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远书城 > 总集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 上页 下页
卷六四 史部二十


  卷六四 史部二十

  傳記類存目六

  西征記一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宋盧襄撰。襄字贊元。觀其自序,蓋衢州人。此書載於《錦繡萬花谷》前集之末,不知何人鈔出别行。乃襄赴京春試時紀行之作,末題“庚辰仲春元日”。案北宋凡三庚辰。吳自牧所作《歷科狀元表》,太宗太平興國五年庚辰暨仁宗康定元年庚辰,皆不見有進士科。惟哲宗元符三年庚辰有李釜榜進士,則是人應試或在此年。所敍述皆無關考據。又雜載詩歌,詞多鄙俚,頗近傳奇小説之流1。雖出宋人,無可採錄也。

  【彙訂】

  1.“頗近傳奇小説之流”,殿本無。

  乙巳泗州錄一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宋胡舜申撰。舜申,績溪人,舜陟之兄1。官至舒州通判。宣和乙巳,舜申在泗州,親見朱勔父子往來及徽宗幸泗州事,因為此《錄》。紀載寥寥,無可採擇。

  【彙訂】

  1.據羅願《鄂州小集》卷六《胡待制舜陟傳》,舜申乃其弟。

  己酉避亂錄一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宋胡舜申撰。建炎己酉,金兵攻平江,宣撫周望出走。舜申之兄舜陟時為參謀,舉家避難,舜申次為此錄。其言頗詆韓世忠,末復載世忠攜妓一事。似有宿憾之言,未必實錄。此書與《乙巳泗州錄》,王明清《玉照新志》皆全載其文。蓋即後人於明清書内鈔出别行也。

  逢辰記一卷(永樂大典本)

  不著撰人名氏。《宋史·藝文志》著錄,注云:“吕頤浩歷官次序”。此書末有附記云:“公平昔所為文及奏議並載之《别集》。此外又有公之《勤王記》及遺事可考,故為家傳以紀事。”則此記乃頤浩後人所撰矣。

  勤王記一卷(永樂大典本)

  舊本題宋臧梓撰。梓,里貫未詳。此書結銜題“左宣教郎、荆湖南路安撫制置大使司幹辦公事”,蓋作書時所居之官。其始末亦不可考矣。案,原序稱:“紹興五年史館修纂《建炎日曆》,令勤王臣僚吕頤浩等,各錄建炎三年金人攻泗州,諸路勤王事蹟。梓因即頤浩所述,以成此書。”則梓特編次頤浩之文,非所自撰也。

  西征道里記一卷(永樂大典本)

  宋鄭剛中撰。剛中有《周易窺餘》,已著錄。是書乃剛中為左宣教郎試祕書少監充樞密行府參謀時記行之作。前有自序,稱:“紹興己未,陝西初復,命簽書樞密樓公諭以朝廷安輯之意。某以祕書少監預參謀。所過道里,集而記之。雖蒐覽不能周盡,而耳目所際1,亦可以驗遺蹤而知往古。與夫兵火凋落之後,人事興衰,物情向背,時有可得而窺者。同行者右通直郎尚書員外李若虚等九十五人”云。

  【彙訂】

  1.“所”,殿本作“之”。

  烏臺詩案一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舊本題宋朋九萬編。即蘇軾御史臺獄詞也。案周必大《二老堂詩話》曰:“元豐己未,東坡坐作詩訕謗,追赴御史獄。當時所供詩案,今已印行,所謂《烏臺詩案》是也。靖康丁未歲,臺吏隨駕挈真案至維揚。張全真參政時為中丞,南渡取而藏之。後張丞相德遠為全真作《墓誌》,諸子以其半遺德遠充潤筆。其半猶在全真家。余嘗借觀,皆坡親筆。凡有塗改即押字於下而用臺印”云云。是必大親見真蹟,然不言與刊版有異同。陳振孫《書錄解題》載是書十三卷,胡仔《漁隱叢話》所錄則三卷有奇,皆與此本不合。仔稱其父舜陟“靖康閒嘗為臺端。臺中子瞻詩案具在,因錄得其本,視近時所刊行《烏臺詩話》為尤詳,今節入《叢話》”。是仔書所載已為節本。今考《叢話》諸條,不過較此本少一二事,其餘則條目皆同,則未必仔所見本。振孫稱:“九萬錄東坡下御史獄公案,附以初舉發章疏及謫官後表章、書啟、詩詞。”此本但冠以章疏,而無謫官後表章、書啟、詩詞,則亦非振孫所見本。或後人摭拾仔之所錄,稍傅益之,追題朋九萬名,以合於振孫之所錄,非九萬本書歟?

