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远书城 > 类书 > 古今圖書集成·乾象典 | 上页 下页
第八十六卷


  露部彙考

  《禮記》

  《月令》

  孟秋之月涼風至,白露降。

  〈陳注〉「白露降」則陰乘陽,而其候交矣。

  《孝經緯》

  《白露寒露》

  處暑後十五日,斗指庚為「白露」,陰炁漸重,露凝而白也。

  秋分後十五日。《斗指》辛為寒露。謂露冷寒而將欲凝結矣。

  《汲冢周書》

  《時訓解》

  《立秋》又五日,「白露降。」

  《大戴禮》

  《曾子天圓》

  陽氣勝,則散為雨露。

  《釋名》

  《釋天》

  露,慮也。覆慮物也。

  《本草綱目》

  《露釋名》

  李時珍曰:「露者,陰氣之液也。夜氣著物,而潤澤于道傍也。」

  氣味

  甘平無毒

  主治

  秋露繁時,以槃收取,煎如飴,令人延年不饑。

  稟肅殺之氣。宜煎「潤肺殺祟之藥。」及調疥癬蟲癩諸散。

  百草,頭上秋露未晞時收取,愈百疾,止消渴,令人身輕,不饑悅澤。別有化雲母作粉服法。

  八月朔日收取摩墨。點太陽穴,止頭痛。點膏肓穴,治勞瘵。謂之「天炙。」

  《百花上露》,令人好顏色。

  柏葉上露,菖蒲上露,並能明目,旦旦洗之。

  《韭葉上露》。去白癜風。旦旦塗之。

  《凌霄花上露》,入目損目。

  發明

  陳藏器曰:薛用弱《續齊諧記》云:「司農鄧紹,八月朝入華山,見一童子,以五采囊盛,取柏葉下露珠滿囊。紹問之,答云:『赤松先生取以明目也。今人八月朝作露華囊,象此也』。」又郭憲《洞冥記》云:「漢武帝時,有吉雲國,出吉雲草,食之不死。日照之,露皆五色。東方朔得元青、黃三露,各盛五合,以獻於帝,賜群臣服之,病皆愈。」朔曰:「日初出處,露皆如飴。今人煎露如飴,久服不飢。」《呂氏春秋》云:「水之美者,有三危之露,為水即重於水也。」李時珍曰:「秋露造酒最清洌。姑射神人,吸風飲露。

  漢武帝作金盤承露,和玉屑服食。楊貴妃每晨吸花上露,以止渴解酲。番國有薔薇露,甚芬香,云是花上露水,未知是否。」藏器曰:「凡秋露、春雨著草,人素有瘡及破傷者,觸犯之,瘡頓不痒痛,乃中風及毒水,身必反張,似角弓之狀。急以鹽豉和麪作盌子,於瘡上灸一百壯,出惡水數升,乃知痛痒而瘥也。」

  露部總論

  《朱子語類》:

  《露》

  問:「伊川云:『露是金之氣』。」曰:「露自是有清肅底氣象。古語云:『露結為霜』。今觀之,誠然。伊川云:『不然』,不知何故。

  蓋露與霜之氣不同,露能滋物,霜能殺物也。雪霜亦有異,霜則殺物,雪不能殺物也。雨與露亦不同,雨氣昏而露氣清也;露與霧亦不同,露氣肅而霧氣昏也。

  古人說露是星月之氣,不然。今高山頂上,雖晴,亦無露」,露只是自下蒸上。

  或問:「高山無霜露,其理如何?」曰:「上面氣漸清,風漸緊,雖微有霧氣,都吹散了,所以不結。若雪,則只是雨遇寒而凝,故高寒處雪先結也。」

  荊川稗編

  《論露》

  《觀物》張氏曰:「露者,土之氣,升則為霧,結則為霜。」

  露部藝文一

  《露賦》唐·張彥勝

  「夫露者,陰陽之精氣也,天地之靈液,秋冬濁而春夏清,晞於朝而生於夕,隨時應變,不凝不積,遇物受彩,因象而光,滴滴瀝瀝,熒熒煌煌,爾其為大也,澄九天而淨六合,爾其為廣也,清四極而灑八荒,故能消歇氛埃,生成草木,羃䍥千品,霑濡萬族,其澤厚矣,其潤深矣。願聞其始,試言厥初。兆自元氣,生於太虛,巨人飲之而不死,上古吮之而穴居。天無雲兮珠的皪,野有草兮玉扶疏。寫蟲鳥兮為篆,懷蛟龍兮著書。河洛建都兮氣均風雨,甘泉築館兮名亞儲胥。或泛灩池臺,或葳蕤竹柏。鶬鶊鳴兮色紫,鴻鴈來兮光白。露之為德也,天一所以為王侯;露之為文也,詩人所以歌《召伯》。」既因甘而作頌,稱未晞而留客。是時鷙鳥初擊,鳴蟬向晚,悲九節之相催,恨三危之路遠。或乃幽閨織婦,初下鳴機,徘徊空院,悵望秋暉。洞房月入,羅帳螢飛,看鴻鴈之將度,怨良人兮不歸。灑交頤之玉箸,苦寒露之沾衣。至如關山氣寒,瀚海風急,胡侵隴塞,兵屯馬邑。征人此時,思歸下泣,不覺漣如,沾我衣濕。

  別有洛陽才子,人間「秀士。遠自巖曲,來遊學市。有恨驚心,無人知己。聞墜葉而嘆息,對浮雲而愁起。悽悽兮,怳若有亡。」〈此下疑有闕文〉「睹蒹葭之蒼蒼,惜白露而為霜。」宋大夫聞而嘆曰:「歲乎不我與,一寒一暑。昔時春晚,拂楊柳於南津;今日秋深,落芙蓉於北渚。古人未達,平生羈旅。君何為而絕絃?敢知音而相許。」重曰:「白日黯黯兮秋風多,綠川蕭蕭兮空水波。聞郢中之有曲,

