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远书城 > 总集 > 皇明经世文编 | 上页 下页 |
卷之一百三十三 |
|
华亭陈子龙卧子 宋征璧上木 徐孚远闇公 单恂质生选辑 吴祖锡佩远参阅 胡端敏公奏疏一(疏) 胡世宁 ◎疏 知人官人疏 治河通运以济国储疏 重陵寝斥邪佞以安宗社疏 ○知人官人疏〈知人官人〉 此疏凡所条议升除皆破常格收才用之言 臣读虞书皋陶谟,有曰在知人,在安民,又曰,知人则哲,能官人,是知人君代天理物,其职专在于安民,然推安民之要,又在于能知人,而使官称其才也,臣谨用斟酌古今事宜,遵照 祖宗旧制,拟为知人则例五条,官人则例一十五条,上尘 圣览,以助睿思之万一,昔宋臣范仲淹上百官图于宋仁宗曰,如此为叙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襄敏之为此言以自况也且曰进退近臣。不宜全委之宰相。仲淹当时官非言路。任匪铨曹。岂不为越职当罪也。然其区区爱国之诚。不遑自顾。传诸天下后世。皆以为忠。而惜其不能尽用也。臣之愚诚,窃亦效此,伏惟 圣明垂意省览,天下幸甚。 计开 知人则例五条 一论人之才术。当以诚心体国爱民为主。然议论烦多爱憎不一亦执从而定为此等也而才与守斟酌品第。有是心而才与守兼优者为第一等。有是心而或才优守次或守正才次者为第二等。无是心而才守兼优者为第三等。无是心而或有才无守或有守无才者为第四等 一论人之心行。如大臣科道翰林。及在外方正官,当以奸诈冒嫉为重而贪墨为次其部寺属官方面佐二,及知府以下。则惟罪其贪酷。而偏诈之人尚未可去。 一凡尚书侍郎都御史府尹翰林科道布政使按察使兵备提学知府以上。各项紧要官。俱令到任一月后。各举一人自代。吏部择其举多者拟奏升擢。庶多得人。 一两京大臣及在外抚按官。俱以能荐贤称职多者见其知之之明。异日可备吏部之选吏部堂上官。尤宜责其择人多访。不必避嫌。 一今内外臣僚。皆以因循保守为贤。其有尽忠为国。担当干事。不避流俗者。朝士则众怒群猜。不能存立。在外司府等官。亦多被众忌。流谤考劾。因而误黜。以此尽沮忠直之气万一国家有事无人肯当是皆彼职名不闻于上故也今宜法古御屏记名故事。密访内外臣僚。中有尽忠体国。才堪委用者。亲记其名一二。则彼不为奸谤所陷。而真才得用矣。 官人则例一十五条,今阁员之选亦不拘于词臣一途 一内阁三员,或四五员,旧当寅亮辅弼之任,今又总裁六部而议其进黜。职任至重。遇缺宜斟酌先朝李贤等事例。于六部尚书左右都御史中取其才望出众。练达事故。公忠体国知人有容者推补。一两京六部尚书左右都御史。约共十四五员为一等。有缺官于在外行事右都御史。及两京左右侍郎。坐堂副都御史共二十四五员内推补。仍须论其职务难易轻重。或量其才力所宜。由简易而升重难或听其心志所愿辞重难而就简易以均劳逸 一两京六部左右侍郎坐堂副都御史在外总制总督等项右都御史。约共二十四五员为一等。有缺宜于两京大理寺卿坐堂佥都御史府尹詹事学士并在外各处巡抚巡视南京管粮副佥都御史十三布政司左右布政使共四十余人内推补。 一辽东蓟州宣府大同山西延绥宁夏甘肃陕西四川贵州云南两广郧阳南赣保定河南山东湖广江西淮凤苏松各边腹巡抚并巡视河道御史共二十三员为一等。此等官最要得人最宜久任如宣德正统景泰年间。各边巡抚有只用寺丞等官领敕行事。不必官大。又如周忱在苏松。自侍郎升尚书凡二十二年。王翱在辽东。自佥都历升副都右都左都凡十有一年。于谦在河南山西一十八年。