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远书城 > 总集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 上页 下页
卷一百五 子部十五


  卷一百五 子部十五

  醫家類存目

  素問運氣圖括定局立成一卷(兩淮鹽政採進本)

  明熊宗立撰。宗立字道軒,建陽人,劉剡之門人也(剡,永樂中人,有《四書通義》,已著錄)1。好講陰陽醫卜之術。是書以《素問》五運六氣之説編為歌辭。又有“天符歲會”之説,以人生年之甲子,觀其得病之日氣運盛衰,決其生死。醫家未有用其法者。蓋本五運六氣,以生剋制化推其王相休囚而已,初無所徵驗也。

  【彙訂】

  1.劉剡為王逄門人,逄正統閒舉經明行修,則剡亦正統閒人。熊宗立乃正統至成化閒人,説詳卷一三〇《居家必用事類全集》條訂誤。(王重民:《中國善本書提要》)

  素問鈔補正十二卷(浙江巡撫採進本)1

  明丁瓚編。瓚字點白,鎮江人。嘉靖丁丑進士2,官至温州府知府。初,滑壽著《素問鈔》,歲久傳寫多譌。瓚因其舊本,重為補正,復兼採王冰原註以明之。凡十二門,悉依壽書舊例。又以《五運六氣主客圖》並《診家樞要》附於後。

  【彙訂】

  1.在《各省進呈書目》中著錄於《浙江省第九次進呈書目》與《浙江採集遺書總錄》,又見於《二老閣進呈書》,則應為浙江鄭大節家藏本,作“浙江巡撫採進本”誤。(江慶柏:《四庫全書私人呈送本中的鄭大節家藏本》)

  2.嘉靖無丁丑,正德十二年丁丑科進士有丹徒丁瓚。雍正《江南通志》卷一二二《選舉志》、乾隆《鎮江府志》卷二九《進士篇》、光緒《丹徒縣志》卷二二《科目志》,所載並同。丹徒為鎮江府附郭縣。(楊武泉:《四庫全書總目辨誤》)

  續素問鈔九卷(兩淮鹽政採進本)

  明汪機撰。機有《鍼灸問對》,已著錄。是編因滑壽《素問鈔》採王冰原註太略,因重為補錄。凡所增入,以“續”字别之。九卷之中分上、中、下三部,上四卷,中一卷,下四卷。其標目悉依滑氏之舊。

  素問註證發微九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馬蒔撰。蒔字仲化,會稽人。其説據《漢志》“《内經》十八篇”之文,以《素問》九卷、《靈樞》九卷當之。復引《離合真邪論》中“九鍼九篇,因而九之”之文,定為九九八十一篇,以唐王冰分二十四卷為誤,殊非大旨所關。其註亦無所發明,而於前人著述多所訾議,過矣。

  素問懸解十三卷(編修周永年家藏本)

  國朝黄元御撰。元御有《周易懸象》,已著錄。是書謂《素問》八十一篇,秦、漢以後始著竹帛,傳寫屢更,不無錯亂,因為參互校正。如《本病論》、《刺志論》、《刺法論》舊本皆謂已亡,元御則謂《本病論》在《玉機真藏論》中,《刺志論》則誤入《診要經中論》1,《刺法論》則誤入《通評虚實論》,未嘗亡也。又謂《經絡論》乃《皮部論》之後半篇2,《皮部論》乃十二正經《經絡論》之正文,如此則三奇經與《氣府論》之前論正經、後論奇經三脈無異。故取以補闕,仍復八十一篇之舊。考言經文錯簡者起於劉向之校《尚書》(見《漢書·藝文志》),猶有古文可據也;疑經文脱簡者始於鄭元之註《玉藻》(見《禮記》註),然猶不敢移其次第。至北宋以後,始各以己意改古書,有所不通,輒言錯簡,《六經》遂幾無完本。餘波所漸,劉夢鵬以此法説《楚詞》。迨元御此註,並以此法説醫經。而漢以來之舊帙,無能免於點竄者矣。揆諸古義,殆恐不然。其註則閒有發明。如五運六氣之南政、北政,舊註以甲、己為南政,其餘八干為北政。元御則謂:“天地之氣東西對待,南北平分,何南政之少而北政之多也。一日之中,天氣晝南而夜北;一歲之中,天氣夏南而冬北。則十二年中,三年在北,三年在東,三年在南,三年在西。在北則南面而布北方之政,是謂北政;天氣自北而南升,在南則北面而布南方之政,是謂南政。天氣自南而北升,則自卯而後,天氣漸南,總以南政統之;自酉而後,天氣漸北,總以北政統之。東、西者,左右之閒氣,故不可以言政。此南、北二極之義。”其論為前人所未及。然運氣之説,特約舉天道之大凡,不能執為定譜以施治療,則亦如太極、無極之爭耳。

  【彙訂】

  1.“診要經中論”乃“診要經終論”之誤。

  2.“皮部論”,殿本作“脾部論”,下同,誤,《黄帝内經素問》有《皮部論篇》第五十六。

  靈樞懸解九卷(編修周永年家藏本)

  國朝黄元御撰。是書亦以錯簡為説。謂《經别》前十三段為正經,後十五段為别經,乃《經别》之所以命名,而後十五段却誤在《經脈》中;《標本》而誤名《衛氣》;《四時氣》大半誤入《邪氣藏府病形》;論《津液五别》誤名《五癃津液别》,此類甚多。“乃研究《素問》,比櫛其辭,使之脈絡環通。”案《靈樞》晚出,又非《素問》之比。説者謂唐人剽取《甲乙經》為之,不應與古書一例錯簡,亦姑存其説可也1。

  【彙訂】

  1.“亦姑存其説可”,殿本無。

  圖註難經八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張世賢撰。世賢字天成,寧波人,正德中名醫也。《難經》舊有吳吕廣、唐楊德操諸家註。宋嘉祐中,丁德用始於文義隱奧者各為之圖,元滑壽作《本義》,亦有數圖,然皆不備。世賢是編於八十一篇篇篇有圖,凡註所累言不盡者,可以披圖而解。惟其中有文義顯然,不必待圖始解者,亦强足其數,稍為冗贅。其註亦循文敷衍,未造深微。

  難經經釋二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國朝徐大椿撰。大椿有《神農本草經百種錄》,已著錄。是書以秦越人《八十一難經》有不合《内經》之旨者,援引經文以駁正之。考《難經》《漢藝文志》不載,《隋志》始著於錄。雖未必越人之書,然三國已有吕博望註本,而張機《傷寒論·平脈篇》中所稱經説,今在“第五難”中,則亦後漢良醫之所為。歷代以來,與《靈樞》、《素問》並尊,絕無異論。大椿雖研究《内經》,未必學出古人上,遽相排斥,未見其然。況大椿所據者《内經》,而《素問》全元起本已佚其第七篇,唐王冰始稱得舊本補之。宋林億等校正,已稱其《天元紀大論》以下與《素問》餘篇絕不相通,疑冰取《陰陽大論》以補所亡。至《刺法》、《本病》二論,則冰本亦闕。其閒字句異同,億等又復有校改,註中題曰“新校正”皆是。則《素問》已為後人所亂,而《難經》反為古本。又滑壽《難經本義》列是書所引《内經》,而今本無之者,不止一條。則當時所見之本,與今亦不甚同。即有舛互,亦宜兩存。遽執以駁《難經》之誤,是何異談《六經》者執開元改隸之本以駁漢博士耶?

  難經懸解二卷(編修周永年家藏本)

  國朝黄元御撰。《難經》之出在《素問》之後,《靈樞》之前。故其中所引經文有今本所不載者(見滑壽《難經本義》)。然其文自三國以來不聞有所竄亂。元御亦謂舊本有譌1,復多所更定2,均所謂我用我法也。

  【彙訂】

  1.“難經之出在素問之後”至“元御”,殿本無。

  2.“復”,殿本無。

  傷寒懸解十五卷(編修周永年家藏本)

  國朝黄元御撰。是書大旨謂漢張機因鍼灸刺法已亡,而著《傷寒論》以治外感之疾。其理則岐黄、越人之理,其法則因岐黄、越人之鍼刺而變通之。立六經以治傷寒,從六氣也;製湯丸以療感傷,守五味也。凡脈法八十三章,六經經證以及入府傳藏之裏證、誤行汗吐下之壞病三百六十八章,外感之類證、汗吐下宜忌八十六章,共五百三十七章,合百十三方。自晉王叔和混熱病於傷寒,後來坊本雜出,又有“傳經為熱,直中為寒”之説,而傷寒亡矣,且簡編亦多失次。因為解其脈法,詳其經絡,考其常變,辨其宜忌,凡舊文之譌亂者,悉為更定。末載駁正叔和《序例》一卷,以糾其失。其持論甚高。考《傷寒論》舊本經王叔和之編次,已亂其原次,元御以為錯簡,較為有據,與所改《素問》、《靈樞》、《難經》出自獨斷者不同。然果復張機之舊與否,亦别無佐證也。

  傷寒説意十一卷(編修周永年家藏本)

  國朝黄元御撰。元御既作《傷寒懸解》,謂論文簡奧,非讀者所能遽曉。乃會通大意,復著此書,以開示初學之門徑。

  金匱懸解二十二卷(編修周永年家藏本)