  試調露而為歌。」歌曰:天降氣兮地凝精,皇德茂兮芝考證蓋平,金盤漬兮玉杯清,葉有露兮落有聲。遼東之鶴

  中夜驚,日南之雞凌晨鳴。華山柏兮多珠露,松子服之得長生。

  《清露點荷珠賦》〈以題為韻〉闕名

  「池有秀。冠眾卉兮彼荷最英,天之氣結淳和兮惟露斯清」,圓規覆水兮翻然蓋傾,素質積葉兮炯爾珠明。

  露非荷無以呈潔己之狀,荷非露無以異先彫之榮。

  皓影搖光,修莖羃布,氣散蘭郁,光分雹聚。鄰腐草謂螢火將飛,俯澄波若蠙珠已露。宜瀼浥於夜景,惜芬芳於歲暮。縹綵將闌,瓊光未斂,團素律以泥泥,擢餘「芳之苒苒。映翠帶狀蓮的之剖開,對青霄仰星文之亂點。色慚兮菱藻,氣肅兮金波。雖有秋月,我則承恩於彼露;豈無朝日,我則庇身於此荷。尚不願灑園葵而澤豐草,豈學老林葉而滋枯柯。」客有《感秋而嘆》曰:「滴瀝縈紆,布濩芬敷。浮池煙兮葳蕤吐絳,點天酒兮璀璨垂珠。已矣夫!露欲變,荷欲蕪。君」不見「嚴霜降萬物皆盡兮,復有此芙蕖。」

  《湛露晞朝陽賦》〈以諸侯來朝錫宴具醉為韻〉張勝之

  陽暉早曙,露泫清宵,宵既寂而露彩結,曙將動而陽氣消。是以在蘭者照之則煥乎葉;在棘者燭之則晞乎條。故乃喻天子布澤於宴,猶諸侯命朔於朝。觀夫潤草瀼瀼,晞陽羃羃,氣色濃兮猶茂,枝榦燥兮如滌。

  初將比玉,以減其琳璃;稍欲如珠,復消夫玓瓅。故可比臣竭忠以祗敬,君降恩而蕃錫。及夫大明有赫,五色初收,陵晨光動,平野氣浮。遂使將飲之蟬,驚陽烏而復退;罷警之鶴,懼白駒而不留。出扶桑兮始上,被豐草兮徒周。何異夫錫宴則臨乎我后,來朝則嘉彼爾侯。原夫曭朗之光未舒,霑濡之色猶遍。忽其陽氣匝,晴風扇,則滴而有響者,其響罷聽;布而成文者,其文難見。夫如是,有類藩臣感化而來覿,中朝布德而成宴。彼以朝為數,此以夜為初。夜則因我而陰勝,朝則因我而陽舒。其凝也無不備矣,其晞也曷可藏諸。

  况有麗天之暉,潤月之意,崇其燕禮,著乎前志。「朝日出海」,若一人之當陽;夕露低柯,若群臣之既醉。天晴夜朗,林霽煙開。稽其順陽之心,既且周而復始;懿乎漸晞之理,又觀往而知來。所以為成歲之本,履霜之具。華葉既濡,清光若煦。吾知「湛露晞朝陽」也。為君臣宴饗之喻。

  《秋露如珠賦》〈以涼風變節凝露可觀為韻〉師貞

  「風入秋而方勁,露如珠而正團。映蟾輝而迥列,疑蚌剖而俱攢。綴別葉之中,時翻的的;轉衰荷之上,微振珊珊。虛靜內瑩,圓明外寒。且驗目前之美,何殊掌上而觀。懿夫寓物成規,效微應節。含綠葵而結綠方麗,耀黃菊而中黃轉澈。落蒹葭之浦,誠媚川而可移;泫庭宇之間,雜照廡而何別。所以未逢朝溘,還著夜光。」當助海而為深。功雖至薄,蒙沉泉之是棄,德且非涼。

  比蟬飲之為狀,與蛇銜而允臧。發澤之道素昭,結霜之儀漸露。咸欣遐被之德,寧起暗投之怒。遙瑩空際,思縹緲之金莖;散照林中,謂璀璨之瓊樹。宛轉無窮,精明有融。乍見紅蘭之內,如尋赤水之中。稍迷逕蔓,偏入園叢。每祕彩於晝景,何流形於夜風。時也草始化螢,星逾流火。葉物候而增美,信晶熒而必果。想游女於水上,訝鮫人之淚墮。降自天而任彼無私,照於乘而孰云不可。湛湛方積,纍纍正凝。彌增皓鶴之警,不憚驪龍之興。遠睇平蕪,俛首而鮮苗益潤;俯觀朝藿,傾心而靈液是承。嗟乎!彼以少而為貴,此以多而豈賤?遇沾衣而未化,如被褐而初見。其克好以員來,孰若順陰而適變。

  《秋露賦》闕名

  天何言哉?萬化斯該,歲云秋矣,傷心不已,起涼風於四面,飛斷雲於千里。爾乃高天氣爽,寒日光清,下翠樓以迴矚,見白露之晨生,向珠網以添淨,依玉階而助明。如霜未結,似雨還輕,點庭蕪而葉重,滋園菊而花榮,歌湛則《周詩》入興,凝甘則漢載留名,故色貴含秋,光宜汎曉,既騰文於地上,復垂容於筆杪,煙澹彩而的的,月籠華而皛皛。豈只華山之際,童子受於囊中;金莖之端,仙掌承於雲表。况乎胥臺發色,軒丘降祥。紅蘭受而彌潔,綠葵含而轉芳。初益巨海,終晞太陽。既隨時以隱見,還任物以行藏。爾其無林不沾,無草不羃。薤上流彩,林中湛液。思蟬飲而曉潤,旅鶴警其宵滴。詞人賦矣,已凝冷以淒清;君「子履之。又傷心而怵惕。」「感《斯露》而揣稱。」「愧《才殫》」而莫析者也。

