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远书城 > 总集 > 全隋文 | 上页 下页
刘孝孙


  孝孙为掖县丞,入直太史,开皇十四年卒。

  △驳张宾历

  其一云,何承天不知分闰之有失,而用十九年之七闰。其二云,宾等不解宿度之差改,而冬至之日守常度。其三云,连珠合璧,七曜须同,乃以五星别元。其四云,宾等唯知日气馀分恰尽而为立元之法,不知日月不合,不成朔旦冬至。其五云,宾等但守立元定法,不须明有进退。其六云,宾等唯识转加大馀二十九以为朔,不解取日月合会准以为定。此六事微妙,历数大风,圣贤之通术,而晖未晓此,实管窥之谓也。若乃验影定气,何氏所优,宾等推测,去之弥远。合朔顺天,何氏所劣,宾等依据,循彼迷踪。盖是失其菁华,得其糠秕者也。(《隋书·律历志中》,张宾之历,刘孝孙与冀州秀才刘焯,并称其失,所驳凡有六条。)

  魏明帝时,有尚书郎杨伟,修《景初历》,乃上表立义,驳难前非,云:“加时后天,食不在朔。”然睹杨伟之意,故以食朔为真,未能详之而制其法。至宋元嘉中,何承天著历,其上表云:“月行不定,或有迟疾,合朔月食,不在朔望,亦非历之意也。”然承天本意,欲立合朔之术,遭皮延宗饰非致难,故事不得行。至后魏献帝时,有龙宜弟,复修延兴之历,又上表云:“日食不在朔,而习之不废,据《春秋》书食,乃天之验朔也。”此三人者,前代善历,皆有其意,未正其书。但历数所重,唯在朔气。朔为朝会之首,气为生长之端,朔有告饩之文,气有郊迎之典,故孔子命历而定朔旦冬至,以为将来之范。今孝孙历法,并案明文,以月行迟疾定其合朔,欲令食必在朔,不在晦、二之日也。纵使频月一小、三大,得天之统。大抵其法有三,今列之云:

  第一,勘日食证恒在朔。引《诗》云:“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今以甲子元历术推算,符合不差。《春秋经》书日合三十五。二十七日食,经书有朔,推与甲子元历不差。八食,经书并无朔字。《左氏传》云:“不书朔,官失之也。”《公羊传》云:“不言朔者,食二日也。”《穀梁传》云:“不言朔者,食晦也。”今以甲子元历推算,俱是朔日。丘明受经夫子,於理尤详,《公羊》《穀梁》,皆臆说也。《春秋左氏》,隐公三年二月己巳,日有食之。(推合己巳朔。)庄公十八年春三月,日有食之(推合壬子朔)。僖公十二年三月庚午,日有食之(推合庚午朔)。十五年夏五月,日有食之(推合癸未朔)。襄公十五年秋八月丁未日有食之(推合丁巳朔)。前、后汉及魏、晋四代所记日食,朔、晦及先晦,都合一百八十一,今以甲子元历术推之,并合朔日而食。前汉合有四十五食(三食并先晦一日,三十二食并皆晦日,十食并是朔日)。后汉合有七十四食(三十七食并皆晦日,三十七食并皆朔日)。魏合有十四食(四食并皆晦日,十食并皆朔日)。晋合有四十八食(二十五食并皆晦日,二十三食并皆朔日)。

  第二,勘度差变验。《尚书》云:“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即是唐尧之时,冬至之日,日在危宿,合昏之(日)时,昴正午。案《竹书纪年》,尧元年丙子。今以甲子元历术推算得合尧时冬至之日,合昏之时,昴星正午。《汉书》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岁,落下闳等考定太初历冬至之日,日在牵牛初。今以甲子元历术算,即得斗末牛初矣。晋时有姜岌,又以月食验于日度,知冬至之日日在斗十七度。宋文帝元嘉十年癸酉岁,何承天考验乾度,亦知冬至之日。日在斗十七度。虽言冬至后上三日,前后通融,只合在斗十七度。但尧年汉日,所在既殊,唯晋及宋,所在未改,故知其度,理有变差。至今大隋甲辰之岁,改定历数象,以稽天道,知冬至之日日在斗十三度。

  第三,勘气影长验。《春秋纬命历序》云:“鲁僖公五年正月壬子朔旦冬至。”今以甲子元历术推算,得合不差。《宋书》元嘉十年,何承天以土圭测影,知冬至已差三日。诏使付外考验,起元嘉十三年为始,毕元嘉二十年,八年之中,冬至之日恒与影长之日差校三日。今以甲子元历术推算,但是冬至之日恒与影长之日符合不差。详之如左:十三年丙子,天正十八日历注冬至,十五日影长,即是今历冬至日。十四年丁丑,天正二十九日历注冬至,二十六日影长,即是今历冬至日。十五年戊寅,天正十一日历注冬至,阴无影可验,今历八日冬至。十六年己卯,天正二十一日历注冬至,十八日影长,即是今历冬至日。十七年庚辰,天正二日历注冬至,十月二十九日影长,即是今历冬至日。十八年辛巳,天正十三日历注冬至,十一日影长,即是今历冬至日。十九年壬午,天正二十九日历注冬至,阴无影可验,今历二十二日冬至。二十年癸未,天正六日历注冬至,三日影长,即是今历冬至日。(同上)


梦远书城(guxuo.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