  國朝黄元御撰。元御謂張機著《金匱玉函經》以治内傷雜病,大旨主於扶陽氣以為運化之本。自滋陰之説勝,而陽自陰升,陰由陽降之理迄無解者。因推明其意,以成此書。於四診九候之法,言之頗詳。

  長沙藥解四卷(編修周永年家藏本)

  國朝黄元御撰。張機《傷寒論》共一百十三方,《金匱玉函經》共一百七十五方,合二書所用之藥共一百六十種。元御各為分析排纂,以藥名、藥性為綱,而以某方用此藥為目,各推其因證主療之意,頗為詳悉。然藥有藥之性味,此不易者也;用藥有用藥之經緯,此無定者也。故有以相輔而用者,有以相制而用者,並有以相反相激而用者1。此當論方,不當論藥。但云:“某方有此藥,為某證而用。某方有此藥,又為某證而用”,是猶求之於筌蹄也。

  【彙訂】

  1.“故有以相輔而用者”至“有以相反相激而用者”,殿本無。

  圖註脈訣四卷附方一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張世賢撰。是編因世傳王叔和《脈訣》而為之圖註。考晁公武《讀書志》曰:“《脈經》十卷,晉王叔和撰。唐甘伯宗《名醫傳》曰:‘叔和,西晉高平人。博通經方,精意診處,尤好著述。’其書纂岐伯、華陀等論脈要訣所成1,敘陰陽表裏,辨三部九候,分人迎、氣口、神門,條十二經,二十四氣、奇經八脈、五臟六腑、三焦四時之疴,凡九十七篇。”《讀書志》又曰:“《脈訣》一卷,題曰王叔和撰。皆歌訣鄙淺之言,後人依託者。然最行於世”云云。據此,則《脈經》為叔和作,《脈訣》出於偽撰。今《脈經》十卷尚有明趙邸居敬堂所刊林億校本,知公武之言不誣。世賢不考,誤以《脈訣》為真叔和書而圖註之。根柢先謬,其他可不必問矣。書末《附方》一卷,皆因脈以用藥。然脈止七表八裏九道,而病則變現無方,非二十四格所能盡。限以某脈某方,亦非圓通之論也。

  【彙訂】

  1.“所成”,殿本作“而成”。衢本《郡齋讀書志》卷十五“王叔和《脈經》十卷”條作“所成”。

  杜天師了證歌一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舊本題唐杜光庭撰。光庭字聖賓,晚自號東瀛子,括蒼人。應百篇舉不第,入天台山為道士。僖宗幸蜀,召見,賜紫衣,充麟德殿文章應制。王建據蜀,賜號廣成先生,除諫議大夫,進户部侍郎。後歸老於青城山。此書題曰“天師”,據陶岳《五代史補》,亦王建時所稱也。考光庭所著多神怪之談,不聞以醫顯,此書殆出偽託,其詞亦不類唐末五代人。錢曾《讀書敏求記》以為真出光庭,殊失鑒别。其註稱宋人高氏、伍氏所作而不題其名。後附《持脈備要論》三十篇,亦不知誰作。多引王叔和《脈訣》,而不知叔和有《脈經》,則北宋以後人矣。

  瘡瘍經驗全書十三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舊本題宋竇漢卿撰。卷首署“燕山竇漢卿”。而申時行序乃稱漢卿合肥人,以瘍醫行於宋慶曆、祥符閒。曾治太子疾愈,封為太師。所著有《竇太師全書》。其裔孫夢麟亦工是術,因增訂付梓云云。考《宋史·藝文志》不載此書,僅有《竇太師子午流註》一卷1,亦不詳竇為何名,疑其説出於附會。且其中治驗皆夢麟所自述,或即夢麟私撰,託之乃祖也2。國朝康熙丁酉,歙人洪瞻巖重刊,乃云得宋刻祕本校之,殆亦虚詞3。

  【彙訂】

  1.《宋史·藝文志》未載《竇太師子午流註》一書。(章鈺:《錢遵王讀書敏求記校證》)

  2.“之”,殿本作“於”。

  3.《元史》卷一五八載竇默字子聲,初名傑,字漢卿,廣平肥鄉人。乃金元閒人,至元十七年卒,贈太師。竇夢麟冒為其後裔,取其書刻之,附入己之治驗,以邀聲價。申時行序文云“宋有竇漢卿者,以瘍醫行於慶曆、祥符之閒,”,將祥符(1008-1016)、慶曆(1041-1048)兩年號倒置,且與竇漢卿(1196-1280)時代不符,顯系偽作。其書與明代《外科啟玄》、《外科正宗》等同一風格,咽喉病、梅毒等症明以後始入醫書或傳入中國,可知實成書於明末。(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幹祖望:《<瘡瘍經驗全書>——偽書話題之三》)

  大本瓊瑤發明神書二卷(浙江鄭大節家藏本)1

  舊本題賜太師劉真人撰,不著其名。前有崇寧元年序,則當為宋徽宗時人。然序稱:“許昌滑君伯仁嘗看經絡專專(案,“專專”二字疑誤,姑仍原本錄之)手足三陰三陽及任督也。觀其圖彰訓釋(案,“圖彰”二字未詳,今亦姑仍舊本),綱舉目張“云云。伯仁,滑壽字也,元人入明,《明史》載之《方技傳》。崇寧中人何自見之,其偽可知矣。書中所言皆鍼灸之法及方藥,蓋庸妄者所託名也。

  【彙訂】

  1.此書應為三卷。(黄龍祥:《中醫古籍版本鑒定常見問題例説》)

  崔真人脈訣一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舊本題紫虚真人撰,東垣老人李杲校評。考紫虚真人為宋道士崔嘉彥。陶宗儀《輟耕錄》稱:“宋淳熙中,南康崔紫虚隱君嘉彥,以《難經》於“六難”專言浮沉,“九難”專言遲數,故用為宗,以統七表八裏而總萬病”,即此書也。宋以來諸家書目不著錄1,焦竑《國史經籍志》始載之。《東垣十書》取以冠首,李時珍已附入《瀕湖脈學》中。至其旁註之評語,真出李杲與否,則無可徵信矣。

  【彙訂】

  1.“著錄”,殿本作“載”。

  東垣十書二十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不著編輯者名氏。其中《辨惑論》三卷,《脾胃論》三卷,《蘭室祕藏》三卷,實李杲之書。《崔真人脈訣》一卷,稱杲批評。其餘六書,惟《湯液本草》三卷,《此事難知》二卷為王好古所撰,其學猶出於東垣。至朱震亨《局方發揮》一卷、《格致餘論》一卷,王履《醫經溯洄集》一卷,齊德之《外科精義》二卷,皆與李氏之學淵源各别。概名為東垣之書,殊無所取。蓋書肆刊本取盈卷帙,不計其名實乖舛耳。

  珍珠囊指掌補遺藥性賦四卷(侍郎金簡購進本)

  舊本題金李杲撰。考《珍珠囊》為潔古老人張元素著,其書久已散佚。世傳東垣《珍珠囊》乃後人所偽託,李時珍《本草綱目》辨之甚詳。是編首載寒、熱、温、平四賦,次及用藥歌訣,俱淺俚不足觀。蓋庸醫至陋之本,而亦託名於杲,妄矣。

  傷寒心鏡一卷(通行本)

  一名《張子和心鏡别集》,舊本題“鎮陽常德編”。德不知何許人,亦不詳其時代。考李濂《醫史·張從正傳》後附記曰:“《儒門事親》十四卷,蓋子和草創之,麻知幾潤色之。常仲明又摭其遺為《治法心要》。”子和即從正之字,知幾為麻革之字1,“仲明”字義與“德”字相符。常仲明者,其即德歟2?若然,則金興定中人也。書凡七篇,首論河閒雙解散及子和增減之法,餘亦皆二家之緒論。

  【彙訂】

  1.知幾為麻九疇之字。其人曾從張子和學醫,易州人,天興元年金亡前夕死於兵亂,見《金史》本傳。麻革,字信之,虞鄉人,天興二年在金南京(今開封)為太學生,捲入“崔立碑”事件,見劉祁《歸潛志》卷五及十二。九疇與革,雖同時且都姓麻,但不可混為一人。

  2.元好問《遺山先生文集》卷二四《常君墓銘》云:“君諱用晦,姓常氏,仲明其字也。”又云:“子德,彰德府宣課使。”元氏《中州集》卷六麻九疇小傳云:“壬辰歲(按即天興元年)遇亂卒,年五十,平山常仲明之子德,葬之小商橋旁,近趙莊。”可知德為仲明之子。(楊武泉:《四庫全書總目辨誤》)

  傷寒心要一卷(通行本)

  舊本題都梁鎦洪編。洪始末未詳,大旨敷演劉完素之説。所列方凡十八,又有病後四方。與常德《傷寒心鏡》皆後人裒輯,附入《河閒六書》之末者。然掇拾殘剩,無所發明。

  流註指微賦一卷(永樂大典本)

  元何若愚撰。若愚爵里未詳。原註有云:“《指微論》三卷,亦是何公所作。探經絡之賾,原鍼刺之理,明榮衛之清濁,别孔穴之部分。然未廣傳於世,於内自取義以成此賦。”則若愚先著《指微論》,又自約其義為此賦,便記誦也。今《指微論》不傳,惟此賦載《永樂大典》中。