  《露賦》宋·吳淑

  夫露者,蓋陰陽之氣,神靈之精。淪軒轅之積粹,含天乳之純英。承以漢宮之仙掌,擢以魏室之金莖。或感至孝於趙郡,或表善政於零陵。若夫色媲渥丹,味侔勺蜜。既號天酒,亦名陰液。取自方諸,飲聞姑射。承木蘭之曉墜,挹吉雲之五色。湛湛露斯,匪陽不晞。詎能綴冕,猶堪飲龜。履怵惕而見禮,行厭浥而聞《詩》。亦有「其凝如脂,其甘如飴。享遐壽於搖山,零甘液於三危。」至若盛在囊中,取於雲表,既溥博以增海,亦霑濡而潤草。若乃被蒹葭之蒼蒼,零蔓草兮瀼瀼。為瑞既聞於如雪,因寒常見於為霜。若夫貯之寶器,承之瓊爵,遠遊始訝於騰蛇,宵警仍聞於白鶴。子胥豫見其霑衣,少孺假言於捕雀。亦有著水凝素,下地騰文,傳美味於仙丘,識運氣於崑崙。爾其畢勒含丹,揭雩布紫。

  終陽氣而斯凝,應立秋而下委。唱《薤歌》以申哀,宴諸侯而有禮。嘉零露之溥兮,含滋廣被。

  露部藝文二〈詩詞〉

  《賦得露》梁·顧煖

  「飛空猶蘊狀,集物始呈華。萎黃病秋菊,厭浥長春芽。」非唯「漙曼草,頗亦變蒹葭。仍增江海浪,聊點《木蘭花》。」

  《驚早露》劉憺

  九畹凝芳葉,百草瑩新珠。盈荷雖不潤,拂竹竟難枯。

  《露》唐·李嶠

  滴瀝明花苑。葳蕤泫竹叢。玉垂丹棘上。珠湛綠荷中。

  夜警千年鶴。朝零七月風。願凝仙掌內。長奉《未央宮》。

  《露》董思恭

  夜色凝仙掌,晨甘下帝庭。不覺九秋至,遠向三危零。

  蘆渚花初白,葵園葉尚青。晞陽一灑惠,方願益滄溟。

  《秋露》駱賓王

  玉關寒氣早,金塘秋色歸。泛掌光逾淨,添荷滴尚微。

  變霜凝曉液,承月委圓輝。別有吳臺上,應濕楚臣衣。

  《白露》杜甫

  白露團《甘子》,清晨散馬蹄。圃開連石樹,船渡入江溪。

  憑几看魚樂,迴鞭急鳥棲。漸知秋實美,幽徑恐多蹊。

  《賦得金莖露》徐敞

  漢帝貴《長生》,延年餌玉英。銅盤滴珠露,仙掌抗金莖。

  拂曙氛埃斂,凌空沆瀣清。岧嶢捧瑞氣,巃嵷出宮城。

  勢入浮雲聳,形標霽色明。大君常御宇,何必去蓬瀛。

  《露》李正封

  「霏霏靈液重,雲表無聲落。」沾樹急元蟬,灑池淒皓鶴。

  流塵清遠陌,飛月澄高閣。宵潤玉堂簾,曙貫金井索。

  佳人比珠淚,坐感紅綃薄。

  《詠露珠》元·稹

  秋荷一滴露,清夜墜元天。將來玉盤上,不定始知圓。

  《白露》鮑溶

  清蟬暫休響,豐露還移色。金飆爽晨華,玉壺增夜刻。

  巳低疏螢燄,稍減哀蟬力。迎社促燕心,助風勞雁翼。

  一悲紈扇情,再想清淺憶。高高拜月歸,軋軋挑燈織。

  盈盈玉盤淚,何處無消息。

  《秋露》雍陶

  白露瞹秋色,月明清漏中。痕沾珠箔重,點落玉盤空。

  竹動時驚鳥,莎寒暗滴蟲。滿園生永夜,漸欲與霜同。

  《露》韓琮

  長隨聖澤墮堯天,濯遍幽蘭葉葉鮮。纔喜輕塵銷陌上,已愁新月到階前。文騰要地成非久,珠綴秋荷偶得圓。幾處花枝抱離恨,曉風殘月正潸然。

  《露》袁郊

  湛湛騰空下碧霄,地卑濕處更偏饒。菅茅豐草皆霑潤,不道良田有旱苗。

  《露》徐夤

  鶴鳴先警雁來天,洗竹沾花處處鮮。散綵幾當蟬飲際,凝光宜對蚌胎前。朝垂苑草煙猶重,夜滴宮槐月正圓。怵惕與霜同降日,蘋蘩思薦獨淒然。

  《賦得春草凝露》張友正