  客杭日記一卷(光祿寺卿陸錫熊家藏本)

  元郭畀撰。畀字天錫,號云山,京口人。是編乃其所作日記。原本共四册,真蹟在揚州程氏家。雍正乙巳,厲鶚遊揚州得見之。鶚,杭人也,因手錄其中客杭一册以歸。其書自至大戊申九月初一日至次年二月初九日1,逐日瑣記交遊聞見。中頗記請托吏胥之事2,蓋畀於江浙行省求充學正、山長時作也。鶚稱其“所記白塔,以《進士題名碑》為基;銅鐘有淳熙改元曾覿篆銘,為他書所未載;而寺壁一詩與《桯史》所記康與之題徽宗畫扇詩,亦可參考異同”云。

  【彙訂】

  1.清丁丙輯《武林掌故叢編》所收此書乃全本,自至大戊申九月初一日至次年三月初十日。(廖菊棟:《<客杭日記>提要》)

  2.“記”,殿本作“多”。

  使西域記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明陳誠撰。誠,吉水人。洪武甲戌進士,永樂中官吏部員外郎。誠嘗副中使李達使西域諸國,所歷哈烈、撒馬兒罕等凡十七國。述其山川風俗物產,撰成此記。永樂十一年返命,上之。《明史·藝文志》載有陳誠《西域行程記》,即此書也1。末有秀水沈德符跋。其所載音譯,既多譌舛,且所歷之地,不過涉嘉峪關外一二千里而止。見聞未廣,大都傳述失真,不足徵信2。

  【彙訂】

  1.據陳誠《獅子賦序》、《奉使西域復命疏》與《明實錄》、《明史》所載,陳誠於永樂十一年九月隨李達使團護送哈烈等國使臣回國,永樂十三年十月回到北京後呈送《西域記》、《行程記》、《獅子賦》三種。《西域記》即《西域蕃國志》,共錄西域諸國十八處城鎮,六千餘字,而《使西域記》乃其錄自《明太宗實錄》之節本,僅二千餘字,與《西域行程記》並非一書。《西域行程記》與《西域蕃國志》作者皆署陳誠、李暹二人。(王繼光:《關於陳誠西使及其<西域行程記>、<西域蕃國志>》)

  2.書中漢譯用詞有舊文可據者大都沿用舊文,無舊文可據者則系阿拉伯語、波斯語的對音直譯,基本準確。陳誠此次西使,最遠至哈烈,即今阿富汗西部的赫拉特城,距嘉峪關一萬二千七百餘里。所記内容翔實可信,清修《明史·西域傳》亦多有參考採摭。(王繼光:《陳誠及其西使記:文獻與研究》)

  使交錄十八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錢溥撰。溥字原溥,華亭人。正統己未進士,官至南京吏部尚書,諡文通。是書乃其天順六年為翰林院侍讀學士時出使安南所作。多載贈答詩文,而其山川形勢、土俗人情,乃略而不詳。

  東祀錄一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李東陽撰。東陽有《燕對錄》,已著錄。此《錄》乃宏治十七年重建闕里廟成,東陽奉使往祭,裒其途中所作記、序、銘文、奏疏、詩章等篇,共為一編。而冠以敕文祝詞,又以《記行志》附於後。已載《懷麓堂集》中,此其别行之本也。

  七人聯句詩記一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明楊循吉撰。循吉有《蘇州府纂修識略》,已著錄。是編乃循吉與王仁甫、徐寬、陳章、王弼、侯直、趙寬六人會飲聯句,因成是記。後列六人小傳,而以自撰小傳附其後,復以《會中盛事》系之卷末。蓋偶然寄興作也。所載勝事,以六官一隱者為大奇,亦不能免俗矣。

  歸田雜識二卷(兩江總督採進本)

  明毛紀撰。紀有《密勿稾》,已著錄。紀於成化丁未通籍,嘉靖甲申賜休。自以位登臺輔,全節完名,製為《四朝恩遇圖》一册,凡十有六幀。每幀皆先敘作圖始末,而以制詞、敕旨具錄左方。又闢尋樂軒,與二三故老立忘形會。軒有記。會有約,有啟。與《恩遇圖》並刊之。分為上、下二卷,總題此名云。

  歸閑述夢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趙璜撰。璜字廷實,號西峯,安福人。宏治庚戌進士,官至工部尚書,諡莊敏。事蹟具《明史》本傳1。是書追述其平生居官事蹟。卷首載自序一篇,詩數首,詞皆朴俚。蓋亦家傳之類,特出於自作耳。璜本名臣,其所述核以本傳不甚相遠,猶非粉飾失真者比,然其大端已具於史矣2。

  【彙訂】

  1.《明史》本傳載趙璜諡莊靖。(朱家濂:《讀<四庫提要>劄記》)

  2.“蓋亦家傳之類,特出於自作耳。璜本名臣,其所述核以本傳不甚相遠,猶非粉飾失真者比,然其大端已具於史矣”,殿本作“然其所述,核以史傳不甚相遠,與粉飾失真者差異”。

  淮封日記一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明陸深撰。深有《南巡日錄》,已著錄。是編乃其正德七年以編修充册封淮府副使途中所記。其紀程至蘇州而止,不言所封者為何人。據深子楫所為《年譜》,乃封淮王於饒州。而《明史·諸王世表》,淮定王祐棨,宏治十八年已襲封,至嘉靖三年卒,不應正德中始行册禮。與深《年譜》不同,莫能詳也。記中錄馬中錫撫賊事,較史所載尤備,可旁資參考云。

  南遷日記一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明陸深撰。嘉靖中深以祭酒侍經筵,因爭閣臣改竄講章,謫延平府同知。是編紀其南行道路所經。以舟中日讀《漢書》,故評史之語亦雜載其閒。

  使西日記二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1

  明都穆撰。穆有《壬午功臣爵賞錄》,已著錄。穆於正德八年奉使册封慶藩壽陽王妃,自京師至寧夏,因記其道路所經。《江南通志》稱其“奉使秦中,訪其靈勝形勢、故宫遺壤,作《西使記》”,即此書也。於碑碣古蹟載之頗詳。然大抵多據見聞,罕所考證,時雜齊東之語。如趙州石橋稱“張果騎驢處”,獲嘉故地稱“妲己梳粧臺”,皆可笑噱。唯辨“黄粱夢事為誤傳吕洞賓”,頗為典核。所記“石龍渦金崇慶二年靜難軍節度判官張瑋詩”,亦為志金石者所未及云。

