諸家之評,綴於簡端,以朱墨版印之,改題此名。蓋坊刻翻新之技耳。 西園遺稾無卷數(安徽巡撫採進本) 明汪茂槐編。茂槐字廷植,績谿人。以歲貢授宜陽主簿。是編一曰《康范詩集》,宋汪晫撰,一曰《北遊詩集》,宋汪夢斗撰,皆已著錄。茂槐為二人裔孫,復合而刻之。西園者乃汪氏所居里名也。後有《外集》,則宋蘇軾贈汪覃,蘇轍贈汪琛、汪宗臣諸人之詩。以其皆為汪氏而作,故亦附之於末云。 海虞文苑二十四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明張應遴編。應遴字選卿,常熟人。是書輯其鄉有明一代賦、詩、雜文,以類敘次而成。其中如桑悦《兩都賦》,朱彝尊修《日下舊聞》未見其本。牟俸《請興水利疏》,《續文獻通考》及《明史·河渠志》皆載之,而不及此之詳盡。明之中葉,嘗平減蘇松賦役,載在《明史·食貨志》,而與此略有異同。張洪《與緬甸五書》,亦較《明史》列傳為備。特時代既近,牽於鄉曲之恩怨,不免有所濫收。蓋凡輯一鄉之文者,均不免此失,亦其勢然也。 荆谿外紀二十五卷(安徽巡撫採進本) 明沈敕編。敕字克寅,宜興人。是編輯錄其邑藝文人物,上起漢,下迄明。凡詩十一卷,詞、賦、碑銘、序、奏議、書、題跋各一卷,記、傳各二卷,風土記拾遺、紀遺雜説各一卷附焉1。採摭頗為詳贍。惟詩以絕句居律體前,律體居古風前,稍為失次。又四言亦謂之絕句,而七言古詩之外又别出歌、行為二門,亦非體例。至所列諸傳,皆採之正史及地志。以為紀錄人物,則挂漏太多;以為藝文之一體,則此種例不入集。尤為進退無據矣。 【彙訂】 1.《總目》所列僅二十四卷,此集卷二十一至二十三皆為傳。 名媛彙詩二十卷(内府藏本) 明鄭文昂編。文昂始末未詳。閨秀著作,明人喜為編輯。然大抵輾轉剿襲,體例略同。此書較《名媛詩歸》等書,不過增入雜文,其餘皆互相出入,譌謬亦復相沿。魯、衛之閒,固無可優劣也1。 【彙訂】 1.是編實為收錄女詩最多的詩歌總集。(郭海文:《試論“七絕”是唐五代女性詩人最喜用的詩歌體裁》) 漢鐃歌發一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董説編。説有《易發》,已著錄。是書取《漢鐃歌》十八章,反復解説。首論大意,次論韻1,次論音2。其論韻則有伏、有擊、有進退、有同攝、有同母同入。論音本《周禮》三宫之説,按宫、商、角、徵、羽,篇分章位,章分句位。立説殊為創闢。然沈約嘗言《漢鐃歌》“大字為詞,細字為聲3”。後來聲詞合寫,不復可辨,遂無文義可尋,但存其聲而已。自唐後樂府失傳,新題迭作,於是並聲而亦亡之。説不知聲詞合寫之源,而强為索解,已迷宗旨。至《鐃歌》乃鼓吹之曲,但奏其音而不歌其詞。故十八章或韻或不韻,亦猶《風》、《雅》皆有韻而《頌》不盡韻也。説一概强為叶讀,非惟不知古音,亦並不知樂府體裁矣。 【彙訂】 1.殿本“次”下有“為”字。 2.殿本“次”下有“為”字。 3.此係《樂府詩集》卷十九《宋鼓吹鐃歌三首》題解語,非沈約之言。(王運熙:《漢魏六朝樂府詩研究書目提要》) 翰墨鼎彝十卷(江蘇周厚堉家藏本) 不著編輯者名氏,但標曰“車書樓選刻”。卷首有金谿聶文麟序,稱:“養恬集輯古名公牘札,溯周而下,迄於宋、元,莫不詳加訂正”,亦不知養恬為誰也。所錄皆踳駁不倫。如《左氏傳》所載諸辭命問答,如“薛侯長滕”之類,特假言詞,非寓書策。