  蒼蒼芳草色,含露對青春。已賴陽和長,仍慚潤澤頻。

  日臨殘未滴,風度欲成津。蕙葉垂偏重,蘭叢洗轉新。

  將行愁裛徑,欲采畏濡身。獨愛池塘畔,清華遠襲人。

  《露》成彥雄

  銀河昨夜降醍醐,灑遍坤維萬象蘇。疑是鮫人曾泣處,滿池荷葉捧真珠。

  《月夜梧桐葉上見寒露》戴察

  「蕭疏桐葉上,月白露初團。」滴瀝珠光滿,熒煌素彩寒。

  風搖愁玉墜,枝動惜珠乾。氣冷初秋晚,聲微覺夜闌。

  凝空流欲遍,潤物淨宜看。莫厭窺臨倦,將晞聚更難。

  《清露被皋蘭》孫顧

  九皋蘭葉茂,八月露花清。稍與秋陰合,還將曉色并。

  向空羅細影,臨水泫微明。的皪添幽興,芊綿動遠情。

  夕芳人未採,初降鶴先驚。為感生成惠,心同葵葉傾。

  《宿煙含白露》前人

  㭊㭊有新意,微微曙色幽。露含疏月靜,光與曉煙浮。

  迥野遙凝素,空林望已秋。著霜寒未結,凝葉滴還流。

  比玉偏清潔,如珠詎可收。徘徊阡陌上,瞻想但淹留。

  《觀荷葉露珠》齊·己

  霏微曉露成珠顆,宛轉田田未有風。任器方圓性終在,不妨翻覆落池中。

  《秋露》宋·王安石

  日月凋何急。荒庭露送秋。初疑宿雨泫,稍怪曉霜稠。

  曠野將馳獵。華堂已御裘。空令半夜鶴,抱此一端愁

  《賦得荷葉露應教》明·馬中錫

  「花氣侵晨濕畫欄,池荷如洗翠團團。誰將天上金莖露,瀉入波心碧玉盤。」風動每愁爐汞走,雨餘應訝浦珠寒。十年曾作《西垣客》,此景親從太液看。

  《賦得露凝仙掌》吳中行

  絳闕秋容靜,金莖露氣長。夜深方湛湛,日出轉瀼瀼。

  共喜仙人掌,能渟玉女漿。願持方聖澤,沾灑遍遐荒。

  《六么令》〈詠露〉明·劉基

  淡雲收盡,月在蒼龍角。霏霏似煙非霧,空裏無聲落。

  漢殿仙人掌冷,桂影篩高閣。元蟬皜鶴,相呼相喚,嗽嚥華滋笑丹藥。 寒蛩不分命薄,永夜驚離索。絡緯也共,莎雞,吹盡傷心曲。只恐韶華易晚,辜負蓬萊約。

  秋容寂寞,憑君著意,染取楓林賽紅萼。

  露部選句

  楚屈原《離騷》,「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宋玉《九辯》,「白露既下百草兮,奄離披此梧楸。」〈又〉霜露慘悽而交下兮,心尚幸其弗濟。

  莊忌《哀時命》,「霧露濛濛其晨降兮,雲依斐而承宇。」漢劉向《九歎》,「白露紛以塗塗兮,秋風瀏以蕭蕭。」揚雄《甘泉賦》,「噏清雲之流瑕兮,飲若木之露英。」後漢班固《西都賦》,「抗仙掌以承露,擢雙立之金莖。」晉潘岳《寡婦賦》,「天凝露以降霜兮,木葉落而殞枝。」宋謝莊《月賦》,「白露曖空,素月流天。」

  梁江淹《別賦》:「露下地而騰文。」〈又〉《秋露如珠》,

  陶弘景《尋山志》:「竹泫泫以垂露,柳依依而近蟬。」唐王勃《秋日宴集序》:「金風生而景物清,白露下而光陰晚。」

  歐陽詹《送陳秀才赴舉序》:「白露肅物,青天始高。

  明費元祿轉,情集露華。殞碧草而無聲,漙黃花而有色。燈前尺素,墨研相憶之書。門外平蕪,履點夜行之跡。蟲催鄉夢,砧搗征衣。氣生江國之涼,滴送松窗之響。天街濯月,能教玉臂增寒;漢苑求仙,且向金莖和屑。墜木蘭而可飲,入長夜而未晞。」〈又〉六橋倚楫,覘知楊柳先衰;九月題詩,無奈芙蓉遍濕。〈又〉惜花早起,必泫少婦之裾;傅粉爭憐,業上《妖姬之曲》。