  【彙訂】

  1.“二卷”,底本作“一卷”,據明嘉靖刻本此書(分上、下二卷)及殿本改。(郎潔:《<使西日記>提要》)

  斷碑集一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明方豪撰。豪字思道,開化人。正德戊辰進士,官至湖廣按察司副使,《明史·文苑傳》附載《鄭善夫傳》中。此其知沙河縣事時(案,《明史》載豪由崑山縣知縣遷刑部主事,不言嘗知沙河縣,蓋偶然失載),重立顏真卿所書《宋璟神道碑》,而記其始末者也。是碑在沙河食膳鋪。宋崇寧中,有編修國史會要所檢閱文字范致君者,别書一碑易之,而舊碑遂不顯。正德中,豪始求得原石,已斷為二,乃錮以鐵而復建之,並裒一時題詠及案牘之文以成是集。編次冗瑣,不出地志之陋體。惟其所載真卿之文,與世所傳《魯公集》頗有異同。如集本云:“嘗夢大鳥銜書,??口中而咽之,遂來而上”,石本“??”作“吐”、“來”作“乘”;集本云:“襟懷益爽”,石本“懷”作“靈”;集本云:“年十六七時,或讀易,曠時不精”,石本於“六”字之下、“讀”字上惟闕二字;集本云:“有司特聞”,石本“特”作“時”;集本云:“異而召還”,石本“異”字上多一“后”字;集本云:“吾比欲優遊自免”,石本“自免”作“鄉里”;集本云:“不宜與執政通同”,石本“通同”作“通問”;集本云:“元宗將幸西蜀”,石本作“中宗將幸西京”;集本云:“又復遷相州”,石本無“復”字;集本云:“東宫有大功,宗廟社稷主也”,石本作“春宫有大功,主安得異議”;集本云:“無敢不蔇”,石本“蔇”作“畏”;集本云:“變以陶瓦”,石本“陶瓦”作“陶旊”;集本云:“燕國公張説者”,石本無“者”字;集本云:“尋入為洛州長史”,石本作“又為洛州刺史”;集本云:“思勖以將軍貴幸,泣訴於帝”,石本“幸”作“達”、“訴”作“辭”;集本云:“改號侍中”,石本作“復兼侍中”;集本云:“明年駕幸洛陽”,石本“洛陽”作“東都”;集本云:“馳道險隘,行不得前”,石本作“馳道隘,稽車騎不得前”;集本云:“必若致罪二臣”,石本無“必”字;集本云:“以臣言免之”,石本無“言”字;集本云:“上嘉而從之”,石本“上”作“遂”;集本云:“母寵子愛”,石本“愛”作“異”;集本云:“恐非正家之道,王化所不宜”,石本無“不”字;集本云:“上藥異殊”,石本作“殊異”;集本云:“躡公而歿”,石本“躡”作“?”;集本云:“河西節度行軍司馬”,石本“河西”作“河南”;集本云:“忠孝之盛,人倫之綱”,石本作“人倫紀綱”;集本云:“功成生讓,事軼屠羊”,石本“生”作“牢”;集本云:“略無交言”,石本“略”作“路”;集本云:“讜論泱泱”,石本“讜論”作“右揆”。一篇之中,舛異者凡二十八處,皆足以訂傳寫之誤。故其書雖不足存,而一節之長,特為附著於此,以資考證焉。

  東觀錄一卷(兩江總督採進本)

  明舒芬撰。芬有《周易箋》,已著錄。此其所著《梓溪内集》之一也。芬於嘉靖二年被召復官,道出濟寧,謁闕里孔林,修釋菜禮。因錄所撰《謁廟記》及《闕里形勝圖》、《夫子宫牆圖》及《釋菜禮儀》、《士相見禮儀》1,並附《問答》五章、與伍餘福《聯句》三十韻,彙為一帙。

  【彙訂】

  1.“及”,殿本作“又”。

  滇程記一卷(兩淮鹽政採進本)

  明楊慎撰。慎有《檀弓叢訓》,已著錄。此編乃其謫戍永昌時紀程之作。其中惟“記崇寧寺僧滿空遺像”、“記段思平遺蹟”、“記叫狗山故事”諸條,可備異聞。“辨晃州非夜郎”一條,可資考證。其餘不過志山川,表里俗,採風謠而己。末有附錄一篇,則又慎得於醫士張姓,以補此書所未及者云。

  却金傳一卷(兩淮鹽政採進本)

  明王世懋撰。世懋字敬美,太倉人,世貞弟也,嘉靖己未進士1,官至太常寺少卿2,《明史·文苑傳》附見其兄世貞傳中。是編乃其官福建提學副使時值參政王懋德病革,同僚醵金贈之,懋德堅不受。及懋德卒,同官又括六百金遣使渡海致於家,其父良弼亦堅不受。世懋高其清節,為敘始末作此《傳》。又以同時士大夫歌詠附之,蓋意以風示貪吏也。懋德,瓊州文昌人,隆慶戊辰由南京刑部郎中出守金華,擢江西按察司副使,遷福建布政使參政,所至皆以廉著云。

