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远书城 > 类书总集 > 册府元龟 | 上页 下页 |
简介 |
|
《册府元龟》,北宋四大部书之一,史学类书。景德二年(1005),宋真宗赵恒命王钦若﹑杨亿﹑孙奭等十八人一同编修历代君臣事迹。采摭铨释了经﹑史﹑《国语》﹑《管子》﹑《孟子》﹑《韩非子》﹑《淮南子》﹑《晏子春秋》﹑《吕氏春秋》﹑《韩诗外传》和历代类书﹑《修文殿御览》,分类编纂。用编年体和列传体相结合,共勒成一千一百零四门。门有小序,述其旨归。分为帝王﹑闰位﹑僭伪﹑列国君﹑储宫﹑宗室﹑外戚﹑宰辅﹑将帅﹑台省﹑邦计﹑宪官﹑谏诤﹑词臣﹑国史﹑掌礼﹑学校﹑刑法﹑卿监﹑环卫﹑铨选﹑贡举﹑奉使﹑内臣﹑牧守﹑令长﹑宫臣﹑幕府﹑陪臣﹑总录﹑外臣等三十一部。部有总序,言其经制。历八年成书,总计有一千卷,诏题名《册府元龟》。“册府”是帝王藏书的地方,“元龟”是大龟,古代用以占卜国家大事。意即作为后世帝王治国理政的借鉴。由于该书征引繁富,也成为后世文人学士,运用典故,引据考证的一部重要参考数据。其中唐﹑五代史事部分,是《册府元龟》的精华所在,不少史料为该书所仅见,即使与正史重复者,亦有校勘价值。 《册府元龟》目录 《册府元龟》北宋本已无前帙,南宋本仅存八卷,明钞本舛错颇多,至不能句读。陆心源藏有北宋残本四百八十三卷,与崇祯本校勘,将宋本多出页数﹑条数撰成《〈册府元龟〉题跋》,后其书流入日本静嘉堂。张元济东渡访书,向静嘉堂借照四百四十四卷,又向国内藏书家借照一百零六卷,共五百五十卷。傅增湘据照相毛样校于崇祯本上,该书藏于北京图书馆。1960年中华书局影印崇祯本,据陆心源跋所载,将宋本多出的页数﹑条数,校于每卷之后,即今通行本。 §作者介绍 ○杨亿 杨亿(974~1020) 北宋文学家,西昆体诗歌主要作家。字大年。建州浦城(今属福建浦城县)人。年十一,太宗闻其名,诏送阙下试诗赋,授秘书省正字。淳化中赐进士,曾为翰林学士兼史馆修撰,官至工部侍郎。性耿介,尚气节,在政治上支持丞相寇准抵抗辽兵入侵。又反对宋真宗大兴土木,求仙祀神的迷信活动。卒谥文,人称杨文公。 杨亿博览强记,尤长于典章制度。曾参预修《太宗实录》,主修《册府元龟》。他在史馆修书时,曾与钱惟演、刘筠等人唱和。他将唱和诗编为《西昆酬唱集》。集内诗歌重雕琢用典,铺陈词藻,讲究声律,被称为西昆体,在宋初诗坛上影响颇大。在西昆诗人中,杨亿是比较突出的一个,朱熹评之为巧中犹有混成底意思,便巧得来不觉(《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九)。如《因人话建溪旧居》听话吾庐忆翠微,石层悬瀑溅岩扉。风和林籁披襟久,月射溪光击浪归。露畹荒凉迷草带,雨墙阴湿长苔衣。终年已结南枝恋,更羡高鸿避弋飞。就与朱熹的评价符合。他又以骈文名世。 著作多佚,今存《武夷新集》20卷,有《浦城遗书》本,《摛藻堂四库全书萃要》本。又有《杨文公谈苑》15卷,记述平生见闻,原书已佚。《宋朝事实类苑》及《说郛》等书中尚存100多条;《类说》也引60多条,但有删节。《谈苑》涉及文人轶事、民情风俗、里巷琐事,有文学史料价值。 ○王钦若 王钦若(962~1025),字定国。北宋新喻人(今新余东门王家人)。官历三朝,曾前后三次为宰相(包括一次为副宰相),脖子一长有一肉瘤,时人目为“瘿相”。他从小很聪明,会读书作文。他十八岁那年,宋太宗率军进兵太原,他作《平晋赋论》进献皇上。后为开封某门客作有一屏联曰:“龙带晚烟归洞府,雁拖和色过衡阳。”受到人们的称誉。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中了进士。