  《漢古樂府》:「清露凝如玉,涼風中夜發。」〈又〉垂露成帷幄。

  古詩。「白露沾野草。」時節忽復易。

  魏阮籍詩:「清露被皋蘭。」

  晉《陸雲詩》,「清露墜素輝,明月一何朗。」

  潘岳詩:「凄凄朝露凝,烈烈夕風厲。」

  《張載詩》:「白露中夜結,木落柯條森。」

  閭丘沖詩:「微風扇穢,朝露翳塵。」

  溫嶠詩:「凝花珠錯落,綴葉碧玲瓏。」

  宋孝武帝詩:「綠草未傾色,白露已盈庭。」

  《謝瞻詩》:「開軒滅華燭,月露皓已盈。」

  鮑照詩:「月露依草白。」

  齊王融詩:「浩露零中宵。」

  梁王僧孺詩:「簷露滴為珠。」

  吳均詩:「青雲葉上團,白露花中泫。」

  《劉孝先詩》:「葉動花中露。」

  劉邈詩:「墜露如輕雨。」

  陳陰鏗詩:「霏霏野露合。」

  北周庾信詩,「濕庭凝墜露。」〈又〉秋露似珠圓。

  《唐太宗詩》:「飄珠箔穿露。」

  虞世南詩:「清風滌暑氣,文露靜囂塵。」

  張九齡詩:「皎潔青苔露。」

  陳子昂詩:「清冷花露滿,滴瀝簷宇虛。」

  沈佺期詩。「秋露凝珠綴。」

  韋安石詩:「早荷承湛露。」

  《李白詩》:「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

  杜甫詩:「竹露夕微微。」〈又〉重露成涓滴。

  《耿湋詩》:「颯颯松上吹,泥泥花間露。」

  《戎昱詩》:「江天夜露新。」

  《盧綸詩》:「紫陌夜深槐露滴。」

  王建詩:「月過金階白露多。」〈又〉「冷露無聲濕桂花。」《王涯》詩:「一夜輕風蘋末起,露珠翻盡滿池荷。」

  孟郊詩:「芙蓉濕曉露。」

  《元稹詩》:「竹露滴寒聲。」〈又〉曉露凝芳氣。

  白居易詩:「微微涼露欲秋天。」〈又〉秋荷病葉上,白露大如珠。〈又〉日下風高野露涼。〈又〉竹露冷煩襟。〈又〉荷側瀉清露。〈又〉雨露施恩無厚薄,蓬蒿隨分有榮枯。

  李德裕詩:「月中清露點朝衣。」

  《許渾詩》:「蘭葉露光秋月上。」

  李商隱詩:「聚荷凝翠玉,綴柳訝垂旒。」〈又〉仙人掌冷三霄露,玉女窗虛五夜風。〈又〉昨夜西池涼露滿,桂花吹斷月中香。〈又〉「弱柳千條露劉得仁詩。「綴草涼天露。」

  《薛逢詩》:「松杉露滴無情淚。」

  《賈島詩壇》,「松涓滴露。」

  溫庭筠詩:「露點如珠落卷荷。」

  劉滄詩:「一洞曉煙留水上,滿庭春露落花初。」

  鄭谷詩:「漸曉禾中露。」

  《韓偓》詩:「但覺夜深花有露,不知人靜月當樓。」〈又〉卷荷忽被微風觸,瀉下清香露一杯。

  《杜荀鶴》詩:「江月漸明汀露濕。」

  江為詩,「月寒花露重。」

  宋林逋詩:「粉竹亞梢垂薄露。」

  蘇軾詩:「竹露浩如瀉。」〈又〉荷花夜開風露香,〈又〉微月半隱山,圓荷爭瀉露。

  《米黻詩》:「天低月露濕秋衣。」

  陸游詩。「重滴竹梢露。」〈又〉一堤草露明晨照,

  薛季宣詩。「天空月白不見人。無聲露滴蘋蓑濕。」僧惠崇詩。「露重忽翻荷。」

  元吳景奎詩:「半夜起來山月白,滿天清露灑衣裳。」張翥《對月》詩:「落葉有光時墜露。」

  《薩都剌》詩:「天清曉露涼。」

  楊維楨詩:「魚動輕荷墜露香。」

  明劉基詩:「草頭錯認驪珠吐自是西風白露團」王澤詩:「閒將一掬芙蓉露乞與神龍作雨香。」

  露部紀事

  《吳越春秋》:吳王欲重刑,諫者死。舍人曰:「園有蟬,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後;螳螂捕蟬,不知黃雀之在其後。

  臣執彈丸欲取黃雀,不覺露沾衣。如此皆欲得其前,不顧其後。」

  《說苑》:吳王欲伐荊,告其左右曰:「敢有諫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諫不敢,則懷丸操彈,遊於後園,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吳王曰:「子來何苦沾衣如此?」對曰:「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後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傍也;黃雀延頸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後之有患也。」吳王曰:「善哉!」乃罷其兵。

  《漢武故事》:「承露盤,仙人掌擎玉盤,為取雲表之露。」《三輔故事》:「漢武帝以銅作承露盤,高二十丈,大十圍,上有仙人,掌承露和玉屑飲以求仙也。」

  《述異記》:「吳猛將子弟登廬山,過石梁,見一老坐桂樹下,以玉盃承甘露與猛。」

  《博物志》:「渚沃之野,民飲甘露。」

  《搜神後記》:「會稽盛逸嘗晨興,路未有行人,見門外柳樹上有一人,長二尺,衣朱衣冠冕,俯以舌舐樹葉上露,良久,忽見逸,神意驚遽,即隱不見。」

  《拾遺記》:「鬱夷國西有含明之國,綴鳥毛以為衣,承露而飲。」

  《齊諧記》:弘農鄧紹,嘗八月旦入華山採藥,見一童子執五綵囊,承柏葉上露皆如珠滿囊。紹問曰:「用此何為」,對曰:「赤松先生取以明目。」言終便失所在。今世人八月旦作眼明袋,此遺象也。

  《開元天寶遺事》:「貴妃每宿酒初消,多苦肺熱。嘗凌晨獨遊後苑,傍花樹以手攀枝,口吸花露,藉其露液潤於肺也。」

  《雲仙雜記》:「伍貫卿居沅陵,家有李花一株。月夜,奴婢遙見花作數團,如飛仙狀上天去。花上露水倏然作雨數千點,花亡矣。」

  柳宗元得韓愈所寄詩,先以「薔薇露盥手薰玉蕤香」後發讀,曰:「《大雅》之文,正當如是。」

  《續博物志》:「勒畢國人長三寸,有翼,善言語戲笑,因名語國。」飲丹露為漿。丹露者,日初出有露汁如朱也。

  楊文公《談苑》:「金陵宮中人採薔薇,水染生帛,一夕忘收,為濃露所漬,色倍鮮翠。」

  《雞肋編》:「米芾作文狂怪,嘗作詩云:『飯白雲留子,茶甘露有兄。人不省』」,露兄故嘗叩之,乃曰:「只是甘露哥哥耳。」

  《元史阿沙不花傳》,「阿沙不花嘗扈從上都,方入朝,而宮草多露,跣足而行。帝御大安閣,望而見之,指以為侍臣戒。」

  《秋澗集》:汲郡人。元翰林學士王惲母先亡,葬於沁曲。

  後十年,其父亦亡,將合窆焉。元堂既闢,有二黃雀飛出。已而母柩蓋珠露凝綴,晶明煥爛,駢羅角結,若寶幢瓔珞之狀。且清香襲人,移刻乃晞,觀者莫不異之。

  《明外史宋濂傳》:「帝嘗調甘露於湯手酌以飲濂曰:『此能愈疾延年,願與卿共之』。」

  《在田錄》:「張王基,本舊治也。生一草,結實如小紅燈,夜

  則開之以承露,人取飲之,百病自愈,人呼為天膏考證
  露部雜錄

  《詩經召南行露》篇:「厭浥行露,豈不夙夜?」謂行多露。〈朱註〉女子有能以禮自守,不為強暴所污者,自述己志。蓋以女子早夜獨行,或有強暴侵凌之患,故托以「行多露」,而畏其沾濡也。