  【彙訂】

  1.“己未”,殿本作“乙未”,誤,《明史》卷二八七《文苑三》云“嘉靖三十八年(己未)成進士”。王世貞《弇州續稾》卷一百四十《亡弟中順大夫太常寺少卿敬美行狀》亦云:“明年登己未會試……遂得三甲”。

  2.據《明實錄》,萬曆十四年六月,升福建布政使左參政王世懋為南京太常寺少卿。(鄭利華:《王世貞年譜》)

  南内記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1。南内即明英宗所居之南城,復辟後增置殿宇,皆極華麗。此記乃嘉靖庚子所作,敘列規制頗備。與彭時《可齋筆記》、朱國禎《湧幢小品》所載2,互有詳略。書末自稱“韋布之士”,蓋以布衣游京師,從太常卿李開先等入觀而私錄之者。朱彝尊《日下舊聞》失採,殆偶未見也。

  【彙訂】

  1.“名氏”,殿本作“姓名”。

  2.“朱國禎”,殿本作“朱國楨”,誤,説詳《總目》卷四八《大政記》條注文。

  奇遊漫記四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董傳策撰。傳策有《奏疏輯略》,已著錄。此書之作,則其疏劾嚴嵩,為所搆陷,謫戍南寧時也。一卷曰《出戍道經》,二卷曰《楚南結纜》,乃自京赴粵經行之地。三卷曰《粵徼征次》,四卷曰《行役載途》,則在粵時所遊歷1。其稱“奇遊”者,蓋取蘇軾《謫儋耳渡海》詩“老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絕冠平生”語也。末附方瑜《南寧青山記》、吳時來《混混亭記》、陳大綸《洞虚亭記》,三者亦為其在粵所居也2。

  【彙訂】

  1.明萬曆刻《董傳海先生全集》本此書為八卷附錄一卷,當為全本,《浙江省第四次汪啟淑家呈送書目》亦作八卷。今存四庫進呈本四卷,末有裁割之蹟。(杜澤遜:《四庫存目標注》)

  2.“三者亦為其在粵所居也”,殿本作“三首亦其在粵所居也”。

  西遷注一卷(兩淮鹽政採進本)

  明張鳴鳳撰。鳴鳳字羽王,豐城人,嘉靖壬子舉人,官桂林府通判1。此編乃鳴鳳謫官利州時,自京赴蜀,復自蜀還京,記其道路所見名勝古蹟。於碑刻多載全文2,頗裨考證。前有自序。後有其子揆跋,稱其“在道不挈書自隨,但直寫所記憶”。故徵引亦多牴牾,如以良鄉料石岡為遼石岡之類是也。

  【彙訂】

  1.嘉慶《廣西通志》卷二○五藝文志《西遷注》條云:“謹案,張鳴鳳字羽王,臨桂人,嘉靖壬子舉人。”《桂勝》劉繼文序云:“因别駕張羽王素稱博雅,且世居漓山下,為山川主人,與余有舊誼,相過遂以志屬焉。”又蔡汝賢序云:“因張君羽王,博雅能文,且世家漓山麓,遂以屬筆。”漓山即在桂林城郊,既屬“世居”、“世家”,則張鳴鳳確為臨桂人。嘉靖壬子(三十一年),江西鄉試有舉人豐城張鳴鳳,乃另有其人。(楊武泉:《四庫全書總目辨誤》)

  2.“碑刻”,殿本作“碑誌”。

  歷仕錄一卷(山東巡撫採進本)

  明王之垣撰。之垣號見峯,山東新城人。嘉靖壬戌進士。是編自記其歷官行事,自荆州府推官歷御史、給事中、太僕寺少卿、鴻臚卿、順天府尹、湖廣巡撫至户部左侍郎止。後《附錄》二條,又《紀友》、《紀夢》、《紀異》各一條。之垣即劾誅何心隱者,是編詳紀其事。萬曆中,御史趙崇善論其殺心隱為媚張居正,故其曾孫士禎雜著中屢辨之。是編之跋1,亦惟爭此事云。

  【彙訂】

  1.“跋”,殿本作“成”,誤,清康熙四十一年王氏家塾刻本此書有王士禎《歷仕錄跋》、《又跋》,皆辨何心隱事。

  黄粱遺蹟志一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楊四知撰。據《太學題名碑》,明有兩楊四知。其一萬曆甲戌進士,祥符人。其一崇禎戊辰進士,六安人。此書題“巡按直隸御史開封楊四知”,則萬曆中人也。黄粱遺蹟,已詳唐沈既濟《枕中記》。四知復增以明人序記數篇,元明詩數十首,次成是書。殊寥寥無可採錄,蓋當時書帕本耳。

  恩命世錄十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張國祥編。國祥於萬曆丁丑襲爵,為五十代天師。因彙輯明太祖以來至神宗二十五年誥敕,以時代次序,彙為此書,而以四十二代天師勸進太祖箋附焉。蓋其家乘也。

  饑民圖一卷(江西巡撫採進本)