  如宜方二卷(浙江巡撫採進本)1

  元艾元英撰。元英,東平人。始末無考。此本為三山張士寧所刊。前有二序,一為至正乙未林興祖作,一為至治癸亥吳德昭作。其書首列《藥石炮製總論》,不過數十味,未免簡略。第一卷述證,自中風至雜病凡三十類。第二卷載方,凡三百有餘。其曰“如宜”者,如某證宜用某湯,某證宜用某圓散是也。其説一定不移,未免執而不化。焦氏《經籍志》、高氏《百川書志》俱不著錄。然相其版式,猶元代閩中所刊,非依託也。

  【彙訂】

  1.此書在《各省進呈書目》中僅著錄於《浙江省第九次進呈書目》與《浙江採集遺書總錄》,又見於《二老閣進呈書》,“浙江巡撫採進本”應為“浙江鄭大節家藏本”之誤。(江慶柏:《四庫全書私人呈送本中的鄭大節家藏本》)

  泰定養生主論十六卷(兩淮鹽政採進本)

  舊本題元洞虚子王中陽撰。其書論婚孕、老幼、陰陽、氣運、節宣之宜,並摘錄脈證、方劑以資調攝,取《莊子》“宇泰定者,發乎天光”及“養生主”之語名之。前有中陽自序及至元戊寅段天祐序,蓋正德閒兵部郎中冒鸞所重刊也。後有楊易跋,謂吳寬集中載中陽為吳人,名珪,字均章,自號中陽老人。生元盛時。年四十,棄官歸隱虞山之下。慕丹術,尤邃於醫。

  類編南北經驗醫方大成十卷(兩淮鹽政採進本)

  舊本題元文江孫允賢撰。本名《醫方集成》。此本為錢曾也是園所藏,猶元時舊刻。目錄末題“至正癸未菊節進德書堂刊行”。前有題識曰:“《醫方集成》一書,四方尚之久矣。本堂今得名醫選取奇方,增入孫氏方中,俾得貫通,名曰《醫方大成》”云云。則坊賈所為,非允賢之舊矣。

  傷寒醫鑒一卷(通行本)

  元馬宗素撰。宗素始末未詳。是書載《河閒六書》中,皆採劉完素之説,以駁朱肱《南陽活人書》,故每條之論皆先朱後劉。大旨皆以熱病為傷寒,而喜寒涼,忌温熱。然《活人書》往往用麻桂於夏月發洩之時,所以貽禍。若冬月真正傷寒,則非此不足以散陰邪,豈可專主於涼洩?未免矯枉過直,各執一偏之見矣。

  雜病治例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劉純撰。純有《玉機微義》,已著錄。是書成於永樂戊子。末附《蘭室誓戒》四則,敘其父橘泉翁受醫術於朱震亨,純承其家學,又從其鄉馮庭榦、許宗魯、邱克容遊,盡得其法。因撮舉綱要,著為一編。分七十二證,每證各標其攻補之法。蓋皆其相傳口訣,故略而弗詳。初無刊本。成化己亥,上元縣知縣長安蕭謙觀政户部時,奉命賞軍甘州,始從純後人得其本,為鋟版以傳。

  傷寒治例一卷(通行本)

  明劉純撰。其體例與《雜病治例》相同,不標六經,亦不分表裏,但以現證九十五種為綱,而每證推其病源與其治法。亦成化己亥蕭謙所刻也。

  醫方選要十卷(兩淮鹽政採進本)

  明周文採編。李時珍《本草綱目》引作“周良采”,字之譌也。其里貫未詳。是書乃其為蜀獻王椿侍醫時,承獻王之命所作,則洪武中人也1。每門皆鈔錄古方,而各冠以論。嘉靖二十三年,通政使顧可學奏進,詔禮部重錄付梓,仍行兩京各省翻刻。前有獻王序及文采自序,並載禮部尚書費寀題覆疏二篇,蓋亦翻刻本也。

  【彙訂】

  1.此書乃弘治八年憲宗第四子興獻王祐杬命周文采所編。獻王及文采序詳記其年月。(丹波元胤:《中國醫籍考》)

  袖珍小兒方十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徐用宣撰。用宣,衢州人。《藝文志稾》作徽州人,蓋字形相近而譌。其書以脈訣為首,方論、鍼灸、圖形次之。總七十二門,六百二十四方,蒐採頗備。惟論斷多襲舊文,無所發明耳。是書作於永樂中。嘉靖十一年贛撫錢宏重刊,以是書原本宋錢乙也。

  安老懷幼書四卷(浙江朱彝尊家曝書亭藏本)

  明劉宇編。宇字志大,河南人。成化壬辰進士,官至山西按察司副使1。初,宋咸淳中,陳直撰《養老奉親書》。元大德閒,鄒鈜續為《壽親養老新書》。黄應紫合為一篇刻之。宇於成化戊戌得其本,宏治庚戌重為刊行,改名《安老書》,仍為三卷。後六年丙辰,復得霅川婁氏《恤幼集》,又補刻於後,總為四卷,題曰《安老懷幼書》。霅川婁氏,明洪武、永樂閒御醫也,宇得之於其曾孫云。

  【彙訂】

  1.《國朝獻徵錄》卷一四引《實錄》云:“劉宇,字至大,河南鈞州人。”王世貞《弇山堂别集》卷四五《内閣輔臣年表》云:“劉宇,字至大,河南鈞州人,由成化壬辰進士,正德四年以少傅,文淵閣學士入。”《明史·劉宇傳》:“劉宇,字至大,鈞州人,成化八年進士,由知縣入為御史……(正德)二年正月,入為左都御史……尋轉兵部尚書,加太子太傅……乃令宇以原官兼文淵閣大學士……乃乞省墓去。”可知劉宇乃鈞州人。鈞州,萬曆後改稱禹州(因避帝諱),屬開封府,不屬河南府(今洛陽市)。其人字至大,今作“志大”,亦誤。又官至文淵閣大學士。《明史》有此人之傳,亦為失書。(楊武泉:《四庫全書總目辨誤》)

  醫學管見一卷(通行本)

  明何瑭撰。瑭號柏齊,懷慶人。宏治壬戌進士,官至南京右副都御史,諡文定。事蹟具《明史·儒林傳》1。是書凡二十二篇,自記謂因讀《素問》及《玉機微義》二書而作。其説皆主於大補大攻,非中和之道。其第十九篇論久病元氣太虚,病氣太盛,當以毒藥攻之,尤不可訓。其論金石藥一條,則名言也。

  【彙訂】

  1.《明史》本傳謂為“武陟人”。《嘉慶一統志》懷慶府人物何瑭條所載同。雍正《河南通志》卷六一《人物·理學·何瑭傳》云:“懷慶衛籍,武陟人。”可知懷慶為衛籍,乃為應試時所定,而實乃武陟人。王世貞《弇山堂别集》卷五三“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條載:“何瑭,河南懷遠衛人,弘治壬戌進士,嘉靖八年由禮部侍郎養病升,未任致仕。”《明史》本傳亦言官至右都御史。(楊武泉:《四庫全書總目辨誤》)

  保嬰撮要八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薛鎧撰。鎧字良武,吳縣人。宏治中官太醫院醫士。是編分門纂輯,於幼科證治最為詳悉。其論乳下嬰兒有疾1,必調治其母,母病子病,母安子安。且云小兒苦於服藥,亦當令母服之,藥從乳傳,其效自捷。皆前人所未發。其子太醫院院使己又以其所治驗附於各門之後,皆低一格書之。後人集己遺書為《薛氏醫案》,此書亦在其中。考卷首蘇州府知府林懋舉序有“請己纂而約之”之語,疑鎧但草創此書,其編纂成帙則實出己手。後人收入己書,蓋由於此。此本為嘉靖丙辰所刊,猶未編《醫案》以前單行之帙也。

  【彙訂】

  1.“疾”,殿本作“病”。

  神應經一卷(浙江朱彝尊家曝書亭藏本)1

  明陳會撰,劉瑾補輯。會字善同,稱宏綱先生。瑾字永懷,號恒菴。均不知何許人。瑾所附論皆冠以“臣”字,亦不知何時進御本也。案宦官劉瑾,武宗時流毒海内,終以謀逆伏誅,斷無人肯襲其姓名者。此書當在正德前矣。所論皆鍼灸之法,有歌訣,有圖,有説,傳寫譌謬,不甚可據。前有《宗派圖》一頁,稱梓桑君席宏達九傳至席華叔,十傳至席信卿,十一傳至會。會傳二十四人,嫡傳者二人,一曰康叔達,一即瑾也。又有席宏達誓詞,謂:“傳道者必盟天歃血,立誓以傳,當於《宗派圖》下註其姓名。如或妄傳非人,私相付度,陰有天刑,明有陽譴”云云。是直道家野談耳。

  【彙訂】

  1.《四庫採進書目》僅《浙江省第五次鄭大節呈送書目》、《浙江採集遺書總錄》著錄此書,作“曝書亭藏本”,疑誤。(杜澤遜:《四庫存目標注》)