  《邶風·式微》篇:「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朱註〉言有沾濡之辱而無所芘覆也。

  《鄭風野有蔓草》篇:「野有蔓草,零露漙兮。」〈又〉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朱註〉男女相遇於野田草露之間,故賦其所在以起興也。

  《秦風·蒹葭》篇:「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朱註〉「《蒹葭》未敗而露始為霜」,「秋水時至,百川灌河」之時也。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又〉「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小雅·蓼蕭》篇:「蓼彼蕭斯,零露湑兮。」〈又〉蓼彼蕭斯,零露瀼瀼。〈又〉蓼彼蕭斯,零露泥泥。〈又〉《蓼彼蕭斯》,零露濃濃。

  〈朱註〉「湑湑然蕭」,上露貌。「瀼瀼」,露蕃貌。「泥泥」,露濡貌。濃濃,厚貌。

  《湛露篇》:「湛湛露斯,匪陽不晞。」〈又〉湛湛露斯,在彼豐草。

  〈又〉湛湛露斯,在彼杞棘。〈朱註〉湛湛,露盛貌。晞,乾也。

  《白華篇》:「英英白雲,露彼菅茅。」〈朱註〉《白雲》,水上輕清之氣,當夜而上騰者也,露即其散而下降者也。

  《禮記·祭義》:「是故君子合諸天道,春禘秋嘗,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悽愴之心,非其寒之謂也。春雨露既濡,君子履之,必有怵惕之心,如將見之。樂以迎來,哀以送往,故禘有樂而嘗無樂。」

  孔子閑居,「天有四時,春秋冬夏,風雨霜露,無非教也。」《左傳》:「諸侯朝正於王,王宴樂之,於是乎賦《湛露》,則天子當陽,諸侯用命也。」疏:言天子當日,諸侯當露也。

  《春秋元命苞》:「霜以殺木,露以潤草。」

  陰陽散而露下,《露下》以潤其草木。

  《感精符》:「八月白露降,鶴即高鳴相警。」

  佐助期,武露布,文露沈宋均注:「甘露見其國布散者,人尚武文采者,則甘露凝重。」

  《五經通義》:「和氣津液凝為露,露從地出。」

  《管子度地篇》:「夏有大露,原煙噎下百草,人采食之,傷人,人多疾病而不止,民乃恐殆。」

  《呂子孝行》:「覽宰揭之露,其色如玉。」〈又〉水之美者,《三危》之露。

  《史記商君傳》:「趙良曰:『危若朝露,尚欲延年益壽乎』?」《漢書蘇武傳》:「李陵謂武曰:『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

  《淮南子地形訓》:「中央四達,風氣之所通,雨露之所會也。」

  《覽冥訓》方諸,「取露於月。」

  《春秋繁露》,天之所以成物者,少霜而多露也。

  《說文》:露,潤澤也。從雨,路聲。

  蔡邕《月令章句》:「露者,陰液也。釋為:露,凝為霜。」

  《後漢書蔡邕傳》:「履霜知冰,踐露知暑。」

  《魏志衛覬傳》:「漢武立仙掌以承高露,陛下通明,每所非笑。漢武有求於露,由尚見非。陛下無求於露而空設之,不益於好而糜費工夫所宜裁制也。」

  長曆北斗,當崑崙山,氣運注天下,春夏為露。

  《禽經》:「露翥則露。」〈註〉露,禽鶴也。《古今注》:鶴千載變蒼,又千載變黑,所謂元鶴也。子野鼓琴,元鶴來舞,露下則鶴鳴也。鶴之馴養於家庭者,飲露則飛去。

  《風土記》:「鶴性警,至八月白露降,流於草葉上,滴滴有聲即鳴。」

  《古今注》:牛享問:「冕以繁露者何?」答曰:「綴玉而下垂,如繁露也。」

  《薤露》,喪歌也。言人之命如薤上露,易晞滅也。其一章曰:「薤上露,何易晞,明朝更復落,人死何時歸。」

  《拾遺記》:「崑崙山甘露濛濛似霧,著草木則滴瀝如珠。

  亦有朱露,望之色如丹,著木石,赭然如朱雪灑焉,以瑤器盛之如飴。」

  《含露》麥穟中有露,味甘如飴。

  王諳《文字志》:「垂露書,如懸鍼而不遒勁,婀娜若濃露之垂,漢中郎曹喜所作。」

  《地鏡圖》:「視山川多露無霜,其下有美玉。」

  《齊民要術氾勝之書》曰:「植禾,夏至後八十、九十日,常夜半候之,天有霜,若白露下,以平明時,令兩人持長索相對,各持一端,以概禾中,去霜露,日出乃止。如此禾稼,五穀不傷矣。」