  明楊東明撰。東明有《青瑣藎言》,已著錄。是編乃萬曆中東明官刑科右給事中時所上。《明史·王紀傳》稱“東明上《河南饑民圖》”,即指此也。凡十四圖。前十三圖備繪流民之狀,各繫以説,皆以俚語紀實事,蓋取其易明。末一圖乃東明拜疏之像,疑為其後人所加。然圖末亦有一跋,稱:“這望闕叩頭的,就是刑科右給事中小臣楊東明”云云,則亦原本所有。殆以神宗宴安深宫,無由知外廷之迫切,故並繪此窘急入告之形歟?首冠以奏疏批答及户部議賑疏,並兩宫出内帑百官捐俸之諭。蓋是時神宗猶未全不事事也。此圖本以告君,原不必鋟版行世,涉於居功近名。觀卷末有“男春育、春融刊”及“六世孫榴重刊”字。知其子孫表章先人,非東明所自為矣。

  視履類編二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李同芳撰。同芳字濟美,號晴原,崑山人。萬曆庚辰進士,官至山東巡撫。是編自錄其生平善蹟,凡四十門,皆以佳名標目。自古以來,自作傳者有之,大抵敍述閱歷始末耳。至於著一書以自譽,則自有文籍未之前聞也。

  宫省賢聲錄四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高曰化撰。曰化,澄海人。萬曆中官楚府右長史。是書以楚府承奉嵫陽郭倫事楚王華奎佐理有功,因紀其前後乞休挽留之事。凡啟請文牒及時人稱頌之作,並錄之。華奎以非楚恭王子,為宗人所訐。郭正域力主其事,内外交訌者數年始定。其真偽迄不能明。是書體例猥雜,所言倫佐理之功,亦未可盡信也1。

  【彙訂】

  1.“也”,殿本無。

  繡斧西征錄一卷(兩江總督採進本)

  明何釙編。釙,泰興人,萬曆戊子舉人,是編載其祖何棐正德閒以御史監軍,征蜀寇鄢本恕、藍廷瑞之事。所錄皆序記贈詠之類。開卷即題“第十二卷第二十二頁”。其標目則題《泰興何氏家乘》,中閒又題曰《西征捷音》、《西征圖詠》,名目紛然。蓋本刻於家乘中,此乃拆出半卷别行者耳1。

  【彙訂】

  1.“拆”,殿本作“析”。

  禮白岳記一卷(禮部尚書曹秀先家藏本)

  明李日華撰。日華有《梅墟先生别錄》,已著錄。是書自紀其萬曆庚戌禮神白岳之事。卷末又題曰《篷櫳夜話》1。殆是書有二名耶2?《因樹屋書影》曰:“嘗見檇李李君實所為《禮白岳記》。分視之各為一則,合視之共為一記,而詩即連綴於中。分視之則詩,合視之詩亦記也。詩文照映,使山水神情無所遁於其閒,真是合作。今人為遊記者,意在謀篇,終難逐境。章法固自貫串,境地終未分明。且記自記,詩自詩,使讀者因記以憶詩,持詩以尋記,筆墨閒隔,神情不屬,不數行欠伸欲卧矣。故予以為李公之記,可為今人法也”云云。其推挹甚至。然終不出萬曆後纖巧之格。所謂才士之文,非作者之文也3。

  【彙訂】

  1.“《篷櫳夜話》”,殿本作“《蓬櫳夜話》”,誤,今存明刻本《禮白嶽記》一卷《篷櫳夜話》一卷。

  2.明刻本此書凡二十九頁,第二十四頁首行已明標《篷櫳夜話》,則自是一種,顯非一書二名。(杜澤遜:《四庫存目標注》)

  3.“《因樹屋書影》曰”至“非作者之文也”,殿本無。

  璽召錄一卷(禮部尚書曹秀先家藏本)

  明李日華撰。自記其天啟乙丑召為尚寶司司丞赴京途中所經。始二月二十四日,終四月十五日。略仿《吳船錄》、《入蜀記》之例,而寥寥無所記載。

  兩宫鼎建記二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明賀仲軾撰。仲軾字敬養,獲嘉人1。萬曆庚戌進士。初,萬曆二十四年建乾清、坤寧兩宫,仲軾父工部營繕司郎中賀盛瑞董役。後京察坐冒銷工料罷官。仲軾因詳述其綜核節省之數,作此書以鳴父冤。下卷並附以歷年所修諸工,末錄盛瑞《京察辨冤疏》。陳繼儒嘗刻入《普祕笈》中,改題曰《冬官記事》,而佚其《辨冤疏》一篇。此本為朱彝尊曝書亭所鈔,猶完帙也。

  【彙訂】

  1.清鄭廉《豫變紀略》卷七、民國二十四年《獲嘉縣志·人物》均載賀仲軾字景瞻。衡以名字相應規律,似作“景瞻”者為是。(吕友仁、李正輝:《<四庫全書總目>補正十六則》)

  北行日譜一卷(兩淮鹽政採進本)

  明朱祖文撰。祖文字完夫,自號三復居士,長洲人,都督先之孫。少負氣節,與周順昌善。順昌以閹禍被逮,祖文閒行詣都,為納饘粥湯藥。及徵贓令急,又為之奔走稱貸。順昌櫬歸,祖文哀痛發病死。後人以配食順昌祠,《明史》亦附載順昌傳中。此書乃其北行時所手記,其子壽陽所刻也。

  鑒勞錄一卷(山西巡撫採進本)

