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远书城 > 类书 > 图书集成乾象典 | 上页 下页
云霞部总论


  唐,丘光庭《兼明书》

  《云从龙辨·乾文言》曰:“‘云从龙,风从虎’,说者以为龙吟云起,虎啸风生。”明曰:“非也。夫风云者,天地阴阳之气交感而生,安有虫兽声息而能兴动之哉!盖云将起而龙吟,风欲生而虎啸,故《传》曰:‘龙从云,蛇从雾,巢居知雨’是也。”或曰:“《文言》仲尼所作,何故不知?”答曰:“但取其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先天不违者也。”

  《密云不雨》

  王弼云:“凡云雨者,阴气布于上,而阳薄之,不得通,则蒸而为雨。”明曰:“此说未穷其理,何者?夫阴阳二气,生于黄泉,氤氲交结,出地为云。二气力均,则能为雨。或阴气少而阳气多,或阴气多而阳气少,皆不能为雨也。”《小畜》“不雨者,阴气少也☴☰。”〈乾下巽上小畜〉《小过》不雨者,阳气少也☳☶。〈艮下震上小过〉《小畜》上九,“既雨既处”者,阳极则阴也。故《礼记》孔子曰:“天作时雨,山川出云。”云也者,非一气能生者也。譬之于炊,或有水而无火,有火而无水,皆不能生气,必须水火备而后气生。气生本于釜中,非结成于甑上也。由此而论,云必结于地中,阴阳相将而出。若阴先而阳后,尚不能为云,岂能为雨乎?

  《天地氤氲·系辞》云:“天地氤氲,万物化醇。”论者以为氤氲,天中之气。明曰:“氤氲,未散之名也。其气结于黄泉,非在天之谓也。若已在天,安能化生万物?直由气自黄泉而生,万物资之以化。万物者,动植之总名也。动植初化,未有交接,故曰化醇。及其交接,万物由此蕃滋。故曰:‘男女媾精,万物化生’。”男女者,雌雄牝牡之称也。夫人之精既皆自下,岂氤氲不自下乎?按《月令》:建子之月,律中黄钟。黄者,地中之色也,钟者,种也,言十一月阳气种于黄泉也。故知浑天之形,其半常居地下,地之下有水,水之下有气,气之下有天,天之元气,自水而升地,自地而升天,自天而回还水下,所谓一阴一阳而无穷也。故《复彖》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天地之心,阳气在下,即知氤氲之气所存焉。

  张子正蒙《参两篇》

  阴性凝聚,阳性发散,阴聚之阳必散之,其势均散。阳为阴累,则相持为雨而降;阴为阳得,则飘扬为云而升。故云物班布太虚者,阴为风驱,敛聚而未散者也。

  朱子语类

  《云·横渠》云:“阴为阳得,则飘扬为云而升。阴气正升,忽遇阳气,则助之飞腾而上为云也。”

  坤舆图说

  《云雨》

  云,乃湿气之密且结者也。地水之气,被日爆暖,冲至穴际中域,一遇本域之寒,即弃所带之热,而反元冷之情,因渐凑密。终结成云,则或薄而稀,或厚而密者,又由于气之乾湿、清浊相胜之异势也。薄稀者,轻浮易为风,拨散难以成雨,是为枯瘠无益之云。若厚密者,多含润泽,故易化雨而益物。凡初雨之时,必蒙蒙而细,渐而近地,则其雨点愈大矣。盖雨落时多细微雨点,彼此相沾,若下之路远,则相沾之更多,而加重大。故山顶比山根之雨点微小,因云离山顶近,离山根远故也。又冬月比夏月雨点微小,因冬月天冷时,云离地不远,夏天大暑日云高,离地更远。然云远则雨点从上而下,一路彼此相沾之多,而加重大,云近则路短,而相沾之雨点小雨雹时亦然。若当时有大风雹子而横斜下,其体更加重大。盖横斜之路比正直之路更远,路远则雹子相沾之多,间有如弹丸大者,若剖而细视之,则灼见多小雹子沾于一处,由此故也。


梦远书城(guxuo.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