陈镒在陕西亦十余年。是皆事久功成。保济得地方生民。为朝廷分忧。今此等官。宜于两京各寺卿少卿大理寺丞年深出众给事中御史郎中。在外右布政使按察使左右参政年深兵备副使上等知府内推升。原职高者升副都。原职卑者升佥都。十分资浅者升署职。令其领敕一般行事。其有在边不谙军旅。而善理民事者。改任腹里不为贬抑年深有劳者。就彼佥都升副都副都升右都常管此方。十分年深劳著者。就升部院掌印如正统天顺年间。金濂年富皆自副都升户部尚书不为躐等。盖先必如此广推。方能得人。后必如此重擢。方能久任。久任方能修葺得边疆完固。抚治得百姓安乐。以为国家久安长久之计。 一两京府尹并在外十三布司左布政使共十五员为一等。俱要用历练民事不厌烦劳者。循资迁转。此官称职者。留以久任迁升六部侍郎。并都察院坐堂副都御史不必更升在外巡抚以致迁转不常不得尽心民事其心行虽公廉。而才力不称者迁改相应职事。奸贪者实时罢黜。如天顺年间刑部尚书陆瑜礼部尚书萧暄皆由布政径升。今若止升侍郎副都不为躐等。世庙时议礼诸大臣俱□恶词林各官永嘉至奏罢庶常之迁公此疏亦似与诸公相合 一翰林院春坊詹事府等官以备顾问侍讲读草制诰修史牒。最一清要之职。唐宋以来。多重此官。以备卿辅之选然多选外官才学过人者试任虽取中状元亦令试历民事。方才取入翰林。我国初多用征聘隐逸之士。永乐宣德正统以来。如查士奇张洪由王府审理教授。黄淮刘铉张益由中书舍人。邹济陈仲完由教职。储懋王洪陈山由给事中。刘球李时勉陈敬宗由主事。胡俨由知县。蒋骥由行人。于敬由御史。各升翰林詹事春坊等职。又如张英由教职荐升给事中复进中允。郭琎由参政李贤由主事薛瑄由御史。皆历升侍郎尚书兼詹事学士。又如张显宗由翰林历升祭酒。出为布政。郭济历任春坊。复升知府。王珣由捡讨升大理寺丞。巡抚贵州。欧阳谦由御史改编修。复升郎中。徐旭由御史升郎中祭酒复改修撰。罗汝敬由侍读改御史是皆惟才所宜不拘内外出入所以得人近年拘定庶吉士及进士第一甲素称阁下门生者。方得选授。天下不无遗才。今宜遵复旧制。不拘内外郎中职事。但有文学素行出众者。许大臣言官论荐。内阁吏部召试此官庶几得人。而可储卿辅之望矣。 一给事中御史。皆有言责上而君身朝政缺失。下而臣僚是非邪正。皆唯其所言是听。使非其人。人主误听其言。则聪明惑乱。是非邪正不明。误事不小不听其言又为拒谏取谤天下至于御史。又有巡按。激浊扬清。除奸革弊之责。所系一方利害尤重。故自古慎重此官。我 祖宗朝如王翱由寺正。甄庸由知府左迁。陈祚由参议。康庆由知州落职。皆复升御史。虞翔王铎年富由教职。冀凯由州判官。皆升给事中。又如丁璇由主事。马守中由同知。俱升御史徐旭由御史升郎中。复改翰林。欧阳谦由御史入翰林。复升郎中。是皆唯才所宜不限资格所以得人而又拔其尤者。超擢侍郎佥都御史等官。所以肯尽其职。且又不时考察。使偏私浮伪者不得混于其中以惑上聪明。所以天下常受谏纳之福。而君上不受拒谏之名。今宜使大臣于内外郎官。及听选进士中。各荐所知。必其忠直公正明识治体者。方授此官。三年之内。考其敢言而忠谏有益。举剌得宜及巡按在外。激扬兴革。有益地方者。留以久任。超擢卿佐等官。其有敢言而言或不切于事体。或过激烈易至触忤者。则迁改内外相应职事以保全之后仍记其忠直。核其后效。量加超擢。其或当言不言。或挟私附势妄奏。及巡按不职者。明奏降黜。如此则言官皆得忠正之人。而朝廷纳其忠谏。有益于天下矣。 一吏部文选考功兵部职方武选礼部仪制司郎中。亦须妙选。若得其人。亦宜久任。量加超擢其中常有不称者即令外补。 