  明孫傳庭撰。傳庭字伯雅(小説或書其名為“傅庭”,字之誤也),代州鎮武衛人1。萬曆己未進士2,官至兵部尚書。督師征流寇,沒於柿園之戰3。事蹟具《明史》本傳。傳庭自崇禎九年三月受命撫秦,至十一年十二月,其閒攘寇清屯,自以為所有勞績,無不仰邀帝鑒。隨時紀錄,積以成帙,因題曰《鑒勞錄》。卷前後俱有傳庭自識語,知當時業經付梓,今惟存鈔本耳。傳庭以功高叢忌,數為樞部督過4。雖朝命賜褒,廢格不行,卒以蜚語被逮。觀於是編,可以見明政之不綱矣。

  【彙訂】

  1.《明史》本傳作“字百雅,代州振武衛人。”雍正《山西通志》卷一二八《人物·代州·孫傳庭傳》云:“字伯雅,振武衛人。”雍正《湖廣通志》卷五九《忠臣志·孫傳庭傳》亦作振武衛人。《讀史方輿紀要》卷四〇(代州)附見:“振武衛,在代州治東南,明洪武二十三年建。”而無“鎮武衛”。(楊武泉:《四庫全書總目辨誤》)

  2.“己未”,殿本作“乙未”,誤,《明史》卷二六二本傳云“萬曆四十七年(己未)成進士”。《明清進士題名碑錄》載萬曆己未科三甲第四十一名為孫傳庭。

  3.“柿園”,殿本作“南陽”。《明史》卷二六二本傳云“是役也,天大雨,糧不至,士卒採青柿以食,凍且餒,故大敗。豫人所謂‘柿園之役’也……傳庭既已敗歸陝西,計守潼關,扼京師上游……賊追及之南陽,官軍還戰……賊獲督師坐纛,乘勝破潼關,大敗官軍。傳庭與監軍副使喬遷高躍馬大呼而歿於陣。”同書卷二十四《莊烈帝本紀二》載:“(崇禎十六年九月)壬子,孫傳庭兵以乏食引退,賊追及之,還戰大敗,傳庭以餘衆退保潼關……冬十月……丙寅,李自成陷潼關,督師尚書孫傳庭死之。”又卷三百十九《流賊》亦云“傳庭之敗於柿園而歸陝也……至南陽,傳庭還戰……傳庭奔河北,轉趨潼關,氣敗沮不復振。冬十月,自成陷潼關,傳庭死”。則傳庭實一敗於柿園之戰,再敗於南陽,終歿於潼關。

  4.底本“數”下有“語”字,疑衍,據殿本删。

  定變錄六卷(浙江鄭大節家藏本)

  明許徽編。凡六種,皆副都御史銅梁張佳允[胤]事蹟也。《滑縣擒盜記》一卷,黎陽盧楠撰。《靖皖紀事》一卷,云閒莫如忠撰。《宣撫降罰記》一卷,太原王道行撰。《定浙二亂志》一卷,吳郡王世貞撰。《浙鎮民變傳》一卷,姑蘇錢有威撰。《浙鎮兵變始末》一卷,山陰鄭舜民撰。其中關於浙江者三。徽,浙人也,故序而彙梓焉。

  南征紀略二卷(編修勵守謙家藏本)

  國朝孫廷銓撰。廷銓字伯度,又字次道,益都人。前明崇禎庚辰進士。入國朝,官至大學士,諡文定。順治辛卯,廷銓奉使祭告禹陵及南海。此乃其紀程之書。上卷自出都至杭州,下卷自杭州至會稽,迄南祀畢而止1。其閒遊覽古蹟,多因以追論史事。同時酬贈諸詩,亦並載其閒。

  【彙訂】

  1.“迄南祀畢而止”,殿本作“迄祀南海而止”。

  李贅一卷(兩江總督採進本)

  國朝胡文學撰。文學有《疏稾》,已著錄。是編乃其為真定推官日,自敍其政績十八事。推官稱“司李”,故題曰《李贅》。每事多先舉古人遺蹟一二條,而後自敍,使若先後媲美者。縱言不盡誣,亦頗嫌於自譽也。

  蜀道驛程記二卷(内府藏本)

  國朝王士禎撰。士禎有《古歡錄》,已著錄。康熙壬子,士禎為四川鄉試正考官,記其來往所經。上卷自京至成都,下卷自成都至河南新鄉縣止。蓋士禎是年於新鄉聞訃旋里,未及還京故也。中多辨證古事,較士禎他行記頗為精核。蓋他行記一時筆錄,此則越二十年至康熙辛未始補成之。檢閱修改,歷時既久,考訂自為詳密耳。

  南來志一卷(内府藏本)

  國朝王士禎撰。是編乃康熙甲子士禎官少詹事時奉使祭告南海,記其驛程所經,全仿范成大《吳船錄》體。所載自京師至廣州而止,故曰“南來”。

  北歸志一卷(内府藏本)

  國朝王士禎撰。是書乃士禎於康熙乙丑二月至廣州,四月初一日始還,記其歸途所經,至六月十六日至其家新城而止。是時其父與敕猶在,以便途歸省也。所記山水名勝,較《南來志》為詳。蓋使事已竣,沿途得以遊覽云。

  秦蜀驛程後記二卷(内府藏本)

  國朝王士禎撰。康熙丙子,士禎以户部左侍郎奉使祭告西岳、西鎮、江瀆,續記其往返所經,為此書。上卷自京至華陰,迂道至汧陽吳山,所謂西鎮也。由汧陽乃至成都。下卷自成都至其家新城止。

  粵游日記一卷(山東巡撫採進本)