且出於左氏潤飾之文。乃至指為其人之牋劄,標署其姓名,殊為杜撰。其他顛倒舛謬,更不可縷舉。蓋書肆射利之本耳。 吟堂博笑集五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不著編輯者名氏。雜採隋、唐以來閨閫之作,以死節、勸戒、奇遇、題詠、寄情分為五類。惟首二卷尚有裨風教,然采擇亦頗疏舛。其後三卷則多鄙穢之詞,不出小説家言矣。 二十六家唐詩無卷數(内府藏本) 不著編輯者名氏。二十六家者,李嶠、蘇頲、虞世南、許敬宗、李頎、王昌齡、崔顥、崔曙、祖詠、常建、嚴武、皇甫冉、皇甫曾、權德輿、李益、司空曙、嚴維、顧況、韓翊1、武元衡、李嘉祐、耿湋、秦系、郎士元、包何、包佶也。所選詩甚寥寥。於唐人之中獨錄此數家,亦未知何所取義。前後無序跋,惟目錄後題曰:“姑蘇吳時用書,黄周賢、金賢刻”。疑明末書賈所為云2。 【彙訂】 1.“韓翊”乃“韓翃”之誤。此編收有“韓君平”一集,君平乃名列“大曆十才子”的韓翃之字。(徐大軍:《<四庫全書總目>集部存目提要辨證》) 2.明嘉靖三十三年甲寅江夏黄氏浮玉山房刻本有黄姬水、黄貫曾、皇甫沖序,卷末及目錄末或有刻工:“吳時用書,黄周賢、金賢刊”。可知係嘉靖閒黄貫曾輯刻,非“明末書賈所為”。(杜澤遜:《四庫存目標注》) 三蘇文粹七十卷(内府藏本) 不著編輯者名氏,前後亦無序跋,其曰《文粹》,蓋仿陳亮《歐陽文粹》例也。凡蘇洵文十一卷,蘇軾文三十二卷,蘇轍文二十七卷。所錄皆議論之文,蓋備場屋策論之用者也1。 【彙訂】 1.“者也”,殿本無。 賦苑八卷(兵部侍郎紀昀家藏本) 不著編輯者名氏。前有蔡紹襄序,但稱曰李君,不著歲月1。凡例稱:“甲午歲始輯”,亦不署年號。相其版式,是萬曆以後書也。所錄諸賦,始於周荀況,終於隋蕭皇后,以時代為編次。大抵多取之《藝文類聚》諸書,故往往殘闕。又次序顛倒殊甚,黄香《九宫賦》已見於漢,又見於南北朝中,題其字曰黄文疆。張超《誚青衣賦》已見於漢,改其題曰《譏青衣賦》,改其名曰張安超,又見於南北朝中,仍其故題,而題其字曰張子並。至公孫《乘月賦》,則一見漢,一見南北朝,顯然復出,亦全不檢。蓋明季選本大抵如斯也。 【彙訂】 1.普林斯頓大學葛思德東方圖書館藏明萬曆刊本《賦苑》八卷,有茅國縉序,云:“吳郡李漸卿氏……嘗輯古賦八卷……命之曰《賦苑》。”《千頃堂書目》卷三十一著錄李鴻《賦苑》八卷,註云:“字漸卿,吳人。”(王重民屈萬里:《普林斯頓大學葛思德東方圖書館中文善本書志》) 諸儒文要八卷(内府藏本) 不著編輯者名氏。所錄周、程、張、朱及陸九淵、張栻、楊簡、陳獻章、王守仁十家之文,凡八十篇。而朱子與守仁居其半,皆講學之言1。 【彙訂】 1.明黄虞稷《千頃堂書目》卷十一著錄:“唐順之《諸儒要語》十卷,又《諸儒文要》八卷。”《總目》卷九六著錄唐順之所編《諸儒語要》二十卷,云:“是編采諸儒之言,十四卷以前以人分,凡周子、二程子、張子、謝良佐、楊時、胡宏、朱子、張栻、陸九淵、楊簡、王守仁十有二家。十五卷以下以類分,其為某人之言或註或不註,閱之殊不甚了了。”或《千頃堂書目》所錄二書即由此書割裂重分而成。(徐大軍:《<四庫全書總目>集部存目提要辨證》) |
梦远书城(guxuo.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