  醫開七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王世相撰。世相字季鄰1,號清溪,蒲州人,吕柟之門人也。官延川縣知縣2。是書凡分二十四類。首載《或問》數條,謂醫學至丹溪而集大成。蓋亦主滋陰降火之説者。

  【彙訂】

  1.“季鄰”,殿本作“秀鄰”,疑誤。

  2.清道光十一年《延川縣志》卷三《宦績·知縣》載王世相為山西安邑縣人,清乾隆二十九年《解州安邑縣志》卷八《人物》有傳。

  醫史十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李濂撰。濂有《祥符人物志》,已著錄。是編採錄古來名醫,自《左傳》醫和以下,迄元李杲,見於史傳者五十五人。又採諸家文集所載,自宋張擴以下,迄於張養正,凡十人。其張機、王叔和、王冰、王履、戴原禮、葛應雷六人,則濂為之補傳。每傳之後,濂亦各附論斷。然如醫和診晉侯而知趙孟之死,據和所稱:“主不能御,吾是以云”,蓋以人事天道斷之,而濂以為太素脈之祖。《扁鵲傳》中趙簡子、齊桓公、虢君各不同時,自為《史記》好奇之誤,而濂不訂正。葛洪自屬道家,但偶集方書,不聞治驗,乃一概收入。則陶宏景之撰《名醫别錄》,有功《本草》,何以見遺?褚澄《遺書》偽託顯然,乃不能辨别,反證為真本。至於宋僧智緣,本傳但有“善醫”二字,别無治驗,特乙太素脈知名,與張擴之具有醫案者迥别。載之醫家,尤為濫及。遼濟魯古(案,濟魯古,原作直魯古,今改正)亦更無一事可述,但以“長亦能醫,專事鍼灸”二語,遽為立傳,則當立傳者又何限乎?濂他書頗可觀,而此書乃冗雜特甚,殊不可解。惟其論倉公神醫乃生五女而不生男,其師公乘陽慶亦年七十餘無子,以證醫家無種子之術。其理為千古所未發,有足取焉。

  藥鏡四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蔣儀撰。儀,嘉興人。正德甲戌進士,其歷官未詳1。是編前後無序跋。惟凡例謂:“《醫鏡》之鐫,駢車海内。今梓藥性,仍以鏡名。”其載藥性,分温、熱、平、寒為四部,各以儷語括其主治。後附《拾遺》、《疏原》、《滋生》三賦,以補所未備。詞句鄙淺,徒便記誦而已。

  【彙訂】

  1.明崇禎十四年刻本此書卷端題作“嘉善蔣儀撰”。與王肯堂《醫鏡》四卷合刻者,有其弟云章彥文氏順治丁亥序及康熙二年(1663)自序。而明正德甲戌(1514)進士之蔣儀為南直隸崑山人,占軍籍直隸天津右衛,顯非一人。(謝敬劉毅:《“津人之善醫者蔣儀”真偽考——兼<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子部·醫家類存目>析疑一則》;江曦:《<四庫全書總目>條辨》)

  醫學正傳八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虞摶撰。摶字天民,自號花溪恒德老人,義烏人。是書成於正德乙亥。其學以朱震亨為宗,而參以張機、孫思邈、李杲諸家之説,各選其方之精粹者次於《丹溪要語》之後。復為《或問》五十條以申明之。

  衛生集四卷(兩淮鹽政採進本)

  明周宏撰。宏始末未詳。前有正德庚辰宏自序,復繫以五言律詩一章,詞頗近俚。其論外感法仲景,内傷法東垣,濕熱法河閒,雜病法丹溪,尚屬持平之論。然亦大略如是,未可執為定法也。

  萬氏家鈔濟世良方六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萬表編,其孫邦孚增輯。表有《海寇議》,已著錄。邦孚字汝永,官都督僉事。是編原本鈔集古方,分門别類,凡五卷。邦孚又益以經驗諸方及脈訣、藥性,共為六卷,亦頗有可用之方。至首載吕仙降乩贈詩五首,以美是書,則語怪而不可訓矣。

  攝生衆妙方十一卷(兩淮鹽政採進本)

  明張時徹編。時徹字維靜,鄞縣人。嘉靖癸未進士,官至南京兵部尚書。事蹟附見《明史·張邦奇傳》1。是編分四十七門,標目繁碎。自序云:“每見愈病之方,輒錄而藏之。”蓋隨時鈔集而成,未為賅備。

  【彙訂】

  1.依《總目》體例,當作“時徹有《善行錄》,已著錄”。

  急救良方二卷(兩淮鹽政採進本)

  明張時徹編。分三十九門,專為荒村僻壤之中不諳醫術者而設。故藥取易求,方皆簡易,不甚推究脈證也。

  靈祕十八方加減一卷(浙江巡撫採進本)1

  舊本題德府良醫所良醫濟南胡嗣廉校編。前有嘉靖十七年可泉子序,云:“不知何人所輯”,則嗣廉但校正編次耳,非所撰也。其書以世人多用《和劑局方》,不知加減之用。因以此十八方各詳其因證加減之法,以便於用。然病機萬變,相似者多,但據證以減藥味,似非必中之道,仍與執《局方》者等也。十八方後又附補中益氣湯等四方,共為二十二方,亦不知何人所加。或即嗣廉續入歟?

  【彙訂】

  1.此書在《各省進呈書目》中僅著錄於《浙江省第九次進呈書目》與《浙江採集遺書總錄》,又見於《二老閣進呈書》,“浙江巡撫採進本”應為“浙江鄭大節家藏本”之誤。(江慶柏:《四庫全書私人呈送本中的鄭大節家藏本》)

  心印紺珠經二卷(兩淮鹽政採進本)

  明李湯卿撰。湯卿不知何許人。是書為嘉靖丁未嘉興府知府趙瀛所校刊。上卷曰原道統,曰推運氣,曰明形氣,曰評脈法。下卷曰察病機,曰理傷寒,曰演治法,曰辨藥性,曰十八劑。融會諸家之説,議論頗為純正。惟以十八劑為主,而欲以輕、清、暑、火、解、甘、淡、緩、寒、調、奪、濕、補、平、榮、澀、和、温數字該之,未免失之拘泥。

  運氣易覽三卷(兩淮鹽政採進本)

  明汪機撰。機有《鍼灸問對》,已著錄。是編取《素問》中五運六氣之説詳加辨論,所衍各圖,亦頗有發明。然治病自以脈證為主,拘泥司天在泉,終無當於經旨也。

  痘證理辨一卷附方一卷(兩淮鹽政採進本)

  明汪機撰。前列諸家治痘方法,後引浙中魏氏之説以辨之。自序云:“嘉靖庚寅,痘災盛行。因探索羣書,見有論痘瘡者,纂為一編。”其論痘皆主於火。然痘雖胎火之毒,而虚實異稟,則攻補異宜,又多兼雜證,不可拘以一説也。

  養生類要二卷(兩淮鹽政採進本)

  明吳正倫撰。正倫字子敘,自號春巖子,歙縣人。鄭若庸嘗為作小傳,則嘉靖中人也。是書上卷載導引訣、衛生歌及鍊紅鉛、秋石之法,下卷分春夏秋冬諸證宜忌合用方法。蓋兼涉乎道家之説者也。

  志齋醫論二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高士撰。士字志齋,鄞縣人。是書作於嘉靖中。上卷專論痘疹,下卷雜論陰陽六氣,血脈虚實。其説云:“今之醫者多非丹溪,而偏門方書盛行”。則亦以朱氏為宗者矣。

  經驗良方十一卷(通行本)

  明陳仕賢編。仕賢字邦憲,福清人。嘉靖壬戌進士1,官至副都御史。其書首載醫旨、脈訣、藥性,别為一卷。次為通治諸病門,如太乙紫金丹、牛黄清心丸之類。次分雜證五十二門,皆鈔錄舊方,無所論説。自序稱與通州醫官孫宇考定而成云。

  【彙訂】

  1.壬戌為嘉靖四十一年,檢雍正《福建通志》卷三六《選舉志》嘉靖四十一年進士科無此人。據《進士題名碑錄》,福建福清人陳仕賢,乃嘉靖十一年(壬辰)二甲第四十名進士。雍正《福建通志》所載中進士第之年代同。(楊武泉:《四庫全書總目辨誤》)

  丹溪心法附餘二十四卷(内府藏本)

  明方廣撰。廣字約之,號古齋,休寧人。是書成於嘉靖丙申。因程用光所訂朱震亨《丹溪心法》贅列附錄,與震亨本法或相矛盾。乃削其附錄,獨存一家之言,别以諸家方論與震亨相發明者分綴各門之末。然均非震亨之原書矣。

  避水集驗要方四卷(浙江巡撫採進本)1

  明董炳撰。炳字文化,泗州人。是編以常用有驗之方,分類裒輯,無所闡發。其所用之藥有積雪草者,《本草》所未詳,特為具其圖形,述其功效。然藥類至多,惟在善用,正無取乎蒐羅新異,自誇祕授也。其以“避水”名者,蓋隆慶丙寅淮水決2,炳避居樓上,以成是書。末附柳應聘撰《玉鶴翁傳》一篇,備載炳父相治醫事。玉鶴,相之自號,故炳又號懷鶴云。