  《諺》曰:「觸露不掐葵,日中不剪韭。」

  《舊唐書禮儀志》:「魏徵明堂議曰:『臣等親奉德音,思竭塵露,微增山海』。」

  《劉子賞罰》篇:「寒露降秋,所以殞茂葉也。」

  《酉陽雜俎》:「凌霄花中露水損人目。」

  蒟蒻,根大如碗,至秋葉滴露,隨滴生苗。

  邙山有大蛇,樵者常見。頭若丘陵,夜常承露氣。

  《雲仙雜記》:「以竹梢甘露和天南星漬紙,一宿裁之,刀去如飛鵝管。山霜可染紫,白庶潭露能染紅,為天下冠,恨人無知者。」

  《北户錄》:「通犀置大霧重露下,終不沾濡。」《清異錄》:「世宗時,水部郎韓彥卿使高麗,卿有一書曰《博學記》,偷抄之,得三百餘事。今抄天部七事,一教水露也。」

  《墨客揮犀》:黃魯直使予對句曰:「呵鏡雲遮月。」對曰:「啼妝露著花。」

  《聞見後錄》:「凌霄花有毒,一作出蜀。」有人凌晨仰視其花,花中露水滴入眼中,遂失明。或云金錢亦然。

  《夢溪筆談》:草間黃花蜘蛛,人遭其螫,仍為露水所濡,乃成天蛇之疾,露涉亦當戒也。

  《緗素雜記》:歐陽公曾得一古畫牡丹,吳正肅曰:「其花披哆而色正燥,此日中時花也。有帶露花,則房斂而色澤。」

  《毛詩名物解造化權輿》曰:「中央之氣露,露形如珠,故古者冕旒如之。」《董子》曰:「冕旒下垂,如綴繁露,或謂之繁露也。」《束晳集》曰:「零露垂林,非綴冕之飾,義取諸此。

  冠,天象也。故飾弁望之如星,而冕旒如綴繁露。」《老子》曰:「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冷而自均。」蓋露雖雨類,而露無遠近之偏,故詩以譬德澤。《詩》曰:「蓼彼蕭斯,零露濃濃」,而敘者以為蓼蕭廢則恩澤乖矣是也。《詩》曰:「野有蔓草,零露漙兮」,言天之下露高矣,而今延及蔓草,則以下流故也。又曰:「湛湛露斯,在彼豐草。」豐草者,露之所豐,又非特延及而已。豐草同姓,卑之况也。

  《式微》之詩,一章曰「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二章曰「微君之躬,胡為乎泥中?」露言有沾濡之辱,泥,言有陷溺之難也。一曰泥中中露皆邑。以今考之,衛在大山之間,雨露所鍾,以此名邑,理或然也。而劉向《列女傳》又以為此詩人所作,一作於「中露」,一在於泥中,理或然也。然則後世柏梁之體,倣於此乎?《鶡冠子》曰:「昔之得道以立,至今不可遷者,四時泰山是也;其得道以危,至今不可安者,岑巒煙溪,籜木降風」是也。其得道以生,至今不可亡者,日月星是也。其得道以亡,至今不可存者,「零葉遇霜,朝露遭日」是也。由是觀之,夫何適而無有道耶?故禹不得聖人之道不立,跖不得聖人之道不行。

  《野客叢談》:懶真子讀杜牧之詩:「千秋佳節名空在,承露絲囊世已無。」謂漢以金盤承露,而唐以絲囊,絲囊可以承露乎?此不可解。按《華山記》,弘農鄧紹八月曉入華山,見童子執五綵囊,盛柏葉露食之。此事在漢武帝之前,是以武帝於其地造望仙等宮觀。又觀梁文帝《眼明囊賦序》曰:俗之婦人,八月旦多以錦翠珠寶為眼明囊,因凌晨拭目。唐人千秋節以絲囊盛露,亦襲其舊,正八月初故事。

  屈原《離騷》:「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原蓋借此以自喻,謂木蘭仰上而生,本無墜露而有墜露;秋菊就枝而殞,本無落英而有落英,物理之變則然。

  《雞林類事》《方言》:「霜露皆曰率。」

  《捫蝨新話》:王子年《拾遺記》云:「孔子生之夜,有二神女擎香露於空中以沐浴。」徵在。據此,則釋迦生時,九龍吐水,帝釋捧盤何異?無乃好事者欲以神孔子而反流於怪歟?

  《就日錄》:「夏月露臥,偶夜露下而失覆,則夢雪降。」《考槃餘事》:「乘露彈琴,不可久坐,不惟潤絃,抑且傷人。

  且陽材鼓之有聲,陰材則無聲矣。」

  《暖昧由筆山》東棗園至白露日,根下遍堆草焚之,蓋以火氣辟露氣也,不爾則多乾落。

  《岩棲幽事》:「凡蘭皆有一滴露珠在花蕊間,此謂蘭膏,甘香不啻沆瀣。」

  《耄餘雜識》「日陽在地,則蒸濡而為露人;真陽在下,則融液而為華池之水。」

  《遵生八牋述仙記》曰:「八月一日,以絹囊承,取柏樹下露如珠子,取拭兩目,明爽無疾。」

  《乘露剖蓮》「蓮實之味美在清晨。水氣夜浮,斯時正足若日出露晞,鮮美已去過半。」

  春分宜採雲母石煉之,用樊石或百草上露水,或五月茅屋滴下簷水,俱可煉,服之延年。

  《田家五行》,「侵晨用磁器收百草,頭上露,磨濃墨。頭痛者點太陽穴。勞瘵者點膏肓之類,為之天灸。」

  《山西通志》:「太原府河曲縣甘露池,在崞山神廟之左,其池常燥。歲旱,民置瓶池中禱之,瓶上露滴,其味甘。」《廣東通志》:「酴醾露,酴醾海國所產為盛,出大西洋國者,花如中州之牡丹。蠻中遇天氣凄寒,零露凝結,著他草木乃冰澌,殊無香韻。惟酴醾花上,瓊瑤晶瑩,芳芬襲人,若甘露焉。彝女以澤體髮膩香,經月不滅。國」人貯以鉛瓶,行販他國