  國朝王鉞撰。鉞號任菴,諸城人,順治己亥進士,官廣東西寧縣知縣。是編為其《世德堂遺書》之第二種。記其自家赴西寧任時途中所經,始於康熙己酉正月二十四日,終於四月初八日。仿陸游《入蜀記》之體,案日記載。敍述頗簡潔,而無所考證。

  使琉球記一卷(大學士英廉購進本)

  國朝張學禮撰。學禮字立菴,鑲藍旗漢軍。官至廣西道監察御史。是編乃康熙元年學禮以兵科副理事官與行人司行人王垓奉使册封琉球國王時所記。前敘請封遣使始末,及往來道路之險。後為《中山紀略》,則載其土風也。時琉球國王尚質1,繳故明敕印,舉國内附,故學禮等有是役。蓋國家遣使東瀛,此為始事云。

  【彙訂】

  1.殿本“時”上有“是”字。

  治禾紀略五卷(内府藏本)

  國朝盧崇興撰。崇興字斗瞻,廣寧人。康熙二年官嘉興府知府,尋遷台州巡道。因輯其在郡文移條約讞語及禾民籲留狀牒,合為此編。

  粵西偶記一卷(大學士英廉購進本)

  國朝陸祚蕃撰。祚蕃字武園,平湖人。康熙癸丑進士,官至貴州貴東道。是編多述其督學廣西時道路險阻之苦,及為守土有司所不禮事。大抵皆瑣屑細故,不足紀載者也。

  海岱日記一卷(直隸總督採進本)

  國朝張榕端撰。榕端字樸園,磁州人。康熙丙辰進士,官至内閣學士兼禮部侍郎。是編乃康熙丙子榕端奉命祭告所作。以是年正月出都,登泰山。曆東鎮沂山、東海,往返凡四閱月。逐日記其道路所見,附以詩歌。於山川古蹟,無所考證。而工於點綴景物,敘致時有可觀。其詩則已刊入《寶嗇堂集》,此為復出矣。

  何御史孝子祠主復位錄一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國朝毛奇齡撰。奇齡有《仲氏易》,已著錄。初,蕭山有德惠祠,祀宋縣令楊時,以報開湘湖之功。明尚書魏驥以修築有勞,亦附祀於祠。後御史何舜賓以清釐侵佔被禍,其子競殺身以復讎,亦並得祔祀。歲久祠圮,並僑祀於門廡下。迨修祠之後,楊、魏二主入祠,而何氏父子主未入。奇齡建議復舊章,魏氏子孫遂與奇齡互愬於官。此其案牘訟牒,奇齡錄而存之者也。

  滇行日記二卷(通行本)

  國朝李澄中撰。澄中字渭清,號漁村,又號??田,諸城人,原籍成都。康熙己未召試博學鴻詞,官至翰林院侍讀。是編乃康熙庚午澄中典試雲南時途中所記,凡八十有四日。於山川風土、古蹟故實,無不詳載,而考證之處差少。殆行篋無書之故耶?

  塞程别記一卷(通行本)

  國朝余寀撰。寀字同野,山陰人。其書記自京出古北口至喀爾倫一千五百餘里。其時道路初開,未能有所考證。僅述風土氣候、山川草木之屬而已。

  塞北小鈔一卷(大學士英廉購進本)

  國朝高士奇撰。士奇有《春秋地名考略》,已著錄。是書乃康熙癸亥六月癸未士奇扈從聖駕北巡,會士奇遘疾,行至鞍匠屯而返。記其途中恩遇及往來所經,以成是編。自鞍匠屯以後,駐蹕之地,仍案日恭載。至閏六月丁酉回鑾,宣示塞外,所得盤羊、夜光木諸事,亦並錄焉。自序稱:“奉職七年,巡幸所至,各有紀錄,次第成編。而上所諮詢以及恩遇之隆,則慎而不書。偶檢明金幼孜《北征錄》,見其凡有賜予,纖悉必載,亦不忘君恩之意。”故是編載錫賚顧問,比他記特為詳悉。至所考塞外古蹟,以今核之,多不甚確。如以喇嘛洞為卧如來館之類,尤涉附會。蓋身所未經,而僅據明以前人之典籍,宜其依稀影響爾。

  滇遊記一卷附記一卷(兵部侍郎紀昀家藏本)

  國朝畢曰澪撰。曰澪字秋岐,益都人,康熙中由貢生官任縣知縣。是編乃曰澪父忠谷官雲南布政司參議,曰澪省親時所作。案日記載道路見聞及旅中雜事,自三月十六日起,至十月十一日止。而序文及卷首俱不詳其為何年,殊嫌疏漏。考曰澪所作《蒼洱小記》,有孫寶文題詞。其序稱:“丙子臘日,曰澪邀飲,欲讀《滇記》”云云。則作於康熙丙子以前也。其《附記》一卷,則途中所見土風,不可分繫某日者,故總錄於末云。

  滇行紀程一卷續鈔一卷東還紀程一卷續鈔一卷(大學士英廉購進本)

  國朝許纘曾撰。纘曾字孝修,號鶴沙,華亭人。順治己丑進士,官至雲南按察使。《滇行紀程》,其赴雲南時所作。《東還紀程》,則自雲南歸途所作。皆述所見山川古蹟,物產土風,大抵志乘所有也。

  南征紀程一卷(編修勵守謙家藏本)

