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远书城 > 王国维 > 王国维文存 | 上页 下页
书吴县蒋氏藏唐写本《唐韵》后


  吴县蒋伯斧郎中藏唐写本《唐韵》,存去、入二声,去声首又阙一送、二宋、三用、四绛、五真、六至、七志及八未之半,中间又阙十九代之小半,廿废、廿一震、廿二椁、廿三问、廿四掀及廿五愿之大半。曩蒋君跋此书,以此为陆法言《切韵》原本,又以为长孙讷言初笺注之本。然余则以此为孙愐书,此有数证焉。蒋本廿三线“舰”字下注云陆无训义。”五十五证“瞪”字下注云:“陆本作,眙,。”廿麦“鎘”字下注云:“陆人格韵。”凡三引陆《韵》,则此本非陆《韵》也。世铎“強”字下注云开元十三年置扩骑。”案长孙《笺注》成于仪凤二年,而此有开元十三年事,则此本非长孙氏《笺注》也。其为孙愐书,亦有数证。隋唐韵书皆曰“切韵”,独孙愐取《周易》、《周礼》之乂勒成一,书,名曰《唐韵》,见于《自序》。此本卷五如题尚存,曰“《唐韵》卷第五”,与孙《序》合。是为孙书之证一也。孙《序》云:“州县名号亦据今时。”又云武德以来创置(及)[迄]开元三十年并列注中。”蒋君《跋》中举未韵之“暨”字,《广韵》注云诸暨县,在越州。”此本云“在会稽”。霁韵之“蓟”字,《广韵》注云:“县名,又州。”开元十八年以渔阳为蓟州。此本直云“县名”。代韵之“代”字,《广韵》注云:州名。”此本云郡名。”缉韵之“汲”字,《广韵》注云:“县名,在卫州。”此本云:“郡名,在卫。”谓郡县之沿用隋名者,即以此为法言书之证。

  余谓此正孙书之证也。《旧唐书·玄宗纪》天宝元年二月,天下诸州改为郡,刺史改为太守。”唐时建置,以此及乾元元年复郡为州为最大。孙《序》所云“开元三十年”,即天宝元年(开元无三十年)。越州之为会稽郡,蓟州之改为渔阳郡而仅存蓟县,代州之为代郡,汲县之为汲郡,皆(开元三十)[天宝元]年事,与隋无涉。又此本注中说水、地所在凡五十余科,皆举郡名,不举州名,正《序》中所谓“州、县名号悉用今时”者。惟“歙”字下注云“县名,在歙州”,不云“新安郡,“鄭”字下注云“县名,在郑州”,不云“文安郡”,“鄣”字下注云“新息县,在豫州”,不云“汝南郡”;“邺”字下注云“县名,在襄(当作“相,州”,不云“邺郡”。然举郡名者五十余科,而举州名者仅四科,自系偶尔疏失。且“歙”字、“鄭”字下均云县名,不云州名,尤为是时已无歙州、鄭州之证。此其为孙书之证二也。魏鹤山《唐韵后序》云:“今书升药、铎于麦、陌、昔之前,置职、德于锡、缉之间。”所谓“今书”,谓《礼部韵略》,是鹤山所见《唐韵》药、铎、职、德亦如此本之次。是此本为孙书之证三也。

  孙《序》又云:“其有异闻、奇怪传说、姓氏原由,备载其间,皆引冯据。”又列其引据书目,关乎姓氏者有《姓苑》、《风俗通》、贾执《姓氏英贤传》、王僧孺《百家谱》等。是韵书中详注姓氏,始于孙愐。此本注中,姓氏虽不如《广韵》之详,然每字之为古姓氏者,已概举无遗。此其为孙书之证四也。《封氏闻见记》云:“陆法言《切韵》凡一万二千一百五十八字。尔后有孙愐之徒,以字书中闲字酿于《切韵》,殊不知为文之要,匪是陆之略也。”(稚雨堂刊本“要”、“匪”二字误倒)今此本所增之字,皆注云“加”,又多云“出《说文》”、“出《字林》”、“出《音谱》”云云,即封《记》所谓“以字书中闲宇酿于《切韵》”者。封氏虽云“孙愐之徒”,不专指一家,而此书正与之同。此其为孙书之证五也。《广韵》三钟“恭”字下注云:“陆以恭、嫩、纵等入冬韵,非也。”考之大徐《说文》,则“恭”,倶容切,“纵”,即容切;“嫌”,息恭切,皆在钟韵。