据说,当时在殿试中还考了第一名,中了状元;只因他与同中一甲的袁州窗友许载两人太高兴了,纵情喝酒,袒腹失礼,太宗怒,下旨再试,丢了状元。因王若钦聪明,“智数过人”,在他为官的三十多年中,好使鬼把戏,在好些事情上表现“奸邪险伪”,时人称他为“五鬼”之一。“奸邪险伪”鬼把戏王钦若的“奸邪险伪”表现在那里?现主要根据《宋史·王钦若传》举几个例子。 一曰投机取巧,邀他人之功为已功。 二曰迎合帝意,大搞荒诞无稽的迷信活动。 三曰挑拨离间,谗语伤人打击政敌。 四曰金蝉脱壳,嫁祸于人。 五曰有功抢为自己,有罚归咎他人。 王钦若诸于上述的“奸邪险伪”,大中祥符七年马知节与王一起大枢密院任事时,马普当着真宗的面进行揭露丑诋,普使王一度罢了宰相;但因王能委曲、巧合帝意,卖力为真宗上玉皇尊号、建祥源观等等,而王本身从年幼起就崇信道教,(年青时,在宜春的湖岗寺和奉新林书院读过书,这两地都是当时有名的道教所在地,可能深厚影响),特别是当了大官后,更“好神仙之事”(著有《天书仪制》、《五岳广闻记》等书,校刊道书数百卷),“情人眼里出西施”,因此真宗对他有种特殊感情,罢相后不久,又官复原职,重登相位,他的龌龊行径不能得到彻底揭露。真宗死,仁宗即位,钦若又献《迁叙图》,论述“平时百官叙进,皆有常法”,得到仁皇欣赏,加上太后从中赐以青睐,钦若仍得为宰相,并封为冀国公,恩宠日隆。钦若最后染疾归家,“帝临问,赐白金五千两”,既卒,赠太师、中书令,谥文穆,录亲属、亲信二十余人入官。“国朝以来宰相泶恩,未有钦若比者”。在此情况之下,钦若的龌龊得径更得不到揭露。只是到了以后,仁宗的头脑冷静下来宰相可能听到各方的反映,他自己也有所觉察、体验,才对辅臣曰:“钦若久在政府,观其所为,真奸邪也。”皇帝老子开了口,当时色正不邪的宰相王曾才对仁宗曰:“钦若与丁谓、林特、东彭年、刘承(土加圭),时谓之‘王鬼’。奸邪险伪,诚如圣谕。” 王钦若虽为“五鬼之一”,但也做过一些好事。他与杨亿等主持修纂的《册府元龟》大部头类书,对宋前史籍的辑佚和校勘工作便很有价值。他中进士后为亳州判官、监会亭仓时,一年天久雨,谷难干,仓司以老百姓送来的谷不干拒绝收纳。好些人远道送来因候收粮盘缠完了,真是发急。钦若了解到这情况,令仓司全部收下。为使这笔谷不致霉烂变质,在另放一处的同时,又奏请凡来仓要粮者,不分先后,一列先支湿谷。真宗见疏大喜,说他有相才,改判三司…… §古代著名的类书和丛书 所谓类书,就是采摭群书,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随类相从而加以编排,以便于寻检、征引的一种工具书。 类书按其内容和编排方式不同,有义系、形系、音系三类。义系类书就是按材料的义类分部编排,如天文、地理、人事类。每系中又分若干小类,如天文分有日、月、星、时等;时又分春、夏、秋、冬等。古代类书大多属此类。其中以取材范围分,有综合性和专科性两种。音系类书是从古书中摘取二至四字的短语,按末一字的韵编入某韵,主要供编纂字、词典找资料出处所用。如元代的《韵府群玉》、清代的《佩文韵府》。形系类书是字形编类,即将两个字组成的词语按其上一字归入同一字的类中,而举出包含这个词语的诗文篇目,如清代的《骈字类编》。其作用与音形类书略同。 我国古代类书之祖,当首推魏时之《皇览》。就据《三国志·魏志·文帝纪》载:魏文帝曹丕时“使诸儒撰集经传,随类相丛,凡千余篇”。此书早已散佚,后世虽有一些辑佚本,但所存不多,难以窥其全貌。六朝时期也有很多类书,如北齐后主武平三年敕撰的《修文殿御览》,卷佚很多,为唐、宋类书所取,今已佚。另如齐、梁间的《古今同姓名录》、梁朝的《华林遍略》等皆是。 