  國朝黄叔璥撰。叔璥號玉圃,大興人,康熙己丑進士,官至常鎮揚通道。是編乃其為監察御史時巡視臺灣,自京師至閩所記。始於康熙後壬寅正月,而迄於是年六月,分日紀載。

  鹿洲公案二卷(江西巡撫採進本)

  國朝藍鼎元撰。鼎元有《平臺紀略》,已著錄。此其知普寧縣時所讞諸案。自敍其推鞫始末,為二十四篇。

  念貽賸紀一卷(侍講劉亨地家藏本)

  國朝周宣智編。宣智自號鏡亭老人,長沙人。初,張獻忠躪湖廣時,宣智曾祖繼聖,聚鄉勇自守。獻忠招授偽官,繼聖不從,劫繫其母馬氏、妻吳氏及其弟繼珩妻陳氏、繼隨妻項氏以脅之,馬氏及三婦皆罵賊死。繼聖亦被斷腕後潛逃以免,卒伺隙破賊復讎。湖廣總督何騰蛟上其功,授教授。事載《湖廣通志》中。乾隆壬午,宣智裒其行狀、墓銘之類,共為一編,而以繼聖遺詩十二首附焉。

  東游紀略二卷(鴻臚寺少卿曹學閔家藏本)

  國朝張體乾撰。體乾字確齋,浮山人。官刑部郎中。是編乃其家居時自山西、河南東游泰山,往來紀行之作。逐日記載見聞,於古蹟頗有考訂。途中吟詠二百餘首,亦即附於逐日之後。其詩規仿白、陸,時亦具體。

  右傳記類“雜錄”之屬,五十八部,一百一十三卷1,皆附存目。

  【彙訂】

  1.“一百一十三卷”,底本作“一百一十二卷”,據殿本改。

  安祿山事蹟三卷(兩淮鹽政採進本)

  唐姚汝能撰。汝能始末未詳。陳振孫《書錄解題》稱其“官華陰縣尉,未詳里居”。則宋時已無可考矣。是書上卷序祿山始生,至元宗寵遇,起長安三年,盡天寶十二載事。中卷序天寶十三、四載祿山搆亂事。下卷序祿山僭號被殺,並安慶緒、史思明、史朝義事。下盡寶應元年,記述頗詳。世所傳祿山《櫻桃詩》,即出此書。葉夢得《避暑錄話》嘗摭以為笑1。其瑣雜可知矣。

  【彙訂】

  1.《櫻桃詩》云:“櫻桃一籠子,半赤一半黄。一半與懷王,一半與周贄。”《安祿山事蹟》卷下、《太平廣記》卷四九五《史思明》條引《芝田錄》、《説郛》卷三二引宋高鐸《羣居解頤》與宋陸游《避暑漫抄》皆錄為史思明作,《全唐詩》卷八六九亦將此詩收在史思明名下。《新唐書》卷二二五上《史思明傳》載:“以朝義為懷王,周贄為相。”《避暑錄話》誤史思明為安祿山。(毛雙民:《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辨誤一例》)

  張邦昌事略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舊本題宋王稱撰。核其文,即《東都事略·僭偽傳》也。摘其一卷,别立名目,又改“王偁”為“王稱”,可謂愈偽愈拙。曹溶收之《學海類編》,蓋偶未考也。

  偽豫傳一卷(兩淮鹽政採進本)

  宋楊克弼撰。述劉豫降金,僭號始末。其序稱:“以豫逆臣,不當稱偽齊,故削其國號而名稱之,以示貶也”。《傳》中載豫“阜昌八年,遣宣義郎楊克弼乞師大金,克弼他辭,乃改差韓元美”。是克弼亦嘗仕豫,豫廢後乃復歸宋耳。陳振孫《書錄解題》作“《逆臣劉豫傳》,楊堯弼、楊載等撰”,與此本不同。“克”、“堯”字形相近,未知孰是也1。

  【彙訂】

  1.《三朝北盟會編》卷一八一、一八二全收此傳,謂楊堯弼作。今傳諸本皆作《偽齊錄》二卷,宋楊堯弼撰。(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杜澤遜:《四庫存目標注》)

  徐海本末一卷(户部尚書王際華家藏本)

  明茅坤撰。坤字順甫,歸安人。嘉靖戊戌進士,官至大名兵備副使。事蹟具《明史·文苑傳》。坤好談兵,罷官後值倭事方急,嘗為胡宗憲招入幕,與共籌兵計。此編乃紀宗憲誘誅寇首徐海之事。皆所親見,故敍述特詳,與史所載亦多相合。袁褧以此書與《汪直傳》合刻入《金聲玉振集》中,題曰《海寇後編》。今析出各著於錄焉。

  汪直傳一卷(户部尚書王際華家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記嘉靖中汪直引倭入寇海上及總督胡宗憲以計誘殺直事。所以歸功於宗憲者甚至,或其幕客所為也。

  劉豫事蹟一卷(兩淮鹽政採進本)

  國朝曹溶撰。溶有《崇禎五十宰相傳》,已著錄。是書本楊克弼《偽豫傳》,又雜採他書附益之,視原《傳》所述較詳。

  右傳記類“别錄”之屬,六部、八卷,皆附存目。

  案,以上皆逆亂之人,自為一傳者。命曰“别錄”,示不與諸傳比也。其割據僭竊之雄,别附載記;征討削平之事,别入雜史。均不與此同科。


梦远书城(guxuo.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