  大徐《说文》用孙愐音,则孙愐始改此数字入钟韵。《广韵》此注必系《唐韵》旧文。今此本麦韵“鎘”字下注云“陆入格韵。”与《广韵)“恭”字下注例同。此其为孙书之证六也。《广韵)一书!兼采诸U《切韵》,然首载陆法言、长孙讷言、孙愐三《序》,是以陆、孙二《韵》为蓝本之证。考《倭名类聚钞》引诸家《切韵》,中有孙愐《切韵》二十五条,《唐韵》三百八十四条。其字见于此残本者,多与此本合,与《广韵》合者亦十之八。其与此本异者,则《广韵》多合于此本,而异于《倭名钞》所据之本。此由《倭名钞》已经后人增改(见日本稻叶通邦《倭名类聚钞序》),故有此不合。此其为孙书之证七也。前蒋君跋此书,谓书中于太宗讳“世”字,睿宗讳“旦”字,皆阙笔,代宗以后之讳则否。玄、肃二宗之讳,皆在乎韵,不可考。余细检全书,见九御中“豫”字(代宗讳),四十杩“槎”字注中“豫”字,十三末中“括”字(德宗讳),均不阙笔。然三十一条“□字下注中豫州之“豫”作“豫”,阙末二笔。则此书当是肃、代之间写本。当写第四卷时,肃宗未崩,比写至第五卷末,则已闻代宗更名及登极之诏(均在四月)。故不阙于前而阙于后,不阙于大字而阙于小注也。是岁距孙氏书成已十年,其所写者为孙氏书无疑。此八证也。此本既得证明为孙氏书,则《唐韵》种种疑问均可迎刃而解。惜蒋君墓已宿草,不能复起而与讨论此事也。

  孙氏《唐韵》,唐、宋二志著录均云“五卷”。蒋氏所藏残本,入声首亦题“《唐韵》卷第五”。惟魏鹤山《唐韵后序》云:其《部叙》于一东下注云:“德红反。浊,满口声。自此至三十四乏皆然。于二十八删、二十九山之后,继之以三十先、三十一仙。上声、去声亦然”云云。则似魏氏所藏《唐韵》,平声不分上、下卷。余谓魏氏所谓“部叙”,盖于每卷首分目之外,别为一总目,其下分注清、浊,以明所以分析之故。其平声本是同类,故二十八删、二十九山之后,即继以三十先、三十一仙。至于本书,则分卷仍与陆《韵》同,自当云“一先、二仙”,不得云“三十先、三十一仙”也。今《大宋重修广韵》孙愐《序》后尚有“论曰”一段,凡一百五字,专论以五音清、浊分韵之理,此即孙氏《部叙》后之总论。有目,故云“部,有论,故云“叙”。《部叙》自为一篇,冠于书首,与分卷无涉。惜《广韵》删其目而存其论,致使孙氏所分之清、浊不可复考,而其论亦不能知为孙氏所作。微鹤山之言,无由知孙书之审于音理如是矣。孙愐既审于音理,故于陆《韵》部目颇有修正。魏鹤山《唐韵后序》曰:“此书别出,栘,臡二字为一部。”注云陆与齐同,今别。”又以残本去、人二韵求之,去声代十九、愿廿五,是中间阙五韵,当有[韵。而入声有术韵,是捧之去入也。去声有换韵,入声曷、末亦分为二,是桓之去、入也。去声箇后有过韵,是戈之去。则别谆于真,别桓于寒,别戈于歌,皆始于孙氏。又韵中之纽,纽中之字,亦颇有移易。《广韵》惟齐、栘不分,用陆氏本。其余皆从孙本,此外别无增损也。

  唐人盛为诗赋,韵书当家置一部。故陆、孙二《韵》当时写本,当以万计。陆《韵》即巴黎所藏三本,已有异同。孙《韵》传之后世可考见者,除鹤山所藏外,如欧阳公见吴彩鸾书叶子本(《归田录》)。黄山谷所见凡六本(《山谷题跋》)。鲜于伯机藏一卷(《云烟过眼录》)。传写既多,故名称、部目不能尽同。《倭名钞》所引,有《唐韵》,有孙愐《切韵》。辽希麟《续一切经音义》又引孙愐《广韵》。而唐段公路《北户录》(卷一)引《广韵》一条(据明影宋钞本。陆氏刊本作《唐韵》),唐僧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八十引《广切韵》一条,并见于蒋氏所藏残本中。盖孙氏书本因法言《切韵》而广之,故亦名《广切韵》,略之则或称《切韵》或称“广韵”。而据其《自序》,则确名“唐韵”。是其书名已自不同。又《倭名钞》所引《唐韵》及孙愐《切韵》,与《净土三部经音义》所引孙愐说,以《唐韵》残本所有者校之,颇有不合。即大徐《说文》所用孙愐反切,亦与《唐韵》残本有异同。盖传写既多,写者往往以意自为增损,即部目之间亦不免小有分合。如夏英公《四声韵》所据之《唐切韵》,与《唐韵》相去尤近,即视为《唐韵》别本为后人增加者,亦无不可。学者苟一思《唐韵》写本之多,则不必疑其参池不合矣。


梦远书城(guxuo.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