一通政司鸿胪寺官专取声音洪亮于本衙门迁转。已有旧规。其有才堪部院者。亦行推用。 一两京坐堂佥都御史南京总督粮储都御史。及各寺卿佐并各部寺属官。照常循资迁转。然人才各有所长。有不相宜者。彼此更调不妨。 一在外布按二司官。宜不只于本地衙门迁转。虽有资格迟速不同。临了总筭。有甚悬绝不得已者。方推邻近地方官升补。仍照弘治以前事例。佥事径升副使。副使径升按察使。按察使径升左布政使。参议径升参政。参政径升右布政使。不必如今逐级挨升。南北远调。以致往来不常。虚旷岁月。地方常致缺官误事。其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员缺。宜于附近地方资浅人员内。比常早升以酬其劳远。 一各道分巡佥事。国初选定道分。九年方攻后因改道不常。凡遇地方难事。皆推避不理。以致豪强贪猾。任情作弊害民。地方受患。今皆宜如广东等处事例。三年满日。方许改道。仍须考其三年任内奸弊盗贼豪强贪猾之有无。以为殿最。本司若有进表等项公差。止于贴堂副使或分巡各道佥事内差遣。其分道三年之内。不许改差 一各处紧要兵备及提学官。俱要于资浅人员内推其才力相应者先升佥事。后加副使。常管此方。其职任内事务。不许他官搀越。如提学所管教官。兵备所管有司巡捕。并卫所官有犯。抚按衙门俱就委其提问。不必改委他官。以致权柄不一。事体难行。兵备必须兼理本道分巡以便行事至于练兵捕盗。应该劝赏等项财物。许其措置。或动支官钱。如此久任专制。方可责某成功。十分年深劳著者。提学推升少卿祭酒等官。兵备推升各边巡抚。其余照常迁转。才力不称者。就行改调别任。不宜姑息。 一知府知州知县三等视民之官。使非其人则上司虽有好官。行得好事。不能实到百姓。所以自古国家慎重此职。汉制郎官出宰百里。郡守入为三公。唐制不历剌史。不得任侍郎列卿。不历县令。不得任台郎给舍。我国初取中进士。俱选县官。征至贤才。多选守令。正统以来。知府俱责大臣保举知州知县另委吏部拣选。所以得人。且又立为定制知府知州见上司不行跪礼。以重其职。其久任卓异者。不次超擢。如何文渊由知府即升侍郎。胡俨由知县即升捡讨。所以人多乐为此官。弘治初年。又责其备荒积谷多少。以为殿最。所以民受实惠。固得邦本。如此久长正德以来此官不重。轻选骤升。下焉者惟图取觅得钱。以防速退。上焉者。惟事奉承取名。以求早升。皆不肯尽心民事。以致民穷财尽。一遇凶荒。多致饿死。今宜遵复 先朝旧规。知府令在京堂上官于京官七品以上在外在闲五品以上官内保举。在外抚按及布按二司掌印官。于参议佥事同知知州内保举。其知州知县。俱听吏部预行拣选。仍责抚巡布按二司。于府通判推官州同知知县内保举堪任知州之人州判官县丞主簿儒学教职司府卫首领官内保举堪任知县之人。必其有爱民之诚。有守巳之操有处事之才。三者俱备。而后可任此职。后有不称举主连坐。误举者先能自首则免。到任之后。察其奉公守廉而不尽心民事。才力不称者。改任品级相应职事。贪酷罢软者。实时罢黜。其称职者留以久任知府九年以上者。即升四品京堂。并布按二司长官。次者照常升参政副使等职。知州九年上者。即升参议知府郎中佥事。次者照常升员外府同知运同等官。知县上者三年行取到京。考其文学德行出众者。选入翰林。忠直刚正识治体者选为科道。才识优敏者分任部寺属官。其有深得民心。愿留久任者。超擢府州正职。次者九年六年照常迁转。如此选任。方得民受实惠。地方遇凶荒盗贼。可保无虞矣。 一在外知府知州知县。与凡方面有司等官升选。俱合注于原籍相近地方。广西云贵有司。尤宜查照弘治以前事例。