  【彙訂】

  1.此書在《各省進呈書目》中僅著錄於《浙江省第九次進呈書目》與《浙江採集遺書總錄》,又見於《二老閣進呈書》,“浙江巡撫採進本”應為“浙江鄭大節家藏本”之誤。(江慶柏:《四庫全書私人呈送本中的鄭大節家藏本》)

  2.丙寅為嘉靖四十五年,明世宗死於是年十二月庚子(十四日),其子於當月壬子(二十六日)即位,改次年為隆慶元年,見《明史·世宗紀》。隆慶僅六年,故隆慶無丙寅。(楊武泉:《四庫全書總目辨誤》)

  上池雜説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明馮時可撰。時可有《左氏釋》,已著錄。此乃其雜論醫學之書。大意主於温補,伸東垣而抑丹溪。亦偏於一隅之見者也。

  傷寒指掌十四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皇甫中撰。中字雲洲,仁和人。其書原始《内經》1,發明仲景立法之意,於諸家議論獨推陶華。第十三卷載《節菴殺車槌法》中,識於後云:“先君菊泉與陶翁厥嗣廷桂善,嘗得其所著《務寒瑣言》及《殺車槌法》,傳心之祕旨”云云。然節菴《六書》至今為傷寒家所詬厲,則此書抑可知也。

  【彙訂】

  1.“原始”,殿本作“原本”。

  鍼灸大全十卷(内府藏本)

  明楊繼洲編。繼洲萬曆中醫官,里貫未詳。據其刊版於平陽,似即平陽人也。是書前有巡按山西御史趙文炳序1,稱文炳得痿痺疾,繼洲鍼之而愈。因取其家傳《衛生鍼灸元〔玄〕機祕要》一書,補輯刊刻,易以今名。本朝順治丁酉,平陽府知府李月桂以舊版殘闕,復為補綴。其書以《素問》、《難經》為主,又肖銅人像,繪圖立説,亦頗詳賅,惟議論過於繁冗。

  【彙訂】

  1.明萬曆二十九年趙文炳刊本王國光序稱“三衢楊子繼洲”,又卷一“鍼道源流”節著錄《玄機祕要》一書,云:“三衢繼洲楊濟時家傳著集”。則繼洲名濟時,衢州人。(王重民、屈萬里:《普林斯頓大學葛思德東方圖書館中文善本書志》)

  醫學六要十九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張三錫撰。三錫字叔承,應天人。是編成於萬曆乙酉。以醫學大端有六,分别論列。首《四診法》一卷,次《經絡考》一卷,次《病機部》二卷,次《本草選》六卷,次《治法彙》八卷,次《運氣略》一卷。自謂博採羣書,各彙其要。然雜錄舊文,無所折衷。王肯堂敘以“醫聖”稱之,過矣。

  删補頤生微論四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李中梓撰。中梓字士材,華亭人。是編初稿定於萬曆戊午,已刊版行世。崇禎壬午,又因舊本自訂之,勒為此編。凡二十四篇,曰三奇,曰醫宗,曰先天,曰後天,曰辨妄,曰審象,曰宣藥,曰運氣,曰臟腑,曰别證,曰四要,曰化源,曰知機,曰明治,曰風土,曰虚癆,曰邪祟,曰傷寒,曰廣嗣,曰婦科,曰藥性,曰醫方,曰醫藥,曰感應,門類頗為冗雜1。《三奇論》中兼及道書修鍊,如去三尸、行呵吸等法,皆非醫家本術也。

  【彙訂】

  1.明崇禎十五年刻本此集卷四有“醫方論第二十二”,後為“醫案論第二十三”,其中列“吏部少宰蔣恬菴”、“屯田孫待御瀟湘夫人”、“徽州太學方經儒”等三十例病症,卷首《總目並凡例》亦云:“述案三十條,皆症之變者,而常者不贅也”。可知作“醫藥”誤。(胡露:《<四庫全書總目>子部存目補正》)

  雷公炮製藥性解六卷(通行本)

  舊本題明李中梓撰。凡金石部三十三種,果部十八種,穀部十一種,草部九十六種,木部五十七種,人部十種,禽獸部十八種,蟲魚部二十六種1。每味之下各有論案。其稱“雷公”云者,蓋採《炮炙論》之文别附於末。考宋雷斅《炮炙論》三卷,自元以來,久無專行之本,惟李時珍《本草綱目》載之差詳。是篇所採猶未全備,不得冒雷公之名。又《江南通志》載中梓所著書有《傷寒括要》、《内經知要》、《本草通原》、《醫宗必讀》、《頤生微論》凡五種,獨無是書。卷首有“太醫院訂正姑蘇文喜堂鐫補”字2,亦坊刻炫俗之陋習。殆庸妄書賈隨意裒集,因中梓有醫名,故託之耳。

  【彙訂】

  1.明天啟二年刻本此集“草部”分上、中、下三卷,草部上四十二種,草部中五十四種,草部下五十四種,則草部凡一百五十種也。又“木部”下有“菜部”(卷六),凡十種。又目錄中“禽獸部”為十八種,然其卷六正文中此部實十九種,“雄雀”下有“雀卵”一種,目錄中漏載。(胡露:《<四庫全書總目>子部存目補正》)

  2.“卷首有”,殿本作“卷端”。

  魯府祕方四卷(兩淮鹽政採進本)

  明劉應泰編1。應泰嘗為魯王府侍醫,其里貫未詳。是書分福、壽、康、寧四集。首載五言《贊》一首,以頌魯王。其餘皆分類隸方,亦罕奇祕。末載《延生》、《勸世》等箴,尤與醫藥無關2。前有萬曆甲午魯王序。考《明史·諸王傳》,魯荒王檀八世至敬王壽鏳,於萬曆二十二年嗣封。是年歲在甲午,蓋即壽鏳,故其序自稱魯王八代孫也3。

  【彙訂】

  1.國家圖書館藏明鈔《新刊魯府祕方》四卷,前有萬曆二十二年(甲午)魯王序云:“余……拔其最良者,因病分類,輯為四卷。”則此書實為魯王自行編撰。(杜澤遜:《四庫存目標注》)

  2.今存明鈔《新刊魯府祕方》四卷,首載《禁方括》一首,曰:“魯藩仁主,心同天地,忠孝賢明,精金美玉。時值饑饉,疊施賑齋。積善累德,陰功普被……刊布天下,咸沾恩惠。國泰民安,功垂萬世。”明為四言詩。又卷四末有《延年廿箴》、《勸世百箴》。(胡露:《<四庫全書總目>子部存目補正》)

  3.魯王序末署:“萬曆甲午歲仲春之吉皇明八代孫魯王三畏堂書於存心殿”,據《明史》卷二一六《諸王傳》,明太祖八代孫魯王為朱頤坦。《明實錄》載朱頤坦於萬曆二十二年甲午七月甲辰薨逝。而據《明史·諸王世表》,朱壽鏳為頤坦庶六子,萬曆二十四年方襲封,為太祖九世孫。(杜澤遜:《四庫存目標注》)

  普門醫品四十八卷附醫品補遺四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王化貞撰。化貞字肖乾,諸城人。萬曆癸丑進士,官至僉都御史,巡撫遼東。以僨事伏誅。事蹟附見《明史·熊廷弼傳》。是編摘錄《本草綱目》諸方,參以諸家論述,詳列病證,分類彙編。每門冠以總論,但有證候而不載診法。其凡例謂是書為不知醫者設。然望聞問切,猶或審證未真,用藥多舛。況舍脈而論方,則虚實寒熱之相似者,其誤必多。執影響之見而苟冀一效,其貽誤封疆,亦此學問矣。

  孫氏醫案五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孫泰來、孫明來同編。二人皆休寧孫一奎之子1。是編即所輯一奎醫案也。凡《三吳治驗》二卷,《新都治驗》二卷,《宜興治驗》一卷。不分證而分地,蓋以治之先後為次。一奎深究醫理,其議論多見於《赤水元珠》、《醫旨緒餘》,皆已著錄。是編宗旨具載二書之中,且旁文多於正論,亦為冗漫。蓋大意主於標榜醫名,而不主於發揮醫理也。

  【彙訂】

  1.明萬曆孫泰來等刻本此集中《三吳治驗》卷首題:“明新安生生子孫一奎文垣甫輯,門人余煌、子泰來、朋來同閱梓”,孫一奎族姪燁《族叔生生子醫案小序》亦云:“叔始因余言而翻然首肯,乃其二子泰來、朋來欣欣色喜……”皆作“朋來”,而非“明來”。《赤水玄珠》屢言“孫仲子泰來曰”云云、“孫季子朋來曰”云云,亦可證作“明來”誤。“泰來”、“朋來”,皆出《周易》。《易·復》:“朋來無咎”。作“明來”不可解矣。(胡露:《<四庫全書總目>子部存目補正》)

  河閒六書二十七卷(通行本)

  明吳勉學編。勉學字肖愚,歙縣人。是編裒輯金劉完素之書,凡《原病式》一卷,《宣明論方》十五卷,《保命集》三卷,《傷寒醫鑑》一卷,《傷寒直格》三卷,《傷寒標本》二卷,附《傷寒心要》、《傷寒心鏡》各一卷。名為“六書”,實八書也。其中多非完素所作,已分别各著於錄。今存其總目於此,以不没勉學綴輯刊刻之功焉。

