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远书城 > 历史演义 > 故宫外史 | 上页 下页 |
第一百三回 安维峻军台效力 李鸿章全权议和(1) |
|
话说光绪帝见了手谕,知太后大怒,安维峻命恐难保,命太监快传翁同龢入宫,问有何策,可保安御史的性命。翁同龢奏道:“皇上若要保全安御史的性命,以臣之见,不如趁着晚膳后,立下一旨,将他革职,发往军台效力,太后自然不追究了。” 皇帝道:“翁师傅所见甚是。” 翁同龢退出后,皇帝便下了一道上谕云: 近因时事多艰,凡遇言官奏事,无不虚衷容纳,即或措辞失当,亦不加以谴责。其有军国紧要事件,必仰承皇太后懿训遵行,此皆朕属恭求治之心,天下臣民,早应共谅。乃本日御史安维峻呈进封奏,托诸傅闻,竟有皇太后遇事牵制,何以对祖宗天下之语,肆口妄言,毫无忌惮,若不严行惩办,恐开离间之端,安维峻着即革职发往军台效力赎罪,以示儆戒,原摺着掷还。钦此。 次日皇帝至太后宫中,跪请圣安,将这一道谕旨,进呈太后御览,太后看了冷笑道:“太便宜那姓安的了,不过姓安的话,也不尽无因,李鸿章真有些靠不住,区区一个小日本能有多大的利害,竟敢反抗天朝。明天我派桂祥带领神机营,驰往山海关,相机劝办。不必受李鸿章节制。” 皇帝不便说什么话,只得退出,便传翁同龢到上书房,皇帝对翁同龢问道:“李鸿章究竟如何,朕在深宫,不知真相,次日派翁师傅到天津一行,调查明白,再行面奏。” 翁同龢领旨。第二日便上天津去了。到了天津,住在杨房里,派人到各处一调查,才知日人枪炮,都是新式武器,我国兵心不振,将帅不和,所以屡次战败,翁同龢探明之后,心非常忧虑。次日忙着又去拜李鸿章,李鸿章闻翁师傅来见,忙出迎接,先跪请圣安毕。当即将翁同龢,请到内书房,分宾主坐下,寒暄已毕,翁同龢便将安御史密奏,将说宫何勾结外人太后震怒,皇帝保全的话,说了一遍。李鸿章忙向上叩头,谢过圣恩。 翁同龢问道:“宫保对于这一次的战事。打算怎样办呢?” 李鸿章叹道:“军心不振,将帅不和,进既不能,退亦不可,鸿章虽有报答圣主之恩,实无维持大局之法,请中堂回京,代奏皇上,最好准臣乞休。以免贻误大局为是。” 翁同龢道:“宫保这就不是了,宫保受今上之恩,不可临难思退,宫保有何高见,不妨开诚布公,与同讨谕,同明日回京覆命,定将代呈圣上。宫保若虑有危险,同敢以身家性命担保。” 李鸿章见翁同龢言出至诚,连忙作揖道:“中堂既肯庇佑鸿章,鸿章感激之余,岂能不说,如今若战,必不能胜,不如谋和,尚是中策。但鸿章若提议主和。又要予他人以口实说鸿章私通外国了。” 翁同龢道:“大臣谋国,不避嫌疑,皇上圣明,亦不为谣言所动,宫保倒不必多虑,不过和议,又应如何着手呢?” 李鸿章道:“可仿照战时国际公法,先知会敌人,令其停止攻击,然后派全权大臣会议,总之疆土或可保全而赔款则恐不能免了。” 翁同龢道:“此端一开,各国必然更为欺我,势必将我国视为弱邦,又岂是国家之福呢?” 李鸿章道:“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古人说,多难可以兴邦。这一次我国虽然吃亏,但是候大局平定之后,再行变法维新,以求自强,取外国之长,补我国之短。十年以后,就可以复仇雪耻了。” 翁同龢点头道:“宫保高论,同不敢揣度高深,明日同回京,奏明皇帝再议。” 李鸿章也不敢往下说。就留翁同龢午膳,饭罢,又邀翁同龢前往大沽,阅看军队及炮台等处。第二天,翁同龢回京,奏明皇上,皇帝又奏明太后,太后怒道:“李鸿章糊涂透了。翁同龢也与他一般见识,真是可恨,非将李鸿章撤任不可。” 皇帝再三劝住,太后道:“就不撤任,也要惩治一下,先将李鸿章的顶戴摘去,叫他带罪立功,我明天就派桂祥带兵去应战,桂祥是我的同胞兄弟他能不替我卖命去打吗?” 皇帝不敢再奏,忙告退出来。赶回上书房,翁同龢这时尚在上书房内。皇帝便将太后大怒,要撤李鸿章的任等语,告诉翁同龢。又写了一道密旨,命翁同龢明日再到天津去一次,安慰李鸿章,叫他安心任事,需轻轻给他一个小处分,先平太后的怒,然后徐图办理,翁同龢答应退出。 次日,翁同龢就诈称有病,请了十天假,微服出京。偷偷地从通州到天津去,秘密见了李鸿章,安慰了一番,然后取出密旨,交李鸿章阅看,李鸿章跪读道:“现在时事艰难君臣一心一德始能挽此危局。李鸿章忠诚素著,希共勉之,此谕。” 李鸿章看了一遍,起来对翁同龢道:“请中堂代奏皇上,臣愿以死报国。” |
梦远书城(guxuo.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