只于本省人员内升选。庶免其不服水土且得到任易便。不致地方旷官日久。 ○治河通运以济国储疏 臣闻河流迁徙不常,自古为患,历考周汉,至今未有能治久而不决之术,国家救灾恤民,亦未有听其决而不治之理,今之河流涨溢,淹浸丰沛徐三州地方,数年于兹矣,去年以来,复致运道阻塞,夫此三处。两京南北冲要国家咽喉之地也。其民常岁为国运道。劳苦不息。犹之咽喉之气也。今之被水逃亡过半。犹之咽喉之气有伤。救之不可以不亟也。国家财赋。仰给东南。而运道少阻,犹人嗝口?壶之病。为饮食之阻。救之尤不可以不亟也。其救之之道奈何,臣以为今日之事。开运道最急,而治河次之,然今运道之塞者,河流致之也。盖使运道不假于河。则亦易防其塞矣。臣请先述治河之说。而后言运道,夫自古言河流者曰分则势小。合则势大。言河身者曰宽则势缓狭则势急。大而急则难治。小而缓则易防理固然也。其言治河者。曰顺其性则易。遏其性则难又曰不与水争地其所言河身治河之道,盖尽于数言。此其大法也。河自吐蕃发源。流入中国。渐纳百川之归。而行万数千里。其势之猛烈可知也。其过孟津。下至汴梁以东。土疏易决。故能为患。然自宋以前多决而东北自宋以后渐决而东南其决于东南也入海路近所经为害犹小决于东北也入海路远。所经为害犹大。然因决而分。得以杀其势者亦多矣。夫河自经汴以来。南分二道。一出汴梁城西荣泽县。经中牟陈颕等州县。至寿州入淮。一出汴梁城东祥符县。经陈留亳等州县。至怀远县入淮。其东南一道自归德宿州经虹县睢宁至宿迁县出其东。分新旧五道。一自长垣曹郓等县至阳谷出。一自曹州双河口至鱼台县塌场口出。一自仪封归德等州县至徐州小浮桥出。一由沛县之南飞云桥出。一在徐沛之中境山之北溜沟出是此新旧分流六道皆入漕河而总南入淮今闻皆塞矣。而止存沛县一道。则所谓合则势大。而河身又狭不能纳。所以不得不泛滥横溢。丰沛二县。徐之半州。漫为巨漫。近又溢出沛县之北。漫入昭阳湖。以致运道旧河。流缓沙壅。而渐致污塞也。或恐沙壅积久。其地渐高。水高趋下。其势必决。而东南有山限隔祸犹小也决而东北。则往年张秋之溃。运道因之以竭。前宋澶州之决。郡县数十之灌。祸不可言也故今治河不得不因故道。而分其势。其前出阳谷一道。鱼台一道恐其决而东北。断不可开也。其在汴西荣泽近开孙家渡至寿州一道。决宜常濬以分其上流之势。不可使壅也。乃若自汴东南。原出怀远宿迁二道。及正东如徐州小浮桥溜沟二道。各宜择其利便者开濬一道以分其下流之势或恐丰沛漫流。久而北徙。欲修城武以南废堤一带。至于丰单等县。黄德贺固杨明等集地方。接至沛县之北庙道口筑堤一道。以塞新决河口而防其北流。此亦一计也。此治河急患。当急施功。而开运道尤在所急也。然今运道止塞沛县。以北三十余里。而不能遂开者。虽人力不至。亦由天时未利也。方夏秋水溢。其塞处半为流沙所壅。使人捞沙水中。为力甚难。而沙随水势。随掘随壅。岂能成功。或谓乘今冬初水退。昭阳湖暂可通船之日。预备工力。截其上流。乾其下土而并工挑筑。旬月可开矣或虑此挑沙开筑。终不能固。来岁水淹。或忧再塞。不若趁冬水涸?冻船阻不行之时。照依南旺湖式样。就于昭阳湖中开河一带。两面筑堤以通运道。比今塞旧道。不增十里之远。来岁通漕。与旧道二处。随便行舟。此一策也。或又虑河水入湖。亦能带沙致塞。只如今昭阳南口金沟旧闸处所。渐入沙塞。此其验也。臣与尚书李承勋同行计议,以为莫若于昭阳湖东岸滕沛鱼台邹县地方之中。地名独山新安社等处择其土坚无石处所。另开河一道。南接留城。北接沙河口二处旧河其间应开不过百十余里。更或随势便利。