唐代官修类书有三部,即欧阳洵等奉敕撰《艺文类聚》,许敬宗等奉敕撰《文馆词林》,徐坚奉敕撰《初学记》。私撰的有二部:虞世南撰《北堂书抄》和白居易撰《白孔六帖》。 《艺文类聚》,唐高祖时编,100卷。该书从1400多种古籍中分类摘录,分岁时、政治、产业等48部,事实居前,诗文列后,内容丰富。其中征引的古代典籍,今多散佚,为我们保存了不少珍贵材料。 《文馆词林》,唐高宗时编。1000卷。分类编纂自先秦到唐代各体诗文。原书北宋时已散佚。流传在日本的残本约有数十卷,其中大部分已重新传入我国。各残卷分别有《佚存丛书》《粤雅堂丛书二编》《古逸丛书》《适园丛书》等刻本。 《北堂书钞》,是唐初的虞世南任隋朝秘书朗时编辑。160卷。该书从当时各类书籍中摘录名言佳句,凡852类,供当时作文采摭词藻之用。 宋代类书编纂规模空前,产生了许多大型类书。较为著名的有: 《太平御览》,1000卷。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下诏命李昉等人编修,历时八年而成。初名《太平总类》,太宗令人日进三卷阅览。“此书千卷,朕欲一年读遍”,故改题今名。又简称“御览”。是书分55门,各门之下又分若干类,有些类下又有子目,大小类目共计约5474类。《御览》征引古书1690余种。可见其不仅是一部重要的综合性资料工具书,而且是保存古代佚书最为丰富的类书之一。 《册府元龟》,1000卷。宋真宗命令王钦若、杨亿等辑。始于景德二年(1005年),历时八年于太中祥符六年即1013年修成。分31门,1104门。将历代事迹,自上古至五代,分门顺序排列。所采以史籍为主,间取经、子引文多整章整节,对宋以前史辑的校勘工作有较高价值。 《山堂考索》一名《群书考索》,212卷。南宋章如愚私撰。共分46门,所引经史百家之书,都附有辑书人的断语。 《玉海》,200卷。南宋王应麟私撰。分天文、地理、官制、食货等21门。该书对宋代史事大多采用《实录》和《国史日历》,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卷末还附有《辞学指南》四卷,并有辑者所作《诗考》及《诗地理考》等13种。 明清两代官修和私辑的类书更是汗牛充栋。这里只介绍两部最富代表性的类书──《永乐大典》和《古今图书集成》。 《永乐大典》,22937卷,11095册,字数三亿七千万左右。明成祖永乐元年(公元1403)诏令大臣解缙编纂《文献大成》,次年竣工。永乐三年,再令重修,永乐六年修成,命名为《永乐大典》。该书集中图书八千余种,依洪武正韵将有关资料整编。其体例是“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即以洪武正韵为纲,按韵分列单字。每一单字下详注音韵训释,录有篆隶楷草各种字体,字下将有关人物事件、制度名物、山川河流、天文地理、诗词歌赋、号令文章,随字所含之类收载。《永乐大典》篇幅浩繁,内容十分丰富,保留了不少古籍。可惜正本毁于明末,副本也在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被洗劫,现仅存七百余卷。 《古今图书集成》。清康熙时陈梦雷等编。康熙四十五年书成,赐名《古今图书集成》。雍正时复命蒋廷锡等重新增删润色。原书分六编,三十四志,修订后的该书改为三十二典,6109部仍旧,共一万卷。全书体例以六汇编为总纲(历象、方舆、明伦、博物、理学、经济),各编下分典,计三十二典。典下分部,凡六千余。部下又分别列有汇考,总论、图表、列传、艺文、造句、纪事、杂录、外篇等细目。所引图书资料,一律注明出处。