  露部外編

  《拾遺記》:「炎帝時,陸池丹蕖駢生如蓋,香露滴瀝,下流成池。」

  《列子·黃帝篇》:「姑射山在海河洲中,有神人焉,吸風飲露。」

  《拾遺記》:「高辛氏時,有丹丘之國,獻瑪瑙甕,以盛甘露。

  帝德所洽,被於殊方,以露充於廚也。瑪瑙甕至堯時猶存,甘露在其中,盈而不竭,謂之寶露,以班賜群臣。

  至舜時露已漸減,隨帝世之污隆,時淳則露滿,時澆則露竭。及乎三代,減於陶唐之庭。舜遷寶甕於衡山之上,故衡山之岳有寶露壇。舜於壇下起月館以望」夕月。舜南巡至衡山,百辟群后皆得露泉之賜,時有雲氣生於露壇,又遷寶甕於零陵之上。舜崩,甕淪於地下。至秦始皇通汨羅之流為小溪,從長沙至零陵,掘地得赤玉甕,可容八斗,以應八方之數,在舜廟之堂前。後人得之,不知年月。至後漢,東方朔識之,朔乃作《寶甕銘》曰:「寶雲生於露壇,祥風起」於月館,望三壺如盈尺,視八鴻如縈帶。三壺,則海中三山也。一曰方壺,則方丈也;二曰蓬壺,則蓬萊也;三曰瀛壺,則瀛洲也。形如壺器。此三山上廣,中狹下方,皆如工制,猶華山之似削成。八鴻者,八方之名。鴻,大也。登月館以望四海三山,皆如聚米縈帶者矣。

  堯登位三十載,有巨查浮於海上,名曰「貫月查」,亦謂「挂星查。」羽人棲息其上,群仙含露以嗽日月之光,則如瞑矣。

  《路史》:禹之治水,西過三危之阨,巫山之下,飲露之民。

  《拾遺記》:「孔子生,有二神女,擎香露於空中而來,以沐浴徵在。」

  西王母至,與燕昭王遊於燧林之下,有飛蛾銜火,狀如丹雀蛾,憑氣飲露,群仙殺此蛾合丹藥。

  《十洲記》:武帝問月氏使者:「猛獸食噉何物?」使者曰:「猛獸所出,或生崑崙元圃,其壽不窮,食氣飲露,當其神也,立興風雲,吐嗽雨露。」

  《洞冥記》:東方朔字曼倩,父張夷,字少平,妻田氏女。夷年二百歲,顏如童子,朔生三日而田氏死,時景帝三年也。鄰母拾而養之,三歲,天下祕讖一覽闇誦於口,居常指撝天下,空中獨語。鄰母忽失朔,累月方歸,母笞之,後復去,經年乃歸。母忽見大驚曰:「汝行經年一歸,何以慰我耶?」朔曰:「兒至紫泥海,有紫水污衣,仍過虞淵湔浣,朝發中返,何云經年乎?」母問之:「汝悉是何處行?」朔曰:「兒湔衣竟,暫息都崇堂,王公飴之以丹霞漿,兒食之太飽悶幾死。乃飲元天黃露,半合即醒。」東方朔遊吉雲之地,得神馬一匹,高九尺。帝問朔是何獸也?朔曰:「昔西王母乘靈光輦,以適東王公之舍,稅此馬遊於芝田,乃食芝田之草。東王」公怒,棄馬於清津天岸。臣至王公壇,因騎馬返繞日三匝,然入漢關,關猶未掩,臣於馬上睡,不覺而至。帝曰:「其名云何?」對曰:「因疾為名。步景朔當乘之時,如駑蹇之驢耳。臣有吉雲草十種,種於九景山東,二千歲一花,明年應生,臣走請刈之,得以秣馬,馬終不饑也。臣至東極,過吉雲之澤,多生此草,移於九景之山,全不如吉雲之地。」帝曰:「何謂吉雲?」朔曰:「其國俗之雲氣占吉凶,若樂事,則滿室雲起,五色照人,著於草樹,皆成五色露,味甚甘。」帝曰:「吉雲露可得乎?」朔東走,至夕而返,得元露,青露,盛青琉璃,各受五合,跪以獻。帝遍賜群臣,群臣得嘗者,老者皆少,疾者皆愈。凡五官嘗露,董謁、李克益、孟岐、郭瓊黃安也。

  《善語》國人常群飛往日下,自曝,身熱乃歸,飲丹露為漿。丹露者,日初出有露汁如珠也。

  升蕖鴨,赤色,每止於芙蕖上,不食五穀,唯𠯗葉上垂露,因名「垂露鴨。」

  元封三年,數過國,獻《能言龜》。東方朔曰:「惟承桂露以飲之。」

  《酉陽雜俎》:貝丘有玉女山,北海蓬球入山伐木,見有四婦人,端妙絕世,見球俱驚起,上樓彈琴。球樹下立覺少饑,乃以舌舐葉,上垂露。俄有一女乘鶴而至,逆恚曰:「玉華,汝等何故有此俗人?」球懼而出門,忽然不見。

  《雲笈七籤茅山昇真王先生傳》:太建末,靖室中忽有一神人醉臥,嘔先生然香禮候,神人曰:「卿是得道之人,張法本亦甚有心。吾欲並起游天台山,石橋廣闊可過,得彼多散仙人,又常降甘露,以器盛之,服一升可壽得五百歲。卿能去否?」先生便隨出,上東嶺,就法本。至山半,忽思未別二三弟子,付囑經書。背行三十步,迴望神人化為鶴,飛去。

  《暌車志》:「江南有人長七丈,名黃父。以鬼為飯,以霧露為漿。」


梦远书城(guxuo.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