各寻近道。工力尤省。其河新开。深则各随地势。阔则先止五六丈。以通二舟之交行。就取其土厚筑两岸以为湖之东堤。阻防河流之漫。山水之泄。而隔出昭阳湖在外。以为河流漫散之区。所谓不与水争地也。来冬?结船止之时。更加濬阔以为运道。仍于彼处立一夫厂。量拨山东州县人夫接递以暂宽丰沛之民。而消息咽喉之气。此其上策也。其开筑之处。有碍民田民居。则宜补给闲田。扣除粮税。而量措与开荒迁徙之力可也但其地高下。土之坚疏。势之难易。臣等不能亲历试验。未敢执定为是。乞敕总督河道都御史,一面料集工力,一面亲验可行,趁今兴役开掘此河,或此河难开,则止开丰沛县旧河,及前前拟湖中近河二道,兼使放舟,以防一道之塞,运道既开,而后以次相度河势,顺其性而分导其流。则大决可免矣,臣等又虑山东河南并直隶江北之民,连年水旱灾伤,劳苦特甚,岂可复兴此役,乞敕户部计议从权,于两淮两浙召商额外多卖盐引,令其买补灶煎余盐,照常贩卖,急可得银数十万两,以顾役近河贫民,并备应用器物,兴此大役,则亦宋范仲淹浙西救荒之术也,昔唐中叶,疆土分占日促,田赋所入甚少,而养军多费,专赖刘晏理财,亦惟兴此盐利,况我国家全盛,食盐生齿,数倍于昔,而盐课旧额有限,民间所食皆私盐也,今取而归官,河成之后,以资边饷,实为大利,尝有疏亦言宜听民私贩而收其税入官且盐既官卖。民间私盐渐少。而巡逻之役可减盐徒意外之虑可无。又弭大患。岂不当为。然以为难者,第恐势要狥私之徒,乘之以占利,庸俗泥常之人,因之以起谤,大臣持循保名,不为国计者,又不肯于是而担当,必赖圣明革此三弊,而后可行也,至于挑土之器,工役之流,亦宜量募江浙衢严二府之人,百十用之,其人取土一工胜如北人数十工之力是宜给其路费。厚其佣值。使乐应募。来必渐多。又使北人渐次效之。亦以后治田劝农之利也。臣愚又念丰沛南北一带近河州县之民。近年十分困苦。朝廷宜加十分爱惜。伏望圣恩垂念,以后进贡等项舡只计可停止者,暂为停止,可减省者,量为减省,其南京工部,该派器物,内府应用者,或令原解州县,倒批径解,或令该部委官自解,不必经由南京监局,以致多造器皿装盛因而多拨舡只装载,又因而多用人夫牵送,其士夫往来舡只,倚势多索人夫者,乞严加禁治,其河道驿递夫役,照前管河郎中,兼理稽考,抚按官不时巡察纠治,庶使冲要之民,得以赡养休息,而国家南北咽喉之地,不致阻塞矣,近该少卿黄绾,奏乞修复海运,以备不虞,其为国远忧甚忠,然闻其事势甚难,不得已而思其次,则闻国初漕运。自淮达河。由阳武起岸百十余里。陆运至卫河。复下船至京。又闻沁水至武陟县红荆口分流一道六十里通卫河。近年始塞是河流因沁可以通卫也后当国家间暇之时。亦宜差官踏勘。如红荆口旧河可开则开。旧河不开。则于阳武上下。相度地势相应处所。离岸十数里。开掘一道。北通卫河。岁拨江南相应卫分粮舡百十只于彼转运习惯以备徐沛之北会通河一处之塞此亦一计也。 ○重陵寝斥邪佞以安宗社疏 襄敏公于议礼一事颇主张桂诸公之说而亦欲轻处执奏大礼之人盖得议事之中于此一疏亦可见臣顷因时事有闻具本上奏,今又闻中外传言,有等间废小臣,逞其邪佞,妄图起用,因见 陛下孝思纯笃,追慕 皇考无巳,乘机上言,陵寝宜迁改葬京师,臣愚闻之,不胜忧愓,盖此事利害关系匪轻,诚恐 圣心至孝,为所感动,一朝改移,群臣戒前执议之过,无敢再谏,臣愚受国厚恩,义图死报,不忍缄默,然彼执言。必以助成圣孝为名,臣岂敢遍见阻执也臣昔闻追崇庙祀之礼未定,深虞圣孝之心未遂,上下之志不通,致灾殃民,为宗社邦本之忧,已述鄙见,为陈言治道急务,以效愚忠事,具本欲进间,继闻明昭大礼,已定而止,今欲言此,愚诚恐有未孚,敢将前本附上,伏愿 圣明并赐采纳,盖臣前奏深辩追崇之为礼者。