《古今图书集成》卷帙浩翰正如雍正所称赞:“贯穿古今,汇合经史,天文地理,皆有图记。下至山川草木,百工制造,海西秘法,靡不备具。洵为典籍之大观。”为世界文化史上所罕见。 丛书或称“丛刻”、“丛列”、“汇刻书”。即合群书为一书或一套书而冠以总名。丛书按书的性质分类,不变动原书的内容。一般有综合性的丛书(如明代编辑的《汉魏丛书》、清代的《四库全书》)和性质相近的丛书。(如按四部分类编辑的经部、史部、子部的丛书《十三经注疏》《史学丛书》等)。略细加分类,则可分为以版本为主的丛书如《四部丛刊》《百衲木二十四史》;按内容编辑的丛书如清人编辑的经学丛书《古经解汇函》《皇清经解》《小学汇函》《正谊堂全书》;按地域编辑的丛书如上述的《汉魏丛书》;收录专人的丛书类似选集、全集如《章氏遗书》(章学诚)《章氏丛书》(章炳麟)等等。 关于丛书起源于何时,学术界历来存在分歧。清代乾嘉学者以为始于宋咸淳年间左圭收录唐宋人野史杂说的《百川学海》;光绪时,缪荃孙认为宋嘉泰中俞鼎孙、俞经编辑的《儒学警语》为丛书之始。《四库全书总目》则说“《地学》252卷,是丛书之祖。”更有人认为《尚书》《礼记》是“丛书的起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四库全书》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朝廷开设四库全书馆,开始编纂《四库全书》,任命皇室郡王及大学士为总裁,六部尚书,侍郎任副总裁。实际上主要的较纂者是总纂官纪昀、陆锡熊和总校官陆费墀,而以纪昀出力最多。在担任纂修职务的三百六十人中,聚集了不少当时著名学者如戴震、邵晋涵、姚鼐、朱筠、王念孙、任大椿、翁方纲等。 《四库全书》的定名,本于唐玄宗在两部分四库以贮经、史、子、集四部书。它根据的书本包括敕撰本(约二百余种)、内府本(即朝廷藏书,约三万多种)、《永乐大典》本(约五百多种)、各省保进本(即由各地征集的遗书,计一万多种)、私人进献本(各地藏书家进献之书),以及通行本(坊市流行书籍)等六种。从乾隆三十八年起开始编纂到乾隆四十六年全书完成一份(共制七份),前后约费时十年之久,总计所收著录之书3470种,79016卷,36078册。存目6766部,93556卷。分经、史、子集著录、收藏。全书共抄成正本七份(另有底本一份,分别藏于北京文渊阁、圆明园文渊阁、热河行宫文津阁,奉天陪都文溯阁(以上总称内廷四阁)、杭州西湖行宫文澜阁、镇江金山文宗阁、扬州大观堂文汇阁(以上即所谓江浙三阁)。这七部书有四部已毁(文宗、文汇毁于太平天国战争、文源阁毁于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文澜原本散佚,现存的是后人抄补本)。 《四库全书》将清代以前的典籍加以收集、整理和抄写,对于保存古代文化遗产有着很大的功绩。但是,应该强调,清廷编纂《四库全书》,对于存“抵触本朝之语”的书籍或销毁,或删剜,或篡改,也有摧残文化的一面。据《禁书总目统计》载,全毁书2453部,抽毁402部,剜改书1918部。全毁书的约占《四库全书》存书、存目书总数的五分之一。对古代文化的摧残的程度丝毫不亚于秦始皇焚书。 古代丛书是祖国古代文化宝库中一笔蔚为大观的珍贵遗产,据上海中华局1958年─1962年出版的《中国丛书综录》统计,全国四十一所图书馆收藏的丛书有2797种,子目七万余条,其中古籍有三万八千多种。真是汗牛充栋,不胜枚举。 |
梦远书城(guxuo.com) |
上页 下一页 回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