  折肱漫錄六卷(兩淮鹽政採進本)

  明黄承昊撰。承昊字履素,號闇齋,秀水人。黄洪憲之子也。萬曆丙辰進士,官至福建按察使。承昊體羸善病,因參究醫理,疏其所得,以著是書。分養神、養氣、醫藥三門1。其論專主於補益,未免一偏。

  【彙訂】

  1.明崇禎刻本此集書前《小引》云:“蓋取‘三折肱成良醫’之義,一曰養神,一曰養形,一曰醫藥。”書中卷二至卷三即為養形篇。作“養氣”不確。(胡露:《<四庫全書總目>子部存目補正》)

  運氣定論一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董説撰。説有《易發》,已著錄。是編凡四論八圖。辨《素問》所論運氣當在《六元正紀大論》,原文久佚。故晉皇甫謐作《甲乙經》,隋全元起註《素問》,皆云亡失。唐王冰始私採《陰陽大論》七篇補之,詭云祕藏書本。劉守真、楊子建遞變其説,亦皆乖謬。因著此書以闢之。定以六氣為經,五運為緯,氣靜運動,上下周流,天始於甲,地始於子,數窮六十,循環無端。其説甚辨。然運氣之主病,猶之分野之占天,以為不驗,亦有時而中;以為必驗,又有時不然。天道遠,人事邇,治病者求之望聞問切,參以天時、地氣,亦足得其概矣,正不必辨無證、無形之事也。

  鍼灸聚英四卷(兩淮鹽政採進本)

  明高武撰。武始末未詳。是書以經絡窌穴類聚為一卷,各病取穴治法為一卷,諸論鍼艾法為一卷1,各歌、賦為一卷。凡諸書與《素問》、《難經》異同者,取其同而論其異,故以“聚英”名書。其所蒐採,惟《銅人明堂子午》及《竇氏流註》等書,餘皆不錄。

  【彙訂】

  1.“窌穴”,底本作“空穴”,“鍼艾”,底本作“鍼灸”,皆據明嘉靖十六年陶師文刻本此書書前凡例及殿本改。

  鍼灸節要三卷(兩淮鹽政採進本)

  明高武撰。是書以《難經》、《素問》為主。《難經》首取行鍼、補瀉,次取井榮俞經合,次及經脈。《素問》首九鍼,次補瀉,次諸法,次病刺,次經脈、空穴。俱顛倒後先,於經文多割裂。

  簡明醫彀八卷(内府藏本)

  明孫志宏撰。志宏字臺石,杭州人。是書卷首冠《要言一十六則》,議論亦平正。其餘案門列方,淺顯易解,然未能盡醫道之變化也。

  金鎞祕論十二卷(兩淮鹽政採進本)

  舊本題梁谿流寓李藥師撰。不知何許人。自序稱:“唐李靖以三等法教士,故亦以三等法治病。”藥師之稱,適符靖字,殆亦寓名歟?其書分十二門,皆論醫目之法,故曰《金鎞》,蓋取佛書“金鎞刮眼”之義也。

  扁鵲指歸圖一卷(兩淮鹽政採進本)

  不著撰人名氏。以脈證形色編為歌括,以便記誦。蓋坊市俗醫所為。

  證治大還四十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國朝陳治撰。治字三農,華亭人。是書凡《診視近纂》二卷1,《藥理近考》二卷,《濟陰近編》五卷,《幼幼近編》四卷,《醫學近編》二十卷,《傷寒近編前集》五卷,《後集》五卷2。前有喻昌及治自序。治自謂:“五世業醫,所著書有《璜溪醫約解》、《醫師寤言》、《外臺祕典》、《脈藥驪珠》各種3,皆斟酌盡善,擇其近要者,付之梨棗。”然是書雜錄諸家議論證治,門類繁碎,殊少折衷。

  【彙訂】

  1.“《診視近纂》”,底本作“《證視近纂》”,據清康熙貞白堂刻本此集及殿本改。(胡露:《<四庫全書總目>子部存目補正》)

  2.“《濟陰近編》五卷……《傷寒近編前集》五卷,後集五卷”,殿本作“《濟陰近編》四卷……《傷寒近編前集》四卷,後集四卷”,疑誤,清康熙貞白堂刻本為六種四十三卷。

  3.此集前自序:“閱曾大父而至於治,蓋已五世於兹矣。邃嵓公有《磺溪醫約解》,完樸公則有《醫歸寤言》,蓉城公有《外臺祕典》、《脈藥驪珠》。”則《醫師寤言》為《醫歸寤言》之誤。醫歸者,為醫之宗旨也。(胡露:《<四庫全書總目>子部存目補正》)

  馬師津梁八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國朝馬元儀撰。元儀,蘇州人。是編前有雍正壬子汪濂夫序,稱元儀受學於雲閒李士材、西昌喻嘉言。士材,李中梓之字,嘉言,喻昌之字。二人皆國初人,則元儀著書當在康熙初矣。其曰《馬師津梁》者,蓋元儀門人姜思吾傳其鈔本,濂夫追題此名,非其本目也。所論多原本舊文,大抵謹守繩尺,不敢放言高論,亦不能有所發明。所載諸方,或與所論不甚符。如“中風”一門,既知病由内虚1,不屬外邪,而附方仍多驅風滌痰,一切峻利之藥。知其亦見寒醫寒,見熱醫熱,隨時補救之技。非神明其意,運用自如者矣。

  【彙訂】

  1.“由”,殿本作“本”。

  張氏醫通十六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國朝張璐撰。璐字路玉,號石頑,吳江人。是編取歷代名家方論,彙次成編。門類先後,悉依王肯堂《證治準繩》。方藥主治多本薛己《醫案》、張介賓《景岳全書》而以己意參定之。凡古來相傳之説,稍有晦滯者,皆削不錄。其辭氣未暢者,皆潤色發揮,務闡其意。康熙乙酉,聖祖仁皇帝南巡,璐子以柔以璐所著《本經逢原》、《診宗三昧》、《傷寒纘緒論》及此書彙輯恭進,得旨留覽。考璐自序,是書初名《醫歸》,未及刊行,佚其目科、痘疹二册。晚年命其子以倬重輯目科治例,以柔重輯痘疹心傳,補成完帙,改題此名。時韓氏《醫通》已久行於世,璐書名與相複。自序謂元氏集名《長慶》,白氏集亦名《長慶》,未嘗混也。今刊本題《張氏醫通》,蓋亦以别於韓氏云。

  傷寒纘論二卷緒論二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國朝張璐撰。取張機《傷寒論》重分其例,採喻昌《尚論篇》及各家之註為之發明,而參以己見,是曰《纘論》。又以原書殘佚既多,證治不備,博蒐前人之論以補之,是曰《緒論》。《纘論》先載原文,次附註釋,末錄正方一百十三首。《緒論》首載六經傳變、合病並病、標本治法及正傷寒以下四十證,又分别表裏,如發熱頭痛、結胸自利之類。末錄雜方一百二十餘道。其《醫通》十六卷内,諸證畢備,不立傷寒一門。自序謂先有此二書别行,故不復衍也。康熙甲寅,林起龍刻方有執《傷寒論條辨》,其序有曰:“《鈐槌》、《活人》、《類證》者出,而斯道日茅塞矣。近之《準繩》、《金鎞》、《續焰》、《參註》、《宗印》、《圖經》、《緒論》、《五法》、《手援》諸刻,炫奇鬭異,弔詭承譌,逞意簧鼓,任口杜撰,如狂犬吠,如野狐鳴。”又曰:“更可異者,本無一長,又未夢見《條辨》,止將《尚論篇》割裂紛更,稱《纘論》者,譬之推糞蜣螂,自忘其臭。此書必不能傳,即傳不過供人笑駡塗抹”云云。其詆諆是書,不遺餘力。然亦不至如是之甚也。

  本經逢原四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國朝張璐撰。其書以《神農本經》為主,而加以發明,兼及諸家治法。部分次第,悉依李氏《本草綱目》,而疏通大義,較為明顯。自序云:“瀕湖博洽今古,尚爾舍本逐末,僅以《本經》主治冠列於首,以為存羊之意。繆氏仲醇開鑿經義,迥出諸家之上,而於委曲難明之處,則旁引《别錄》等説,疏作經言,未免朱紫之混。”蓋時珍書多主考訂,希雍書頗喜博辨1,璐書則惟取發明性味,辨别功過,使製方者易明云。

  【彙訂】

  1.殿本脱“希”字。繆希雍字仲醇,撰有《神農本草經疏》三十卷。《總目》卷一百四著錄其《先醒齋廣筆記》四卷。

  診宗三昧一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國朝張璐撰。是書專明脈理。首宗旨,次醫學,次色脈,次脈位,次脈象,次經絡,次師傳,次口問,次逆順,次異脈,次婦人,次嬰兒。其《醫學篇》有云:“王氏《脈經》、全氏《太素》,多拾經語,溷廁雜説於中,偶一展卷,不無金屑入眼之憾。他如紫虚《四診》、丹溪《指掌》、攖寧《樞要》、瀕湖《脈學》、士材《正眼》等,要皆刻舟求劍,案圖索駿之説。夫得心應手之妙,如風中鳥蹟、水上月痕,苟非智慧辨才,烏能測其微於一毫端上哉!”其言未免太自詡也。