欲成 陛下之大孝也。今奏极言迁葬之宜慎者。亦欲成 陛下之大字也。成 陛下之大孝,所以效臣之愚忠也,臣惟 皇上一身,宗庙社稷之主也,四海兆民之命也,而所赖以储祥荫福于 陛下之身者,恭穆献皇帝之陵也,俗言家之有墓,犹木之有根。根固则木常茂。而枝叶生生不已。根动则木之荣瘁未可知。此士民之家。所以重于迁墓也。匪徒士民。虽古帝王亦然。昔者舜都蒲坂。而崩于南巡。遂葬九疑。禹都安邑。而亦崩于南巡。遂葬会稽。其相去国都。各数千余里。后世莫之敢迁。故其子孙。传至春秋时。千数百年。犹君国子民不绝。此其验也。唐太宗祖墓在长安者。祸惨不可言。此其所当戒也。我 太祖高皇帝初葬其 皇考妣于今 皇陵。衣冠盖不备也。及后富有天下。追尊 帝后。我太祖统天大孝。岂不欲备礼。改葬京师。以便祭扫。然亦曰虑泄山川灵气。使体不安。姑积土厚封。备山陵之制而已。见于 皇陵图。大略可考也。此我 仁祖之陵。既荫 太祖兴创大业而已。后未尝轻动。所以固蓄山川灵气。而又荫我 太祖享国日久。子孙万世为帝王也。今 献皇帝之陵。比于 皇陵。已荫 皇上入继大统。今亦不宜轻动。使之固蓄山川灵气。而荫我 皇上圣寿万千。子孙万世为帝王可也。昔人谓死者魂气升天体魄归地。今 献皇帝立庙京师。子孙岁时祭享。其神气之在天者。陟降昭格。盖无不在。而陵寝之在安陆者。永为万世体魄之藏。岂宜轻动也。况查安陆至京。水陆路程。各数千余里。使迁梓宫陆行。在途未免震动。舟行则远涉江淮河汉。风波数千里。势非旬月刻期可到。此时 圣母 圣心。悬念何如举念何如。举朝臣子惊愓何如。而可轻动也。即今士民之家。重其父母。而欲为子孙长久计者。只求小小吉地。亦尝经数年不得。至于天造地设。山川大聚。完美可为帝王兆宅者。举天下盖不多也故我 太祖初定国都。聚天下术士而议者数百。太宗下藏天寿山。盖自始封燕国。至于绍极。征讨往来。阅历山川。数十年而后得。岂易能也。有如奉迎梓宫至京。一时难得吉地。而经年未得安厝或主司恐以迟慢为罪。而迁就附会以未全吉之地为吉。而误国大事。将如之何。臣谓陛下孝思诚切。或遵奉 圣母太后懿德至情。必欲迁葬。亦须期以数年之间。妙选近京山川大聚十分全美之地。本意欲不迁而言姑缓其期使言易得入而使事局得停则迁改自然不行矣如天寿山比者。而后妙选年月日时十分之吉。启迁皇考梓宫安葬。方可无虑也。今若如彼邪佞之言。轻率一二年为之。万万不可也。夫阴阳地理之说。从古有之。今士大夫之家。重其祖考体魄之安,为其子孙长久之计者。罔不精加选择。而或谬为大言。谓此小术不足信者。是其爱国不如爱家。爱君不如爱身。故为欺罔非忠实也。臣前疏妄言今日急务,以孝亲为大,以保民为本,而保民图治之道,又在择言官而纳谏诤,回士风而变治体,以尽复 祖宗之旧,向使 皇考 圣母不从以至亲至尊之号,而受陛下之朝享则为卑临尊,于礼为不顺,于心为不安,此 圣心之所以不得已,而必欲追崇者,天理人心之正也,天下万世之公也,今则陵寝巳安,不宜轻动,称号巳定不宜再更,明诏巳颁,不宜数易,圣孝巳遂,别无不得已之情矣,何乃中外臣工,希宠妄言不已,臣愿 陛下明禁,斥绝此辈,不许再言,而惟君臣协恭,专以任贤图治,保民为事,以永固,宗社于万年,此诚今日急务也。 |
梦远书城(guxuo.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