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   声  赋
 
                               欧阳修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钅从][钅从]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予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笼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 简 析 ]

  本文假托对话的形式,描摹难以捉摸的秋声,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按古代的说法,春夏与秋冬,昼与夜,各与阴阳相配,本文写的是秋夜之声,秋、夜皆属阴。阴历七月,初秋之夜,多西南风,故“声自西南来”。何以“悚然而听”呢?“悚然”恐惧貌,写出了作者对光阴飞逝感到吃惊的心理:“萧瑟秋风今又是”,人生能有几度秋?

  秋声是无形的,怎么写呢?作者借助于生动形象的比喻:“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钅从][钅从]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一个“初”字,一个“忽”字,点明了声音变化的过程。风雨声、波涛声、人马声,在宁静的秋夜,是怎样的震撼人心啊!“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视”字用得好,声音已听到了,得去看看是从哪儿发出的,若用“汝出听之”就不对了。下文通过童子之口点题:“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

声,声在树间。”“明河”就是银河,它自然使人联想到七夕,这不就暗点了秋夜吗?“声在树间”透露了吹动枝叶的秋风的消息。这原来是秋声啊!然而,写到这里,还没有出现一个“秋”字呢。

  童子语毕,作者深有感触地喊出了秋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盖夫秋之为状也”以下,接“秋”字生发,以“色”“容”“气”“意”唤出“声”字。“陪客”写尽,“主人”方出:“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为了突出秋风的威力,作者先写秋天以前春夏二季的美景:“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笼而可悦”。可是,再繁茂的草木,遇到秋风也要“色变”“叶脱”啊!

  秋风秋声似已写尽,作者笔锋一转,就自古以来关于“秋”的种种说法,继续做文章。《周礼》云,古代掌刑之官为秋官。古时以秋季治兵,故曰“兵象”。五行配四时,秋属金,故秋风又称“金风”。仁义礼智与四时配,义配秋,故称秋气为“义气”。“天地之义气”,典出《礼记》:“天地严凝之气,始于西南而盛于西北,此天地之尊严气也,此天地之义气也。”秋主肃杀,《礼记》云:“孟秋之月,征不义,戮有罪,严断刑,天地始肃。”古代,死囚判刑后系狱中,待秋后处决。宫商角 羽五声,配东西南北中,商配西,十二律配十二月,夷则配七月,故文中曰:“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是声训,引出下文“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是义训,引出下文“物过盛而当杀”。

  欧阳修极力摹写秋声,其意在于抒发自己对人生的感慨。“草木无情”,已暗中写人: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为动物,惟物之灵”,语出《尚书》:“惟人,万物之灵。”时刻受到外界事物刺激的人们,比起无情的草木来,不是更容易衰老吗?有情的人易衰老,更何况有非分之想,企图去做力所不及、智所不能的事情呢?倘要这样做,那么朱颜也要变枯,黑发也要变白。是谁在“戕贼”呢?正是感心劳形的人们自己,何必去怨恨秋声呢?

  因为是主客问答,所以末尾又提到童子。童子对主人那一套深奥的话语莫名其妙,不感兴趣,故“垂头而睡”,进入梦乡。这时,“但闻四壁虫声唧唧”,虫声也是一种秋声。韩愈《送孟东野序》曰:“以虫鸣秋。”作者用巧妙的手法,使文章的结尾仍归到秋声上,与开头“有声自西南来”相呼应。

                           回目录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