  石室祕籙六卷(大學士英廉購進本)

  國朝陳士鐸撰。士鐸字遠公,山陰人。是書託名岐伯所傳,張機、華佗等所發明,雷公所增補。凡分一百二十八法,議論詭異。所列之方,多不經見。稱:“康熙丁卯,遇岐伯諸人於京都,親受其法。”前有岐伯序,自題“中清殿下宏〔弘〕宣祕籙無上天大帝真君”。又有張機序,自題“廣蘊真人1”。方術家固多依託,然未有怪妄至此者,亦拙於作偽矣。

  【彙訂】

  1.清雍正八年馬弘儒首永堂刻本此書有康熙丁卯冬至前一日岐伯序,自題為“中清殿下弘宣祕籙無上天真大帝真君”,《總目》所引脱一“真”字。又張機序實題“廣德真人”。(胡露:《<四庫全書總目>子部存目補正》)

  李氏醫鑑十卷續補二卷(内府藏本)

  國朝李文來編。文來字昌期,婺源人。初,休寧汪桓作《醫方集解》、《本草備要》二書1,淺顯易明,頗行於世。康熙丙子,文來撮合兩書,條分縷析,分類排纂,以成是書。名曰《李氏醫鑑》,實則汪氏書也。又以雜證及傷寒有未備者,更輯為《續補》二卷。末附桓所作《三焦命門辨》一篇,稱:“《醫鑑》成,請正於桓,詳校差譌,玉成完璧。更授以是篇,附刻卷末。”則文來輯是書時,桓尚無恙,與所手定無異矣。

  【彙訂】

  1.《清史稿·藝文志》著錄《醫方集解》、《本草備要》二書,均題為汪昂撰。光緒《安徽通志》卷二六二《方伎·汪昂傳》云:“輯《本草備要》、《醫方集解》二書。”(楊武泉:《四庫全書總目辨誤》)

  醫學彙纂指南八卷(安徽巡撫採進本)

  國朝端木縉撰。縉字儀標,當塗人。是書成於康熙丁亥。摘取古今醫書,薈萃成帙。每病之下,先詳脈理,次病因,次現證,次治法,頗為明析。惟於《素問》“五運六氣”拘執過甚,未免失於泥古。又第七卷所列醫案,惟載近人治驗,而古法一概不錄。雖醫貴因時,又不免局於目見矣。

  濟陰綱目十四卷(大學士英廉家藏本)

  國朝武之望撰1,汪淇箋釋。之望字叔卿,自署關中人。淇字瞻漪2,一字右子,錢塘人。是書所分門目與《證治準繩》之女科相同,文亦全相因襲,非别有所發明。蓋即王肯堂書加以評釋圈點,以便檢閱耳。

  【彙訂】

  1.武之望系萬曆十七年進士,崇禎二年卒,作清人誤。(杜澤遜:《四庫存目標注》)

  2.“瞻漪”,殿本作“澹漪”,皆誤。清雍正天德堂刻本此書所附自序署“西陵憺漪子汪淇右子甫”,各卷卷首皆題作“西陵汪淇憺漪子箋釋”。《保生碎事》一卷,題“西陵憺漪子汪淇右子氏論定”。清康熙元年刊本《吕祖全傳》一卷附《軼事》一卷,卷首題“唐弘仁普濟孚佑帝君純陽吕仙撰,奉道弟子憺漪子汪象旭重訂”,其下小字註明“原名淇,字右子”,葉生序云:“憺漪子為誰,予友汪淇右子也,號憺漪,其受教善師之門,道名象旭云。”書前尚有《憺漪子自紀小引》,自題“康熙元年初夏西陵奉道弟子汪象旭右子氏書於蜩寄”,末尾有“汪淇之印”、“右子”、“汪象旭號憺漪”諸印記。附《證道碎事》四卷,題“西陵憺漪子汪象旭輯”,下註小字“原名淇,字右子”。清康熙二年刻本《尺牘新語》二十四卷,卷首題“清徐士俊、汪淇輯評”,正文題“西湖徐士俊野君、汪淇憺漪評箋”。《尺牘新語二編》二十四卷,卷首題為“西陵汪憺漪、徐野君二先生箋評”,正文題“西陵汪淇憺漪箋定、徐士俊野君同評”。《尺牘新語廣編》二十四卷,卷首題“西陵汪憺漪、許野君二先生箋論”,正文題“西陵汪淇憺漪父、吳雯清方漣父同箋定”。可知“憺漪”乃其號,非字。《尺牘新語》第十二册有盛於斯《與汪舟次》書信,汪淇評點曰:“舟次為予弟生伯子”,康熙《休寧縣志》卷五《選舉》載汪楫字舟次,西門人。則汪淇亦西門人。(黄永年:《論<西遊記>的成書經過和版本源流——<西遊證道書>點校前言》;陳恩虎:《刻書家汪淇生平考》;胡露:《<四庫全書總目>子部存目補正》)

  保生碎事一卷(大學士英廉家藏本)

  國朝汪淇撰。是書又名《濟陰慈幼外編》,錄小兒墮地時至七日内醫療之事。如拭口、斷臍、浴兒、稀痘各法,寥寥數則。大約取其便於檢用,非保嬰之全書也。卷末一條云:“隨有《濟陰綱目》及《慈幼綱目》,即鐫行。”則是書之成,猶在《濟陰綱目》之前。其《慈幼綱目》自謂即《證治準繩》之幼科加以評釋,今未見其本。

  釋骨一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國朝沈彤撰。彤有《周官祿田考》,已著錄1。是編取《内經》所載人身諸骨,參以他書所説,臚而釋之,中閒多所辨正2。如謂《經筋篇》“足少陽之脈3,循耳後上額角”,“額”字乃“頭”字之譌;謂“曲角”之“角”,經文刊本皆誤作“周”,據《氣府論》註改定;謂“頷”字,《説文》作“顄”4,與“頤”同訓“顄”,蓋自口内言之。如從口外言5,則兩旁為頷,頷前為頤,兩不相假,故《内經》無通稱者;謂“或骨”之“或”乃古“域”字,引《説文》為證;謂齒數奇當為牡,偶當為牝,《説文》、《玉篇》並以牙為牡齒,恐誤;謂“曲牙二穴,俠口旁四分”,王冰以為頰車穴,恐非經意6;謂高骨通指脊骨,不專指命門穴上一節;謂膺中有六穴,穴在骨閒,則骨當有七;謂張介賓誤以脅下為骹;謂?骨即肩端骨;謂《經脈篇》“斜下貫胛”之“胛”乃“胂”字之譌;謂《本腧篇》“肘内大骨”,“内”字乃“外”字之譌,“掌後兩骨”,“骨”字乃“筋”字之譌;謂掌後兑骨非手髁;謂壅骨在魚際旁寸口前,非掌後高骨;謂楗即髀骨之直者;謂《骨空論》“頦下為輔”,“下”字乃“上”字之譌;謂《刺腰痛論》“成骨在膝外廉7”,“膝”字乃“?”字之譌,其考證皆極精核,非惟正名物之舛,並可以糾鍼砭之謬。已載入所著《果堂集》,此其别行之本。序稱為吳文球講明經穴而作,則其本旨以談醫而起。今附存其目於醫家焉。

  【彙訂】

  1.依《總目》體例,當作“彤有《尚書小疏》,已著錄”。

  2.此書篇首曰:“骨為身之幹,其載於《内經》、《甲乙經》者以十百數,皆各有其部與其形象。然名之單複分總,散見錯出,能辨析而會通者實鮮。余方嗟其為學者之闕,適吳生球從事經穴,數以是請,遂與之詳考而條釋以貽之。”則主要所據非止《内經》一種。如《總目》下文所引《經筋篇》即《鍼灸甲乙經》之文。

  3.“足少陽之脈”,據《鍼灸甲乙經·經筋第六》原文及《果堂集》本、清道光《昭代叢書》本《釋骨》註文所引,均作“足少陽之筋”。

  4.據《釋骨》註文,“顄”當作“頜”。《説文》有“頜”字:“顄也,從頁,合聲”,無“頷”字。

  5.“如”,殿本作“若”。

  6.“意”,底本作“義”,據原註及殿本改。

  7.“成骨”,底本作“或骨”,據《内經》原文、《釋骨》原註及殿本改。

  醫學求真錄總論五卷(江西巡撫採進本)

  國朝黄宫繡撰。宫繡,宜黄人。是書成於乾隆庚午。據其凡例,稱嘗著《醫學求真錄》十六卷。别鈔其篇首總論,勒為五卷,以標明其宗旨。議論亦明白易解,然不無臆説1。如論風土不齊,而云西北人不可温補,則未免膠柱而鼓瑟矣。

  【彙訂】

  1.“臆説”,殿本作“臆脱”,誤。

  成方切用十四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國朝吳儀洛撰。儀洛字遵程,海鹽人。此書為其《醫學述》之第四種。取古今成方一千三百餘首,本經按證,加以論斷。卷首載《内經》一十二方。第一卷至第十二卷每卷各有上下,分治氣、理血、補養、濇固、表散、湧吐、攻下、消導、和解、表裏、祛風、祛寒、消暑、燥濕、潤燥、瀉火、除痰、殺蟲、經帶、胎產、嬰孩、癰瘍、眼目、救急凡二十四門。卷末載《勿藥元詮》七十四條。大旨謂古方不宜今用,故所錄皆切於時用之方。凡例於汪桓《醫方集解》頗有微詞。然桓書淺略,亦可無庸掊擊也。

  傷寒分經十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國朝吳儀洛撰。此書為其《醫學述》之第五種,取喻嘉言所撰《尚論篇》重為訂正。凡太陽經三篇,陽明經三篇,太陰經一篇,少陰經二篇,厥陰經一篇,春温三篇,夏熱一篇,脈法二篇,諸方一篇,補《卒病論》一篇,秋燥一篇,共十有九篇1。

  【彙訂】

  1.此書陽明經上、中、下三篇後,太陰經一篇前,尚有少陽經一篇(卷三上),實共二十篇。(胡露:《<四庫全書總目>子部存目補正》)

  醫貫砭二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國朝徐大椿撰。大椿有《神農本草百種錄》,已著錄。初,明趙獻可作《醫貫》,發明《薛氏醫案》之説,以命門真水真火為主,以八味丸、六味丸二方通治各病。大椿以其偏駁,作此書闢之。考八味丸即《金匱要略》之腎氣丸,本後漢張機之方。後北宋錢乙以小兒純陽,乃去其肉桂、附子,以為幼科補劑,名六味丸。至明太醫院使薛己,始專用二方,為補陽補陰要藥,每加減以治諸病。其於調補虚損,未嘗無效。獻可傳其緒論,而過於主持,遂盡廢古人之經方。殆如執誠意正心以折衝禦侮,理雖相貫,事有不行。大椿攻擊其書,不為無理。惟詞氣過激,肆言辱詈,一字一句,索垢求瘢,亦未免有傷雅道。且獻可説不能多驗,今其書已不甚行,亦不必如是之詬爭也。

  臨證指南醫案十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國朝葉桂撰。桂字天士,吳縣人。以醫術名於近時,然生平無所著述。是編乃門人取其方藥治驗,分門别類,集為一書,附以論斷,未必盡桂本意也。

  得心錄一卷(兵部侍郎紀昀家藏本)

  國朝李文淵撰。文淵有《左傳評》,已著錄。是編皆所製新方。前有自題云:“古方不能盡中後人之病,後人不得盡泥古人之法,故名曰《得心錄》。”凡十九方。其敵參膏四方,案應補之證,委曲調劑,以他藥代之,為貧不能具參者計。雖未必果能相代,然其用志可尚也。

  傷寒論條辨續註十二卷(大學士英廉購進本)

  國朝鄭重光撰。重光字在辛,歙縣人。明萬曆中方有執作《傷寒論條辨》,號為精審。後喻昌因之作《尚論篇》,張璐因之作《傷寒纘論》,程嘉倩因之作《後條辨》,互有發明,亦各有出入。然諸書出而方氏之舊本遂微。重光為有執之里人,因取《條辨》原本,删其支詞,復旁參喻昌等三家之説,以己意附益之,名曰《續註》。卷首仍題執中之名,明不忘所本之意也。

  醫津筏一卷(通行本)

  國朝江之蘭撰。之蘭字含微,歙縣人1。是書凡十四篇,每篇以《内經》數語為主,而分條疏論於其後。

  【彙訂】

  1.清道光吳江沈氏世楷堂刻《昭代叢書》本題“歇縣江之蘭含徵著”。(胡露:《<四庫全書總目>子部存目補正》)

  四聖心源十卷(編修周永年家藏本)

  國朝黄元御撰。四聖者,黄帝、岐伯、秦越人、張機也。元御於《素問》、《靈樞》、《難經》、《傷寒論》、《金匱玉函經》五書已各為之解,復融貫其旨,以為此書。其文極為博辯,而詞勝於意者多。

  四聖懸樞四卷(編修周永年家藏本)

  國朝黄元御撰。是書謂寒疫、温疫、痘病、疹病皆由於歲氣,世皆以小兒之痘為胎毒,非也。若能因其將發而急表散之,則痘可以不出。其説為宋以來所未有。夫痘病之發,每一時而遍及遠近,且輕則大概皆輕,重則大概皆重,則謂之歲氣,亦非無理。然究由胎毒伏於内,歲氣感於外,相觸而發,必謂不系胎毒,何以小兒同感歲氣,而未出痘者乃病痘,已出痘者不病痘乎?是又未可舉一廢百也。

  素靈微蘊四卷(編修周永年家藏本)

  國朝黄元御撰。其書以胎化、藏象、經脈、營衛、藏候、五色、五聲、問法、診法、醫方為十篇,又病解十六篇,多附以醫案。其説詆訶歷代名醫,無所不至。以錢乙為悖謬,以李杲為昏蒙,以劉完素、朱震亨為罪孽深重,擢發難數。可謂之善罵矣。

  玉楸藥解四卷(編修周永年家藏本)

  國朝黄元御撰。“玉楸”者,元御别號也。是書謂諸家本草,其議論有可用者,有不可用者,乃别擇而為此書。大抵高自位置,欲駕千古而上之。故於舊説多故立異同,以矜獨解。

  脈因證治八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不著撰人名氏。其書按四時氣候,詳列諸病。先脈,次因,次證,次治,頗有條理,而分屬處未免牽强。如霍亂、泄瀉屬夏三月,傷寒屬冬三月,已為拘滯。至於以顛狂、驚癇、痔漏、脱肛分屬冬、夏,益為無説矣。春三月之證,分别真陰、元陰、真陽、元陽,其意主先後天立説,亦牽合不能了了。案元朱震亨有《脈因證治》一書,國朝喻昌嘗惜其不行,説見所撰《寓意草》。是書卷首無序,後有嘉禾石氏一跋,稱:“岐黄家久奉為枕祕。因譌脱甚多,借得藏書家善本校錄”,似即震亨之書1。然所載各方如左歸丸、右歸丸之類,皆出自張介賓《景岳全書》,而亦以古方目之。知其斷非震亨所著矣。

  【彙訂】

  1.“似”,殿本作“似乎”。

  附錄

  水牛經三卷(永樂大典本)

  舊本題唐造父撰。造父未詳何許人。原序有云:“唐則天垂拱二年八月,收得水牛有病證。造父奏言:‘水牛與黄牛形貌相同,治法不等。若依黄牛用藥,誤矣。’造父别立醫書共四十五證,有方有論,並無差誤。”但其詞俚陋1。蓋方技家聞古有善御之造父,誤以為唐人而託之也。

  【彙訂】

  1.“但”,殿本作“矣”。

  安驥集三卷(永樂大典本)

  不著撰人名氏。前有偽齊劉豫時刊書序曰:“尚書兵部阜昌五年準内降付下都省奏,朝散大夫尚書户部郎中馮長寧等劄子,成忠郎皇城司準備差遣盧元賓進呈《司牧安驥集方》四册。奉齊旨,可看詳開印施行。長寧等竊謂國家乘宋後,不得已而用兵,故遣官市馬於隴右,詔修馬政。始命有司看詳《司牧安驥集》方,開印以廣其傳”云云。詳其序意,則舊有此書,偽齊刊之耳。凡病各有圖,藥方附末。其所載王良《百一歌》及《伯樂畫烙圖》,《十二經絡圖》,馬師皇《五臟論》、《八邪論》,大抵方技依託之言。然其來則已久矣。

  類方馬經六卷(兩江總督採進本)

  不著撰人名氏。首有刑部員外郎姚江舒春序,稱:“太監錢公總掌御馬監,命本監中官之善於馬者,取《馬經》舊本,參以羣書,日加考訂。究脈絡鍼穴之源委,校經方藥石之君臣,極歌訣之周,盡方術之備。又增《馬援所進銅馬表》、《銅馬相法》及《騰駒牧養法》諸條。書成,命壽諸梓“云云。考《太學題名碑》,成化己丑有進士舒春,武功衛人。則所謂太監錢公者,當即憲宗朝之錢能也。

  司牧馬經痊驥通元〔玄〕論六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舊本題東原獸醫卞管勾集註。有三十九論,四十六説。於馬之病源治訣,簡明賅備。前有正德元年陝西苑馬寺卿太原車霆序。《明史·藝文志》不著錄,惟高儒《百川書志》有之,卷帙與此本合。所謂卞管勾者,其名則不可考矣。

  療馬集四卷附錄一卷(内府藏本)

  明喻仁、喻傑同撰。仁、傑皆六安州馬醫。其書方論頗簡明。《附錄》一卷,則醫駝方也。

  痊驥集二卷(永樂大典本)

  不著撰人名氏。前載《通元〔玄〕三十九論》。病分五臟治之,各有方論,復附雜病諸方。今世療馬之劑,其源大略皆本此。

  右醫家類九十四部,六百八十二卷1,附錄六部,二十五卷,皆附存目。

  【彙訂】

  1.“六百八十二卷”,殿本作“六百八十一卷”。實著錄七百零七卷。


梦远书城(guxuo.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